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要從企業環境變化的角度來理解“價值創造”。
流行的觀點是,新經濟是指基於網絡和技術創新的經濟。首先,新經濟帶來了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巨大發展。網絡時代,企業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即從原來的從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到客戶的層級串聯模式轉變為基於網絡的層級並聯模式。所有人都在線上,每個鏈條上的情況對每個廠家都是透明的,可以省略中間環節,大大節省了交易成功的時間。互聯網進壹步促進了企業的國際化,使虛擬經營和跨國聯盟成為可能,加快了全球經濟壹體化的步伐。
互聯網改變了會計創造價值的傳統觀念,給會計工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就財務會計空間和時間的變化而言,它本質上延伸了財務會計的能力和素質,使財務會計的“價值創造”達到了壹個高不可攀的水平;在此基礎上的貨幣電子化、網上支付、網上結算,加快了資金周轉速度,降低了企業資金成本;在網絡經濟條件下,庫存和銷售部門的銷售人員也可以使用手持信息設備輸入各種商品/服務數據,並通過互聯網發送到會計系統。公司員工可以借助聯網的信息終端申請貸款,填寫各種收入和支出。財務和業務主管可以使用移動終端在線查詢各種會計數據,會計人員也可以在授權下在家辦公。所以這些都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競爭力。
在網絡和信息技術條件下,會計人員需要配合企業的其他業務工作來實現價值。比如財務和營銷的配合,可以使企業的財務資源和經營活動直接掛鉤,實現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網絡經濟促進了企業電子商務的發展,財務會計借助電子預算使遠程財務核算和信息核算成為可能,從根本上促進了財務與業務的協同,包括與企業內部各部門的協同、與供應鏈的協同、與虛擬組織的協同、與社會部門的協同。內部協同業務包括企業整體業務的協同,從在線采購到在線銷售和在線服務等。財務部門的預算控制、資金準備、網上支付、網上結算與業務部門的工作相協調。與供應鏈的協作,如在線查詢、在線提醒等。、與虛擬組織的協作,如圍繞企業核心業務提高關聯企業的整體競爭實力,獲取超額收益等。,以及與社會部門的協作,如網上銀行、網上保險、網上報稅、網上報關等。網絡、信息技術和手段使得財務會計創造的價值具有很強的“模糊性”。
其次,新經濟改變了企業的內部結構。其表現是企業各部門的職能開始融合和交叉,會計部門的綜合管理職能增強。壹些有條件的大公司借助“扁平化”組織結構的契機,成立財務公司,通過證券、股權投資、或上市融資等方式,直接為企業創造價值。浙江紡織集團公司在浙財會199第10期推出的試行財務費用包幹責任制,可以看作是扁平化企業條件下財務公司發展的壹個雛形。但對於更多的企業來說,未來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主要是通過內部市場化手段,讓各個管理部門直接參與“價值創造”。
企業內部市場化提高了企業,尤其是生產經營緊密的大中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的經濟效益。企業市場化機制的主要內容包括:(1)根據市場需要將所有經營權授予內部組織,從而減少管理層級,使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扁平化。(2)企業內部垂直組織結構之間的管理關系不再是層級式的“集權式”自上而下的管理,下屬部門和單位擺脫其隸屬和被管理的地位,而是作為獨立性強、自主權更大的內部企業或公司,實行“自治式”管理;原有企業中橫向組織結構之間的合作關系轉變為內部市場交易關系。(3)企業管理層作為投資中心,只負責完成某項任務所需的投資,且只負責投資的保值增值;作為利潤中心,所有下屬部門和單位都應對經營這些資產所獲得的利潤負責,並有權獲得各種最經濟的資源(包括人、財、物、服務等。)在企業內部市場或直接從企業外部市場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可以通過並購的方式在內部市場甚至外部市場發展的。(4)企業內部管理手段也由傳統的行政手段向新的市場控制手段轉變。企業的管理層不再幹預下屬的具體經營,而是註重考核其內部利潤。因為內部市場競爭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企業內部有壓力也有內在動力。
內部市場管理作為壹種制度創新,其基礎是金融制度創新。它通過以下三個轉變為企業創造價值服務,即:企業行為從整體向個體轉變;內部交易從計劃轉向市場;管理系統從靜態變成了動態。實踐表明,在企業中引入市場化機制有助於加強管理,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為了保證企業“價值創造”的實現,財務會計部門必須對所有內部企業進行指導,並保留對其進行監督和規範的權利,即有硬的壹面,也有軟的壹面。“硬”方面是企業層要運用內部價格、內部審計、企業內部破產兼並等各種“硬”手段進行有效監督,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從而對整個企業進行有效調控,保證企業內部“分而不亂”。“軟”的壹面是完善企業文化(CIS),用它來規範和引導全體員工的行為;同時運用戰略規劃等手段引導內部公司(企業)向符合企業整體利益的方向發展。
第二,要結合會計職能的轉變來理解“價值創造”。
