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實施和諧老齡化戰略,切實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為民解難”的服務理念,切實解決養老服務需求,今年3月以來,常州市民政局、常州市老齡辦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城市養老服務需求調查。調查采取實名問卷形式,利用民政老齡信息平臺進行匯總分析,按壹定比例抽取城鎮戶口老年人10084人。從地區分布來看,武進區2300人,新北區1155人,天寧區3218人,鐘樓區271人,戚墅堰區700人。從性別比例來看,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從年齡結構來看,60-69歲老年人占35.99%,70-79歲老年人占51.74%,80歲以上老年人占12.27%。從而有效地保證了調查的科學性。主要內容包括老年人在就餐、日間照料服務、精神關懷等方面的需求。整個調查經歷了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歷時兩個月。
本次調查嚴格按照社區準入制度的要求和隨事收費的原則,各區根據抽樣調查的老年人數量發放《常州市養老服務需求調查問卷》,由具體社區組織填寫,收集的信息錄入網上填報系統,由社區信息平臺匯總分析。整個調查過程中,社區幹部認真負責。他們有的利用周日和晚上深入老人中耐心調查,然後把問卷壹張張報出來。壹旦發現錯誤並及時糾正,問卷回收率達到100%。本次調查的壹個明顯特點是采用實名登記制填表,杜絕虛報現象,也便於以後抽查,從而保證本次調查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通過本次城區養老服務需求調查,基本摸清了居家養老、社區餐飲、日間照料服務需求,為我市進壹步研究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政策、加大養老設施投入、發展養老服務提供了決策依據。
二、城市老年人需求問卷調查的基本情況
(壹)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1.教育水平低
在被調查的10084老年人中,文盲和小學文化程度分別占11.57%和31.85%,初中、中專和高中文化程度分別占29.64%、8.42%和9.51%。
超過2.63%的老人是“空巢老人”
從居住方式來看,被調查的老年人中,獨居老人和與配偶同住老人分別占11.38%和52.49%,與子女或孫輩同住老人占35.17%,老年人“空巢”現象越來越嚴重。
3.身體狀況和生活自理
在被調查的老年人中,健康狀況良好或壹般的占32.53%或35.98%,患有慢性病或重疾的占27.60%或3.89%(見圖2),可見我市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總體處於良好狀態。87.98%的被調查者完全能自理,10.26%為半自理,1.76%為不能自理,大多數老年人有自理能力。
4.配偶和子女
被調查的老年人中,74.21%有健在配偶,24.26%無配偶,65,438+0.53%無配偶。從老年子女數量來看,1、2、3個子女分別占14.75%、37.50%、26.88%,位列前三,12.22%有4、5個及以上子女。
7.32%,無子女占1.33%(見圖3)。目前子女多的老人仍占多數,但已明顯呈現減少趨勢。獨生子女老人雖然還在少數,但也明顯呈現增加趨勢,家庭小型化趨勢不可逆轉。
5.60歲前的主要工作
從被調查老年人60歲前的主要工作來看,21.72%為幹部,43.17%為工人,21.82%為農民,6.88%為科技人員,2.21%為自由職業者,0.90%為軍人。
6.月經濟收入
經濟收入方面,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別占21.13%、12.88%、36.25%。可見大部分老年人經濟收入較低。
7.養老金的來源
選擇退休養老金作為養老經濟主要來源的有3050人。此外,子女津貼和低保也是老人的重要收入來源。
(2)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
1.精神支持是最需要的
調查發現,老年人對精神贍養有強烈的需求,40.44%的人現在最需要解決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養老保險的逐步擴大,子女的經濟撫養能力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物質生活質量基本得到保障。但生活的幸福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滿足,更是精神的享受。根據這項調查,老年人更渴望情感關懷和精神充實。
2.家政服務市場大。
調查顯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務。現在社會節奏加快,子女大多忙於工作,不在父母身邊的情況很多,沒有時間照顧老人的生活。因此,對家政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這也將促進家政服務市場的不斷擴大。我們可以推測,國內市場的發展將對未來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壹定的作用。
(三)老年人對飲食服務和日間照料服務的需求
1.目前為老年人提供膳食的方式
在接受調查的老年人中,20.73%的人認為吃飯是問題,79.27%的人認為吃飯不是問題。目前自己做飯的占85.20%,孩子做飯的占10.59%,鐘點工占1.32%,全職保姆占1.01%。去社區幫忙吃飯、與人搭夥、點快餐或去餐館的分別占0.63%。可以看出,目前絕大多數老年人自己做飯,這與68.55438+0%的老年人身體健康或壹般,87.98%的老年人生活完全能夠自理是壹致的。
2.社區食品援助點調查
