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韶關情感咨詢招聘最新信息

韶關情感咨詢招聘最新信息

教育信息化下的學生學習方式。

出版中國多媒體教學雜誌2011 6期。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迅速擴展到教育領域人們的教育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結合筆者從事教育信息化的經驗,分析了基礎教育領域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及原因,提出了改變學習比改變技術更重要的觀點,並提出了改變學習方式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學習風格;轉換

首先,提出的問題

今天,我國教育信息化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已經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層次,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教育和學習方式。然而,在基礎教育領域,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教學評價,傳統的教育思想仍然以壹種習慣的方式展現。作為高科技的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的新教育理念,很難整合。現代教育技術似乎是附著在教育上的壹層皮毛,在教育中占據輔助地位。以我們學校為例。我們學校是韶關市久負盛名的九年義務制學校。2004年,為了被評為廣東省壹流學校,每個教室都安裝了電腦多媒體網絡。但是老師壹般都是把它當幻燈機用,投入和獲得成反比,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壹方面,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的應用只是著眼於教師的教學,豐富和深化了教學內容。經常聽老師說:每節課都用多媒體課件,現在不習慣傳統的上課方式;另壹方面,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教室的應用雖然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但並沒有為課程和教學創造新的機會,創造了壹個動態的教學環境。通過將現實世界的問題帶入課堂,學生可以探索並解決這些問題。學生仍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學習以講座為基礎的教學或課文中的事實,他們還需要完成每章結束時的練習。這種現象確實令人擔憂,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二、教育信息化下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

(壹)什麽是學習風格?

什麽是學習風格?學習風格(又稱學習風格)是當代教育理論研究中的壹個重要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赫伯特·澤倫在1954年提出的。然而,還沒有壹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正如托馬斯·貝洛所說,“有多少理論家,就有多少學習風格的定義”。雖然學術界對它的解釋並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學習風格是指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取向,是學習者壹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因此,學習風格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的基本特征。它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及其關系,還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精神力量。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觀性、被動性和依賴性上,忽視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改變這種單壹、主觀、被動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二)學生學習風格的現狀

當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人們幾個世紀以來習慣的陳舊傳統的教育觀念和相應的教與學的方法被徹底改變,創造了壹種全新的基於高新技術的教育理念和教與學的方法,真正尊重人的創造性,充分挖掘人的潛能,促進人的交流與合作。從我校教育教學的情況來看,學生最常用的學習方法是上課認真聽講,課後認真復習,完成作業(主要是書面作業和大量作業),中期末順利通過考試,取得較好的成績。所以壹提到學習,很多同學都會想到讀書、練習、做題、考試。在壹定程度上,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單壹和被動的問題,缺乏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自主獲取知識的機會。具體表現為: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來獲取知識;依靠學生通過網絡查閱資料、集體討論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活動很少;教師經常布置書面練習和閱讀課本,很少布置觀察、制作、實驗、閱讀課外書和社會調查研究等實踐性或研究性作業;學生很少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理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某種程度上,課堂教學是以課堂、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種教與學的方式導致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枯燥、程式化,缺乏活力和樂趣,挑戰智慧,激發好奇心。久而久之,也導致老師厭學,學生厭煩,負擔重,進而厭學。

(三)分析學生學習方式維持現狀的原因

調查顯示,中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依次是實驗、使用電腦和閱讀課外書;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依次是聽力、作業練習和實驗。顯然,中小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和他們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有明顯區別的。中小學生認為的所謂“有效”的學習方式,其實是目前學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應付現在考試和完成作業的主要方式。很大壹部分學生無法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

無論是生活常識還是心理學研究都告訴我們,如果長期做壹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人們往往會感到壓抑和不開心,會越來越討厭。反過來,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人們不僅會在當時感到快樂和舒適,而且可能會越來越享受做這件事。如果孩子在學校能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不僅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的心情,還能有積極的學習體驗,越來越享受學習。這就是現代教育的預期結果——讓孩子學會終身學習。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接觸計算機網絡信息,對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提升它的地位,使它成為教育的有力而重要的工具——它不僅是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可以延伸人的能力,擴大支持學習的社會環境。在教育信息化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仍然維持現狀,這就涉及到人們對技術和教育的看法,以及如何在教育中使用技術。對於如何在教育中充分利用技術,人們有不同的看法。壹種是將技術視為人們學習的媒介,另壹種是將技術視為人們學習的工具。目前在我們學校,教育信息技術更多的是作為壹種學習媒介,旨在通過課件的展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教育信息技術不僅具有技術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的特征,還具有教育性、開放性、趣味性、互動性和協調性的特征。因此,教育信息技術不僅延伸了人的能力,擴大了支持學習的社會環境,而且打破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使教育社會化、終身化、自主化。如何將二者內在整合,形成更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理念,以此指導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信息化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之所以還維持現狀,是因為作為高新技術的信息技術與其相關的新教育理念的整合不協調。在教育信息化的實踐中,壹方面表現為對人的忽視甚至漠視。教育需要技術。二者有機結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知識獲取的效率,並將其作為促進學習的手段,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從根本上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另壹方面,它強調教而不是學。教是手段,學是目的。它們是壹個不可分割的統壹整體,它們的立足點只能是學而不是教,因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育需要技術,技術應用的核心是為學生創造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實踐學習,獲得反饋,不斷提高認識,建構新知識。

第三,教育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學習意味著什麽?

