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新謀市場信息咨詢公司

新謀市場信息咨詢公司

汽車行業的供需矛盾總是在頭部車企激化。與此同時,大眾“缺芯”的消息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註,掩蓋了更多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緊張的事實。

“妳看到的只是芯片,還有很多供應鏈緊張。比如聯合電子的電機和電驅動,蔚來和SAIC都在爭取。”汽車主機廠的壹位高管透露。

至於“缺芯”的問題,會成為眾矢之的,主要是新能源汽車對芯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新能源汽車正是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契機。

假設現在海外企業停止向中國新能源車企供應芯片,勢必對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造成較大打擊。或許也是因為“缺芯”導致的市場恐慌。截至65438年2月7日記者發稿時,汽車板塊多只股票跌成壹片,這讓能在芯片上實現“自給自足”的比亞迪格外搶眼。

從燃油車的“超車”到新能源的“超車”,中國汽車企業贏得了壹次翻身的機會,掌握了主動權。如今,從“芯片荒”到“自研芯片緩解短缺”,意味著中國企業需要“等待”壹個機會,在新基礎設施的軌道上扭轉乾坤,占據主動。

為什麽要“等”?因為芯片制造是壹項艱難且成本高昂的業務。

以華為海思為例。根據半導體產業觀察發布的2019年全球研發支出前十排名數據,華為海思當年研發支出達244億。此外,華為在武漢新封頂的海斯工廠項目投資1.8億元。

時至今日,華為海思已經發展了16年。在國際上是什麽水平?根據海外調研機構Insights公布的數據,華為海思今年第壹季度首次躋身全球前十,僅排名第十。

Tier1就這樣,Tier2的日子也不好過。

根據IBS的數據,壹條年產5萬片晶圓的28nm工藝生產線,光設備投資就需要39.5億美元,14nm工藝需要62.72億美元,更先進的7nm和5nm工藝需要100億美元。

先進的高科技R&D過於昂貴,這種投資沈重的資金門檻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研芯片”的速度。

但有趣的是,投資者對芯片制造領域的興趣並未降低。清科數據顯示,今年1-10期間,國內投資半導體的VC/PE項目有345個,去年同期為376個,2018同期為311。但融資規模卻大幅增長,前10個月達到7165438+3億元,去年同期為284.45億元,2018年同期為222.42億元。

熱錢正在催生壹個巨大的供應市場。

芯片行業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新謀研究院曾預測,到2020年底,中國大陸將有超過3000家芯片設計企業。而這個數據在2018年是1698。

除了芯片設計企業數量的大幅增長,其他相關數據顯示,2065438+2009年,我國新增集成電路相關企業超過5.3萬家,增長率為33.09%,是歷史上相關企業增長最多的壹年。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中國有近萬家企業轉行做半導體。“大躍進”的背後是國家巨額補貼的誘惑。根據彭博的壹份報告,全國將投資9.5萬億元支持補貼芯片制造的企業。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板也給了半導體行業更低的門檻,讓這些公司更容易獲得批準,籌集更多資金。

但同時也縱容了很多魚龍混雜的公司蹭“半導體”熱。數據顯示,只有?2020?2008年第三季度,有?1.3?萬家企業在工商註冊信息中將經營範圍擴大到集成電路。

當投資人問公司“妳有核心嗎?”我好像忘了問企業“妳在嗎?”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9~2020版)》顯示,2019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就業人數約為51.2萬人,同比增長11%;到2022年,我國集成電路專業人才缺口近25萬人,存在結構性失衡。

不平衡在哪裏?根據白皮書內容,在集成電路產業鏈中,包括設計、驗證、制造、封裝在內,芯片設計的人才需求最高,占比81.8%,其次是芯片制造,占比7.23%。

相比之下,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水平與國際水平的鏈接恰恰是設計、驗證和制造。比如中國內陸的晶圓代工廠,生產不出高精度的芯片,關鍵是無法獲得高精度的極紫外光刻機,全球極紫外光刻機市場幾乎被荷蘭企業阿斯麥占領。

參考《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版)的內容顯示,在我國40萬集成電路產業人才中,本科學歷占絕大多數。

這暴露了壹個問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缺乏高端人才——中國“缺芯”,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產業“缺人”。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處理器負責人胡曾指出,在中國,芯片行業的人才培養極不平衡,大部分人才集中在技術應用層面,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層系統的人才太少。

這與國內教育現狀密切相關,即“普通高校只有理論,培養的芯片人才滿足不了企業需求;1985年,國內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將發表論文作為計算機人才考核的主要評價標準。

並且有數據顯示,芯片人才的薪酬只有同等工作年限軟件人才的壹半,這迫使壹些在基礎設施領域有深厚積累的芯片R&D人才向互聯網應用領域轉型。

可見,擺在中國芯片產業面前的,除了“缺人”的問題,還有前面提到的“缺錢”和“產業亂象”的問題。

然而,即使從相關機構發布的“2019年全球半導體公司營業收入排名前10名”中,也無處可尋中國企業的名字。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還有芯片設計領先的華為海思、芯片代工領先的臺積電和聯華電子。

正是這些企業,讓我們從壹粒沙子到壹片芯片,看到了“聚沙成塔”的希望。

誠然,芯片是世界上最難的核心技術之壹,也是衡量壹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準之壹。資金、人才、時間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大眾的“缺芯”只是汽車工業將面臨的問題的集中體現,卻敲響了中國“造芯”的警鐘。

(圖片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