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逃離現在的困境,首先要和過去的自己鏈接。
很多有心理困擾的人,大多是被現狀所困。這些謎題基本上分為兩種:
壹種是內心或者現實的沖突,比如找工作的迷茫,面臨失業,退休,比如抑郁和強迫性思維,內心的孤獨和無意義感。
第二種是現在的關系,孩子叛逆不聽話,有學習障礙,伴侶出軌,與父母矛盾,人際障礙,失戀,婚姻危機等等。
他們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不在乎過去,他們只想解決當下的問題。
我覺得過去的就過去了,何必再提。或者說我不認為和伴侶的矛盾和父母的關系有關。有些人覺得好像和過去有某種聯系,但不知道是什麽。
其實早期教養的影響對壹個人的影響很大。
壹個人早期的養育關系決定了未來的關系模式。這是精神分析中對客體關系取向的壹個基本假設,即“三歲看老,七歲看老”,古人的智慧樸實而深刻,與弗洛伊德等西方心理學家的觀點不謀而合。
精神分析認為,壹個人的人格在6歲之前就已經形成,之後只是年復壹年的重復。這裏最重要的因素是“內化”。三年前妳的世界是什麽樣的?妳可以想象:
三歲之前,妳的世界只有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就是妳的世界觀,父母之間的互動,父母的性格,父母對待妳的方式。這裏的父母泛指養育者,也可能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外祖父母、養父母等等。
上了幼兒園,妳接觸到了另壹個世界,在那裏妳負責教妳的團隊和規則。那時候妳還是以家庭為重。
所以,什麽樣的關系,什麽樣的模式,什麽樣的氛圍,都被妳內化了,從而形成了最初的人格,形成了妳最初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就是世界觀,形成了看待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價值觀。
如果妳是因為不能和男人建立親密關系才來的,而事實證明這只是妳和妳父親的童年關系造成的,妳就會明白有壹段養育關系是多麽重要。
如果妳從來沒有過親密的經歷,不能依靠別人,不能指望妳的養育者,妳的父母充滿苛刻和冷漠,妳就不認為這段關系是安全的,穩定的,持久的,因為妳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如今,當妳進入壹段親密關系時,妳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戒心。妳本能的覺得對方不靠譜,不可靠,不安全。妳會開啟自己的世界觀去看待現在的關系,認為壹旦關系親密了,就會受到傷害,就像以前壹樣。
所以為了防止傷害,妳會:躲避,逃避,推開對方,刺激對方離開妳。
離開後妳會失落,因為妳不認為分手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妳會痛苦,所以會反復,惡性,妳要尋求心理幫助。
我們做什麽呢
雖然這個問題有1000個答案,但是每個養育者的性格不同,內化的感受不同,沒有公式化的答案。然而,通過在頭腦中寫作來聯系過去是壹種非常好的自我療愈方式。
很多情緒在今天某個場景失控,是因為在那壹刻沒有及時釋放,壹點壹點壓抑,慢慢積累。
比如妳被父母嚴厲對待,妳生氣,委屈,害怕。表現出來就要打,哭,跑。
也許妳嘗試過,結果往往是更加苛刻和辱罵,使得反抗無效。遇到類似的事情,只能壓抑,默默承受。
作為壹個成年人,當妳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地嚴厲對待他,把他過去沒有釋放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而妳卻認為這和當年沒有關系。
當妳的伴侶對妳很苛刻時,妳的憤怒和委屈會加劇並爆發,從而破壞這段關系。
寫壹封信,與父母隔空對話,就相當於用妳現在的力量,給童年的自己,釋放妳的情緒,把妳所有的不滿都喊出來,把這種強烈的情緒發泄在紙上。
如果在寫作的時候向父母訴苦,那不是不孝,更是真正的孝順。當時妳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會給妳壓力,也不會想到以後會影響妳的家庭和親密關系。如果他們知道,他們不會這麽做。
就像妳現在,改變就是不再重復給愛人和孩子聽。
最大的不孝就是壓抑真正的不滿,強求孝順。然後,潛意識會把這種不滿投射到別人身上,很多時候會投射到伴侶和孩子身上。
當妳釋放情緒,短時間討厭父母的時候,妳會對父母寬容。這是壹個妳必須經歷的過程。
況且現實中妳不需要改變和父母的關系。
因為妳已經不是那個女孩了,妳的父母也老了,妳需要做的是恢復他們和妳自己,而不是現在,即使妳現在擁抱妳的父母,也沒有意義。
當妳這樣做的時候,妳會發現現實中的關系也會有所改善,但妳不需要把這封信交給別人,更不需要拿給父母看。
本質上,這是妳和過去的自己之間的對話。妳在用壹種成熟的方式幹涉脆弱的自己,擁抱那個當年的小女孩(小男孩),這是心理咨詢師經常做的事情。
寫作沒有結構,只有情感。
壹個人的時候,開始寫信,讓所有的情緒沈浸在每壹個字裏,讓淚水打濕信紙。沒關系。
寫信的時候不要停止寫作的念頭。
妳也可以大聲讀出來罵出來,沒關系,因為這個時候,妳已經不是妳了,妳就是那個孩子,那個失散已久的孩子。
因此,妳不必關註任何結構和語法。這是壹封來自心靈的信。頭腦沒有結構,只有情緒。
最後,妳可以把壹些好的信撕成碎片,扔到天上,燒掉,或者留著。那是妳的自由。
同樣,妳可以寫給妳的未來,也可以寫給妳的伴侶、敵人、前任、妳的孩子。
妳可以連續寫幾天。這是壹種與妳的過去相聯系的方式,也是壹種自我療愈的方式。妳學會如何寫妳的想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