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高中地理必修三詳解

高中地理必修三詳解

議題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考點1。理解面積的意義。

背誦區是指壹定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照壹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具有壹定的面積、形狀、範圍和邊界,具有明顯的區位特征。(區域性非自然存在)

(1)認識的區域劃分有單壹指標和綜合指標。

單項指標:如熱區、氣候類型。

綜合指標:東亞文化區、中東北非文化區、歐美文化區(語言、宗教)。

(2)理解分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青藏高原、東部季風區、西北幹旱半幹旱區(氣候)。

人文元素: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長江中下遊(歷史)

(3)認識的同質區域:指自然要素相似或相對壹致的區域。

自然要素相似性:高原區、平原區和丘陵區(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區(語言)、水田農業區、旱作農業區(農作物)

(4)“理解”功能區:指在功能上聯系緊密,具有壹定方面關聯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浦東新區、工業區、商業區和住宅區。

(5)地域特色:整體性、差異性、開放性。

考點二:比較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理解)

中國三大自然區域的區域差異

地區

東季風區西北幹旱半幹旱區青藏高寒區

位置和

涵蓋大興安嶺東部、內蒙古高原南部、青藏高原東緣東部,背靠內陸高原,西臨大興安嶺、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北起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線,南至喜馬拉雅山,東至橫斷山,西至邊境。

地形海拔低,其中東部平原多而廣,海拔最高,但差異顯著。高原、山地和內陸盆地最高,主要是山地和高原。

氣候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和幹燥。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較大,多大風天氣,氣候寒冷。海拔高,空氣稀薄,溫度低,太陽輻射強。

植被以森林為主,部分是森林,大部分是沙漠,部分是草原,主要是沙漠、草原和高山草甸灌木。

土壤大部分發育在森林植被下,強淋溶作用主要是由於沙漠和草原植被下發育程度差、土層淺。

生物種類多,比東部季風區動物少,只有少數物種如牦牛耐寒。

水文河流多為流出河流,湖泊為淡水湖。地表水主要由雨水補給,多為內河,河流較短。湖泊很多,多為鹹水湖,多為內陸河,湖泊很多,多為鹹水湖。

農業以農耕為主,但要註意避水旱,畜牧業和綠洲農業,但要註意解決灌溉水源問題,畜牧業和河谷農業需要解決熱量不足的問題。

城市多,城市少。

人口密集,很少,很少。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階段的主要特征:人地關系案例:匹茲堡的發展

在初始階段,區域內城鎮較少,空間結構相對簡單,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弱。區域內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匹茲堡位於煤田中心,阿巴拉契亞山脈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其崛起的基礎。蘇必利爾湖附近豐富優質的鐵礦;五大湖和賓夕法尼亞運河的廉價水運條件

在成長期,資源開發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擴張,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越來越復雜,呈現點對點的發展態勢。產業從集聚到擴散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發展空間受到限制,環境汙染加劇,環境破壞明顯。這座城市也被稱為“芝皮帶”,從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出發,經過交通樞紐芝加哥和汽車城底特律。該地區工業結構復雜,主要工業部門為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紡織工業。

在轉型階段,地區原有優勢逐漸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降低,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下滑,人地矛盾在萎縮狀態下加劇,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制造業為主的五大湖沿岸工業帶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大量人口外遷,被稱為“銹帶”,也叫“冰帶”。

在再生階段,采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進區域經濟從緊張狀態中復蘇,以協調產業結構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知識城市”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地貌溫區植被土壤農業熟化的主要作物

東部季風區依山傍水,良田萬裏(廣闊平原)在東北。

中溫帶的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是肥沃的黑土。春小麥、玉米和大豆每年收獲壹次。

以平原、高原為主的華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黃土,發展冬小麥、棉花、花生兩年三熟或壹年兩熟。

..................................................................................................................................................................................

中國中南部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的貧瘠紅壤,壹年兩到三熟水稻、油菜。

華南熱帶常綠雨林的磚紅壤以低山丘陵為主,壹年有橡膠、油棕、咖啡、可可三熟。

中國三大自然區域分布圖

測試中心3。用實例比較區域地理環境對不同發展階段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

區域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即起步階段、成長階段、轉型階段和再生階段。不同階段特點不同,人地關系也經歷了從基本協調—不協調—人地矛盾激化—協調的發展過程。詳情如下:

考點四: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1)三大行業(了解)

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通常分為第壹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壹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也就是廣義的農業。

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和建築業,以及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第三產業: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產業,如商業、金融、保險、交通運輸、公共服務(其他公益事業),即廣義的服務業。

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第三產業比重越大,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

(2)記憶的產業轉移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和資源分布的不均衡。

第壹次和第二次內容

改革開放初期,90年代。

究其原因,是經濟發展水平低,是珠三角參與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生產成本大大增加,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空間越來越小。

