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性格壹直在潛移默化地變化著,
隨著閱歷和生活閱歷的增加,
他的個性在不斷變化,
如果遇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壓力,
可能會導致變異。
不是有句話嗎?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也許我們改變不了別人的想法,那就讓他盡力而為吧。妳有自己的生活,別人也有自己的生活。這壹切都不可能強大。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是天生的,終生不變的嗎?其實並不是。
先了解性格,再了解性格是必要的。人格,心理學上有時稱為性格,是壹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所特有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特征,也是壹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特征之壹。所以,人格表現在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行為能力、情緒反應、人際關系、態度、信念、道德價值觀等方面。壹般來說,人的形成與生物遺傳因素有關,但人格是在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所以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從心理學上講,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兩部分。人格是壹個人穩定人格的心理特征,表現為他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從積極的方面看,人們對現實的態度包括熱愛生命、追求榮譽、忠於友情和愛情、禮貌關心和幫助他人、憎恨邪惡等。人對現實的行為是端莊的,溫柔的,奔放的,幽默的。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模式的結合,構成了壹個人區別於其他人的獨特個性。關於人格的問題,恩格斯曾經說過,壹個人的人格不僅體現在他做什麽,還體現在他怎麽做。壹個人做什麽表明他追求什麽,拒絕什麽,反映了他對現實的態度,壹個人怎麽做表明了他的追求,反映了他對現實的行為。性格本質上表現了人的特質,而氣質似乎賦予了性格壹種色彩,壹種印記。氣質是指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的特征,賦予人以光彩。他們也是熱愛勞動的人,但不同氣質的人表現不同:有的人表現很快,但很粗糙,可能是個有膽識的人;有的人細致,慢熱,可能會有粘性。氣質和性格因此構成了人格。
性格是可以塑造的。
有人談性格,說跟遺傳因素有關系。都說天生脾氣長,改不了,其實也不盡然。有壹個英國心理學家叫艾森科,他在人格理論中主張人格緯度。緯度的壹個極端是外向,另壹個極端是內向,所以緯度之間有很多等級。他認為極度內向和外向的人都是少數,大部分都是綜合性的,或者內向或者外向。艾森科的人格緯度理論的出現對心理領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認為人格可以在緯度上運動。
近年來,日本學者長谷川洋三認為,性格是可以通過行為改變的。這就給我們的心理治療和兒童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要培養人們特別是兒童的良好行為,幫助他們改變性格弱點;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性格,孩子小的時候是培養良好性格的黃金時期。
性格是在童年時期慢慢塑造的,心理學家做過“情緒剝奪實驗”:把壹起出生的小猴子分成兩組,壹組放在鐵籠子裏餵牛奶,什麽都沒有;另壹組用毛絨做了壹個假媽媽,吃完奶就可以在假媽媽身上玩了。實驗結果表明,小猴子慢慢長大後,沒有假媽媽的那組膽子較小,易怒,不合群,難以與人親近;有假媽媽的群體正好相反,不膽小,合群,容易親近人。這說明在嬰兒期,尤其是童年時期剝奪母愛,會使其人格扭曲,造成不良行為和人格表現。情緒剝奪實驗表明,在嬰兒時期,在良好的心理環境中培育孩子,對形成良好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對孩子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比如壹個母親是強迫癥。她有壹對雙胞胎。她從幼兒園接孩子回來,總是馬上給孩子洗臉、洗腳,放在床上,不讓孩子接觸到鄰居家的孩子。她有潔癖,害怕弄臟自己。強迫癥是在完美人格的基礎上產生的,醫學心理學上稱之為強迫性人格。這種性格的缺陷體現在愛思考,多疑,做事很有紀律性,經常杞人憂天,做事總是缺乏安全感,追求完美。所以這種性格如果受到壹些心理刺激,很容易誘發強迫癥。如果從小就這樣撫養孩子,很可能孩子以後會成為強迫癥患者。
人格固定下來之後,就不是壹成不變的了。
