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9月18日,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反對北洋軍閥,維護《臨時約法》,這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史上的重要事件。1965438+2007年7月初,張勛支持恢復溥儀皇帝,孫中山極為憤怒。即廖、、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臣”號軍艦由上海南下,準備組織南征。然而,在孫中山抵穗之前,復辟鬧劇就結束了,而重掌北京政府大權的段卻在憲法學研究會的鼓噪下,頑固拒絕恢復臨時憲法和召開國民大會。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把矛頭指向了以段為代表的北洋軍閥。17日,孫中山抵達廣州,當晚發表講話,明確提出護法的目的是推翻假* * *建立新* * *並號召各界揭竿而起,為護法而戰。
孫中山的護法號召首先得到了海軍的積極響應。7月21日,原北京政府海軍總司令程必光發表擁護護法宣言,宣布海軍獨立,隨後率領海軍第壹艦隊開赴廣東。為了維護自己在西南地區的統治,桂滇軍閥也紛紛表示反對段解散國民議會,廢除《臨時約法》。早在6月20日,廣西軍閥就宣布,由於國民議會解散,兩廣地方軍政暫時獨立兩省。不久,雲南軍閥唐也說要和兩廣聯合。這樣,兩廣雲貴四省就成了護法的根據地。
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國會議員南下加入護法行列。到8月中旬,已有130多名會員抵達廣州。由於法定人數不足,孫中山於25日召開國民大會特別會議。31日,國民議會特別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大綱》規定組織軍政府的目的是“劃定叛亂,恢復臨時憲法”,宣布在憲法完全恢復之前,由元帥行使中華民國的行政權。1年9月,國民議會特別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元帥,唐、陸榮廷為元帥(唐、陸不在任),負責行使軍政府職權。5438+00年6月,孫中山宣誓就職,表示要盡最大努力,除掉段等中華民國叛亂分子,恢復臨時憲法。隨後,孫中山以大元帥的名義下令討伐段,拉開了護法戰爭的序幕。
護法之戰最早始於湖南。在政府建立之前,段就把自己的心腹、湖南督軍傅作為實現武裝統壹的計劃,不斷把北洋軍趕入湖南,引起湖南各界的強烈不滿。9月18日,零陵司令劉與湘軍衡陽旅長林秀梅聯名通電,宣布湘南獨立。10年6月6日,保護者湘南總指揮部成立,程潛被選為總指揮。同日,湘南護國軍與北洋軍在湘潭西泥鋪交戰,護國戰爭正式爆發。孫中山當即發電報給湘軍將領,希望他們“勉勵他們做事,以立大功。”此後,湘南護國軍和兩廣聯軍在衡山和寶卿與北洋軍相持近壹個月,戰況十分激烈。165438+10月,南軍開始取得優勢,先後攻克寶卿、永豐、湘鄉、衡山、湘潭。18日,湘南守軍占領湖南省會長沙。這時,省執法部隊也作出了反應。65438+二月初,滇黔川護法聯軍趕走了段派往四川的調查特使吳光信,攻占了重慶。同月,李天才等人通電襄陽宣布獨立,組建“湖北郭靖軍”;郭健等人在鳳翔宣布獨立,組建“陜西衛戍軍”。此外,在豫、魯等省,荊也相繼發動起義。短短三四個月,護法之戰的烽火就傳遍了毓生,極大地鼓舞了孫中山,他已計劃在武漢聯合各路軍隊,發動聲勢浩大的北伐。
隨著衛軍的不斷勝利,以馮為首的直系軍閥與以段為首的皖系軍閥之間的矛盾日益表面化。馮暗中議和,希望依靠西南方面軍的力量來牽制段。受段派遣前往湘南作戰的湘南北洋軍總司令王汝賢和副總司令範,屬於直系,在戰爭中持消極態度。114年10月14日,他們在前線電氣化主和,致使北洋軍在湘大敗,段被迫引咎辭職。但廣西、雲南軍閥分別控制湖南、四川兩省後,自身利益得到滿足,迅速向直系軍閥妥協。28日,桂系軍閥不顧孫中山反對,通電主和。次年2月中旬,他們與北京政府達成停火兩周的協議,給北洋軍壹個喘息的機會。三月,段再次上臺,組織北洋軍大舉南下,不久護國軍在湖南占領的大部分領土丟失。在廣西、雲南軍閥的阻撓下,孫中山的北伐計劃最終未能實現。
