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舒適效果如何?

舒適效果如何?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是指患者雖然得到無效的治療,但“期望”或“相信”治療是有效的,從而緩解患者癥狀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又稱假藥效應、假藥效應、替代劑效應(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安慰劑溶液“I will comfort”),由Bique博士在1955中提出,也被理解為“非特異性效應”或受試者期望效應。

安慰劑效應

Mbth安慰劑效應

又名1假藥效果

也被稱為2假藥效應

也被稱為第三代代理人效應

主持人:比克博士

概念

心理咨詢中的“安慰劑效應”,是指心理咨詢師在咨詢中向來訪者提供“安慰劑”,使來訪者因預期而減輕心理障礙或改善病情的心理現象。心理咨詢中的“安慰劑”包括精神病理學藥物、生物學意義上的中性物質、咨詢者的形象、咨詢者的語言和非語言技巧以及咨詢環境的構建。咨詢師通過藥物、藥物替代、言傳身教、環境暗示來引導來訪者改變和發展自己。心理咨詢與臨床醫學“安慰劑”的區別在於,它強調咨詢者的形象、對來訪者的引導和心理咨詢環境的建設。它們在個體認知改變、心理適應和發展中的作用比藥物“安慰劑”更大。有人認為這是顯著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也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造成的錯覺。這種現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

效果展示

效果的定義

安慰劑效應是亨利·k·比徹博士在1955中提出的,也被理解為“非特異性效應”或受試者的預期效應。與此同時,還有壹種完全相反的效應——諾西博效應:患者不相信治療是有效的,這可能會使病情惡化。諾西波效應(拉丁文Nocebo意為“我會痛”)可以用與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式檢測。例如,壹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組會變得更糟。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由於藥物接受者對藥物療效的消極態度,從而抵消了安慰劑效應和諾西波效應的出現。這種影響不是服用的藥物造成的,而是基於患者對康復的心理預期。

評價指標

醫務人員可以使用安慰劑來刺激患者的安慰劑效應。當妳堅信壹種藥物時,

安慰劑效應

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提高醫療質量。當壹種新藥問世並評估其治療價值時,應估計該藥的安慰劑效應。如果壹種新藥經過雙盲試驗後,療效與安慰劑沒有顯著差異,這種新藥的臨床使用價值就不大。這也是為什麽有些新藥剛出來的時候往往被視為靈丹妙藥,但使用壹段時間後,知名度就消失了,價值也就下降了。在用藥過程中,安慰劑效應無處不在。即使對於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如心絞痛,超過1/3的患者通過使用安慰劑改善了癥狀,許多鎮痛藥具有明顯的安慰劑效應。還有壹些患者在服用安慰劑時可能會出現惡心、頭痛、頭暈、嗜睡等副作用,這也屬於安慰劑效應。

反應人群

使用安慰劑時容易產生相應心理和生理效應的人,稱為安慰劑。這類人的人格特征是:合群、依賴、易受暗示、缺乏自信、關註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疑病、神經質。

我們要記住,安慰劑效應更容易在患者中出現,大約35%的軀體疾病患者和40%的精神疾病患者會出現這種效應。正是因為患者有這種心理特點,庸醫、巫醫才能有活動市場,施展身手。

控制研究

畢克博士的研究(1955)

據報道,大約四分之壹服用安慰劑(如聲稱能治愈背痛的安慰劑)的患者表示疼痛減輕了。引人註目的是,這些疼痛的緩解可以通過客觀的方法來檢測,而不僅僅是通過患者的報告。這種疼痛的改善在沒有接受安慰劑的患者中沒有出現。

因為發現了這種效應,政府監管部門規定新藥必須通過臨床安慰劑對照試驗才能被認可。測試結果不僅要證明患者對藥物有反應,還要將測試結果與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進行比較,證明藥物比安慰劑更有效(“有效”是指以下兩項或1: 1)藥物比安慰劑能影響更多的患者,2)患者對藥物的反應比安慰劑更強)。因為醫生對療程實用性的感知會影響其表現,也能影響患者對療程的感知。因此,這種藥物測試必須以雙盲方式進行:醫生和患者都不會知道該藥物是否是安慰劑。

