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

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

數學是壹門高度抽象和嚴密的邏輯學科,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直覺思維和時序邏輯思維緊密結合。而傳統教學往往忽視直覺思維,把教學變成壹門只用邏輯思維的學科。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將解決這壹問題。

所謂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在我看來,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教學目標,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的壹種新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作為壹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通過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它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力,而且作為教學信息的傳遞渠道和載體,容量大,效率高,節省教育投入,是目前教學技術的主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做長遠的現代人。”換句話說,我們的人民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更應該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現在,我們迎來了新課程改革,倡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所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以信息技術為工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如何將信息技術整合到數學教學中,使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有效,是課程改革中的壹個熱門話題。下面談談我自己對數學課與信息技術整合的粗略看法。

壹,換位教學

我們知道,所謂的學科有機“整合”,其核心就是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在教學實踐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獲取更多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甚至三維虛擬現實等信息進行課件制作,從而充實教學容量,豐富教學內容,使用更加多樣化、靈活的教學方法。所謂的學科整合,不僅僅是信息技術作為壹種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的簡單疊加,而是真正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而不僅僅是用幾張幻燈片,用壹個東西投影。實現學生學習過程的互動;學習環境的現代化和全球化。

在課堂上,學生面對電腦,既強化了演示功能,又增強了互動功能,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師生在教與學中的雙邊活動。在這種互動中,它涵蓋了以下三個方面的互動:

1.師生互動

在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持下,師生之間的互動變得簡潔而生動。比如,教師希望引導學生發現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用學習工具演示時,強調學生不要說話,仔細觀看老師的動手演示,但仍有學生上課註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但是當老師說看電腦的時候,所有的同學都把註意力放在電腦屏幕上,仔細觀看課件的演示,從而明白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壹半就是三角形面積。結合老師的講解,學生能很快找到自己的感受,快樂的情緒自然表達出來。

2.教師和計算機之間的互動

在操作計算機時,教師因為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很熟悉,計算機教學程序的設計也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教學指導。教師在操作過程中的自信和自由,有力地促進了教學活動的開展。

3.是學生和電腦的互動。

學生從計算機課中學到的信息技術技能可以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使用和展示,促進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課堂上,老師設計的壹套練習讓學生自己選擇練習。回答完問題後,他們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績。報告單跳出來,可以看到相關信息:有對的,有錯的,有錯的原因,有高分的表揚,有低分的鼓勵。這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思考熱情。

第二,高效利用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理解數學。

我們知道,數學教學必須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事情,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產生興趣。比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首先要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課件中的時間精靈引出時間的重要性,引起小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識創造良好的情境。

為了突破因地域、時間、空間等因素造成的教學局限,我們利用課件將相關的視頻資料、動畫、圖像巧妙地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播放,有利於學生跳出書本的局限,拓寬知識面。比如“元、角、分的理解”和“千克、克的理解”,這些都是小學數學課本上學生很難掌握的。在教學中創設"虛擬現實"-超市情境。“超市”裏商品琳瑯滿目,分為學習用品區、日用品區、兒童玩具區、食品區等。這些都讓學生們興奮不已,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參與欲望,迫不及待地成為網絡中的“顧客”。根據電腦顯示,學生可以自己充當銷售人員,點擊食物並在秤上稱重,然後根據單價計算金額。也可以是“顧客”,自由花錢購物,打算用手裏的錢,學習熱情前所未有。在此期間,學生積極參與互動,這壹點可以得到充分體現。每個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自然地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融為壹體,縮短了教材內容與生活經驗的距離,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第三,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用多媒體技術引入新課,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們學習的動力。我的活動課《數字與編碼》,把從網上搜集的關於編碼的圖片做成視頻,把效果和音樂呈現給同學們。這就激發了小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對數字和代碼的聯系充滿了好奇。這樣的介紹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有了學習的動力,明確了學習的目標。

1,讓信息技術成為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金鑰匙。

有些同學認為學習數學是壹件很枯燥的事情,對數學的理解只停留在枯燥的計算上,對學習數學沒有興趣。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密切關系,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能在情感態度和通用能力上得到充分發展。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媒體,學生可以從書本上學習數學知識,從生活中獲取相關信息。網絡資源圖文並茂,信息量大,很受學生歡迎。如果我們能有效地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我們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將樂於理解和學習數學。