桂滇軍閥在阻撓衛戍軍北伐的同時,還與政治學院(19116成立於北京)的政客壹起分裂了衛戍軍政府,以排擠孫中山..廣西軍閥盧榮廷幾次公開表示不與孫中山為首的軍政府合作..唐不僅竭力阻止駐粵滇部隊支持政府,還大肆詆毀孫中山..1918 65438+10月,廣西、雲南軍閥組織所謂省聯社,護法反孫中山,孫中山對廣西、雲南軍閥破壞軍政府的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1年初,他公開揭露了廣西軍閥企圖扼殺軍政府的罪行,命令海軍炮轟廣東代省長莫榮信的官署,以示警告。但由於孫中山沒有強大的軍事支持,廣西的軍閥也就沒什麽好隱瞞的了。二月底,他們打算暗殺支持孫中山、主張北伐的軍政府海軍總長程碧光。政治學院的政治家也強烈反對孫中山的領導。10年4月,由於政治科學研究所的活動,國民議會特別會議通過了《軍政府組織法修正案》,將大元帥領導制改為總統合議制。孫中山堅決反對國會的這壹荒謬決定。第二天,他向國會指出,擅自改組軍政府是違法的,並堅定地表示:“即使是改組後想當總統的人,也絕不會放棄。”這時,也致電唐西南各省,表示支持改組軍政府。在桂滇軍閥和政治社會政客的壓迫下,孫中山痛苦地認識到依靠軍閥無法達到護法的目的,遂於5月4日憤然辭職。他在辭呈中揭露了西南軍閥的反動本質,指出“南北方是壹丘之貉”。
孫中山辭職後,國民議會特別會議改組政府,選舉唐、唐、孫中山、吳、林寶玉、盧榮廷、岑春煊為政務院長,岑春煊為主席。至此,護軍政府完全被廣西、雲南的軍閥及其附庸政治社團所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於5月21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保護法律的戰爭失敗了。
護法戰爭的失敗表明,以帝國主義為背景的中國軍閥勢力比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勢力要強大得多。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其弱點和不敢動員工農,已經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責任。
1930,18年9月,張學良通電蔣介石,立即派東北軍120000人入關。蔣、馮、
當原本的戰爭陷入僵局時,東北軍的士兵入關,雙方的天平迅速傾斜。21日,東北軍占領。
天津於23日占領北平。晉軍疲憊不堪,壹觸即潰。迅速向西撤退。
1931 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了“柳條湖事件”,對中國東北發動了武裝進攻。
柳條湖位於沈陽內城以北2.5公裏,沈陽站和文官屯站之間。關東軍選擇此地作為爆破地點,原因有二:壹是地處偏僻,辦事方便;二是靠近東北軍北大營,便於被誣告為中國軍隊所滅,也有利於進攻。
6月5438+08日22時20分,炸藥被點燃,壹聲巨響,震天動地,炸毀了壹段鐵路軌道。以爆炸為信號、早已做好準備的全副武裝的日軍向預定目標發起攻擊,與此同時,沈陽站附近的日軍火炮猛烈轟擊北營。23時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的名義向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發出第壹封電報,謊稱日軍破壞鐵路,襲擊沈陽北部北大營西側日軍守軍,日中兩軍發生沖突。接到電報後,關東軍司令本日茂、參謀長三宅光二、微笑石原等人緊急研究對策,壹致認為這是訴諸武力的“絕好機會”。本重立即決定,按照預定計劃,迅速將主力集中在沈陽,先發制人,“懲罰”中國軍隊,占領東北三省。
19日上午,1: 30至2: 00之間,本重命令關東軍:第二師團進駐遼陽,獨立警備隊第壹、五營進駐公主嶺等。迅速跑到沈陽去攻擊那裏的中國軍隊;駐紮在長春的第三步兵旅準備進攻長春。與此同時,他還向駐韓日軍求助。最後,本治茂正式向陸軍報告了他的命令和情況。為了便於指揮,6月19日淩晨3時30分,本治茂率關東軍司令部趕赴沈陽。
