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臺灣省的過去和現在?

臺灣省的過去和現在?

在古代,臺灣省與大陸相連。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的部分沈入海中,形成了海峽,出現了臺灣省島。

臺灣省的早期居民大多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大陸移民過來的。1971年和1974年,兩次發現臺灣省最早的人類化石,命名為“左真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震人”在3萬年前從大陸來到臺灣省。與福建考古發現的“劉清人”和“東山人”同屬於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同源且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壹些特征。臺灣省的早期居民中,有少數屬於尼格裏托族的矮個子黑人和屬於琉球族的瑯琊人。上面提到的臺灣省早期居民,就是今天臺灣省少數民族的祖先。

臺灣省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的三國國王孫權派1000官兵到益州(臺灣省),吳國人Kuloko Shen寫了世界上最早的臺灣省的記述。隋唐時期(公元589-618),臺灣省被稱為“柳丘”。隋朝曾三次在臺灣省當老師。據史料記載,公元610年(隋大業六年),漢人開始向澎湖地區遷徙。到了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澎湖地區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漢人。漢人開埠澎湖後,開始在臺灣省發展,帶來了當時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防守。元朝還出兵臺灣省。元明政府在澎湖設置巡檢司,負責巡捕罪犯,還舉辦鹽課。明朝後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在戰亂饑荒的年代,明政府福建當局和鄭之龍集團曾有組織地移民臺灣省。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迅速發展,開始將觸角伸向東方。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趁明朝政府處境艱難之際,利用明末農民起義和東北滿清勢力日益強大之機,入侵臺灣省。不久,西班牙人占領了臺灣省北部和東部的部分地區,並於1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省成為荷蘭殖民地。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將土地據為己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賦稅,掠奪臺灣省的大米和糖,並將從中國購買的生絲、糖和瓷器通過臺灣省再出口到其他國家,從而獲取高額利潤。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省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農民領袖郭懷義領導大規模武裝起義。雖然武裝起義被鎮壓了,但這表明荷蘭的殖民統治已經陷入危機。

1644年,清軍入關,在北京建立清政權。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壹將軍的名義,率領兩萬五千士兵和數百艘戰船從金門進軍臺灣省。鄭成功進軍臺灣省時,對荷蘭殖民主義者說,臺灣省“壹直屬於中國”,臺灣省和澎湖兩島的居民是自古以來就占有和耕種這片土地的中國人,荷蘭“應該歸還原主”經過激烈的戰鬥和圍攻,1662年2月,鄭成功迫使荷蘭總督八壹簽字投降。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中國領土臺灣省,成為壹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廣大人民的敬仰。

1684年,清政府設巡路、臺府,隸屬福建省。到公元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1.9萬,其中大部分是福建和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省成為壹個新的農業地區,並提供了大量從大陸進口的大米和蔗糖、日用消費品和建築材料,使臺灣省的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這壹時期,臺灣省與福建、廣東交往密切,中華文化更全面地傳入臺灣省。

由於西方列強對中國邊疆的入侵,中國出現了邊界危機。1884-1885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省,被劉銘傳的軍隊重創。到1885年6月中法新約的簽訂,法軍被迫撤出臺灣省。

中法戰爭後,為加強海防,清政府於1885年將臺灣省劃為單壹省份,臺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省。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船只,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修築鐵路;買軍艦,加電池,成立機器局,自己造武器;成立煤炭局,安裝新的采煤機;成立公司推廣城市,修建街道和道路;創辦西學、電報學校,培養建築人才。劉銘傳把許多新事業集中在壹個省,使臺灣省成為當時中國的先進省份之壹。

早在公元16至17世紀,日本人就多次派兵對臺灣省進行間諜活動。19世紀下半葉,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試圖成為大國,加緊對中國的侵略。1894年發動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次年3月攻占澎湖。腐敗的清政府於1895年4月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省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臺灣省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開始了長達50年的日本占領時期。