香港的產業轉移以服裝、紡織品、塑料制品、電子元件等高科技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為主。

產業轉移型是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

結果珠三角的生產成本雖然比香港低,但在全國已經處於相當高的水平,珠三角初步確立了在華南經濟圈的中心地位。

環境影響使得環境汙染嚴重的珠三角產業轉移,並且隨著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境質量開始改善。

(3)從地域分布來看,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從較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會帶來不利的環境影響。比如環境汙染、交通、住房、治安等社會問題。

(4)在產業轉移中,認識逐步實現了從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主的產業類型向以知識、技術和服務為主的產業類型轉變,產業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降低。

(5)背誦影響國際工業專業有三大因素:A、人工成本;b .內部交易成本;c市場

(6)雷丁改革開放後,珠三角出現過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7)產業轉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背誦)

內容產業遷出,產業遷入。

對自然環境的積極影響:減少環境汙染

負面影響:嚴重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環境。

對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負面影響:失業率上升有正面影響:促進生產力,加速城市化。

考點五:舉例說明資源跨區域配置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東線方案中線方案西線方案

該路線基本上是沿京杭大運河向華北輸水,從長江三峽水庫到丹江口水庫,到北京和天津,從長江上遊到黃河上遊。

長江下遊的丹江口水庫,長江上遊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的水源區。

評價優勢:使用京杭大運河,工程量小,水量大,水質好。

缺點:逐級抽水,能耗高,水質差,工程量大,水量小。

(1)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工程背誦對比

(2)朗誦的南水北調工程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主要在供水領域

①社會和社會效益:可以緩解華北地區的缺水狀況,有利於社會穩定。

②經濟效益:緩解華北缺水,促進經濟發展。

③生態效益:改善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控制地面沈降。

(2)可能的環境問題——主要在水源區。

①長江徑流量減少,影響長江下遊水質。

(2)泥沙淤積加劇,使河道淤積。

③會對沿線水生生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

④造成轉移區土壤次生鹽漬化;

(3)講述西氣東輸工程的深遠影響

A到轉出地(西部):A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B增加就業機會。

改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

b到調入地區(東部):a緩解能源緊張,促進經濟發展;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大氣環境。

議題二,區域可持續發展

考點6:用實例說明區域內存在的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說明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區域環境問題1:土壤侵蝕

(1)黃土高原的範圍: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

(2)列舉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土層變薄,養分流失,產量降低;b黃河下遊形成“地上懸河”;生態環境惡化。

(3)水土流失的原因在朗誦:

A自然原因:A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脆弱(從平原到山區,從濕潤到幹旱,從森林到草原,從農區到牧區);b .土質疏松,易被流水侵蝕;c降水集中,暴雨多;地質災害頻發。

b人為因素:a土地利用不合理(廢棄地;露天開采;無計劃地修建洞穴、道路、水利工程等。);b破壞植被。人為原因是現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水土流失治理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控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

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須因地制宜,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堅持“林草結合、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結合;治理與發展相結合”。

c .具體措施:工程措施(固溝、護坡、保臺)、農業技術措施和生物措施。

溝壑發育是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區域環境問題2:荒漠化

(1)《背誦》中國荒漠化範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以北——阿爾金山——古長城。

(2)認識荒漠化:耕地、草地、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3)列舉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幹燥的氣候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植被覆蓋率低;多風的日子;更多的沙質沈積物。

B人為原因:A過度砍伐,B過度放牧,C過度開墾,D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4)“背誦”荒漠化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源b、建設防護林體系c、控制人口增長d、調整農林牧用地關系e、采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

考點7:結合實例,分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

1.田納西河流域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盆地中上遊為山地丘陵,下遊為沖積平原。這條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降水豐富,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為65438+2月至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管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以高耗能產業為骨幹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在全流域設立專門的開發機構,完善法規,提高管理水平;②因地制宜選擇發展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性。

考電8號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被淺水覆蓋的陸地,屬於水陸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海灘、低潮時水深小於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資源,提供水資源,調節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汙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觀光,提供農副產品,礦產,能源。它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天堂”。

3.濕地利用中的問題與對策。

突出問題管理措施

因過度圍墾淤積,濕地減少,功能退化,退耕還湖還沼,恢復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汙染問題突出,水汙染防治

過度狩獵和過度開發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過度捕撈和狩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律法規,增強濕地保護意識。

考點9:結合實例,分析某壹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主要問題,闡述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多為溫帶、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宜種植多種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規模化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發達的交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發達的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美國農業生產區域的專業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的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進行合理布局和規模化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的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布局的區位因素

奶業帶東北部五大湖沿岸氣候寒冷潮濕,適合牧草生長。巨大的市場(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中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中部(冬小麥)和北部(春小麥)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區南部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問題:過度開墾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高能耗;化肥和農藥汙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準農業、處方農業等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考點10: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以德國魯爾區為例:魯爾區形成於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1.理解的發展背景