最近還發現模擬手術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所以壹些外科醫生

安慰劑藥物

必須進行安慰劑對照研究(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很少采用雙盲方式)。為了支持測試,藥物測試組將獲得比安慰劑對照組更好的治療。

幾乎所有以這種受控方式進行的研究都表明,安慰劑可以改善病情。例如,Kahn發表了壹篇關於抗抑郁藥的薈萃分析,發現服用安慰劑的那組自殺或企圖自殺的人數減少了30%,而服用抗抑郁藥的那組減少了40%。

但是壹般的研究項目並沒有增加壹個不接受任何治療的組作為對照,所以很難計算出安慰劑效應的實際影響。

提出了“安慰劑效應”和“諾西波效應”。現在已經過去五十多年了,但它們仍然清楚地出現在實驗性的醫療情況中。這種效應的存在,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醫患關系中非常重要。所以,“人文關懷”在醫患溝通中壹定不能缺席,醫療生態要用心經營壹塊“放心安心”的區塊。

相關調查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在不讓患者知道的情況下,服用完全沒有療效的假藥,患者卻獲得了與真藥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這種似是而非的現象在醫學和心理學研究中並不少見。因此,許多醫生在治療病人時不得不考慮這種“安慰劑效應”。

美國牙醫約翰·杜斯(John Deuce)在27年的從醫生涯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壹些牙痛患者來到杜斯的診所,說:“我來了這裏,感覺好多了。”其實他們並沒有說謊——也許他們覺得很快就會有人來處理他們的牙病,所以心情放松了;也可能像參加宗教儀式壹樣,當他們觸摸醫生的手時,疼痛就會減輕...事實上,這類似於安慰劑的效果。

作為國家醫療欺詐委員會的創始人,杜斯博士對安慰劑研究的興趣始於他對醫療欺詐案件的調查。他指出,牙醫和其他醫生壹樣,有時會誤導或誇大醫療需求,以誘導患者買藥或接受昂貴的手術。為了具體解釋什麽是“安慰劑效應”,他引用了《美國醫學會雜誌》。

安慰劑效應[1]

周圍神經痛的研究成果。據悉,受試者被分為四組:A組服用輕度止痛劑;b組服用顏色、形狀相似的假藥;C組接受針刺治療;D組接受假針灸治療。實驗結果表明,四組的疼痛均有所減輕,且四種不同方法的鎮痛效果無顯著差異。這表明止痛藥和針灸的效果並不壹定比安慰劑或安慰行為更有效。

事實上,人類使用安慰劑已經有很長時間了。早在抗生素發明之前,醫生經常給病人開壹些明知無用的粉末,病人認為還有希望。但最後有些病例的患者真的奇跡般康復了,有的甚至平安度過了鼠疫、猩紅熱等“鬼門關”。

安慰劑研究專家羅莎(Rosa)認為,給患者壹種廉價且沒有任何副作用的安慰劑,自然是壹件美好的事情,但遺憾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安慰劑可能並沒有真正持久的效果,而真正的治療卻被拖延了。時至今日,“安慰劑效應”的心理和生理原因仍是壹個難解的謎,新的發現需要進壹步深入研究。

實驗研究

安慰劑實驗

科學家給受試者制造疼痛,然後用嗎啡來控制疼痛。每天這樣做幾次,持續幾天,直到實驗的最後壹天,用生理鹽水代替嗎啡溶液。猜猜發生了什麽?像嗎啡壹樣,生理鹽水也有效地抑制了受試者的疼痛。

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有時候,壹些普通的東西會因為某種原因變得強大。都靈大學的Fabbrizio Benedetti在最後壹天向生理鹽水中加入了嗎啡拮抗劑烯丙氧酮。出現了哪些驚人的結果?生理鹽水抑制疼痛的能力消失。

那麽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什麽呢?幾十年來,醫生已經知道存在安慰劑效應,烯丙氧酮的實驗結果似乎表明,安慰劑效應在某種程度上是壹種生化反應。但除此之外,人類對安慰劑效應壹無所知。

