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龍瑞安縣誌》卷壹《地理風俗》中記載:“瑞安人天性淳樸,風俗純良,始於晉,盛於宋。”後來,他在文章中多次贊揚瑞安的民風民情。可見,自古以來,瑞安人就非常重視風俗。那麽,古代瑞安人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呢?
《甘龍瑞安縣誌》“年”中有“冬至日”、“臘月”、“除夕”、“大年初壹”、“元宵節”等記載,都與瑞安過年習俗有關。
圓孩子冬天吃大壹歲。
瑞安稱冬天的至日為冬天的節日。冬節那天,全家人早上吃湯圓(有肉餡的,麻心的,或者粘豆粉的,叫小籠包)。都說“冬節吃湯圓讓人老壹歲。”
冬季至日在《甘龍瑞安縣誌·年譜》中記載:“米為丸,設飯祭祖。”
事實上,瑞安人對過年的感受,不是從臘月(臘月)開始的,而是從最早的冬季節日開始的。冬季至日通常發生在公歷的65438+2,21或65438+2,22這兩天。因為冬天的至日並不固定在某壹天,它就像清明壹樣被稱為“活著的節日”。按照農歷,壹般是在農歷的十壹月底。
在瑞安,冬季至日也被稱為小年。因為冬天的至日過後,新年就要到了,所以民間有壹句諺語說“冬天的節日和壹年壹樣大”。
瑞安的“冬節元宵”有幾種:饅頭、雞蛋元宵、湯圓等等。其中,包子和蛋卷是孩子們的最愛。冬天的節日早上,他們要吃幾個饅頭和雞蛋丸子填飽肚子,然後每天放學就拿饅頭當零食,總是吃膩了。
在瑞安,冬天的節日有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圓,喜慶。清代《光緒永嘉縣誌》載:“冬至日,糯米作丸,或煮作飯,使君先享之。官官相賀,如同過年。”自宋代以來,民間就有“吃了冬餃就老了壹歲”的說法。
玉海文化研究會會長何光明說,過去瑞安希望家人能在過年前聚壹聚,所以強調“冬天過節吃餃子”的感覺,同時也寄托了家人團聚的感覺。
從冬天的至日到明年開春前夕,瑞安市有“敲門”的傳統習俗。每天晚上22點以後,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會有壹聲清脆的“篤篤”的敲門聲由遠而近。打雜的壹邊敲壹邊喊:“寒冬裏小心蠟燭。看看前門,看看後門!”
倒年糕,曬臘肉,處理年貨。
瑞安人還是很喜歡吃年糕的,有“吃年糕年年長高”的說法。糯米或粳米做的年糕有好幾種。加糖的叫“糖糕”,不加糖的叫“水晶糕”或“泡糕”,上面印著數字壹的叫“狀元糕”。
古代瑞安農村經濟條件較差,年糕常被用作“米雞”、“豬頭”、“元寶”而非“三祭”、“元寶”來祭天、祭祖。農民把搗好的年糕用水浸泡,儲存到明年清明節,用油菜花頭和芥菜做主食,或在春耕時做點心,瑞安方言稱之為“接力”。
據說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來祭神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姚敏書》中,有壹種用米粉做餅的方法:將糯米粉用絲過篩後,加水和蜂蜜制成堅硬的面團,將棗子和栗子粘在面團上,用竹葉包裹,蒸熟。這種糯米糕有中原特色。
除了搗年糕,瑞安人還喜歡曬臘肉。壹般來說,進入臘月後,天氣晴朗,過年時會曬出肉幹、雞鴨幹招待客人。它們被稱為“臘肉”或“醬肉”、“醬雞”和“醬鴨”。還有風幹多年的海鰻,叫“鰻魚”。
這些都是瑞安人喜歡的幹貨。
在古代,市場在新年期間關閉五天。如今,在春節的第壹個月,商店通常會休息幾天。所以大家都要在年底準備過年的食物、衣服、鞋襪,也就是所謂的“年貨”。
過去,窮人家往往要到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才上街買東西,但物價飛漲,被稱為“殺窮人”。
臘月是壹年的結束。民間壹直有“正月不剃頭”“有錢沒錢,過年剃頭”的說法。所以,理發買新衣服也是過年習俗。從頭到腳煥然壹新是個好兆頭。
撣去新的灰塵,把神送進“新的壹年”
《甘龍瑞安縣誌·歲年》中記載的“臘月”雖然很短,但基本上講述了瑞安臘月的風俗習慣。上面記載:“二十四夜拜竈。提前選個日子掃壹掃房子,甚至立個祭品給神靈。第二天,人們會吃更多的素食。”
也就是說,在臘月二十四的晚上,有把竈神送上天作為“善行”的習俗。
在送廚神之前,也有壹個撣去灰塵的好日子。撣掉新的灰塵,改天打掃房子,或者稱之為新的。近年來,社區服務單位新設(撣)了小時工上門服務,頗受大家歡迎。
壹般來說,是在臘月二十或者祭竈之前。家家都選吉日打掃門道,從椽子到水溝。大樓的各個角落和側面都要綁上掃帚,到處刷,所有的器皿都要洗幹凈,為過年做準備。
早年,瑞安人“祭竈”的習俗也相當興盛。臘月二十四晚上,竈神報農歷除夕,在竈前點上香燭,放上鞭炮、水果和酒,特別是麥芽糖,以示竈神喝醉了,用糖堵住了嘴。到了天堂,他只能點點頭,說壹聲“好”,以避開“天譴”,祝福來年。二十四夜稱為“年中轉折”。
除夕之夜,守老吃老。
《甘龍瑞安縣誌》“年夜飯”中記載的“年夜飯”記載:“做年糕,換桃符,貼春貼,燒鞭炮,點燈籠,擺菜,祭祖。還有許多種熟食,是新鄭祭祀宴賓客所必需的。”
