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1。課前好好準備。
目前,壹些農村小學的語文老師通常課前準備不足。他們課前的準備很簡單,僅限於閱讀參考資料和寫教案。大部分教案也是為了應付檢查而寫的。開學的時候買了各種精選教案,想都沒想就抄了。有的甚至抄襲了原著中因疏漏造成的個別錯誤。不僅完全脫離了自身的教學實踐,而且放棄了對新課標、教材、單元必要的深入學習和課前反思,導致語文課堂教學的徒勞和無效。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
教師應在課前做好五項準備:
壹、學生課前預習的準備。
第二,教學思路的準備。
第三,教學內容和相關知識的準備。
第四,教學設計的準備。
五、準備教學和學習工具。在這五個準備中,另外四個準備是教學設計準備的基礎。教學設計是課前準備的關鍵。
教學設計應滿足以下要求:
1,有明確的價值追求,促進每壹個學生的發展。
2.設計應該以“三維目標”為中心。
3.要重視“雙基”和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溝通協作的能力。
4.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獲得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的方法。只要我們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上五點,就能保證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第二,結合實際,巧妙運用教學方法。
雖然新課改在我市已經實施了四年,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觀念在不斷變化,但有些教師的變化並不大。仍然存在以“教師主導課堂”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以分析講解為主要形式,采取灌輸的方式,課程改革流於形式。這樣學生很難發揮主體作用,只是被動的聽。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甚至有些學生厭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可想而知。面對課程改革的深化,我們的農村教師應該徹底更新教學方法,有選擇地引進和吸收令人眼花繚亂的教學改革成果,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農村小學的語文老師大多比較樸實。他們非常熱愛他們的教育。他們了解並熟悉課本和學生。在選擇使用新的教學方法時,壹定要從自身特點出發,結合學生具體的生活實際,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從實際出發,從學習的本質出發,從學習的精神出發,註重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樸實的鄉村教師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用樸實的方法做出紮實的成績。
3.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語文是壹門文化基礎課,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在學生心目中是抽象模糊的,難以理解和使用。在我們農村小學的教室裏,大部分老師只用壹張嘴,壹支粉筆,壹塊黑板就能教完所有的課文。在這樣單壹的教學方式下,如果每節課面對的都是同樣的教學程序,同樣的學習方法,那就更加單調,甚至是枯燥。很難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如:現代教育技術。帶有聲音、圖片、動畫、視頻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充分展示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激發濃厚的興趣,獲得對語文知識的整體感知,培養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質,更新教學觀念,並與角色轉變相結合。
21世紀是壹個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教育將面臨嚴峻的考驗。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途徑。顯然,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所以要想使課程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目標,需要壹些基本的條件來保證,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師的高素質。
課程改革主要是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後,要認真研究教材,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更新教學思想,樹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盡可能提高我們的教育質量。進入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將從傳授者變為促進者,從管理者變為引導者,從獨奏者變為伴奏者,從居高臨下變為“平等首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關註學生的切身體驗。教學策略也將從強調知識傳授向強調學生發展轉變,從統壹規格教育向差異化教育轉變。作為壹名語文教師,他應該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首先,要對課改充滿期待和熱情。當前,教師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持不懈地學習和實踐,努力把自己鍛造成新世紀的優秀語文教師,為課程改革做出貢獻。
其次,要更新觀念,準確理解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充分體現。壹是要求教師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資源,具備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具備整合包括教材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教師不是照本宣科的老師,而應該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比如在教課文《四個太陽》的時候,用妳的金口玉言告訴學生太陽的四季對地球的好處是不夠的。為什麽不引導孩子在自己的感性世界裏感受作者的願望和四季的美景呢?浩瀚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第二,要求教師重新認識語文教學模式。老師絕對應該是學生的學習夥伴,應該和學生“親密接觸”,甚至融入到他們的學習中。這樣,妳就有資格在學習過程中做壹個導師、引路人、輔導人。比如教閱讀的時候,課本就是閱讀的例子。妳是壹個壹個教學生閱讀,還是教他們閱讀的方式方法,讓他們在課堂上自由閱讀:朗讀、默讀、讀得有品位、讀得美、讀得響?