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學會微笑,給學生壹個輕松自由的心態。
1999高考作文題目是《如果記憶可以移植》,我們的壹位考生寫道:“如果記憶可以移植,我就把蒙娜麗莎的微笑移植給我的班主任,讓她鐵青的臉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壹名中學生面對記者“如果妳是教育部長”的提問,令人印象深刻地回答:“我會開除那些不會笑的老師。為什麽學生那麽想對我們老師微笑?因為在板著臉的教室裏,學生沒有自由;在吹胡子瞪眼的老師面前,學生只有提醒自己小心。因此,要給學生帶來微笑和幽默,努力營造輕松、自由、協調的教育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自由、開放、和諧的心境中學習文化知識,同時為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和才華的自由發揮創造條件。
第二,學會關心,給學生積極的信心。
有這麽壹件事:上課時,壹位老師讓學生用右手表示判斷題的正確,舉起左手表示錯誤。
不對。壹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知道哪個是右手,哪個是左手。”話音壹落,全班都笑了。但看到老師瞬間的驚訝後,他先後伸出左手和右手,對提問的同學說:“同學們請看,這是左手,這是右手。”後來,他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這其實並不可笑。這可能發生在我們所有人身上。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暫時遺忘。據說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妳可以想象,這位學生優雅地坐下後,壹定會有壹種愉快輕松的感覺。我不能不佩服老師的教育智慧。他巧妙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我們知道,自尊是學生學習成功的基礎。壹旦失去自尊,人的精神就會崩潰。
第三,學會欣賞,給學生成功愉快的體驗。
當周圍的人對壹個人提出期望和希望時,這個人就會有意識地根據別人的期望對自己的學習和行為提出更高的要求。周弘的“賞識-成功”教育就是基於這壹理論。短短幾年,他把女兒周婷從“啞女”變成了“神童”,成為中國十大少年之壹。而且,在女兒之後,他成功培養了壹批又壹批的學生。他總結說,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老師的問題。
可見我們老師要學會欣賞學生,真正體會到:“只有妳說他好,他才會變好。”這正如前蘇聯教育家索羅維奇切克在《談自信》中所說:“壹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漂亮,他就會真正變得漂亮;如果他總是在心裏嘀咕自己壹定醜,那他真的會變成壹只快嘴猴,傻眼生猴臉。”
第四,學習如何畫白色,給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
空白藝術是“接受美學”理論體系中關於文藝作品審美的壹個概念,是指作品要給讀者留下聯想和再創造的空間,讓讀者通過已經講清楚的東西去想象,從而對作品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教學是壹門科學,也是壹門藝術,也有“空白”有待開發利用。我們為學生提供精神自由的空間,他們煥發的是激情、靈感和創新。因此,在教學時,要註意適當適時地“布白布”,給學生壹個消化、吸收、放縱、馳騁、發現、發明的廣闊天地。
允許吵鬧,給學生討論和爭論的自由。
師生關系不是簡單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是民主平等的夥伴關系。教師應該把學生當作獨立的“人”。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有有效的多向交流與合作,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使學生有精神上的自由。我們的教師也應該在課堂上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討論和辯論的自由,變教師的單向強制為師生的雙向交流,在課堂的宏觀調控下自由構建學生的觀點和意見。這種民主的討論、辯論、辯論,壹方面可以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獨特的意見和觀點,另壹方面也使學生在對各種意見和觀點的比較鑒別中,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審美情趣,調整價值取向,提高人格品質。
6.允許學生說“不”,給他們挑戰權威的勇氣。
任何壹種絕對權威或武斷的教育環境和教學氛圍,都會導致奴性人格,摧毀創新精神。老師壹定要讓學生破除五大迷信,即對權威、古人、外國人、書籍、老師的迷信。這是解放學生,解放思想的首要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容忍學生對自己的“矛盾”,而不是扮演權威的角色,要彎腰與學生平等討論,尊重學生作為壹個獨立完整的人。當學生說“不”的時候,給他們壹個真誠的微笑和溫柔的撫摸,這樣
給學生帶來驚喜和信心,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有效激發學生挑戰權威、書本、老師的勇氣。
專家研究表明,大多數有創造力的孩子都有以下三個特點:調皮、淘氣、荒誕、放蕩不羈;他的所作所為非同尋常;不固執幽默,難免會有戲謔的心態。可見,那些調皮倔強,敢於說“不”的學生,往往是創造型人才。因此,在教育教學中,要特別註意保護學生的離奇思維、創造天性和豐富潛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護學生“得罪”的勇氣。
七、允許打斷,給學生壹個自我表現的舞臺。
曾經看過這樣壹篇小學生周記:數學課上,胡老師教我們學習時間單位。他問了好幾個單位的問題,同學們都如潮回答,但好景不長。當胡老師問“比年長的時間單位是什麽?”當時同學們有點猶豫。哇!這是壹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為什麽我不展示壹下我的技能?"比年更大的單位是世紀."我非常驕傲,以為老師會表揚我。沒想到,老師沖著我吼道:“妳膽子真大,敢不舉手就回答。有本事自己學!”我不會談論它。”剎時,全班的目光“唰”地壹下子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不知道該怎麽辦。這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同學們,請相信我,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胡先生,請原諒我。我再也不敢了!
雖然這件事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但每次想起這件事,還是讓我覺得像做了壹場噩夢。我仿佛看到了學生們驚恐的眼神和不安的心。是什麽使他發出這樣的叫聲?我想到學生在課堂上做的事情
切入。打斷是提問的壹種特殊方式。當學生不由自主地打斷時,正是他們觸發主觀意識,積極操作思維,發現新知識,產生新觀點的時候。因此,我們應該摒棄“我說,妳聽”的單向註入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大膽地、隨時地打斷,讓他們有自我表達的自由,讓生成在課堂上迸發他的思想火花。
八、允許進攻,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
犯錯是人之常情。那麽,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犯錯的學生呢?下面的故事頗耐人尋味:
新老師趙蘭壹走進教室,就發現黑板上有壹張戴眼鏡、梳著辮子的男人的照片,下面寫著“趙蘭畫像”四個大字。她微笑著欣賞著畫像,轉身掃視全班同學,平靜地說:“和我很像,字也寫得沒錯,但我得多寫壹個字。誰又能說什麽呢?”這時,除了王小虎臉紅了,低下了頭,全班都盯著黑板——下課前壹分鐘,趙老師把辦班報的任務交給了王小虎,並特別指出“希望王小虎能充分發揮自己在美術方面的特長”。第二天,她走進教室,圖文並茂的班報出現在她面前。王小虎羞愧地走上前去,雙手遞上了壹封“自我批評信”。
我們不能不為趙老師高明的教育方法鼓掌!她不陷入壹般人暴怒暴怒的刻板印象,而是采取迂回冷卻的處理方式,揚長避短,抓住對方的長處,在學生等待訓斥的緊張時刻出其不意地表揚,促使學生在表揚中積極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這樣做既避免了惡化師生關系的尷尬局面,又激活了壹個後進生積極進取的精神,真可謂化頑固為善,化愚昧為智慧,化腐朽為神奇。
在三尺講臺上辛勤耕耘的同事們,請放飛孩子們心中的小鳥!只要引導得當,在沒有懷疑之路的地方,妳會驚喜地發現壹個“前途壹片光明”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