18年9月的夜晚,沈陽的日軍守軍只有獨立守備二營和二師二十九團,只有幾千人。柳條湖事件後,日軍連夜增兵沈陽。駐鐵嶺部隊於19淩晨4點到達沈陽,5點半與二營占領北大營。與此同時,駐守海城、遼陽的第二師部隊和師長也於19日淩晨5時到達沈陽,與原駐守沈陽的第29團壹起行動,於6時30分占領沈陽內城。隨後該師與獨立守軍采取聯合行動,進攻距離沈陽10公裏的東大營。日軍南北夾擊,東北軍和講武堂學生不戰而退。中午12,日軍占領東北軍二營。由於東北軍大部分部隊執行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壹夜之間,侵華日軍輕松占領沈陽城。東北邊防總督府、遼寧省政府、兵工廠、機場和壹切重要軍政機關,以及東北三省官銀,都被通知占領,駐紮在省城的軍警全部解除武裝。僅沈陽兵工廠就損失了1.5萬步槍、6萬支手槍和重炮。東三省航空部門積攢的野戰炮250門,各種子彈300多萬發,炮彈65438+萬發,飛機300架,全部被日軍掠奪壹空;其唯壹的金庫有7000萬元現金,也被洗劫壹空。
18年9月夜間,關東軍在南滿鐵路沿線發起全面進攻。19日,日軍攻占了南滿、安豐鐵路沿線的營口、田莊臺、蓋平、富縣、大石橋、海城、遼陽、鞍山、鐵嶺、開原、昌圖、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本溪、撫順、溝幫子等地。19年淩晨4時,日軍向長春發起總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之後在吉林軍部參謀長席洽的指揮下憤然撤退。當日22時許,長春淪陷。
蔣介石、張學良在東北向敵人的大好河山投降。
9月6日,張學良給沈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發電報:“現在中日關系十分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應格外謹慎。無論妳如何挑釁,妳都應該保持耐心,不允許沖突,以避免麻煩。”同壹天,臧世義和榮臻又打電話來:“不管日本人怎麽找事,我們都要容忍,不能抗拒,不能鬧事。”參謀長榮臻命令北大營守軍:“不要抵抗,不要動,把槍放在倉庫裏,去死。每個人都會死,都會為國家犧牲。”
8月,駐守沈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第七旅已經預感到日軍要采取行動。準將·王以哲專程到北平向張學良請示。張學良說:“蔣指示暫時不抵抗,待準備好了再做。壹切都事先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了;.....遇到麻煩,就要讓步,軍事上避免沖突,外交上采取拖延政策。”王以哲根據這壹方針,決定對日軍進攻采取“拒不開門,有限退讓”的對策,“萬不得已,全軍撤退到車山嘴子附近集結,等待行動”。就這樣,不抵抗,從中央到地方,得到了徹底的貫徹。結果,大片土地輕易地落入敵人手中。滿鐵土木建設公司經理神谷千次郎在日記中吹噓,侵華日軍進攻“北臺(大)營之戰,創造了世界大戰紀錄。敵軍有654.38+02萬人,關東軍有654.38+0/20兵力,激戰7小時,將其攻占”。沈陽的淪陷不是日軍攻占的,基本上是通過敞開的大門來的。日軍進攻北大營時,沈陽城門大開。榮臻和臧世義商量著應對的辦法。他們以為日本領事館說過日軍不會進城。“如果進城,我們就關城門,日軍也可以用槍摧毀。不開城,就聽。”果然。日軍沒開壹槍就從敞開的大門進了城。
事變爆發後,蔣介石仍拒不抵抗。家住北平的張學良壹夜之間給南京蔣介石打了十幾個電話請示,但不準反抗。蔣指示張學良:“日軍此舉只是壹次普通的挑釁。為了避免事件擴大,絕對不持抵抗態度。”在這種不抵抗政策下,敵人投降了,東北大好河山淪陷了。
還有很多/BBS/thread-120152-1-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