因素和特征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位置魯爾區位於德國西部,柳通坡河和萊茵河下遊支流魯爾河之間。魯爾區位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歐交流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歐通往中南歐的捷徑。

萊茵河的交通是南北走向的:鐵路、公路密布;四條人工運河水陸交通發達,方便區域內外聯系。

資源煤炭資源豐富,埋藏深,但儲量大、品種多、介質豐富的煤炭資源是魯爾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電力工業發展的基礎。

這個地區鐵礦石貧乏,但接近法國的綠色鐵礦。瑞典和俄羅斯通過鹿特丹港去魯爾。

萊茵河、利珀河和魯爾河水資源豐富,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並與煤炭資源相結合,促進了魯爾區化學工業的發展。

2.詳述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

(1)自然條件:A豐富的煤炭資源,B豐富的水資源。

(2)社會經濟條件:A、水路交通便利;b、市場廣闊;c、勞動力充足;d、方便從其他國家和地區進口鐵礦石;e、農業基礎好。

3.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內因:壹是產業結構單壹,二是環境汙染加劇。

外因:A世界鋼鐵過剩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新科技革命沖擊

4.列舉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戰略

(1)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

(2)控制環境汙染,加強環境管理,創造綠色空間。

(3)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考點11。本文結合實例,分析了某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以及在這壹進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並闡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1.快速的經濟發展

(1)“歷數”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

長三角和珠三角

同點自然條件是水資源豐富,地勢平坦。

社會經濟條件: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農業基礎好,國家政策支持的水資源充足,地勢平坦。

豐富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農業

良好的基礎和國家政策支持

科技水平高、發展歷史悠久的經濟腹地,毗鄰港澳、東南亞。

多橋鎮

(2)列舉珠三角、長三角發展中遇到的資源短缺——礦產能源,以及解決的辦法。

開源:a跨區域配置資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b開發新能源。

減少支出:A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B提高能源利用率。

消除能源消耗行業

(2)珠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壹降三升兩領先)

分類內容的產業結構演變(比例變化)

第壹產業農業的衰落

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的主導地位

除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外的第三產業增長明顯。

(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展

珠三角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發展的工業體系。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體系及主要工業部門

2.高度城市化

(1)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從根本上說,城市化水平是由經濟水平決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化進程也有不同的特點。本文比較了改革開放前後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改革開放前後的歷史階段

城市人口少而多。

城市少了。

城市規模小,規模大。

城市密度由小變大,出現城市群。

城市化有快有慢。

城市化水平有低有高

經濟發展慢和經濟發展快的原因。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和工業化。

城市化與工業化密切相關,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驅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圖

3.“讀書”的問題與對策

問題,生態環境形勢嚴峻,人地矛盾加劇,重復建設突出。

具體來說,(1)環境汙染有加重趨勢;(2)部分城市和地區嚴重缺水(水型缺水)。由於土地開發過熱,農業用地銳減,珠三角地區人均耕地銳減,人地矛盾加劇。壹些城鎮盲目擴大規模,追求自己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導致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復建設,投資浪費巨大。

規劃控制汙染,保護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結構,搞好城鎮和區域規劃

具體措施是建設“青山、藍天、碧水工程”,采取措施治理環境汙染和保護水土資源,壯大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第壹產業;註重調整第二產業結構,利用技術和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和淘汰高能耗、高成本、重汙染的企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1),防止建成區盲目擴張,確保理想的空間發展格局;(2)城鎮規模要適度;(3)城市布局要合理,加強不同區域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可持續的空間協調發展模式。

話題三。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了解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地球。它使人類捕捉、監控、描述和表達自然進化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能力迅速提高,從而使虛擬和模擬現實世界成為可能的現代技術手段。

2.了解遙感在資源調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1)資源普查:礦產資源和水資源調查、農作物估產、全球氣候變化觀測、災害監測、重大工程建設等。

(2)災害與環境監測:遙感監測區域範圍大,能快速準確地獲取環境和災害信息,能及時發現環境和災害的變化。具有監測範圍廣、時效快、精度高、連續性強的特點。①水汙染:研究分析同壹流域水汙染的歷史和趨勢。②沙塵暴:沙塵暴的起源、運動和擴散過程。

3.了解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和導航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由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即空間部分、地面監測系統和用戶設備部分。它是利用衛星網絡獲取地面上壹點的經緯度和高程的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空間衛星系統由24顆衛星組成,包括21顆工作衛星和3顆備用衛星。

4.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是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采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主要功能:數據采集、數據分析、決策應用等。可以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空間分布和位置分析、趨勢分析、模式分析和模擬結果。

5.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1)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2)城市規劃;(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4)城市抗震防災;(5)城市環境管理。

6.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