本次調查中,37.86%的老人聽說過或知道社區餐,62.14%的老人沒聽說過或不知道,可見老人對社區餐還是比較陌生的。看了問卷中對社區助餐點的介紹,有4198人選擇由助餐點服務,占總調查人數的41.63%。參與本次調查的人數僅占城鎮老年人口總數的5.042%。從調查比例來看,市區有83260名老年人願意接受糧食救助服務,說明我市存在糧食救助點。老人用餐場所是由政府出資,社區主導,為社區老人提供備餐、送餐、集中用餐等服務的場所(價格通常為5-15元:壹頓中餐5-7元,壹日三餐10-15元)。目前,天寧街道謝橋巷社區、西新橋居家養老服務站、天荒塘巷居家養老服務站已為老人提供用餐服務。但是從整個城市來看,老年人的用餐數量還是很少的。總的來說,還是有很多老年人不願意選擇去食堂吃飯。主要原因是87.91%的人完全能自理,85.20%的人平時自己做飯,不需要食堂供餐。
在願意由餐廳提供餐食的老年人中,62.04%是因為方便,15.20%是因為便宜,22.76%是因為其他原因。不希望餐廳提供餐食的老年人中,23.69%不喜歡,21.36%不喜歡,54.95%有其他原因。
3.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調查
在被調查者中,33.26%的老年人聽說過或知道日間照料中心,而66.74%的老年人沒有聽說過或知道,這表明老年人對日間照料中心不熟悉。在看了問卷中對日間照料中心的介紹後,有405人選擇去日間照料中心,占調查總數的4.02%。根據調查比例,城市地區有8033名老年人必須去日托中心。此外,在被調查者中,有5046人會考慮去日托中心,這說明我市的日托中心有壹定的發展空間。日托中心,也就是“養老院”,白天去日托中心,晚上回家,就像小孩子壹樣。老年人可以在日間照料中心看書、看報、聊天、打牌、下棋或進行其他有益的文化和體育活動,並用餐。日間照料中心的優勢是收費比養老機構低,生活自理的老人可以提供照料。因為日間照料中心可以為半自理的老人提供照料,所以對10.26%半自理的人應該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願意去日間照料中心的老年人中,47.66%的人年齡較大,無人照料,24.30%的人是為了滿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人身體不好,5.24%的人是因為日間照料中心的收費低於養老機構。
4.誌願服務
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18.09%的老人願意幫助日間照料中心做壹些誌願服務,48.75438+0%的老人表示偶爾可以做壹點,26.03%的老人不願意做誌願服務,7.17%的老人沒有選擇。在寧波市海曙區,有壹支為獨居困難老人提供服務的誌願者隊伍。他們服務的內容和時間可以像銀行存款壹樣存起來,老了可以取出存款享受服務。群眾稱之為“誌願者銀行”。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市的“誌願者銀行”有壹定的群眾基礎。
(4)養老方式調查
1.居家養老是首選。
調查顯示,80.27%的人最願意選擇居家養老,11.56%的人選擇機構養老,6.34%的人選擇日間照料中心養老,1.83%的人選擇無(見圖7)。居家養老的內容主要是生活護理和康復護理,並逐步擴展到精神慰藉領域。居家養老方式以上門個案服務為主,同時發展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全面、集中的服務照料。居家養老服務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和更新,對於解決日益嚴峻的養老服務問題,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開發適合我市實際情況的“居家養老”模式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市區共有26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93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基本實現了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全覆蓋。,市、區財政* * *下撥250萬元用於養老服務補貼。
2.選擇養老機構的檔次
500-800元/月和800-1200元/月分別占58.30%和31.52%,而分別只有6.49%和3.69%的人選擇1200-1500。
(5)子女對老人的精神支持
1.大多數老人並不覺得孤獨,90%以上的子女都願意和他們聊天。
調查發現,80.97%的老人並不感到孤獨,19.03%感到孤獨的老人更喜歡和親人或朋友聊天。90.91%的老人子女願意和他們聊天,願意聽他們說話,只有9.09%的老人子女不願意和他們聊天。“給老人錢讓他們吃穿”妳覺得對嗎?此問題回答正確、不完整和不正確的分別占15.01%、64.51%和20.48%。可見我們城市的孩子更註重和父母談心,在精神上關心父母。
2.子女對老人的孝心
在接受調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人認為子女孝順,39.88%的人認為子女孝順,只有0.83%的人認為子女不孝(見圖9)。子女經常來探望的占82.68%,占大多數,只有9.53%、0.66%和3.82%的子女偶爾來,只有在生病的時候來,只有0.35%的子女從不探望老人。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常州子女對老人的孝心令人欣慰。81.57%不經常去看望的孩子是因為孩子工作忙,6.20%是因為孩子在外地,0.88%是因為矛盾,11.35%是因為其他原因。子女照顧老人的主要方式是家訪和電話。
3.老人和孫輩之間的關系
調查顯示,有孫輩的老人中,62.78%為子女照顧第三代,37.22%不照顧,可見我市老人對第三代非常照顧,即所謂的“分離父母”。而且調查還顯示,68.37%和29.51%的孫輩經常或有時看望老人,2.12%不去,可見第三代也很關心老人。
4.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和內容