日本占領臺灣省後,在臺北設有總督府,是管理臺灣省的最高機構。此外,還在各地設立鄉公所,實行警察和保甲制度,對臺灣省進行殖民教育。同時,基於發展國內經濟的需要,最初把臺灣省作為其發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的基地,逐步發展了臺灣省的加工業和運輸業。二戰期間,為配合南進的軍國主義政策,日本在臺灣省進壹步發展各種與軍事相關的工業,擴大了工業在島內GDP中的比重,使臺灣省從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傳統社會逐步轉變為以工商業為主的半資本主義半封建社會。據統計,抗戰結束前夕,臺灣省工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20世紀初的7%左右上升到18%左右。與此同時,臺灣省的工人階級也在這種轉變中逐漸萌芽和發展。1920年,臺灣省勞動力約4萬人。到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增加到8萬多人;到1943,臺灣省的工人數量已經達到20多萬人。

從公元1895年臺灣省淪陷到公元1945年臺灣省光復的半個世紀裏,臺灣省同胞不堪忍受亡國奴的生活,為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尊嚴,保衛祖國,收復失地,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英勇鬥爭,譜寫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上輝煌壯麗的篇章。

1895年臺灣省《馬關條約》被割讓的消息傳出後,舉國嘩然,人人“痛心疾首”,無比憤慨。康有為、梁啟超聚集18省千余人“寫在公共汽車上”,反對割地求和平,主張變法圖強。在京參加考試的臺灣進士和舉人聯名上書清政府都察院,訴苦說:“北方生靈百萬哀,胡同裏的婦孺都想吃日本人的肉,各懷怨恨。誰願意投降敵人!”“全臺灣的土地被用來使它戰而降,全臺灣的人民使它戰而死...雖然很勇敢,但沒有後悔。”清廷各級官員也紛紛上書,申明臺灣省是中國東南七省之屏障。“沒有臺灣省的今天,就沒有南洋的明天;中國雖大,可壹日千刀萬剮。”。譚嗣同憤怒地痛斥清廷“救自己壹次”,通過擡高地盤的方式送給別人。"他認為中國人的富裕是壹個錯誤."臺灣省士紳百姓給清廷發電報說:“全臺為割地議和所震驚。.....大臣之地,義與存;願與傅部誓死保衛。如果打不贏壹仗,請等我死了再割地……”。

《馬關條約》簽訂的第二天,全省同胞大聲哭喊,臺北民眾敲鑼罷市。民眾包圍該部,反對削臺,要求報銷的錢不要運出去,軍械制造局不要停工,稅收全部留作抗擊日寇之用。秋等臺灣士紳也試圖以“獨立”來反抗日本的占領,建立“臺灣民主國家”,並推舉臺灣省省長唐為總統。《獨立宣言》指出:“主張聖賢者,有權掌管臺灣事務;事件塵埃落定後,再請妳打朝,我該怎麽辦?”然而,隨著唐私自逃回大陸,12天後,這個“民主國家”解體了。

在抗日武裝和日本占領臺灣省之後,清政府命令其在臺灣的總督唐和其他官員離開臺灣。臺灣省同胞拿起了武器,組織了自己的抗日人民軍,保衛祖國的領土。他們持續了七年的武裝鬥爭。

當初,臺灣省同胞配合曾經拒不奉聖旨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等清軍官兵,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義、臺南等地與日寇決壹死戰。他們手持土槍和長矛,在血肉之軀的驅使下,前赴後繼,撲向敵人。其中彰化和嘉義的戰鬥最為激烈慘烈。抗日民軍領袖徐翔、黑旗軍將領、劉永福新軍七星隊大部分都壯烈犧牲。壹個日本人當時記錄道:“每當我軍(日軍)戰敗,附近的村民立刻成為我們的敵人。每個人,甚至年輕婦女,都拿起了武器,壹邊喊叫壹邊戰鬥。我們的對手很頑強,不怕死。他們藏在村舍裏。當壹棟房子被炮火摧毀時,他們會冷靜地轉移到另壹棟房子,並在第壹時間發起攻擊。”

臺南抗敵的最後階段異常艱難。清政府壹再嚴令禁止壹切大陸地區支援臺灣省,黑旗軍和人民的武備和工資都斷絕了,隊伍餓不起。在這種情況下,劉永福堅持抗日5個月,不得不被迫登船返回大陸。臺南10月20日淪陷1895。到臺南淪陷時,臺灣省軍民死傷3.2萬余人,占日據初期兵力的壹半以上。

