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河南壹名18歲的女孩給母親服了少量毒藥,母親因身體不適去看醫生。在母親生病的這些日子裏,女孩覺得自己的家終於安靜了。這平靜的日子沒幾天,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女孩決定再次下毒,但這壹次徹底害死了媽媽。這個女孩被判無期徒刑,她在監獄裏表現很好。後來她的刑期減為18年,目前仍在獄中服刑。
父母離異,母親要求孩子斷絕與父親的關系,從此互不往來。呂慧(化名)出生於1987。他的父母有壹份體面的工作,收入不錯,家庭非常和睦。呂慧是獨生女,她的家人非常寵愛她。
然而,壹場事故拆散了這個家庭。呂慧的父親在壹次晚宴上酒精中毒,昏迷不醒。在醫院的治療下,他保住了性命。然而,由於長期的治療,呂慧的父親失去了工作,然後他的事業非常不如意。呂慧的父親非常沮喪,經常借酒消愁。夫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他經常吵架。
1993年,在壹次家庭聚會上,呂慧的父親指責呂慧的母親。呂慧的母親覺得她很沒面子,這讓她在親戚面前丟盡了臉。他們又吵了起來,最後變成了動手。呂慧的母親忍無可忍,選擇了離婚。
離婚後,呂慧和母親住在壹起。離婚期間,呂慧的母親承諾,如果呂慧的父親戒酒並表現良好,他將在兩年後再婚。
呂慧壹直把這句話記在心裏,期待著那壹天的早日到來。呂慧經常聯系父親,希望父親能戒酒,與母親復合,回到從前的幸福。
但是呂慧的母親完全斷絕了與呂慧父親的聯系,並且不允許呂慧與父親聯系。
父親過世,母親每次心情不好就對她拳打腳踢。不幸再次降臨。9歲時,呂慧的父親因病去世,她父母團聚的夢想破滅了。
父親去世後,呂慧的家幾乎沒了。
從那以後,呂慧的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她的母親不太關心絨毛。
後來,維利的母親嫁給了壹個男人,但婚姻沒維持多久就離婚了。
就這樣,呂慧的母親結了兩次婚,又離了兩次婚。對於自己不幸的婚姻和感情的失敗,呂慧的母親把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呂慧,動不動就罵呂慧,讓呂慧覺得自己在這個家裏是多余的。
雖然呂慧壹直在努力討好她媽媽,她永遠是班裏的1,但她媽媽還是壹樣,她什麽都沒變。
呂慧上初中後,呂慧的母親每當呂慧不聽母親的話就打罵她,甚至廚房裏的搟面杖也被打斷。
第二次離婚後,我媽壹年帶了五個男朋友回家,就這樣壹年又壹年過去了。呂慧的母親又結婚了,但沒過多久她母親又離婚了。
離婚後,我媽開始頻繁交男朋友,每交壹個男朋友都把男朋友帶回家。壹年之內,五個不同的男人來到這個家庭。
呂慧很難過,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也討厭媽媽的行為,所以她很想擺脫媽媽。
上大學後,呂慧覺得她終於可以擺脫母親了。在壹次聚會上,她還認識了比自己大六歲的陳,兩人成了男女朋友。但是,沒想到呂慧的母親知道後,非常不滿,要求呂慧分手。她覺得陳家境很壹般,配不上女兒。
我沒有理會媽媽的要求,這次也沒有遵從。我也搬去和陳驍住了。呂慧的母親發現後非常生氣,用各種方法想拆散他們。
呂慧是如此絕望,她不知道為什麽她媽媽從小就要這樣對自己。壹氣之下,呂慧吞下了家裏抽屜裏的所有藥丸。母親及時發現並將絨毛送往醫院,這救了呂慧的命。
呂慧的母親還跑到呂慧男友家辱罵她,並要求呂慧男友索賠65438+萬元。
呂慧對他的母親非常絕望,買了老鼠藥。呂慧在筷子上放了少量老鼠藥,他的母親後來出現嘔吐和其他癥狀。呂慧把母親送到他家接受治療,這幾天是呂慧壹生中最平靜的日子。呂慧的母親康復後,生活恢復了原狀,於是呂慧打算再次下毒。
出身家庭對孩子殺母的影響肯定是錯誤的,呂慧已經接受了法律的制裁。事出有因,呂慧最終走上了壹條不歸路,就是長期處於這種無愛的環境中,媽媽打罵,媽媽不停的結婚,離婚,找男朋友。
家庭環境使呂慧的性格和心理不健全,失去了安全感,也使呂慧的內心充滿了陰影和絕望。我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壹半的家,卻沒有從另壹半身上得到應有的溫暖。
離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可能就相當於天塌下來了。
父母離婚後的處理態度對孩子很重要。如果他們處理得好,孩子就能健康成長。如果他們處理不好,並不是所有的過錯都歸咎於孩子,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偏激。
說到《緣起緣滅》,大家都不得不反思它到底是什麽,是溫暖,還是隱藏已久的傷疤被揭開,是悲傷,甚至是充滿仇恨。
出身家庭會影響孩子的犯罪傾向和犯罪率。那些不幸出身的家庭,大多是因為父母犯罪,家庭暴力,私生活混亂,打罵孩子等。
社會研究表明,從這些不幸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其犯罪傾向和犯罪率遠遠高於那些擁有幸福家庭的孩子。
出身家庭應該是孩子心靈的守護者,出身家庭給孩子帶來的痛苦。很多人即使成年了也沒有勇氣擺脫這種狀況。即使他們想盡辦法逃脫,最後還是被家人控制,這種傷害是如影隨形的。
美國心理學家沃森說:“給我壹堆孩子,我可以把他們培養成律師、醫生、小偷和乞丐……”
這也說明了父母對孩子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他們影響著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壹個和諧友好的良好家庭環境中,成長並能夠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會塑造強大的心理素質,培養自己正確處理任何事情的能力。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壹生,不幸的人用壹生治愈童年。每個孩子都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希望每個家長都能給孩子足夠的溫暖,讓他有壹個健康快樂的童年,讓這些快樂治愈她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