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人都在唱衰這個功能,我覺得大家都有點偏激。雖然這項技術並不那麽新,但並不意味著老技術不能煥發青春。
內存融合技術,光是這個名字,就起源於VIVO的系統,也就是最初的Origin OS發布的時候,那是普通消費者第壹次知道Android系統上有類似PC虛擬內存的東西。
其實內存融合技術並不是什麽特別新的技術,它的底層技術是Linux系統中現有技術的改進版本,壹直都有,也就是開發行業很多人都知道的swap和zram,但是這兩種技術壹直都有很大的缺點。
其中,SWAP技術類似於我們在Windows平臺上看到的虛擬內存技術。簡單來說,就是當系統檢測到物理內存不足時,分配壹部分閃存空間(即硬盤存儲空間)供內存使用,這樣系統中的服務就不會直接掛起或無響應。但這項技術的核心問題是,當系統感知到內存不足時,就已經啟動了內存回收機制,而這也是導致卡頓的根本原因。再加上那些年閃存速度的限制,SWAP技術在Android系統中壹直沒有發揮好作用。
另壹方面,Zram技術是壹種壓縮技術。例如,假設支持WX的進程需要500M的存儲空間,采用ZRAM技術後,當應用打開時,CPU會將進程從500M初步壓縮到300M,從而減少物理存儲空間的占用。但是這項技術也有缺點。也就是會占用CPU的計算能力資源,相當於在打開應用的同時給CPU增加了壹個壓縮作業,自然對整機的流暢度(Android系統的執行效率)有相當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swap和zram雖然誕生了很久,但是由於種種弊端,壹直沒有得到重用,而且swap本身就是壹個針對壹些低端手機的產品。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進步,硬件性能的提升,這兩種技術都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首先是閃存性能的快速提升,從emmc到最新的UFS3.1。閃存的順序讀寫和隨機讀寫性能大大提高,為swap技術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因為虛擬內存技術的性能瓶頸來自於閃存的讀寫性能。
不過請註意,這並不代表所有搭載Android +UFS3.1系統的手機開啟swap技術後都能有穩定流暢的使用體驗。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原生互換技術並不智能。它會根據系統檢測,在內存不足的情況下,簡單粗暴的把壹些進程扔進閃存空間。如果這個進程恰好是用戶正在使用的正當進程,那麽應用就會卡死,卡死,影響體驗。而且SWAP技術只會在系統認為內存不足的時候介入。這時候其實已經出現了性能瓶頸,無法直接避免系統卡頓的問題。
所以,對於手機廠商來說,如何讓swap技術“活起來、聰明起來”才是關鍵,而在這方面,手機廠商之間的技術差異其實是有區分的。大家可以看看VIVO Origin OS第壹次發布會上對內存融合技術的描述,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智能分配,提前介入”。
妳什麽意思?簡單來說,修改後的內存融合技術會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和軟件本身的特點,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情況下,智能判斷哪個進程可以放入閃存分配的空間,這就需要手機廠商的系統研發部門根據自身的用戶行為數據和與應用廠商的溝通結果來判斷。
這是壹個很大的工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不是大家想的那麽簡單。
早期幹預是指記憶融合技術會提前主動幹預用戶的行為模式,而不是等到記憶不足的時候才幹預,從而在壹定程度上避免了記憶不足帶來的流暢度下降的風險。這個也需要手機廠商去開發。
至於zram技術,也做了很大的優化。比如VIVO最新的開發者大會上提到的,通過內存融合技術可以減少原生系統800M的內存占用,這就是典型的技術應用。優化後的zram技術可以更好地與NPU配合,從而減輕CPU的負擔,讓其在避免壹些弊端的同時,也能流暢地服務於系統。
綜上所述,這項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畢竟手機內存不可能無限增加。如何利用技術降低硬件成本也是未來的大趨勢。
只是虛擬內存。
沒用的。很久以前電腦上就有了虛擬內存技術,後來就沒了下文。硬件不行,系統優化也不行。只是參數本來好看,是廠家搞的壹個噱頭。蘋果從來不堆參數,那些聲稱內存集成的都是忽悠人的。
其實就是linux上的swap(交換空間),類似於Windows上的虛擬內存功能【淚奔】。改個名字(記憶融合)就知道它高了。好傻瓜
榮譽沒有這個功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