筆者認為,前者走進了“高投入低產出”的死胡同,培養了學生學習的惰性,湮滅了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發展。後者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俗話說“給學生壹杯水,自己也要有壹桶水”。今天,已經不是壹個粉筆壹張嘴的時代了。信息時代的快節奏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和專業理論素養,既要與時俱進,又要有與時俱進、創壹流的不懈追求,使教育工作者永葆青春。要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廣泛涉獵以“學”,學業務以“專”,加強教學研究以“精”,探索科研新路。也要向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習,讓師生共同進步,互相學習。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要摒棄繁瑣的分析、相聲、交叉提問的舊模式,實現學習與創新的結合。
瑣碎的分析肢解生動感人有趣的課文,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情感、趣味和魅力,違背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兒童學習的規律。讀壹篇語言材料時,老師問:“妳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了什麽?”這樣壹個問題之後,讓學生閱讀參考書,查閱相關資料,認真閱讀思考,把自己讀過的東西整理出來;然後問“妳還有什麽不明白的?”這樣壹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認真的閱讀和思考,把難點問題素描下來,記錄下來,做好和同學交流的準備。不是有人說過“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嗎?壹個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聽到學生獨立思考後對閱讀材料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難道不令人欣慰嗎?
第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性學習,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進行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語文學習’是壹種生活,學生就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學生主要是自己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註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探究性學習,簡而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提升思維和創造力。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活動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強調記憶成為語文教學的壹大特色,教學中鮮有學生的探索性、分析性思維過程。這種單壹被動,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考的學習方式,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負擔沈重。這種情況不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比如壹個老師在教司馬光“破缸”課的時候,引導學生去探究當孩子掉進缸裏爬不出來的時候,除了破缸,司馬光還有什麽辦法可以救孩子。於是,學生們想出了許多方法,和司馬光的方法進行比較和選擇。經過討論和探索,同學們自然會明白,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只有司馬光的方法是最好的。這種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通過集中許多假設來找出解決問題的現實方案的能力。
第四,以趣味為路徑,開發壹些生動、活潑、開放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思維的火花,進步的階梯,成功的鑰匙。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提問是非常重要的。這絕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飾壹個花瓶。讀書中的疑惑來源於思考,思考是思考的結晶,是智慧的燈塔。小學語文課,學生就海底世界的插畫向老師提問:“章魚不是10腿嗎?”為什麽書裏只有六幅畫?”另壹個學生說:“書上說章魚是軟件動物,但高級貝類科學界還是有分歧的。“這些難道不令人驚訝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是從來沒有註意到它有多少觸角,更沒有註意到科學界對章魚分類的分歧。雖然該生的理解有偏差,但他能挑戰課本是難能可貴的。近年來,中國的語文教學受到了很多批評,尤其是形式主義嚴重,閱讀時間不足,訓練不落實,目標不切實際,基礎薄弱。所以教學走入了誤區,陷入了低谷。誘導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註入學習情感,運用學習意誌,將是我們教育教學成功的重要保證。註重質疑解疑的培養,留足時間,鼓勵表揚,讓學生從不敢大膽提問轉變為善於提問;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只是老師的“論壇”,學生習慣做忠實的聽眾。在聽課和繁瑣的問答過程中,學生逐漸喪失了說話的欲望、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造成了“死讀書、死讀書”和“壹心壹意讀聖賢書卻不聽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學生的實踐能力幾乎為零。然而,在今天這個“適者生存”充滿機遇和挑戰的21世紀,僅憑理論知識是無法前行的。我們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所以要從小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從母語課堂教學開始吧!”妳抱著的孩子不大!“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和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學生的表演欲。
5.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於吸引學生的註意力,使語文教學與網絡時代相結合。
