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當代銅陵“名人”

當代銅陵“名人”

名人

盛都(970 ~ 1040)銅陵縣石洞村(今天門鎮)人。年輕,敏感,好學,北宋祥符七年(1014)進士。開始時,他擔任尹姬的尉,後來擔任尚書的屯田員外郎。契丹成名時(今河北、山東、河南部分地區),曾數次上朝,陳述守邊之策。馮諼派使者到陜西,詳細考察了疆域,並參照漢唐舊地繪制了壹幅西域地圖,呈獻給宋真宗,並回復了很多建議。真宗稱他學識淵博。以學士身份加入翰林後,在兵部任博士。幾經降職,於景佑第二年參政(1035),第四年被告知樞密院事。曾奉命編著《續通典》、《文苑華英》,著有《古玉》、《印臺》、《中樞》、《鐘書》四集及兩部著作。任應天(今南京)知府。寶元二年(1039),辭官歸李。

陳娟(982 ~ 1061),銅陵縣桂上土橋(今鐘鳴鎮)人,號鳳翔、徐宅、仙字子、銅柱君。我5歲讀書,14歲進縣城學校。我曾經有過努力科舉的願望。後來由於父親早逝,兄弟不和,疾病纏身十余年,方四十歲時“自告奮勇同在,甘於布衣,樂極生悲”,壹面閉門苦讀,壹面參加農事,堅持下來。60歲時,他在家裏的幾畝山地種了幾百棵泡桐樹(泡桐)。他除了認真研讀前人的相關著作外,還“召老人訪田師”,尤其註重實踐經驗的總結。北宋祐帝年間(1049 ~ 1053)撰寫《通譜》手稿。該書除序言外,還有壹卷正文* * *,共分十章,分別是敘源、屬、植、適地、集、用、雜言、錄、詩。

佘喬(1567 ~ 1612),本名余雲,本名燕南,銅陵縣河兒村(今大同鎮壹郊區)人。4歲就能背書了,稍微長壹點,於是學詩歌,學經典,學歷史。明朝萬歷十九年(1591),到應天府鄉參加入學考試。多次去北京,都沒能嘗試。回國後,我參觀了名勝古跡,並致力於寫書。有詩集《浮齋白雲》、《秋浦尹》、選集《翠微集》、《富友集》、《偶然筆記》、《白下飄草》、《岐山》、《三國誌傳》、《傳奇劇》、《兩江集》、《辭環集》、雜劇《鎖骨菩薩》等。其中《量河錄》成就卓著,筆法奇特。它用鬼神來諷刺現在。中國當代戲曲評論家陸天成在他的《曲品》壹書中說:“量江吉,全在律動音準,壹勝壹百。”馮夢龍稱《河的故事》為不可多得的善本,可與湯顯祖的《臨川四夢》比肩。萬歷四十年(1612),佘喬受池州知府李四公之聘,編《池州誌》,同年八月病逝。他勸黃金芳跟他走,去革命。此後,黃金芳壹直守護的孫中山才姍姍來遲。

銅陵市黃三號黃金房(1883 ~ 1932)古聖黃家村人村位於牯牛嶺山坡上。著名的沈坤盜寶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黃金芳小時候父母雙亡,家境貧寒。我父母留下的只有壹棟三樁房子和八個點。黃金芳當時才六七歲。我什麽都不會,只能給村裏的人放牛。黃金坊放了壹頭牛和壹頭小牛犢(註:牛指大牛,小牛犢指小牛犢)。每天早上,天還沒亮,牛就被要求去山坡上吃裸露的水草。小公牛不肯離開牛籠,主人讓黃金芳把小牛背上山。吃完早飯,主人牽著牛去地裏幹活,黃金芳帶著小牛回來了。中午,主人收工,黃金芳抱著小牛,牽著牛去山坡上放牛。下午晚上都是這樣,壹天要背八次小牛上山。黃金芳的臂力也得到了逐漸的發展,可以輕而易舉地拿起400斤重的物體。黃錦芳用壹條皮帶退了30個兵,他決心加入獨立軍。他帶著清兵,留下禮物和三十多支長矛來到大同,兩人壹拍即合,互相仰慕。秦立山任命黃金芳為秘密自衛軍的武術教官,秘密練習自衛軍。民國元年(1912)秋天,孫中山看到河口的造船廠整齊而宏偉,商賈雲集大同。這時,孫中山想起了楊萬裏的名言:“雲垂淮上,江中浪拍天;如果敢順風向下看,入水會更費力。蘆葦離索,漁船最是障礙;夜半時分,四名刺客打了壹百個扣子,用黑紗蒙著臉,手持短刀,避開警衛,直奔孫中山家。他曾經惹怒四川後,魚蟹不理錢。”孫中山視察後,回到河嶽洲。孫中山在這裏感覺更不壹般,被譽為小上海。孫中山突然說要在這裏住壹晚,明天就走。半夜,四名刺客壹舉擊出壹百顆紐扣,蒙著黑紗,手持短刀,避開警衛,直奔孫中山住的房子。碰巧遇到黃金芳,就和蒙面人打了起來。黃金芳功夫了得,幫主如神。很快黃金坊殺了兩個刺客,踢了另外兩個。孫中山很欣賞黃金芳的武功,更愛他憨厚的性格。1932年八月,黃錦芳終於去世,享年49歲(註:黃錦芳葬於南京清涼山官基)。

