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著兩歲的女兒去朋友家。小女孩非常高興。她又可以和姑姑的孩子壹起玩了。
到了朋友家門口,我媽順手按了門鈴。朋友開了門,但這時女兒開始哭,坐在地上發脾氣,不肯進來。媽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明白,小女孩是想自己按門鈴。
於是,母親退到門口,抱起女兒。她用小手按了按門鈴,她的朋友們再次開門歡迎他們。這壹次,小女孩高高興興地進了門。
原來小女孩早就想按門鈴了,覺得不說出來媽媽會知道她的想法。
26歲的阿蓮這幾天和男友鬧得不可開交。前天她生日的時候,她男朋友送了她壹條項鏈。當她的男朋友高興地送她禮物時,他期望看到她的驚喜。沒想到那壹刻看到項鏈,阿蓮卻生氣了。那不是她想要的禮物,她想要壹枚戒指。
阿蓮生氣是因為她覺得即使不說,男朋友也應該知道她想要什麽。戀愛中的女生往往會因為男朋友“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生氣。對她們來說,直接告訴男朋友自己想要什麽,打破了愛情的幻想。他們認為,真正的愛情是:“我不說他也會知道。”
這種不成熟和幼稚的行為在成年人中非常普遍。
“成年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讓周圍的人感到憤怒和可笑,比如胡說八道、欺騙、不負責任、喜怒無常、耍花招、不拖延滿足感。
壹個成年人之所以看起來像個孩子,是因為他們使用了壹種相對低級原始的防禦機制。這些防禦機制是兒童經常使用的,而且大部分是在前語言時期形成的。
簡單來說,防禦機制是壹個人用來保護自己免受威脅的心理技能。做過父母的人,壹定還記得孩子小時候那些可笑幼稚的行為。
壹個懂精神分析的父親會立刻意識到,他的小女兒是在運用“否認”的心理防禦機制來保護自己,而不是在撒謊。
當我女兒小的時候,她喜歡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有壹次,她把躺在沙發上的壹本書跳到了地上。我說:“妳把書掉了。”“不是我,不是我!”她哭著喊著。當時我也很生氣:“妳明明跳下來了,怎麽還不承認?”
“我討厭被別人冤枉。”女兒長大了,“受委屈”依然是她的情緒崩潰點。如果當時我懂心理學,女兒可能就少了壹個“情感礦”。
心理學家發現,有人格障礙的人經常使用原始的防禦機制。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經常使用極端理想化和退化的方式。喬布斯是個自戀狂。在他眼裏只有兩種人,壹種是天才,壹種是垃圾。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經常使用否認和投射。本來他們是敵視別人的,但是他們堅信別人也是敵視他們的。壹個偏執的丈夫可能自己對其他女人有想法,但他完全否認這壹點並投射出來,堅持認為他的妻子對其他男人有想法。普遍控制是反社會人格障礙者常見的防禦機制。他們極其擅長操縱別人,把別人當自己棋盤裏的棋子來玩。壹個反社會的人可能會同時和不止壹個女人交往而不露出馬腳,並為自己高超的技巧沾沾自喜。
人格障礙者的壹些幼稚異常的行為,往往會迷惑或讓周圍的人痛苦不堪。在《小心妳身邊的情感吸血鬼》壹書中,作者艾伯特·J·伯恩斯坦稱之為“午夜頑童”——在半夜出沒的吸血鬼。美國特朗普總統被美國精神病學家認為是自戀型人格障礙。即使妳是壹個國家的總統,他的行為也往往顯得幼稚可笑。美國國會議員曾評論說,他治下的白宮成了“托兒所”。
除了上面提到的防禦機制,原始防禦機制還包括內省、投射認同、分裂、軀體化等。這些防禦機制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應對創傷情況的方式。這種方法壹旦固定下來,對各種刺激都會產生類似的反應,不管這個人是3歲還是30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正常成長的人會逐漸形成更加成熟和高級的心理防禦機制。這個時候,壹個人從內在的心理和外在的言行舉止都會顯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比如,壓抑是比否認更成熟的防禦機制。同樣,面對失戀的痛苦,女生A利用“否認”的心理防禦機制,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拒絕接受這個現實,糾纏對方很久。而女生B用的是“壓抑”的防禦機制,認為“這是事實,但我必須忘記,否則太痛苦了”。於是,她試著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很明顯,女生B的行為更成熟。
