老石庫門巷住宅
老式石庫門巷民居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多為磚木豎柱。其整體布局采用歐式的聯排,單平面結構脫胎於中國傳統的三合院或四合院。這種建築因住宅單元入口采用石庫門的大門而得名,自19世紀末開始成為上海租界較為常見的住宅建築類型。
早期老式石庫門巷民居的單平面設計受到傳統民間建築的影響,其外觀表現出江南傳統民居的特點。大門的石券有三角形或矩形、半圓形或弧形凹凸圖案。上坡墻是馬頭或觀音兜的形狀。清末民初的老式石庫門巷民居由於受外國建築的影響,在局部裝飾上模仿西方建築細節。
老式石庫門巷民居的布局特點是大門放在房屋的中軸線上,大門內有壹個水平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天井。房子的中央是客廳,左右是次間和隔間。水平自動扶梯通往客廳後面的二樓。扶梯房後面有壹個水平的長方形天井,最後布置成單層廚房蓋房。早期平均開間(指定房間)約4米,客房(指定房間)進深約6米,總進深約15米,偶有18米。
後期老式的石庫門巷房子增加了後翼的布局,所以長方形的後天井面積相應減少。同時出現了更經濟的單開間平面,主要是將早期的水平後天井改為垂直小天井。這種排列在後來建造的房屋裏更為常見。
清同治九年至宣彤二年,石庫門巷早期老式房屋的總體布局,為了結合地形多建房屋,對通風、采光、朝向重視不夠,往往導致房屋排列擁擠、雜亂。從清宣彤二年到民國八年底,老式石庫門巷住宅的總體布局更加註重整齊排列和良好的朝向,巷數有所增加,但巷寬仍在4米以下,石庫門墻很高,所以外觀比較封閉。
【老式石庫門巷房子】
老石庫門巷民居的結構和材料主要沿襲傳統做法,承重山墻和木柱多以清水土、砂漿土為主。木樁基礎上常放柱墩,桑石上放圓石墩,防止木柱腳受潮。非承重隔墻多為半磚墻,是在碎磚的基礎上建造的。用的磚大多是土坯黃道磚。主屋常用的豎柱是5柱落地,後期也有4柱落地。進深大的房子壹般用7柱落地,木地板。客廳地面往往鋪的是方磚或者實木地板。屋頂采用蝴蝶泥瓦。天井前面的墻是磚墻,壹般是以壹條條石頭為主。
老式石庫門巷住宅初期建築規模不大,壹般在10 ~ 20個單元之間。隨著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和工商業的日益繁榮,大量的建築材料被傾倒在市場上。房地產開發商利用租金收入擴大投資,建設規模逐漸擴大。比如民國五年(1916)新閘路上的東西文裏,住宅多達510套。
上海石庫門巷早期的老式住宅有:北京東路興仁巷;中山南路吉祥巷;都史街敦仁巷;中山南路綿羊裏。這些石庫門老宅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之前,宣彤二年(1910)之後重建。另外還有廈門路仁興裏,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建於廣東路老長興裏,約26年前;浙江中路鴻德裏,33年建成;清宣彤二年修建的廣東路共順裏等。
後期老式石庫門巷住宅有:淮海中路保康裏,民國三年建成;北京西路連珠裏,民國4年建;成立於民國5年的雲南中路老東家音樂巷;北京東路的李玉印和湖北路的迎春坊,建於民國8年。
新石庫門巷住宅
新石庫門裏弄的房子也叫改良石庫門裏弄的房子。民國8年後出現在上海。民國八月至19年是這類建築建造最繁榮的時期。