臺南淪陷後,全臺灣省人民繼續堅持武裝抗日。他們先後在臺北的深坑、雲林的郭鐵山、嘉義臺南之間的番仔山、屏東的鳳山、潮洲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據地。抗日人民軍的隊伍從幾百到幾千不等。他們襲擊日軍軍營,襲擊日本政府機關,壹次次抗擊敵人的瘋狂掃蕩,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簡大石是臺北農民抗日武裝的領導人之壹。1896年元旦,率隊與他人武裝直攻臺北,突入市區。後來,簡搬到了廈門。日本侵略者為了泄憤,殺了他的妻子,向清政府索賠。簡臨死前大放厥詞:“我是大獅子簡,我是清朝臺灣省的公民。.....雖然日本人把我當土匪,但是清人應該把我當義士。自從臺灣省回歸日本後,大大小小的官員都累死了,沒人敢主動。只有我壹介王,還能勝萬余人,血戰百次。自作主張,清朝沒毛病。.....願生為清人,死為清鬼”。

辛亥革命前後的武裝起義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殘酷鎮壓,臺灣省人民的武裝抗日鬥爭經歷了短暫的低潮。1906以後,在大陸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臺灣省同胞舉行了壹次又壹次愛國武裝起義,反對日本殖民統治。比較著名的有:1907年新竹北埔起義;1912年南投林尼浦起義;苗栗起義1913;

915臺南西萊安起義等。其中,苗栗起義是在辛亥革命直接影響下的壹次偉大的愛國抗日鬥爭。領袖羅福興是孫中山先生聯盟派往臺灣的人員之壹。羅以家鄉苗栗為根據地,成立了中國革命黨臺灣省支部,並在臺北、基隆、桃園、臺南等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策劃起義。戰敗後,有近千人被捕,20多人被殺。羅福興生前的送別詩說:“海外硝煙的氣氛像壹座孤島。今天,我的人民被賦予了同樣的仇恨,犧牲自己的血肉去尋找共同的東西。不要害怕壹生熱愛自由。.....背井離鄉來潁州,壹掃東院指房。天下腥氣當洗去,俠不可失劍。彈丸如雨如雷,號角鼓聲催,誰拿了好頭,何必纏著他?”西安起義是由愛國人士巴、江定、等人組織的。他們以臺南西來寺等地為據點,訓練骨幹,策劃起義,號召全省同胞“奮勇爭先,精忠報國,光復臺灣省”。參與者遍布臺北、臺中、南投、嘉義、屏東。因為事件發生,日本警方得知余、蔣等人率千余人臨時舉案,浴血奮戰七晝夜。起義失敗後,巴等900多人被處死,數萬人被日本侵略者濫殺,震驚世界。

五四運動後的民族解放運動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大陸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下,臺灣省同胞進壹步掀起了有組織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這壹運動與祖國的革命鬥爭緊密相連,成為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1920 65438+10月,受五四運動的直接影響,在臺灣省留學的日本青年首先在東京成立“新民學會”,模仿北京《新青年》出版《臺灣省青年》雜誌,進行民族主義的啟蒙宣傳。隨後,在日本留學、生活在北京、上海、廣東、廈門、南京等地的臺灣省學生成立了臺灣省基督教青年會、臺灣省學生聯合會、中國臺灣同誌會等組織。192110以蔣渭水為主,林等人為輔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啟蒙團體“臺灣文化協會”在臺北成立,以“喚起漢民族意識,反對日本民族壓迫”為宗旨,提出“反對民族差異”、“反對奴化教育”、“爭取政治參與”等口號。在郭沫若等人的影響下,廣東中山大學的臺灣學生成立了“廣東臺灣省革命少年團”。在該團體發表的《致中國同胞書》中,呼籲:“不要忘記臺灣省”,“臺灣省是中國的臺灣省,民族是中國的民族,土地是中國的土地”。與此同時,臺灣省各地的農民協會和各種工會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1928年4月,中國大陸臺灣省出生的中國* * *制作人、留學日本的* * *制作人、黨員,在中國* * *制作人的幫助下,在上海成立了臺灣省黨組織,即日本* * *制作人臺灣省全國支部。臺灣省新興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人民黨也登上了政治舞臺。各派政治力量迅速聯合起來。農民運動和工人運動在臺灣歷史上第壹次蓬勃發展。同年年底,臺灣省農民聯合會領導下的會員超過3萬人。各種工潮此起彼伏,工人階級意識迅速提高。他們把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民族階級利益結合起來,提出了“支持中國工農革命”、“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推翻日本帝國主義”等鮮明的戰鬥口號。