南希·麥克威廉姆斯(Nancy McWilliams)在《精神分析與診斷:理解人格結構》壹書中認為,原始的、低級的防禦機制有兩個特征,這也是尚不具備語言能力的兒童的共同特征:
第壹,缺乏檢驗現實的能力。
這壹點在自戀型人格障礙中更為突出。他們有時會把現實和想象混為壹談,常常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困惑或憤怒。
喬布斯有壹種能力,被稱為“現實扭曲場”,即扭曲現實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有時候,面對活生生的現實,他會全盤否定。
如果妳有壹個自戀程度很高的媽媽,妳壹定會有這樣的體驗,她把壹個想象出來的東西當成既定的事實,並在這個前提下和妳互動。當妳用確鑿的證據證明不是她說的,她絕對不會認錯。“媽媽總是把我逼瘋”,讓很多自戀媽媽的孩子深受傷害。他們不理解母親為什麽會“睜著眼睛說瞎話”。
第二,缺乏對自身以外的事物的獨立性和恒常性的認同。
這裏指的是經常使用原始防禦機制的人,他們自己和外界的界限是模糊的。這在偏執型人格障礙中更為突出,他們經常將自己的內心感受投射為外部威脅。
壹個偏執的男人在公交車上看到壹對年輕夫婦,對兩人親密的樣子非常生氣。他覺得他們看到他還是單身,故意在他面前示愛,是為了嘲笑他找不到女朋友。
我在咨詢壹個偏執的來訪者的時候,手機突然響了。我趕緊把手機調成靜音,跟他道歉。他懷疑我提前安排人打電話提醒我盡快結束和他的咨詢。
很多人格發展水平低的人,會過分依賴原始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果他們想要“成長”,就需要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培養並學會使用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這樣,他們可以像成年人壹樣行事:他們可以尊重現實,有明確的界限。
也許我們需要壹個顧問。
因為通常這種現象意味著心理學的內在年齡停滯不前。這意味著,在處理成年人的生活時,我們很可能會使用非常簡單的邏輯。其實我們很多深層的不合理邏輯都是幼稚的,比如下面這些信念:只要有錢,我就是壞的,要善良,要公平,愛情要簡單美好。
很多時候,成長意味著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壹陰壹陽才是正道——能夠在內心容納更多的面孔,不僅看到外面的善、惡、美、醜,還能接受自己的陰暗面。
孩子般的關系通常意味著來自外界的長期父母照顧。不平等和不平衡的關系通常會導致爭吵和沖突。對於孩子般的人來說,沖突是很難接受的。這時候就會出現“妳敢這麽跟我說話,壹定不愛我”之類的邏輯了~
很多時候,不恰當的童年教養方式和創傷經歷,會造成孩子般的成年人,仿佛內心靜止。其實有很多能量卡在他們心裏,這部分創傷需要心理疏導~
環境成就了他現在的心,也應該被環境改變。當然,當他面對現實時,他需要有人陪伴,否則他可能會崩潰。
不會,思維方式可以是,只要智力正常,我就能判斷問題。孩子的思維方式沒有錯。反而覺得孩子的思維方式簡單高效。比如孩子想說什麽就說什麽,大人也能做到。對方也會覺得妳直接,幹凈。套路太多不壹定受歡迎,問題說了壹大堆,但情況反映不清楚。別人可能不明白妳在說什麽。
這就是成長的過程。有壹些情緒卡在中間。有效的辦法是進行心理疏導,疏導滯留的能量。自然就好了。看病可能被診斷為疾病,從疾病的角度進行修復,壓力可能更大。
這不是心理問題。平時父母太溺愛,經驗少,很少壹個人做事,見識短。自己多做壹些事情,然後每次都站在壹個高大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要看具體情況。成年人有時也會有童心,自發行動。不然怎麽會有老頑童?如果這種幼稚、自發的行為不會影響社會人際交往、工作和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表現得得體、適度,我覺得就不應該給人貼標簽。但如果思維和智力明顯與年齡不符,已經影響了社會功能的適應,還是要去相關專業機構進行評估。
體檢的時候可以看看有沒有腦損傷。如果是正常的,就不用太擔心。這可能和經驗有關。可能是妳在成長的過程中經驗不足,思維可能比較簡單。妳也可以聯系我,我可以通過妳的畫和妳交流判斷妳的思維方式和簡單的心理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