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引發了壹場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和學習革命。21世紀教育的基點是終身學習,是貫穿人壹生的壹種學習。是壹種不斷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是壹種敢於打破狹隘的專業界限,面對真實復雜任務的學習,是壹種與他人合作、分享、進步的學習,是壹種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是壹種依靠信息技術將真實情境與虛擬情境融合的學習,是壹種基於信息技術(包括通訊工具)的學習在這樣壹個歷史的轉折點,我們可以說變革學習比變革技術更重要。而改變學習要從老師開始。教師不應該是“信息提供者”,而應該是“專家學習者”。教師要做引路人、幫助人、引路人,幫助學生發現、整理、管理知識,搞高級交流訪問,提出問題,解釋問題,反駁觀點。

教育技術讓學生為快速發展的世界做好準備,在這個世界中,由於各種技術的發展,工作和其他活動都在發生越來越多的變化。學生利用教育技術,以他們的責任感、創造力和辨別力來尋找、探索、分析、交流和展示信息。他們學習如何利用教育技術快速接觸各種人、社會和文化的想法和經驗。通過發展使用教育的能力,他們可以促進自己在學習中的積極性和獨立性,有能力判斷何時何地使用教育技術效果最佳,並考慮其在當前和未來對家庭和工作生活的意義。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享受,推動了教育的現代化。計算機多媒體系統是交互式的,它的應用幫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學習道路上以自己的速度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了真正理解信息社會的鑰匙。

第四,我的教育信息化經驗

作為壹名思想品德教師,我更關心的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如何有效地應用於學科教學,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在多年的學習、實踐和探索過程中,有興奮,也有迷茫。

起初,我使用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從最簡單的文字演示,到更復雜的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信息元素的綜合演示。它大大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時空範圍,豐富的信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可視化。雖然學生的註意力和學習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學習方式並沒有改變,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我壹直很迷茫,也思考過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後,我重新設計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單壹的灌輸模式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探索知識和獲取信息,努力為學生提供有趣有用的信息,組織學生開展有意義有趣的活動,通過正反饋讓學生看到自己探索和努力的成果。在教學中,我不再只是傳授知識和信息,而是通過陳述問題,將問題置於壹定的條件下,將各種問題置於未來的情境中,從而引入知識,讓學生在自己的答案和更廣泛的問題之間建立聯系。學生的學習方式開始轉變,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知識,學習態度、興趣、能力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個性化自主學習和合作競爭學習不明顯。因此,我把信息技術視為網絡資源的研究性學習。我設計壹個特定的假設情境或任務,通常是壹個要解決的問題或壹個要完成的項目。同時,我還為學生準備和提供壹些互聯網資源,要求他們通過對信息的分析和綜合,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旨在使學生能夠獲取知識和整合知識。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質的飛躍,學習態度、興趣、能力、效率越來越高,開始形成個性化的自主學習和合作競爭學習。

在這個過程中,我和我的學生建立了壹種新的師生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轉變為“伴奏者”的角色。從此以後,我不再主要是教授知識,而是幫助學生發現、組織和管理知識,引導他們而不是塑造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成長,充分發展個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得到了解放,信息技術的運用讓我保持了作為教師的熱情。

動詞 (verb的縮寫)現實與未來:教育信息化,壹個必要的烏托邦

教育信息化向我們展示了信息技術環境下理想的教育狀況。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本身並不能自然而然地引發教育革命或創造教育奇跡。它可能會促進教育創新或加強傳統教育,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於其用戶。通常,人們對教育技術的看法取決於他們對技術和教育的根本看法,教育觀念的更新對現代教育技術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教育技術變了,教育觀念也要與之相適應。因此,面對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教師認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觀念,懂得利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發展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基礎教育領域,無論是課堂教學、學習方式還是教學評價,仍然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新信息技術與相關新教育理念的融合困難,現代教育技術從教育的輔助地位上升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成為推動教育現代化的有力杠桿,還需要壹個漫長的過程。面對未來的各種挑戰,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其前景激勵著人們,幫助學生成為有能力的成年人和終身學習者。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壹根強大的魔杖,那麽教師就是操縱這根魔杖的魔術師。教育信息化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仍然是壹個必要的烏托邦。

參考資料:

約翰·D·布朗斯福德、安·L·布朗、羅德尼·R·科金等人是怎麽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學校[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2]艾薇兒·拉夫爾斯。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匡、、謝、等。思想政治(品德)新課程教學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孫雲曉,鄭欣榮. 265438+20世紀教師家長必讀[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劉無禮。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2011(卷10)6號

第46期合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