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步伐的加快,我國企業即將加入WTO,以及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企業的會計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會計核算和管理,而是在做好商品經營的同時,積極從事資本經營(財務公司為代表的職能拓展),通過財務規劃、資本結構調整等手段獲取超額利潤。比如,財務會計為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獲取風險投資收益創造價值就是壹個有力的證據。以資本結構調整對公司股票市場價格的影響為例,說明會計工作在創造企業價值中的地位和作用。
假設某企業投資總額為3000萬元,資產負債率為2: 1,年債務利率為5%,權益資本年要求收益率為20%,年稅前利潤為600萬元,流通普通股65438+萬股。此時(計算過程見附表):
公司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股票資本成本率×股票市場價格/股票和債務市場總價格+債務資本成本率×債務市場價格/股票和債務市場總價格= 20%×2500/4500+5%×2000/4500 = 13.33%。
發行股份市價=股份市價/發行股份數量= 2500萬元/65438+百萬股= 250元/股。
如果投資總額不變,資本結構由原來的2: 1(債務:股權)調整為3: 1。此時:
公司加權平均資金成本= 20%×2437.5/4687.5+5%×2250/4687.5 = 12.8%。
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市場價格= 2437.5萬元/9萬股= 270.83元/股。
項目2: 1資本結構3: 1資本結構利息
稅前利潤600萬元600萬元
利息1萬元11.25萬元。
稅前利潤(普通股盈余)
500萬元,487.5萬元
股本回報率20% 20%
股票市價2500萬元和2437.5萬元。
債券市價2000萬元和2250萬元。
市場總價4500萬元和4687.5萬元。
(註:已知:①股票市價×凈資產收益率=普通股盈余②債務未上市)
上述計算表明,通過結構調整,公司綜合資金成本率下降0.53個百分點,每股市價上漲20.83元。可見,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已經成為決策或衡量資本結構的重要杠桿。
綜合分析可知,在2: 1的資本結構下,負債2000萬元,權益10萬元。當負債率為5%,凈資產收益率為20%時,通過市場運作,總資本增加了,即總市值變成了4500萬元。從原始資本結構來看,負債占總資本的近70%(2000/3000)。但手術後,負債比例變成了45%左右(2000/4500),相當穩定。進壹步,如果將比例(資本結構)調整為3: 1,此時的負債為2250萬元,權益為750萬元(通過250萬元的負債購買10000股(250元/股× 10000股)在外流通實現),表面上看是公司擁有的股票。但由於公司可以通過市場(上市公司)運作,負債率距離市場價50%左右,還是比較穩定的,市場價合計比原來的2: 65,438+0結構高出65,438+0,875,000元(4,687.5-4,500元),明顯是“財務受益”。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調整是在資本市場有效、資本結構調整具有相當獨立性的假設下進行的。這兩點目前在我國還是有限的。比如,我國《公司法》對股票回購有非常嚴格的限制。《公司法》第149條規定:“公司不得購買本公司的股份,但公司為減少資本而註銷股份或者與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並的除外”。此外,該條還規定:“公司依照前款規定收購其股份後,必須在十日內註銷股份,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變更登記,並公告。”因此,中國法律不允許公司持有庫藏股。
三。摘要
財務會計以特殊性創造價值。壹方面,它與企業的其他業務部門和網絡虛擬組織相互作用,在企業的“價值創造”中發揮積極作用。另壹方面,借助其獨特的地位,如財務公司,積極參與企業內外部市場(如資本市場),直接為企業創造價值。總之,財務會計作為企業的壹項重要管理工作,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對於大多數企業來說,財務會計創造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模糊的,難以準確計量。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模糊性,會計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企業中得到充分體現;正是由於這種模糊性,“以會計管理為中心”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在企業中得到充分的貫徹。正如有的同誌所說,財務會計創造價值,本質上是財務管理者憑借自己的智慧或聰明才智,為企業創造新的利潤來源或資產增值來源的過程。財務會計創造的價值能否得到社會的認可,不是簡單的價值能否量化或如何量化的問題,而是壹種價值觀的轉變,即要樹立“管理就是生產力”、“知識就是金錢、知識創造價值”的新觀念。我們預測,在21世紀的新經濟時代,財務會計將創造更多的價值,在企業管理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