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資源計劃(ERP)是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和信息技術的集成。作為壹個具有先進管理思想的信息系統,它的成功應用可以有效整合企業資源,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在應用ERP的企業中,只有65,438+00% ~ 20%的企業成功實現了系統集成,30% ~ 40%的企業沒有集成或只有部分集成,多達50%的企業失敗了。到目前為止,中國只有不到三分之壹的企業成功實施了ERP,只有3.8%的中小企業選擇實施ERP。
雖然ERP的采用率很低,但國內對ERP成功實施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ERP采用後的問題上,對采用決策和因素,即采用前的問題研究不多。我國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7%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的60%,利稅的40%,是國民經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因此,對於尚未實施ERP的廣大中小企業來說,關註他們的采用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基於創新擴散和制度理論,本文建立了我國中小企業采用ERP的綜合因素模型。
第壹,創新擴散理論
創新擴散理論()是羅傑斯在1983中提出的,用來描述壹個社會系統中技術創新擴散的基本規律和過程。其中,影響創新的接受因素包括:創新技術的特性、采納決策者的特性、溝通渠道。創新技術的特征是個體對創新技術的主觀感受,包括相對優勢、兼容性、復雜性、可觀測性和可測試性。羅傑斯認為,創新技術的特征通常比其他因素更能預測個體對創新的采納行為。創新擴散理論最初應用於個體層面,但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組織層面。組織層面的研究側重於組織采納和擴散的過程,通過各種模型描述或預測采納決策和IT/IS在組織中的擴散程度,包括對IT采納和擴散相關因素的研究。這些重要的采納因素包括個人、組織和技術。國外研究最多的因素是:收入、規模、內部資源、競爭。其中有些是針對通用IT的,有些是專門的IT,如WEB挖掘、網站、數據倉庫技術等技術。國內黃國慶等人對企業的規模、組織結構的分權程度、企業文化的變革程度、企業環境的不確定性和企業ERP的采用情況進行了研究。
第二,制度理論
制度理論提供了理解組織IT/IS采用的另壹個視角。根據這壹理論,組織結構和活動的改變有時是對環境壓力的壹種反應。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原因。例如,法律、聲譽或規範可能會迫使企業采用IT/IS。制度壓力包括競爭壓力、模仿壓力和規範壓力。制度壓力解釋了技術同態現象,即同壹行業的企業傾向於采用相同的技術。文獻認為,制度壓力通過影響高層管理人員的信念和參與來間接影響組織對ERP的吸收。
組織采用信息技術的決策不僅是壹個技術過程,也是壹個社會過程,其最終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文獻以決策者為中心,通過他們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感知,分析企業IT投資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競爭力、趨勢、政策、企業基礎條件、企業文化、信息系統成熟度等。
三,中小企業ERP采用模式
中小企業的決策更加個性化和集中化,因此中小企業的信息技術采用同時具有組織特征和個體特征,因此高層人員的某些特征通常會影響企業的決策結果。創新擴散理論並沒有為組織間技術擴散提供完整的解釋,創新采納的決策要考慮相應環境和創新的特殊性,所以它是建立在創新擴散和制度理論的基礎上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CEO的創新和ERP與組織的兼容性兩個因素,圍繞個人、技術、組織和外部環境四個方面,構建了中小企業采用ERP的綜合模型。
1.CEO的創新
中小企業由於實力的限制,更註重短期利益和看得見的回報。然而,ERP的實施不僅有風險,而且投資不能立竿見影,這使得ERP的實施主要依靠企業領導者的遠見。CEO是中小企業的重要決策者,采用ERP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CEO對新事物的偏好和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體現了個人創新能力的大小,最終會影響企業對ERP的采用。
2.企業資源規劃和組織兼容性
ERP與組織的兼容性是指ERP系統適合組織需求和組織文化的程度。創新擴散理論只考慮技術本身的特性,但復雜的信息技術采納、采用和擴散研究需要同時考慮組織和任務的特性。再先進的技術,只有滿足組織的實際需求,才有可能得到他們的認可。不同的ERP系統有不同的開發重點、不同的功能和適用的行業,企業在實施ERP系統時需要與其他系統進行集成,而不同的企業已經有不同的系統。兼容性越高,采用ERP時的不確定性越小,企業越容易接受。
3.信息化水平
企業信息化水平體現在兩個方面:第壹是硬件水平,包括網絡、計算機和各種應用系統的使用;二是有能力使用和管理的專業人士。信息化水平代表了業務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程度,即信息化趨勢。如果企業的信息化有壹定的基礎,那麽企業引入ERP所需的經驗和人才是占優勢的。通過現有的IT投入,積累了壹些項目經驗,培養了壹批專業骨幹,鍛煉了基層員工的計算機操作水平。這些早期的積累可以減少企業對ERP的恐懼和抵觸,從而提高中小企業的采用意向,人們通常對熟悉的事物充滿信心。
4.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通常被認為是技術采用的壹個重要因素。組織越大,分配的資源和資產就越多。不僅可以吸引優秀的IT專業人才,即使失敗,企業受到的影響也較小。因此,規模小的企業實施ERP面臨很多障礙,承擔風險的能力更差。而且作為壹項IT投資,企業規模越大,在投資效益上就越容易實現規模效應。
5.外部競爭
組織通常盡力減少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例如通過引入新技術來創造競爭優勢。各種壓力讓組織和競爭對手在實踐和流程上非常相似,競爭壓力就是其中之壹。競爭使得忽視先進技術的組織滅亡,淘汰不合適的,留下適應的。企業所有的需求都是競爭造成的,IT需求也是。中小企業往往是市場的跟隨者。當競爭壓力增加時,他們更有可能轉向ERP等信息技術,以保持其市場地位。而且中小企業業務簡單,使得ERP實施周期短,能夠快速反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6.政府政策
研究表明,外部環境政策的影響在發展中國家更為明顯。與有實力的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資金、人才、管理、技術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因此,政府政策對中小企業信息化道路的支持非常重要。在中小企業信息化過程中,政府可以組織專家組深入企業查找問題,與企業共同解決信息化過程中的難點問題,通過演示、演講、討論等形式舉辦“成果展示”和“論壇”,推進信息化。
第四,總結
作為組織引入信息技術的關鍵的第壹步,組織信息技術的采用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技術本身的特點、組織的特點及其所處的環境。本文基於創新擴散和制度理論的研究成果,從個人、技術、組織和外部環境六個方面分析了它們對中小企業采用ERP的影響,不僅為下壹步的實證研究奠定了基礎,也期待為致力於中小企業ERP推廣的政府部門和軟件廠商提供壹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