後來,Benedetti證明了由生理鹽水制成的安慰劑也可以緩解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顫和肌肉僵硬癥狀。在給患者註射生理鹽水的同時,Benedetti和他的團隊測量了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他們發現,隨著生理鹽水的註射,患者下丘腦內神經核團的興奮性下降,神經元的“應激興奮性”數量也下降:生理鹽水顯然產生了作用。

原因有待研究。

Benedetti說,研究人員並不知道這個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麽,但有壹點是明確的:大腦可以影響身體的生化活動。他說:“預期治療效果和實際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是理解大腦和身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壹個很好的模型。”現在,研究人員還需要確定安慰劑何時何地能起作用。也許安慰劑對某些疾病不起作用;也許不同疾病之間存在某種* * *同源機制。這些問題至今沒有答案。

作用原理

關於安慰劑如何起作用有兩種假設:受試者預期效應和條件反射。

期望效應

受試者的期望效應導致患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報告自己病情的改善,從而導致安慰劑效應的出現。Asbj?Rn Hróbjartsson和Peter C. G?Tzsche在文章中質疑“大多數患者為了迎合實驗者,都有禮貌地報告改善的傾向,即使他們沒有感覺到改善。”主觀偏見也可能讓患者潛意識裏認為自己的病情因為關註和照顧而有所好轉。

限制性反應

經典約束是壹種聯想學習模式,使受訓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特定的反應。壹個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實驗:在每壹種食物給狗之前,都要鳴鈴。經過多次重復,每當鈴聲響起,狗狗就會自動分泌唾液,因為狗狗已經學會了把鈴聲和食物聯系起來。因此,安慰劑能使患者對有效藥物產生類似的生物反應,可能是約束所致。

心理咨詢

完全取決於心理咨詢的實際效果,而被實驗證明的可靠有效的治療方法之壹就是安慰劑效應。這種非常強大的現象依賴於我們的健康正在變好的信念,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身體會變好。

服用安慰劑“藥物”的人認為它們是真正的藥物,因此他們確實可以體驗到疼痛或其他癥狀的明顯減輕,盡管安慰劑沒有生化作用。安慰劑效應是壹種非常強大的現象,它可以

安慰劑效應

使至少1/3甚至更多患者的癥狀明顯改善。安慰劑醫學和安慰劑醫療過程已被證明對大量疾病有效,包括長期疼痛、高血壓、心絞痛、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甚至癌癥。這是20世紀神秘魔法、巫術、水蛭放血、藥王廟崇拜、仙丹等亂七八糟療法實驗的延續。

安慰劑效應是我們心理預期的壹個明顯例子,即來自身體的任何信號都可以被操縱。只有當病人相信安慰劑的效果時,它才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心理學家讓患者相信這種治療將改善他們的身體癥狀,或者提供安慰劑來增強他們的心理效果,安慰劑藥物或醫療程序的有效性將大大提高。例如,註射安慰劑通常比服用安慰劑更好,因為註射毒品比吞下藥丸會產生更大的心理影響。發現安慰劑以片劑形式服用時,其顏色、大小和形狀會影響其效果。

安慰劑效應的心理和生理機制相當復雜,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壹些科學家認為,這是大腦在緊張時釋放的內啡肽等嗎啡類化學物質的作用。其他科學家認為這是某種形式的條件反射。不管安慰劑效應是通過什麽機制產生的,心理效應無疑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生活應用

“安慰劑效應”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幾個很少接觸農村環境的城裏人出去郊遊了。當他們到達山腰時,他們被清澈的泉水,綠色的草地和迷人的風景深深吸引住了。

相關書籍

課間休息時,其中壹人開心地接過同伴遞過來的水壺,喝了壹口水。他不禁感嘆:山裏的水好甜,城裏的水真的跟這裏沒法比。水壺的主人笑了。他說水壺裏的水是城市裏最常見的水,出發前從家裏自來水管接的。這種現象說明,我們在分析現實的時候,明顯摻雜了很多個人因素,包括我們的期望、經歷、信念。

心理/心理測驗

有三盤磁帶。有人告訴我,壹盤磁帶可以確保妳有更好的性生活,壹盤磁帶可以幫助妳快速增加自尊,第三盤磁帶可以幫助妳有效減肥。怎麽做?妳所需要做的就是聽——在路上,在床上,在做作業的時候——聽“海灘上舒緩清澈的海浪”。實驗組著手判斷旨在提高自尊和記憶力的磁帶是否真的有效。

