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轄8個區10個縣(市),分別是南崗區、道裏、道外、香坊、松北、方平、呼蘭、阿城,尚誌市、雙城、賓縣、方正縣、依蘭縣、巴彥、五常市、木蘭、延壽、通河。五常、雙城、尚誌三個縣級市。
哈爾濱下轄8個市轄區、7個縣和3個縣級市。松北區人民政府。總人口約980萬,其中市區475萬。
哈爾濱市十縣(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分析
壹、我市的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格局
1,自然資源稟賦狀況
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是農業發展的基礎。雖然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的種植、養殖、加工模式的出現降低了這種依賴性,但就實際國情和世界市場的基本情況而言,它們仍然對形成優勢農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耕地面積大,土地儲備資源匱乏。哈爾濱位於東經125° 42′-130° 10′,北緯44° 04′-46° 40′。位於松嫩平原中部,面積5.3萬平方公裏。是典型的農業城市,農民收入近80%來自農業。2006年底,全市耕地面積654.38+0.78萬公頃,人均耕地5.8畝。雖然耕地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都比較大,但是我們的中低產耕地占近50%,未利用地不到5%。農村土地有限。
所轄縣(市)農業人口多,剩余勞動力多。我市轄8個區,10個縣(市),189個鄉鎮,2017個行政村,農業人口460萬。2006年底,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為2965438+60萬。其中,男性勞動力1.51.3萬,占51.9%;女性勞動力1.402萬人,占48.1%。農民創造的人均農林牧漁總產值為10368元。過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
水質良好,但水資源匱乏。我市是壹個嚴重缺水的城市,市區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最後,僅為654.38+0.07萬噸/日。農業生產有旱澇,九年春旱,春旱頻繁。全市水資源總量6543.8+029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99億立方米。大部分河流、水庫和地下水汙染很少或沒有汙染,適合農田灌溉。全市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132條,松花江最大徑流量21160萬立方米。但由於缺乏大型控制工程,大部分是過境水。全市平均耕地水資源量為每公頃95.3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我市僅水田缺水量就超過654.38+0.5億立方米,制約了我市農業生產,特別是水稻生產的發展。
良好的土壤質量有利於作物生長。我市有八類土壤,包括暗棕壤、白漿土、黑土、黑鈣土、草甸土。土質肥沃,99%的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2%,有利於作物生長。然而,由於多年的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與營養的不平衡,各種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都有所下降。目前,受重金屬和鎘汙染的農田土壤面積達0.1.2萬公頃。但近年來,經過環保治理,土壤中農藥殘留逐年減少,遠低於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生態環境得到良好保護,符合綠色作物的生長要求。
森林覆蓋率高,草原面積小。我市森林覆蓋率44.2%,全市草原面積25.5萬公頃,其中可利用面積僅654.38+069萬公頃,人均草原面積0.02公頃,僅為全國平均草原面積的654.38+0/654.38+07。而且草地質量低,每畝載畜量只有12只羊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氣候條件適宜。全市年平均氣溫5℃左右,年降雨量480毫米左右,年日照時數2500小時左右,年有效積溫2300℃-2700℃。氣候四季分明,農產品具有北方特色和優勢。
2.生產形態