生活在臺中濁水溪上遊五社的高山族同胞,在臺灣省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鼓舞下,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和壓迫,於6月27日舉行武裝暴動1930+0938。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霧社起義。在消滅了十幾個日軍分支後,退入深山,與6000多名日軍軍警激戰20多天。很多高山族婦女,為了激勵丈夫殺敵無憂,集體跳崖。最後高山族同胞彈盡糧絕,起義領袖自盡。

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猛烈沖擊了日本在臺灣省的殖民統治。1931年夏,日本殖民統治者開始全面鎮壓臺灣省同胞,實行白色恐怖。無數臺灣同胞和愛國進步人士遭到監禁和迫害。但是,臺灣省人民並沒有被法西斯的暴行所征服,他們以各種形式繼續鬥爭,直到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根據歷史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申臺灣省是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1943 1年2月1日,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省、澎湖列島等,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及後蘇聯簽署的《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

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終於和全世界人民壹起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臺灣省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結束了臺灣省同胞被日本帝國主義奴役的屈辱歷史。同年10月25日,10,中國政府在臺灣省省舉行了日軍投降儀式。會後,臺灣省省行政長官代表中國市政府正式宣布,從今以後,屬於臺灣省和澎湖列島的壹切土地、人民和政務,都將置於中國的主權之下。臺灣省省的同胞欣喜若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祭奠先人,徹夜飲酒。數萬名臺北各界民眾舉行環城遊行,歡呼回歸祖國懷抱,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實現民主,建立了獨立自主、繁榮昌盛的新中國。然而,隸屬於美國的國民黨政府發動了全國性的反* * *內戰。壹方面進攻中國* * *產黨領導的廣大解放區,壹方面瘋狂搜刮迫害國民黨統治區人民,企圖把中國拖回黑暗世界。這激怒了全國人民,迫使他們站起來進行堅決的鬥爭。1947年2月28日,在全國民主革命高潮之際,臺灣省省人民舉行了反對國民黨政權的武裝起義。“二·二八起義”贏得了中國各界人士的深切同情。中央給予熱烈支持,並指出:“臺灣省人民的武裝自衛是被迫的、必要的、正義的、正確的”;宣布“解放區的軍民壹定會支持妳們,幫助妳們進行自己的鬥爭。”“二·二八起義”雖然在國民黨政府的血腥鎮壓下失敗了,但又壹次表現了臺灣省同胞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1949 65438+10月1,全國人民在中國* * *產黨領導下推翻了國民黨政府,新中國誕生了。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壹個新時代。祖國解放前夕,蔣介石和國民黨部分軍政人員跑到臺灣省。他們依靠美國的保護和支持,維持了臺灣省的局部安全局勢,使臺灣省和祖國再次分裂。

臺灣省當局在開放人民到大陸探親的同時,堅持所謂“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聲稱“只有在中國完全放棄馬列主義,同意三民主義之後,兩岸官方才能有接觸”。

1“兩航談判”自1949國民黨當局逃離臺灣以來,海峽兩岸第壹次真正的接觸談判是在1986年5月。這是壹場意外引發的兩岸談判,臺灣省當局被極不情願地拖到了談判桌前。

1986年5月3日下午3點,壹架編號為“B-198”的臺灣省“中華航空”波音747貨機突然偏離航線向北飛行,後來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船長王希爵要求在中國大陸定居,另外兩個機械師在同壹個公司。事發當天,中國民航致電臺灣省“中華航空”,要求其盡快派人來北京,商討飛機、貨物及其他機組人員的處理事宜。