新式石庫門巷民居的建築結構有所改進,由老式石庫門的豎柱式改為磚墻承重,普遍采用人字屋架,部分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從三個2車室變成兩個1車,層高降低,層數從2層增加到3層。樓梯以戶墻排列,樓臺樓臺設置亭臺樓閣。壹些正面有陽臺。外墻由原來的紙筋石灰墻改為機制紅磚或青磚砌、石灰勾縫的清水墻。石庫門的框架材料由天然石材改為切假石、去石等材料。由於歐化的影響,大門上的凹凸花紋條和格子門已經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線條。廂房的窗臺、客樓和廂房窗臺下的窗肚墻用碎石或水泥磨制的石頭裝飾,而不是磚墻。圍欄開始降低,從5米降到4米。車道尺寸比以前大,車道放寬,壹般在4米以上,改善了空氣流通和采光條件。小巷、天井、廚房、衛生間多采用水泥地面,客房壹般采用松木地面,比較雅致的是彩瓦。住房設備日益改善。除了壹般的水電設備,還有優質的住宅暗線,三件大型衛生設備,幾個壁爐,甚至還有壹個車庫。
[新石庫門裏的房子]
石庫門巷的新式住宅集中在公共租界的西區。因為新式石庫門巷住宅設施比較完善,居住對象多為高級職員和工商業者。1 1戶大部分是單戶使用。
典型的新石庫門巷住宅有:13建成的淮海中路上賢廣場、14建成的建國西路嶽陽路建業巷、17建成的延安中路四明村、19建成的浙江中路廈門路新德裏、20年建成的延安中路福明村、23年建成的延安中路慈惠南。
花園式弄堂住宅
花園式弄堂住宅是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出現的新式弄堂住宅演變而來的。其總平面布局有弄堂的形式,住房標準接近高檔獨棟。
花園式的弄堂住宅,壹般前面都有院落環繞,規模較大,往往超過建設用地,有的是三倍以上。花園式弄堂房屋可分為早期和晚期兩種。前期布局壹般是前後套房的半式布局,後期多采用橫房,多為半式或雙人房。除了聯排式,後期的花園式弄堂住宅有獨立式和復式兩種,立面形式多為西班牙式和現代立體式徐匯區是後期花園式弄堂住宅的集中區域。
花園式弄堂住宅前期以磚木結構為主,後期采用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有三四層,或者都是假層,註意朝向,通風,采光。墻體經常刷水泥或刷各種顏色。如淺黃、天藍、墨綠等。屋外陽臺用梁或板挑。
早期的花園式弄堂住宅,往往在門窗、平臺、門廊處修建磚拱,有平拱、弧拱、圓拱、多拱等。磚材多為有機紅磚。在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前,浴室地板通常是用沙子制成的。地面鋪壹層油氈,澆水泥煤渣混凝土,再鋪壹層馬賽克或紅磚。
花園式住宅屋頂是由機器紅瓦或波紋白鐵皮制成的。屋架為毫比例屋架,兩坡或四坡為屋頂;或者用孟山都的屋架,利用屋架裏的空間做假地板,地板上經常開老虎窗,房子裏經常掛平屋頂。鋼筋混凝土應用後,有鋼筋混凝土平屋頂,平屋頂掛鋼絲網隔熱。室內設備非常完善,壹般配有壁爐或暖氣、煤氣和衛生設備。大多數臥室都有壁櫥。
典型的花園式裏弄民居有9年左右建成的延慶路4巷、14年建成的長樂新村(凡爾登花園)、30年前建成的怡園、泰安路的魏樂園等。
公寓式胡同住宅
裏弄的公寓式住宅大多建於民國20 ~ 34年,集中在公共租界西區。在單壹設計和使用上受西方建築的影響,具有現代公寓的特點。
公寓式弄堂住宅多為半獨立式,也有獨立式或聯排式住宅。取消屋與屋之間的圍墻,代之以大門,將屋內集中綠化與房前綠化相結合,樹木成蔭,環境優雅。整體平面尺度普遍較小,外觀有西班牙式、現代式、日式等。有2、3、4層,高度在2.80-3.20米之間..從公共樓梯進入每個單元,樓上樓下有2單元、4單元、6單元,其中1樓梯、2戶的基本單元最多。每個單元壹般都有客廳、臥室、衛生間和廚房。客廳前面有陽臺,陽臺壹般不挑,用較深的凹臺。室內裝修提倡應用簡單。除了幹墻,大部分外墻都是刷壓水泥裝飾。壹般屋頂都是紅瓦或者2個落水機的簡易瓦,也有4個落水屋頂。衛生設備標準比較高,偶爾1戶用兩套大型衛生設備。
【公寓式弄堂屋】
裏弄典型的公寓式住宅有西班牙風格的新康花園(淮海中路)、中西風格的茅海新村(東直長治路)、日式風格的紫莊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