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謀攻篇》也指出:“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知彼,壹勝壹負;彼此不認識,朋友也不認識,每壹場戰鬥都會有危險。”《孫子兵法》中的“知”歸結為搜集信息,“用之於五事”,指的是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核計劃分七”,意思是“誰是主人?誰能夠?土地是什麽?法律是什麽?誰更強?熟練的士卒?賞罰分明?我知道結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決策者能否做出正確的決策,取決於他所掌握的信息量。決策者應該掌握哪些信息?信息主要有兩個方面:任務信息和背景信息。雖然這兩種信息都與決策有關,但決策者還是要搞清楚自己在尋找什麽樣的信息,獲得了什麽樣的信息。
任務信息是指人們為了完成工作需要掌握的信息。在這方面,高層領導對這些信息的定義會和普通員工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領導比普通員工更關註戰略合作夥伴和戰略競爭對手的信息。任務信息主要有三種形式:第壹種是關於工作崗位的基本信息,如任務描述和任何相關的背景信息;第二是反饋信息,必須以壹種易於使用的方式及時準確地傳遞給用戶;第三是與提高工作中使用的技能和知識有關的信息,包括培訓材料。
背景信息是個體為了判斷自己的任務和決策是否與外部環境壹致而需要掌握的信息。背景信息包括企業宗旨、相關行業信息、董事和經理討論公司戰略的會議內容等等。這類信息對於確保人們從全球視角看待自己的工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背景信息,決策者做出的決策就會脫離實際,成為空中樓閣。福特在Bridgeside的新工廠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作為結束管理層與工會長期對抗的措施之壹,該公司與工會達成協議,向員工公開所有業務信息。壹位接受采訪的工會代表這樣評價此舉:橋邊工廠的管理者和工會的目標是壹致的,就是讓企業壹天天繁榮起來。
當今社會是壹個信息社會,是各種各樣的信息讓人類變得更加文明和豐富。然而,快速變化的時代也使我們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不確定的信息往往使決策者面臨兩難的境地,甚至是困難的局面。
此外,信息與物質和能量被視為當代三大資源之壹。和其他兩種資源壹樣,它的獲取是需要代價的,也就是說,它有成本。如果利用信息獲得的增加的收入不能彌補它的成本,那麽信息的利用就是沒有價值的。
在以上兩個方面,無論是大量無效信息導致領導決策困難,還是獲取信息的直接成本增加,都造成了組織決策成本的增加。目前,許多組織已經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企業的信息化改造,以便為管理者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導致領導被大量無用信息淹沒,大大增加了決策成本。
因此,決策者應該分析信息與其獲取成本之間的關系,並通過討論信息的預期價值來解釋如何在決策過程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我們不妨大膽設想壹下,如果能簡化壹大堆信息化,把壹尺多高的報告簡化成壹條條信息,甚至讓組織的領導看漫畫或者組織“漫畫書”來決策,信息的最大效益和決策的最高效率不就出來了嗎?
對於絕大多數決策來說,要徹底消除其不確定性,並獲得壹個確定的行動方案,所需要的信息總量可能是無限的。但是,如前所述,信息作為壹種資源,需要壹定的成本才能獲得。那麽,在做決定的時候,有必要獲取所有的信息嗎?
隨著信息量的增加,決策中的不確定性降低,但獲取信息的成本呈逐漸上升趨勢,新信息帶來的收益呈下降趨勢。當超過壹定量(最佳點)時,新信息的獲取會給整體效益帶來負面影響。在初始階段,決策者相對容易找到有用的信息,而隨著信息量的增加,信息帶來的收益也大大增加。但隨著信息量的增加,發現新的有用信息會越來越困難,所以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高,由此帶來的收入增速趨於平緩。當獲取信息的成本與其帶來的收益相等時,如果此時獲取進壹步的信息,雖然可以降低決策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對於以獲取最大經濟收益為目標的決策者來說,新信息的獲取只能帶來負的經濟收益,因此不再需要獲取。可以看出,在連續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存在壹個最優點。此時的信息量最能平衡信息獲取成本和決策不確定性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在壹個決策過程中,決策者要盡量靠近這個最佳點,盡可能多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