面對這壹突發事件,臺灣省當局立即陷入了兩難境地。根據“三不”政策,我們不能與中國談判,但不談判也不能解決問題。權衡利弊後,為避免給人留下雙方正在談判的印象,蔣經國最終決定委托國泰航空公司港方全權代表華航與中國民航談判,在堅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解決人機交接問題。蔣經國還指示華航按照國際慣例解決善後事宜。這壹不恰當、不必要的決定自然遭到祖國大陸的反對。祖國大陸認為,這純屬兩家航空公司的商業談判,不涉及政治問題。既然是交接,就應該由雙方直接負責地處理,保證飛機和另外兩名希望返回臺灣省的機組人員安全返回臺灣省。中國民航再次致電“中華航空”催促其盡快回復,並建議如果臺灣省認為不方便去北京,也可以在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協商。

經過兩個星期的談判,從5月1986到5月17-20,“華航”和華航各派三名代表在香港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歷史性談判,就貨機、機組和貨物的交接達成了協議,並簽署了《兩家航空公司會談紀要》。

2.“金門會談”80年代末,由於臺灣省當局拒絕兩岸“三通”,奉行單向開放政策,限制了大陸民眾與臺灣省的正常往來,大陸居民在沿海地區私自赴臺。臺灣省軍警對私自越境進入臺灣的大陸民眾采取不人道的強制“乘船遣返”,導致大陸同胞在遣返過程中發生數起人身傷亡事件。1990年7月和8月期間,發生了兩起悲劇,分別是25人集體被釘在船艙窒息而死,21人因為被遣返的船被臺灣軍艦撞上落水身亡。臺灣省軍警的野蠻行徑遭到兩岸民眾的壹致譴責。

1990年8月,為避免死傷悲劇重演,切實解決私客遣返問題,中國紅十字會向臺灣省紅十字組織建議,兩岸簽訂遣返作業協議,將私客遣返納入標準程序,使遣返作業在兩岸紅十字組織見證下進行。臺灣省當局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迅速對中國紅十字會的建議作出積極回應。考慮到協議的簽署需要實地考察遣返路線,同時為了照顧臺灣省的保密要求,雙方決定將談判地點定在金門島,那裏還是國民黨的“戰場”,尚未解除戒嚴。

1990 9月1日上午,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等4人從廈門杜東碼頭出發,直駛金門。在其下榻的仁愛新莊,韓長林與臺灣省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就兩岸紅十字會組織參與見證主管機關實施海上遣返事宜進行了協商,並於6月5438+02日簽署協議。雙方本著切實解決問題、避免目前仍難以解決的兩岸政治分歧的務實精神,對證人遣返的原則、對象和遣返程序作出了明確規定。

3 。由於僵化的"三不"政策,臺灣省當局無法與大陸進行正式接觸和談判。1990 165438+10月21為適應兩岸關系發展需要,推動大陸有限政策,臺灣省當局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財團法人”(簡稱SEF),於3月9日正式掛牌,191。這個以民間組織面目出現的半官方組織,直接隸屬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其任務是接受陸委會的委托,處理臺灣省當局不便出面的兩岸事務。被稱為陸委會的手套。SEF的第壹任董事長是Ku·甄宓,他是國民黨中常委,也是臺灣水泥行業的富豪。陳副會長兼秘書長,陳榮傑副秘書長。

SEF成立時的定位是“協調處理臺灣省與大陸人民往來的有關事務,以維護兩地人民的權益為目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協會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七項業務:(1)為兩岸民眾接收貨物、中轉貨物及簽發、補發相關證件。(2)在中國大陸驗證文件、證明身份關系、協助送達訴訟文件和兩地遣返罪犯。(3)收集和發布中國大陸經貿信息,協調處理間接貿易、投資及其糾紛。(4)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五)協助維護臺灣同胞在中國大陸期間的合法權益。(六)兩岸人民交流相關咨詢服務。(七)政府委托的其他事項。

協會成立後立即承擔了此前由紅十字會承擔的兩岸事務性聯系與交流的職能,並派員走訪祖國大陸相關部門,建立溝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