我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世界奶牛基地帶,耕地654.38+0.78萬公頃,草地25.5萬公頃,荒地654.38+0萬公頃,年稭稈產量約654.38+0.2億公斤。適宜的氣候、廣闊的土地、充足的飼料和廉價的勞動力,都為我市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市有5個縣市在全省社會經濟綜合監測評價結果排名中位列前十。其中,阿城排在綏芬河之後位居第二,呼蘭、雙城、尚誌、賓縣分別排在第四、第五、第七、第十,五常排在第十壹,其余縣排在前五十。我市糧食總產量和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導產品產量均居全省第壹。我市五常、雙城、巴彥都是全國產糧大縣。
我市畜牧業生產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2006年,我市肉、蛋、奶產量分別為72.2萬噸、30.5萬噸和654.38+0.066萬噸,居全省第壹。我市畜牧業生產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雙城的奶業全國聞名,呼蘭的家禽居全省第壹。巴彥和賓縣以生產生豬和黃牛而聞名。
從農業整體發展來看,該市農業區域特色明顯,農業資源、經濟總量和農業生產結構優勢明顯,競爭力在全省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近年來,哈爾濱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嶄新的成就,走科學發展之路深入人心。然而,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差異和不平衡問題越來越突出,成為阻礙我市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10縣(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比較
1,農業經濟總量
第壹產業增加值。在10個縣(市)中,雙城第壹產業增加值以45.5億元排名第壹,增速7.4%,排名第六。方正縣以6.3億元排名最後,增速10.7%,排名第三。第壹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最大的是巴彥縣,高達62.8%,最小的是尚誌市,為17.4%。
谷物產量。在10個縣(市)中,糧食產量排名前三位的是五常市、雙城市和巴彥縣,分別為37.4億公斤、34.6億公斤和27.5億公斤,其畝產分別為1039.1公斤、1150.7公斤和85438公斤。方正縣糧食產量最低,為6.4億公斤,畝產779.5公斤,排名第四。
畜牧業產值。在10個縣(市)中,畜牧業產值雙城最大,為38.3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9.5%。雀巢瑞士從65438到0990落戶雙城,促進了雙城乳業的快速發展。2006年,雙城市共有奶牛23萬頭,占全市的62.9%。畜牧業產值占比最大的是賓縣,為59.2%。近年來,賓縣以黃牛為代表的畜牧業生產發展迅速。2006年,賓縣黃牛、肉牛存欄29.4萬頭,占全市的23.3%。畜牧業產值最小的延壽縣為654.38+0.7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654.38+0.6%。畜牧業產值占比最低的是木蘭縣,僅為14.6%。
2.生產條件
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和結構。在10個縣(市)中,五常市農村勞動力資源最多,有40.5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為21.1萬,占525438+0%;女性勞動力19.4萬人,占47.9%;14.9% 20歲以下,60歲以上;2.2%文盲。方正縣資源總量最小,7.5萬人。其中,男性勞動力4萬人,占53.6%;女性勞動力3.5萬人,占46.4%;15.8% 20歲以下,60歲以上;文盲占3.0%。
農業生產者和經營戶。在10個縣(市)中,五常市農業生產經營者最多,有13.5萬戶。其中農業收入占98.5%,畜牧業收入僅占1.3%。農業生產者和經營戶數量方正縣最少,為24000戶。其中農業收入占97.9%,畜牧業收入僅占1.3%。雙城市生產經營戶132萬戶,畜牧業收入占比23.3%,位居第壹。
農業機械和設備。全市農業機械裝備水平較第壹次農業普查有了明顯提高。在10個縣(市)中,依蘭縣大中型拖拉機數量最多,為6785臺,小型拖拉機為2.8萬臺,位居第三。擁有聯合收割機488臺,排名第二。尚誌市至少擁有1.27輛大中型拖拉機,以2.2萬輛小型拖拉機排名第五。擁有146臺聯合收割機,排名第三。
農業技術措施。巴彥縣機械化耕作面積比例最大,占96.3%,機械化播種面積87.6%,居第壹位,機械化收獲面積10%,居第五位。尚誌市機械化耕作面積占比最小,為33.5%,機械化播種面積為7.8%,同樣排名最後,機械化收獲面積為1.9%,排名第七。