237名18-60歲的男女參加了實驗。首先是前測,先用標準的心理測驗和量表測量他們最初的自尊和記憶,然後將被試隨機分為兩種情景,壹半給記憶磁帶,另壹半給自尊磁帶,讓他們定期聽這些磁帶。五周後,他們回到實驗室進行後測,並接受記憶和自尊測試。研究人員不知道哪些受試者接受了哪些治療。

這些磁帶提高了自尊和記憶力嗎?這個對照實驗的結果表明,在任何客觀測量中,自尊或記憶力都沒有明顯的提高。然而,壹個非常強的效應確實出現了:安慰劑效應,有望得到幫助。考慮到安慰劑效應,研究人員增加了壹個獨立變量。每組中有壹半的受試者拿到了貼錯標簽的自尊膠帶,而其他人拿到了放在記憶盒中的自尊膠帶。

參與者認為,如果他們接受標記為自尊的磁帶,他們的自尊會增加,或者如果他們接受標記為記憶的磁帶,他們的記憶會增加——即使他們聽的是根本沒有收到的磁帶,這種現象也會發生。

本質與應用

客體“安慰劑效應”本質上是壹種暗示效應,是多種心理咨詢方法的綜合,主要包括催眠療法、認知療法、暗示療法、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以及影像對話技術、自我防衛、行為療法等心理咨詢理論和技術的原理。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是“幫助來訪者自立”,所以心理咨詢的“安慰劑”不僅僅是使用藥物,還要引導來訪者向積極的方向發展。藥物的安慰劑主要是來訪者對藥物的認識和感受以及服藥行為本身引起的心理-生理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環境建設和咨詢師的專業能力要以各種來訪者的心理需求為基礎,通過“第壹印象效應”和言語暗示給來訪者帶來心理影響。“安慰劑效應”可以從兩個方面應用於心理咨詢:壹是容易被暗示的人,其人格特征包括喜歡與人交往、依賴、容易被暗示、缺乏自信、喜歡關註自身的生理變化和不適;二是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癔病、強迫癥、某些恐懼癥、焦慮癥、疑病癥、神經質等。如果兩者同時具備,“安慰劑”更容易產生療效。

心理需求

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平均年齡壹般在20歲左右,屬於青春中後期。大部分大學生的心理正在迅速成熟,但還沒有完全成熟,可塑性很大。中國的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相比,在評價機制、管理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另外,大學生在認知上偏執,情感上容易走極端,所以大學是個體心理障礙的溫床。而且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由於學生接受信息的增多、就業壓力的增大以及自身的人格素質,對心理健康的渴求更加迫切。當代大學生希望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更高的認知和調節能力,也願意接受他人的幫助。同時,大學生生活環境中的從眾心理對學生的心理現狀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在高校應用“安慰劑效應”會有更好的效果。

大學生心理咨詢中應用“安慰劑效應”的原則

雖然“安慰劑效應”對大學生的心理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但如果運用不當,它就像壹把雙刃劍,在積極發展個體心理的同時,還會產生影響個體心理成長的其他負面因素。因此,咨詢師在使用“安慰劑效應”時,應遵循壹些基本要求。

1.咨詢師要熟悉與“安慰劑效應”相關的基礎知識。心理咨詢師要了解“安慰劑效應”的領域及其在心理學領域發展過程中的應用,了解其含義和實質,掌握其在心理咨詢中的適用範圍、各種咨詢形式中使用的技巧和使用時的註意事項,了解與之相關的咨詢方法和涉及的理論與技術。

2.根據來訪者的個體差異應用“安慰劑效應”的心理作用,對每個人都不壹樣。與來訪者的各種條件(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狀況、經濟水平等)密切相關。)、性格特征、心理狀態、接受咨詢時的心情、心理障礙的類型以及對咨詢本身的期望。為了提高咨詢的時效性,咨詢師要有較高的判斷力,在會議開始時通過傾聽判斷來訪者的人格特征,了解其生活背景和主要障礙類型,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安慰劑效應”的策略。