居住區的休閑廣場、公園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在9791名平時鍛煉或參加其他娛樂活動的老年人中,經常去社區休閑廣場和公園的分別占38.62%和21.91%。老年人的活動豐富多彩,主要包括看電視、與朋友聊天、讀書看報、打牌打麻將等。,他們中很少有人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和出國旅行。
三,滿足城市養老服務需求的對策建議
(壹)關愛“空巢老人”,重視精神贍養。
全社會都要重視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家庭成員要有責任心,年輕人要多承擔體力勞動,給老人足夠的生活費,抽出時間常回家,給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要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社區要為他們提供面對面、貼心的服務,擴大誌願者隊伍,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讓“空巢老人”在空巢中生活,獨居,其樂融融。
繼續開展“我是關心妳的人”龍城誌願者與空巢老人共慶元宵節活動。市民政局、市老齡辦連續兩年組織龍城誌願者與空巢老人之間的“我是關心妳的人”燈會活動。這項活動給老人送去了關懷和幫助。今後,我們會繼續做好這項活動,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這項關愛活動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來關愛空巢老人。
做好老年人精神關愛示範點建設,推進全市老年人精神關愛工作。積極探索老年人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關懷的基礎上,撰寫有質量的調查報告。繼續做好常州市老年服務中心開展的老年人心理咨詢服務,積極為基層做出表率。紮實做好江蘇全國關愛老年人示範基地常州示範點建設,總結推廣鐘樓區心理咨詢室、社區心理咨詢室試點經驗,努力推進全市關愛老年人工作。
提高養老金福利
雖然我市連續幾次提高企業退休職工養老待遇,但調查顯示,大多數老年人經濟收入較低,整體生活水平不高。此外,近年來物價上漲很快。因此,要繼續提高老年人的養老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礎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提高居家養老服務水平,擴大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
要進壹步擴大居家養老服務範圍,真正建立完善的面向全體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要逐步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建立監督機制,及時評估中介機構服務效率,確保服務到位;要對居家養老服務實行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管理,制定上門服務制度、服務監管制度、服務人員崗位責任制等規章制度,確定生活服務標準、養老服務標準、服務效果評價標準等各項標準,規範服務項目和內容,對服務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實行資質認證、持證上崗,逐步提高居家養老服務水平。
為老年人建立社區食品和日托中心。
政府應出資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區建立試點供餐場所和日間照料中心,並對供餐場所和日間照料中心的性質、任務、要求和運行機制有配套政策和相關規定,培訓工作人員和招募誌願者,建立後招標按市場運作。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支持供餐場所和日間照料中心的日常運營,並在試點運營的基礎上逐步推廣,以滿足高齡、獨居和純老年家庭老年人群體的需求。
(五)加快養老服務建設,滿足老年人需求。
雖然調查顯示只有11.56%,即1166老人最願意選擇養老機構,即使按照這個標準,全市養老機構的床位數也要達到231萬張,但目前只有1.28萬張,還有65張因此,要落實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集體組織、非政府組織、個人等社會力量以及外資興辦養老服務機構,規劃建設不同檔次的養老機構,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應實施養老服務機構分類管理,明確養老機構的服務對象,逐步改變目前高收入人群占用公辦養老機構大量資源的現象,適時向中低收入老年人發放養老服務專項補貼,讓中低收入老年人住得起養老機構。
(六)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社區家政服務。
出臺相關政策,培育家政服務業,吸引家政服務相關企業加入,並進壹步擴大政府救助服務範圍,完善送教服務機制和體系,讓更多老年人享受有償、低薪和無償家政服務。
(七)加快各級老年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建設。
加快市、區、基層單位老年文化體育場館建設,根據老年人口分布和不同層次老年人活動需求,形成不同檔次、不同區域、不同配套事項的梯次安排格局。增加室內活動場所和室外活動設施,方便老年人活動。組織各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引導老年人特別是空巢老人走出家門,走進社區,融入社會,度過幸福的晚年。積極開發適合老年人特點、價格低廉的旅遊線路,開拓老年人旅遊市場,滿足老年人旅遊需求。積極興辦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發揮市、區老年大學的示範作用,抓好街道(鎮)、社區(村)老年學校建設,逐步完善老年四級辦學網絡,擴大老年教育覆蓋面,提高教學質量,豐富教學內容,滿足老年人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