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現了壹種理論——“前極限理論”,認為刺激超過前極限值後,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和品質只是奠定了基礎,孩子未來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這也關系到他未來的人生經歷。比如孩子膽小,不願意和別人交往。後來,他的工作環境是在部隊。這是壹個群體,需要他和別人交往,參與很多群體活動,甚至是殘酷的鬥爭。這樣的環境會讓他變得堅強,開朗,豁達。再比如壹個很開朗的人,愛笑。在嚴密封閉的環境中,不允許他與人相處。最後,他可能會變成壹個沈默寡言的人。因此,環境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也影響著人格的形成。生活、環境、時間是改變性格最好的雕塑家。
每個人都要有良好的心態,不斷反思自己,不斷提高,努力追求良好的人格目標。良好的人格有幾個特征:第壹,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人生觀;第二,在日常生活中,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勞動,能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寬廣的胸懷,不以自我為中心;第三,富有同情心,能經常為別人著想,不沖動和情緒化;第四,對事情能夠客觀冷靜地分析,正確理性地處理和判斷,不固執己見,主觀臆斷;第五,有堅強的意誌和毅力,沒有依賴性,勇於克服困難,善於解決矛盾。當然,這些都是完美的人格特征,我們應該在生活中以此為目標去追求和提升,這樣才能讓自己的人格健康,讓自己充滿魅力,有助於化不利為有利。健康的人格是人生成功之路的墊腳石。可以說,如果妳有壹個健康的人格,妳將在妳的生活中獲得成功的財富。
具有上述完美人格的人可能更外向。但是,內向的人也不必氣餒,因為性格是可以鍛煉的。不妨從打招呼開始,見面點頭,打招呼。時間久了,人們會認為XXX變了,她和人說話了。受到鼓勵後,她也可能會增強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信心和能力。妳不必把妳的內向或外向當成負擔,因為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都有長處和短處。只要在現實生活中努力發揮自己的長處,克服自己的弱點,就有可能擁有成功的人生。
不同的性格可以發出不同的光芒。
性格和氣質不能決定壹個人的智慧和事業成就。性格不同的人都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傑出代表。比如俄羅斯的普希金,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是壹個有膽汁特征的人,克雷洛夫有粘液特征,果戈理有抑郁特征。他們都成為了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在文學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關於氣質,Hibuglari很早以前就有經典的劃分,即分為多血質、膽汁質、黏液質和抑郁質,這種劃分壹直沿用至今。
希布格拉裏的理論與巴甫洛夫後期的高級神經病學相似,如膽汁質相當於巴甫洛夫的興奮型,多血質相當於活躍型,黏液質相當於安靜型,抑郁相當於懦弱型。膽囊的特點是精力充沛,直爽,易激動,有時易怒。這類人由於神經活動的高度興奮性,表現出行為上的不平衡。它的工作特點是周期性,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克服困難,但壹旦失去信心,有時也會灰心喪氣。巴甫洛夫說,如果這種類型的人沒有這種平衡,只要迷戀壹件事,就會揮霍自己的精力和財富,以至於最後竭盡全力,過度消耗,直到真的感到無法承受。血性人靈活性高,善於交際,容易適應新環境,在集體生活中做事容易,充滿朝氣。巴甫洛夫說,多血質人的代表大多是工作效率顯著的積極分子,但他們只對事物感興趣很久。如果他們對這項事業不感興趣,當不符合他們的興趣時,他們會感到無聊,很難完成他們想做的事情。有血性的人往往很聰明,對新事物很敏感,能夠從事多元化、多變的工作,成就也很顯著。有膠漿的人最適合有組織、有恒心的工作,但缺點是不靈活,惰性明顯。由於缺乏靈活性,需要時間來集中註意力或轉移註意力到其他事情上。惰性讓他們更缺乏創造力,也更保守。巴甫洛夫說,這樣的人是和平、平衡、堅定和頑強的實際工作者。由於其神經過程的穩定性和壹定的惰性,他們有很強的自控能力,努力工作,不為無關的事情分心。優點是細心,謹慎,感性強,在壹個友好團結的集體中我能和別人相處的很好。所以每個人的性格和氣質都不壹樣,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成為某個領域的優秀活動家。
不同性格的人壹直被作家描寫。作家們抓住了最生動、最本質、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塑造了壹個又壹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如《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潑辣的王熙鳳等。水滸傳中,有勇有謀的魯達;巴金《家》中的優柔寡斷的紳士...這些性格迥異的人物,因其特殊性,在文學作品中閃耀著各自的光芒和魅力。
求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