張(1896—1965),原名,別名童天壹,太平鄉錢家灣人,家境貧寒。1919進入省五中就讀。1925貴池縣卷煙稅務局局長。1927年3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33軍第3師第6旅獨立營營長。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張因參加反蔣鬥爭被捕,後被解救回國。1930年冬,加入中國* * *產黨。65438-0938任銅陵縣動員委員會組織部長。1939年,縣內第壹支抗日武裝——沙洲遊擊隊在沙洲成立。1939至1940,任新四軍第三支隊特務營營長,後任長江遊擊縱隊隊長。“皖南事變”後,組織群眾護送新四軍突圍人員安全北渡。1942至1945任皖江參議院常駐委員。1946至4月1949,輾轉南京、上海從事地下情報工作。65438年至0949年4月,張任蕪湖軍管會通信部副主任。此後,他參與了蕪湖CPPCC的籌備工作。歷任蕪湖CPPCC常駐會員、省文史館館員、蕪湖CPPCC副秘書長、副主席。

陳上河(1911—1947),又名陳,永豐鄉萬裏村人。1934年辦私塾,在崔村任教。1934,加入中國* * *產黨。後來因為黨組織被破壞而退黨,在1938重新入黨。歷任銅陵第壹區宣傳科長、銅陵敵後縣委宣傳部長、銅陵北部第二區委書記、銅青南縣委委員、敵工(聯絡站)副站長、鳳凰區委書記、銅青南工委書記、銅青南遊擊隊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陳上河投身抗日,先後組織農民抗敵協會、青年抗敵協會、婦女抗敵協會、民兵等組織,建立民主政權,配合抗日力量鬥爭。縣城失陷後,堅持武裝鬥爭和統戰、敵特工作。皖南事變後,陳上河安排地下交通人員接應並護送新四軍突圍人員。1942年,陳上河在崔村召開相關官員會議。不幸的是,他因為壹個叛徒的告密而被捕,並受到嚴刑逼供。他的半只耳朵被割掉了,但他守口如瓶,保守秘密。被組織解救後,還沒痊愈就投入了戰鬥。1945日軍投降後,隨新四軍向北撤退,10奉命返回皖南堅持鬥爭。1947年春,石壁鄉等革命政權建立。同年165438+10月16,陳上河陪同孫宗榮傳達皖南地委九月會議精神後在南嶺張家山宿營。第二天,我被國民黨軍隊三面埋伏。在激烈的突圍戰鬥中,陳上河壯烈犧牲。36歲的時候。

吳希泉(1911—1943),別名希泉,福建省寧化縣城關鎮人。1931加入中國工農紅軍。1933,任班長,後升任排長、連長。同年加入中國* * *制作黨。1934年,紅軍主力北上,吳希全奉命留守閩浙贛邊界堅持鬥爭。1937年任新四軍第二支隊三團三營營長。1941年1月,吳希全率300余人在“皖南事變”中,突破重圍,在繁昌縣油坊嘴歸隊。同年5月,奉命返回皖南,任銅陵大隊大隊長。7月6日,1943,吳喜全率銅陵旅兩個排在嶺塘伏擊日軍,後在順安焦家埠木蓮庵紮營。當晚,中共同慶南縣委書記張偉烈在此召開工作會議。由於漢奸的秘密,第二天就有500多人被日偽軍圍困。吳希全立即領兵反擊,掩護張偉烈等人安全轉移後,被迫退至範家灣河邊,彈盡糧絕。那是夏天的新聞,水流湍急。吳希全伸開雙臂喊道:“同誌們,遊過河去,我寧死也不做俘虜。”吳喜全和27名戰友在渡河突圍時全部壯烈犧牲。為紀念吳希全等28位烈士,銅陵縣人民政府於1980年1月將烈士遺骸安葬在順安長龍村範家灣東側,並豎立墓碑,命名為範家灣烈士墓。

姐姐劉四(1912—1947),女,無為縣祿豐鄉湖北村人。12歲,和三哥來到順安成山店。1942年底,任農村婦女抗敵協會主任,加入中國* * *生產黨。1945年9月新四軍北撤後,隱瞞身份,從事地下工作,收集情報。1947年秋,劉四姐姐在戰爭中加入了隊伍,專門從事遊擊後勤和餐飲工作,同時兼任交通警察,傳遞信件和信息。同年8月,在高橋戰役中,為遊擊隊帶路。6月365438+2月31日,劉四修女在青陽名山反“清剿”戰鬥中英勇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電影《過河》中劉四修女的藝術形象是仿照劉四修女的烈士形象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