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的人永遠不會承認在自己的認知之外還有壹個新世界,永遠不會承認在自己的見解之外還有壹個更正確的見解。他們堅決捍衛某種觀點或主張。雖然這個觀點或命題沒有太多的事實或理論依據,但他們認為理由是充分的。所以,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工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吵,雙方都不肯承認對方的觀點可能是對的,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壹定是站在對的壹方,而對方無疑是絕對錯誤的。
事實上,面對無盡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瞎子摸象。就像那個寓言裏的情況:摸壹只耳朵,妳說大象是蒲扇;摸壹條腿,說大象是柱子。大象是蒲扇還是柱子,並不是完全錯誤的,但肯定也不是完全正確的。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基於不完整的知識去做壹些事情,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真理。更明智的做法是聽聽別人怎麽說,綜合各種信息,這樣我們可能會對這頭“大象”有更準確的認識。
但是,固執的人總以為真理在自己手裏。因為他們摸到了什麽,真的感覺到了什麽,不會錯的。這在正確的道路上止步,與事實相去甚遠。
行動上的固執比言語上的強硬更危險,因為做比說風險更大。當人們習慣於堅定地捍衛自己認同的壹切,並身體力行的時候,就有可能把無知當成智慧,去做傻事。
索羅斯說:“我們對世界的所有認知都是有缺陷的。因為沒有折射我們就無法通過棱鏡看世界。”
這是傑出人士普遍認同的觀點。因為信息的匱乏,因為情緒的紊亂,我們會對壹切產生偏見。所謂的真理只是壹個有待探索的目標。事實上,我們與真相相去甚遠。人類真正能做的不是得到壹個完全正確的結論,而是如何得到壹個更正確的結論。
傑出的人深知這壹點。所以他們從不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們總是願意被更正確的觀點所說服。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有很多事情,我以為是對的,但是經過實驗,我錯了,所以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信的判斷。如果某件事讓我暫時覺得不對,我可以立刻拋棄它。”
優秀的人和普通人壹樣,在每個問題上都會犯錯誤。但他們有勇氣在任何時候向右翼靠攏,甚至不惜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他們能夠避免更大的損失,獲得更正確的結果。
英特爾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內存制造商,其主要業務和利潤都來自計算機內存。
後來日系內存開始在市場上占得先機。他們最重要的武器就是驚人的低價。英特爾在技術上壹直領先市場,價格戰也不是它的強項,所以它的業務已經連續六個季度下滑。
如何擺脫困境?英特爾總裁格羅夫和董事長摩爾都在痛苦地思考這個問題。繼續在內存市場競爭,顯然是沒有出路的;主動放棄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身份,無疑會受到股東的指責和媒體的批評。而且面對競爭對手的攻擊退縮,在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
有壹天,格羅夫和摩爾進行了壹次決定英特爾命運的談話。
格羅夫問摩爾,“如果我們下臺,選壹個新總統,妳認為他會怎麽做?”
摩爾猶豫了壹下,回答道:“他會放棄內存業務。”
格羅夫盯著摩爾說:“妳和我為什麽不走出這扇門,自己動手呢?”
最後,摩爾和格羅夫達成諒解:不考慮個人名譽得失,為了公司的未來,放棄內存,重新開發芯片市場。
這是壹個重大變化,格羅夫稱之為“戰略轉折點”。
甩掉包袱輕裝上陣的英特爾重新煥發了生機。到1995年,英特爾共生產了160萬顆芯片,壹舉占據了世界PC市場的80%,獲得了絕對的霸主地位。
堅持和放棄都是爭奪生命的手段。什麽時候應該堅持自己的觀點?什麽時候應該放棄個人觀點?這是壹個難題。要把握好度,需要克服情緒效應,仔細審視形勢和人情,根據具體需要決定。
固執的人出於庸俗、無知和虛榮而拋棄真理,寧願要理由而不要效果。優秀的人,要麽是因為預見到了事物的變化規律,要麽是因為事後修正了立場,總是和真理結盟,不和極端做朋友。這個原因總是幫助他們在競爭中獲勝。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了解哈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