3.“安慰劑效應”的應用應該服從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作為心理咨詢過程中的壹種特殊心理功能,它應該服務於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學校心理咨詢具有教育和發展的雙重目標,但發展目標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的最終目的是引導來訪者調整認知,重塑自我,形成自立的人格。並學習壹些自我心理調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所以“安慰劑效應”不僅要註意咨詢過程中的心理暗示,還要啟發來訪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學會運用自我心理暗示,還應註意以下三點:

(1)避免依賴藥物或替代中性物質。

在指導患者使用藥物或替代性中性物質時,咨詢師要考慮到他們可能造成的壹種嚴重的心理影響,即對“安慰劑”的依賴或成癮。所謂“安慰劑”依賴或成癮,是指來訪者對藥物或中性物質的生理和心理依賴。壹旦停用藥物或替代物質,就會出現戒斷反應:焦慮、恐懼、疼痛、不適、虛弱、疲勞、失眠等癥狀和心理障礙會復發。嚴重者可出現震顫性譫妄:震顫、恐怖幻覺、幻聽、意識障礙、興奮、激越甚至虛脫死亡。因此,為了促進來訪者的心理發展,咨詢師應高度重視藥物或替代物質的合理使用,加強管理,避免依賴性和成癮性。

(2)避免陷入過度權威。

學校心理咨詢中權威的存在是建立咨詢關系的重要因素。咨詢師的權威有助於獲得來訪者的信任,並產生對他們有幫助的積極暗示。但是,過度的權威很容易讓輔導員和來訪者雙方陷入誤區:輔導員不會關註來訪者的言行,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來訪者的言行,甚至會主導和控制來訪者的思想;來訪者會對咨詢者百依百順,盲目輕信,產生過度模仿甚至逆反心理,所以要避免咨詢中過於權威的現象。

(3)避免過度移情。這裏的“移情”是精神分析學的壹個術語,指來訪者把自己生活中的情緒和感受轉移給咨詢師。適當的情緒轉移有助於來訪者暴露自己的心理,但過度的情緒轉移會強調來訪者對心理咨詢的自我防禦機制,阻礙來訪者在訪談中的真誠,從而無法自然交流,影響咨詢過程中建立的特殊人際關系。事實上,在咨詢中,咨詢師和來訪者都有可能產生共情,所以咨詢師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僅要註意來訪者在自己面前流露出來的各種態度和行為,還要註意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需求帶入心理咨詢,更不要試圖用這種情緒去改變對方的生活,或者利用這種情緒。

“安慰劑效應”技術在大學生心理咨詢中的應用。創造良好的咨詢環境,要做到人與環境的優化,即從個體差異、私密性、色彩、功能等方面組織咨詢室的空間和裝修,處理好咨詢室環境,滿足來訪者的願望。高校的心理咨詢室應設在校園內安靜、人少的地方,樓層不宜太高。最好設置前後門,咨詢室門口要貼壹封給來訪者的信,註明保密承諾和咨詢詳情。診室室內設計要善於運用色彩的感官特性。暖色或冷色會直接讓房間感覺溫暖或冷(涼)。心理咨詢室可以配備各種功能房間,暖色的房子可以讓來訪者感到積極和放松;壹個涼爽的房間可以讓遊客感到安全、寧靜和涼爽。咨詢室的座位要柔軟舒適,方便學生放松。盡量在診室裏擺放壹些盆栽,這樣可以改善環境氣氛,增加美的因素,對人的神經產生壹種良性的刺激,使人的皮膚涼爽,呼吸均勻,心情放松。總之,壹個簡潔、溫馨、生活豐富、優化、統壹的心理咨詢環境,能讓學生感到溫暖、輕松、有安全感,不擔心“泄露”秘密,讓學生放心地談論個人生活細節。

2.樹立咨詢師的權威。因為中國的心理咨詢傾向於建議導向而非引導導向,所以必須重視咨詢師的權威性。權威的存在可以增強咨詢關系中的依賴和暗示。咨詢接待室應寫明咨詢者的學歷、學位、咨詢行業技術職稱及獲獎情況等資質;同時咨詢師的外貌、舉止、儀態要有親和力和影響力。