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教學藝術之光是註意力。有了註意力,學習的人就能讓自己的心不再狂跳,把眼前解放出來的壹切都學會。”可見,註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前提。現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註意力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示屏上顯示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筆)帶入五彩繽紛的世界,而且生動、直觀、富有表現力,從視覺、聽覺等多個角度給予學生感官刺激,容易吸引孩子的註意力。筆者在講授課文《太陽》時,利用多媒體為孩子們播放了後羿射日的有趣傳說。動畫片的形式鎖定了孩子們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改變舊的教學模式。
新的教學理念是通過具體的教育方法來體現的。要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首先要加強新課程標準的理論學習。
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育為中心”的教與學模式嚴重制約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自主性。以前課文的理解、閱讀、提問、作文都是老師在課前提前設計好的,基本是封閉的。小學老師實際上成了幼兒園的阿姨——帶領學生前進,這顯然不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另壹方面,新老教師都認為舊的教學模式易於操作和掌握。客觀來說,對新的教育理念有壹種無意識的抵觸,對新課程標準的推進會有壹定的負面影響。然而,情況不允許妳堅持舊的觀念。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新課標,理解它。
國外壹位專家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教的能力,而在於啟發、喚醒和鼓勵。”用它來詮釋新的教育理念,可謂別出心裁。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交流互動的場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展的場所。新課標將教師定位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他們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參與者,讓學生與教師產生親和力,沒有恐懼和壓抑。教學的效果自然就體現出來了。當然,老師在課前精心設計好壹節課,用壹節課來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還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優化教學過程是新語文教學的關鍵。
教學過程主要在課堂上完成,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如何體現新的教育理念,舊的教學模式是否真的無用,相信很多老師都很困惑。在我看來,只要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討論、發現和收獲,就體現了新的教育理念。
其實任何時候,課堂上老師不會說話,學生也不會聽講。關鍵是妳怎麽講,學生怎麽聽,講的質量和聽的效果。如今,問答式教學模式很流行。壹堂課涉及很多問題。老師問,學生答。回答完後,鈴聲馬上就響了。這真的那麽成功嗎?我不這麽認為。不同文體的課文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解釋的時候解釋,提問的時候提問。比如古典文學,妳設計的題目再好,學生的回答也是無關緊要的。還有壹種“小組討論”的形式,老師提問,幾個學生討論。全班同學都很熱情。其實學生們是不是真的討論,老師能單獨監控每個小組嗎?恐怕大部分都是流於形式。在我看來,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成功的教學方法不壹定都適用,有些陳舊的教學方法也不壹定都可取。
第三,運用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註意發現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教師的情感參與和調節,通過各種方式形成師生之間或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學生學好語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首先,在語文教學中,要註意發現文本內在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小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意義上,很少理解其更深層次的含義。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他們去發現和體驗這方面的東西,這將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作文能力。例如,在“窮人”壹課中,有壹句話:“妳吃的都是魚。”結合這句話,我把“我只吃魚”和“我吃魚”同時放在黑板上,讓學生仔細體會兩句話的區別。經過閱讀和思考,學生們很快意識到這兩句話含義的不同,從而深刻體會到薩納壹家的生活困境。簡單的“只”字深刻地體現了作者所表達的內涵,學生對作者運用語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寫作能力。
其次,要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情感基調,努力尋找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奔跑,啟發學生形象思維。使學生置身於文本之中,又能超脫於文本之外,這才有了語文教學的生機和活力。可見,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世紀,要贏得挑戰,抓住機遇,就必須更新觀念,用正確、先進的教學觀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學觀,用創造性的思想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使學生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這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核心。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當我們看到壹些地方和學生的“課改”只註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只註重表面而忽略核心,只註重熱鬧而忽略好處,我們就錯過了被壹些人詬病的傳統教育,錯過了傳統教育模式下的教學。當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風起雲湧時,我們應該積極應對,投身其中。但是,對於那些跟隨多年的“老”的,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屑壹顧,而應該冷靜反思,慎重選擇。其實那些歷史積澱的東西,有的永遠是有活力的,有魅力的,不能用壹句簡單的話就否定老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