農業技術人員。在10個縣(市)中,尚誌市的農業技術人員數量最多,為5410人,其中高級技師占11.8%,位居第二。雙城市現有農技人員545人,其中高級技師占7.2%,排名第五。
3.生活條件
人均住房面積。農民住宅以平房為主,住宅結構以磚木結構和磚混結構為主。在10個縣(市)中,尚誌市和方正縣人均居住面積最大,均為21.87平方米,其磚混和磚(石)木結構分別占83.8%和62.3%,分別位居第二和第六位。磚混和磚(石)木結構比例最大的是雙城,占85.7%。竹草土坯結構比例最大的是宜蘭,為46.6%。
飲用水供應。我市75.9%的鄉鎮實行集中供水,1.2%的農民飲水困難。在10個縣(市)中,通河縣平均使用管道水最多,為55%,純凈水處理平均水平最高,為44.1%,飲水困難比例相對較低,為1%。五常市自來水平均使用量最少,僅占11.6%,純凈水處理平均水平僅為8.3%,飲水困難比例相對較低,為1%。
烹飪能量結構。農村家庭做飯使用的能源近90%是木柴。在10個縣(市)中,依蘭縣炊事用煤最多,為5.4%,方正縣炊事用煤最少,為0.9%。用氣比例最大的是雙城,3.3%。
衛生設施。我市76.2%的農村居民使用簡易廁所或無廁所。在10個縣(市)中,雙城農村居民使用旱廁的比例最大,占68.3%,其擁有垃圾處理站的鎮占33.3%,與方正並列第二。木蘭縣生活汙水得到處理的城鎮比例最大,為66.7%。
交通設施。全市有96.1%的村莊和87.0%的自然道路,進村道路和村內道路以砂石路面為主。在10個縣(市)中,二級以上公路的鄉鎮比例最大的是方正縣,為75%,其所有鄉鎮均可在1小時內到達縣政府。二級公路以上的鄉鎮比例最小的是雙城,為29.1%。遠離縣(市)政府的鎮比例最大的是尚誌市,為35.3%。
供暖設施。該市70%以上的農民仍然使用火炕取暖。在10個縣(市)中,雙城以暖氣供暖比例最大,為54.5%,空調最多為0.11%。延壽縣92.4%的人用炕取暖,只有7.4%的人取暖。
4.生活標準
農民人均純收入。全市各縣農民人均純收入4286元,10個縣(市)中,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是通河縣4731元,最低的是木蘭縣3628元。10縣(市)人均純收入水平相對均衡,但相差也在千元以上。
文化教育。全市有11.1%的鄉鎮有職業技術學校。在10個縣(市)中,依蘭縣擁有職業技術學校的鄉鎮比例最大,為22.2%,平均每個鄉鎮有2所中學,排名第五,10.6所小學排名第六。延壽縣沒有職業技術學校。平均每個鄉鎮有1.3所中學,排名最後,10.3所小學,排名第七。
娛樂和休閑活動。全市65.6%的鄉鎮有廣播電視臺,99.4%的村能收到電視節目,75.2%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在10個縣(市)中,尚誌市和依蘭縣100%的鄉鎮有廣播電視臺,最少的是通河縣僅達到25%。依蘭、延壽兩縣健身房平均為22.2%,五常市平均僅為4.2%。平均來看,巴彥縣的公園數量最多,為22.2%,雙城市只有4.2%。
醫療和養老條件。在10個縣(市)中,依蘭縣每個鄉鎮平均擁有醫院和衛生院2.1個,延壽縣每個鄉鎮平均擁有醫院和衛生院1.1個。基本上每個鄉鎮都有壹個敬老院,通河縣只有兩個鄉鎮有壹個敬老院。
每百戶耐用品。彩電在我市基本普及,擁有率在98%以上。摩托車和手機成為農民日常消費的主流。在10個縣(市)中,摩托車占比最大的是延壽縣,為39.5%,固定電話、移動電話、電腦的擁有率分別為59.6%、74.4%、34.8%,分別排在第七、第二、第六位。雙城的汽車擁有率最高,為2.9%。
通過對全市10個縣(市)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經營活動、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農業經濟不斷發展,收入結構多元化,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是,在壹些地區,牛還在用手犁田、插秧,機械裝備水平低,農業生產技術手段落後;農業經營以種田為主,收入低,生活條件差,家庭生活缺乏有力保障。各地要立足基礎,突出優勢,競相發展。比如,雙城是典型的平原農業縣,要依托資源優勢,走“植根種植業、拓展畜牧業、深化加工業”的發展道路,堅持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通過從基礎農業入手、農牧產業鏈條延伸、產業規模擴張的發展路徑,實現工農良性互動發展。五常要發揮耕地多、糧食生產基礎好的優勢,重點發展優質高效糧食生產,建設水稻、藥材、瓜菜、畜牧、綠色食品等生產基地。方正縣要重點發展水稻、食用菌、北藥、特產等特色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