3.強調來訪者對“安慰劑”的依從性,是指臨床醫學中,患者是否遵醫囑用藥。心理咨詢中也存在依從性,依從性是指來訪者是否聽從咨詢師的建議和分配的任務,對咨詢效果有很大影響。“安慰劑”的效果特別依賴依從性,所以咨詢師要鄭重告知來訪者必須按照咨詢師的要求去做,並耐心向來訪者解釋為什麽必須這樣做,不執行就會產生危害。並尊重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的反映和意見;交流信息,加強合作和了解,讓來訪的學生願意並堅持做咨詢師所說的事情,從而提高咨詢的時效性。

4.暗示人體疾病的藥物和中性物質的治療效果,部分與暗示性有關。因此,這種作用在心理咨詢中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對於需要藥物或替代物質進行輔助治療的精神疾病。通常壹個人生病後,需要更多的藥物治療,因為藥物有生理作用;也可以通過非生理作用,即藥物的心理作用,在患者心理引起好感。壹般認為,藥物的心理效應與其藥理效應無關,但可以利用藥物的生理效應來加強言語暗示效應,這在暗示性心理治療中尤為突出。咨詢師、來訪者本人和伴侶應適時、適當地利用心理效應,增強藥物和中性物質的治療效果,如選擇合適的給藥時機,配合適當的口頭暗示,消除不良反應的影響等,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5.積極關註來訪者,鼓勵積極關註,是指咨詢師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來訪者,關註他們的長處,即有選擇地突出來訪者言語和行為的積極方面,利用自身的積極因素。咨詢師的積極關註會拓寬來訪者的視野,幫助他們重新打開希望之門。通過主動關註,咨詢師可以不斷尋找來訪者的優點和積極的方面,同時直接明確地解決他們的問題,幫助來訪者正視他們所處的世界。同時用言語、語調、表情、姿勢、動作等非語言線索來表達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的鼓勵,讓來訪者感受到溫暖,展現自我來改變心理狀態。

6.引導來訪者積極認知“認知對情緒的產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影響個體對行為的歸因,進而影響其情緒狀態。積極的認知會產生積極的態度和客觀正確的行為評價,反之則會導致消極的態度和不合理的行為評價。所以“安慰劑”的作用就是引導來訪者在咨詢過程中和未來的生活中調整自我認知,用積極的認知來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

7.心理咨詢師的口頭暗示對“安慰劑”的心理效果影響很大。咨詢師可以通過言語加強其效果,也可以通過言語消除其不良反應。有時藥物或替代物質可以用來加強語言的暗示功能。比如癔病患者經常使用靜脈註射葡萄糖酸鈣或溴咖啡因,效果不錯。

8.引導遊客和夥伴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來訪者的生活環境也能達到“安慰劑”的作用。來訪者需要創造壹個安全的成長環境,包括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比如家具的顏色不能太鮮艷,要多種多樣,傳達壹種審美意識。居住環境要活潑、自然、簡潔,有壹些鼓舞人心的裝飾。同時,對來訪者的態度要平等、尊重、充滿關心和溫暖,有利於來訪者樂觀向上、活潑開朗的性格和現代審美情趣的形成。[2]應該是

規範使用穩定劑是社會文明的標誌。

所謂“安慰劑效應”,是指在不讓患者知道的情況下,服用完全沒有相應療效的藥物,但患者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鎮定劑效應”在臨床實踐中廣泛存在。比如人們崇拜專家、名醫,信任所謂的好藥、貴藥、進口藥,這也是“安慰劑效應”。

我們是精神病院。在臨床實踐中,很多醫生使用安慰劑治療依賴性強、容易接受暗示、缺乏自信、過分關註自身生理變化和不適、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也是精神疾病治療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與倫理學有本質的區別。

比如我院常用的溴化鈣靜態按摩和4號電治療神經癥和身體不適患者,同壹患者,不同的醫護人員或同壹患者,同壹護士不同的態度(面部表情、指令、情緒等。)會得到不同的治療效果。所以壹定要註意,在使用安慰劑時,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配合心理治療,並且要知道大約35%的軀體疾病患者和40%的精神疾病患者會有這種作用,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良後果。還要防止庸醫、巫醫利用患者安慰劑效應的特點施展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