比如在教《軸對稱圖形》的時候,我帶領學生進入了軸對稱圖形的專題教學網站,裏面有豐富的資源,有軸對稱的建築、植物、動物、工具,還有各種漂亮的軸對稱剪紙、窗花。學生們被這些信息所吸引,不僅對軸對稱圖形有了感性認識,而且有了進壹步探索軸對稱圖形的願望。在網頁中將物理圖形抽象成數學圖形,並配以壹些揭示軸對稱圖形本質的動畫演示,促進學生的學習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從而理解軸對稱的相關概念,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不僅學習了數學知識,還開闊了視野,認識了社會和自然,增強了學習興趣,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搜索,發現軸對稱圖形在人們生活中的奇妙作用,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認識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知道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通過搜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觀察分析數據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註意適當選擇適合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內容。不能事事都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還要註重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性。有時老師可以適當搜索好的內容,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學習,避免無效地收集信息,被無意義的信息幹擾。

2.讓信息技術成為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催化劑。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使學生掌握壹些基本的解題策略,體驗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能夠與人交流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意識。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新穎的教學環境,將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轉變為學生動手動腦的自主研究、小組學習和討論;利用信息技術把數學課堂變成“數學實驗室”,使信息技術的應用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壹個組成部分,從而有利於學生掌握信息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的技能。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創新精神和能力得到發展。

比如教授年、月、日,目的是讓學生知道時間單位年、月、日、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知道每個月、平年、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如何判斷壹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計算機呈現的日歷探究每個月可能有多少天。學生可以在小組活動中選擇不同的年份來發現和探索大月和小月的日子,從而理解平年和閏年的概念。學生可以從網絡上查找資料,了解為什麽要設立閏年和平年,從而在小組中總結判斷閏年的規律,並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而且所有同學都可以通過在線萬年歷的小程序來驗證這個規律的正確性。最後,學生知道年、月、日後,可以在網上自由搜索各種史料,結合所學知識,用ppt在群裏做電子演示,發給每個學生交流。這是壹堂集數學與信息技術於壹體的實踐活動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只告訴學生壹些術語如平年、閏年等,而沒有告訴學生壹個概念的內涵,更沒有告訴學生壹個規律。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激發思維,有助於探究、合作、交流,在整個過程中獨立完成信息的收集、轉化和發布。這種探索過程是正常教學無法實現的。課堂從貧乏無味的概念課變成了有趣的探索過程,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每個人都像壹個小數學家,介紹自己的新發現,或聽或參與討論。思維的豐富性導致方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最終促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找到自己的方法,快樂無比,體驗成功的快樂。

數學教學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延伸到課外活動,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性課題的研究。比如在校園網或者老師的個人主頁上,發布所學的數學題目。在老師的指導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寫小論文或演示文稿並在網上發表。利用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延伸學科整合,使學生學習更加主動。在交流和討論中,他們不僅學習了別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壹種喜悅感和成就感,同時也感受到了與他人討論和探索的樂趣。

3.讓信息技術成為提高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助推器。

在數學教學中,鞏固練習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重要保證。練習不僅要簡潔,還要有壹定的量,同時要及時反饋,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達到舉壹反三的目的。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設計生動的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欲望。

比如我在教口算除法的時候就做了有益的嘗試。按照以往常規的教學方法,在鞏固新知識的練習中,我要安排學生做課本上的習題,或者指定壹定數量的論文同時完成,從大多數學生的角度來看,自然是合理的。但是,如何解決理解能力強的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關註理解能力慢的學生?傳統的方法只能限制快速發展,犧牲緩慢發展,采取所謂的“壹刀切”的方式。通過電腦網絡學習就不壹樣了。學生利用電腦隨機練習庫練習5分鐘。結果4人做了8-20題,8人做了21-35題,27人做了36-60題,7人做了61-74題,平均每題30題。可以看出,反應快的學生和反應慢的學生的速度差是10倍。這種形式的練習,題目是隨機呈現的,相鄰的電腦不壹樣。學生每做完壹道題,電腦就會馬上出下壹道題,這就意味著壹場競賽。當學生做對某件事時,計算機會給出“正確”的反饋,並播放壹定數量的動畫以示鼓勵。做錯了,電腦會反饋提示妳改正,遇到障礙還可以查詢相應的知識。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完全自主的。做了8題的同學感覺輕松愉快,做了74題的同學意猶未盡。所有的學生都充滿了熱情,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學生可以多次選擇同壹目標段的學習內容。由於系統設置是隨機的,學生面對的是知識難度相近的不同題目,既避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厭煩情緒,又能使學生重復已經獲得的內在經驗信息,從而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為技能。在數學鞏固中,利用信息技術為不同類型的學生和不同能力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材料和機會,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總之,21世紀是壹個數字化信息的時代,學生的素質在這個時代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數學課堂教學應適應時代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計算機將書本知識與社會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傳授知識和自主探究知識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未來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將給課堂教學帶來從形式、內容到教學模式的變革。只要教師及時、適度、恰當地使用新的教學媒體,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把學生放在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因生而動、因境而變,課堂就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