“做年糕,換桃符,貼春貼,燃鞭炮,點年燈,擺碗碟……”壹下子列出了這麽多海關。到現在,大概還有春聯、煙花、過年燈、過年酒還在流行。
除夕夜,瑞安人在家中中堂掛上祖先的遺像(照片),陳列古玩珍寶,香爐、燭臺、果盤,讓親戚前來拜年,稱為“桌上放寶”。五家節後,收藏祖先畫像、珍寶、香爐、燭臺,稱為“寶之圓滿(亦稱真之圓滿)”。
所以“放寶”壹般在除夕之前,“收寶”在正月初五之後。
時至今日,“留舊分舊”仍是瑞安人最重要的過年習俗。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全家人常年熬夜,壹起喝酒。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這是中國除夕夜守歲的普遍習俗。據史料記載,這壹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後來逐漸流行。初唐時,唐太宗李世民寫過壹首《守歲》詩:“寒辭冬雪,暖帶春風。”即使在今天,瑞安人也習慣在除夕夜放鞭炮,在室內圍坐看電視,談笑風生。
元旦忙。
清朝以前,農歷正月初壹是大年初壹,瑞安俗稱過年。
《甘龍瑞安縣誌》“年號”中記載的“元旦”:“為慶祝新年,家家戶戶,無論大小,都穿上幹凈的衣服,祭拜天地、神靈、祖先和父母,祭奠鄰居、親戚和朋友。三天後,果酒拜訪了墳墓。是五天以內的假期。”
民國以後引入公歷,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是壹年的開始,並將農歷正月初壹改名為春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歷正月初壹仍按公歷稱為春節。在舊的春節,所有行業都放假,通常持續五天。民間有句諺語:“三日重五五年,晴空萬裏使種子落田。”在此期間,大多數商店停止了交易。
文人用紅紙寫吉祥字,或“壹年四季,讀書吉祥”,稱為“新年寫”,也有寫得較長的,如“新年寫,吉祥如意。”壹年四季,壹切順利。生意興隆,財力雄厚。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家明吉祥,人口康寧。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寫完後,貼在板壁上。另壹方面,那些會寫詩的人接觸現場,寫壹些新的自我鼓勵的詩。
《甘龍瑞安縣誌》“歲時”壹文也有註解,說:“歲時萬物亦近古,謂之節。雖然奢侈,足以成為壹種習俗,但是太褻瀆神明,互相誇贊。而二月二的繁榮,則令人困惑。”這段話說明以前的瑞安人還是崇尚節儉的。
新年開場炮
新年早晨,大家開門放鞭炮,迎接吉祥祥和的新年,驅邪避邪,稱為“開門”。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新年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辭舊迎新。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燃放鞭炮可以營造節日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近年來,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停止燃放鞭炮,由於害怕汙染空氣,煙花也普遍較少。
在過年習俗中,瑞安人最崇拜過年。按照宗族、親戚、朋友的世代,下壹代到下壹代,外戚給親戚拜年,在祖先面前點上香,跪拜。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如果按照時間來分配拜年,大致就像瑞安民間諺語說的那樣:“初壹拜廟門,初二拜公公(公公、母親),初三拜鄰居,初四拜完寶,第六天上墳。”
至今,瑞安市壹般初壹上午上墳,部分鄉鎮街道初六上墳,大部分鄉鎮街道的習俗是清明上墳。
大年初四,大家都要見竈神。因為在去年臘月的晚上,把竈神送上天作為“好事”之後,大年三十的第四天晚上,要迎接竈神回天,在竈神面前放鞭炮、點香燭,稱為“迎竈神”。
此外,唱詞、演戲、“送金元寶”、“滾龍”等習俗也是正月裏熱鬧的看點。春節期間,民間藝人挨家挨戶(或村村串戶)唱大鼓、荷花小品,稱為“敲門”;或在村中心、寺廟,表演或唱整本書,甚至打鼓。唱《劃龍舟》(指祭祀十四皇後陳的小木船,由藝人扛著),也唱村村通故事。
“送元寶”的人來了,手裏拿著壹棵萬年青,壹個人打電話,壹個人接。內容大致如下:“搖元寶,子為狀元;元寶壹扭,豬大如牛。
在1月1日到清明節期間,民間舞龍隊在附近的村莊表演舞龍,這被稱為“滾龍”。壹些舞龍隊還唱著名為“神龍”的故事,由藝術家敲鼓。主家獎勵藝人年糕水果,或者獎勵“紅包”。飛雲江南岸還有壹種民間藝術叫“賣咪”,藝人僅限初壹初二晚上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