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給大眾帶來了便利,但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其中,“假貨”問題仍然是跨境網購的最大痛點。業內呼籲打擊跨境網購售假要牢牢聚焦信用懲戒。
中國消費者的跨境購買非常激烈。
距離中國“雙11”網購節只有半個月,美國市場的年終促銷采購季“黑色星期五”也隨之而來。記者在全球兩大市場瘋狂購物期間,收集了上海港的相關數據,可見中國消費者的跨境購買勢頭有多猛。
據上海海關統計,“今年10月雙111至14”高峰期,上海海關* * *監管跨境電商企業進口訂單248.88萬單,貨值3.26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27倍和1.51倍。這意味著中國極具特色的“雙11”網購節也成為了國外企業和商品的銷售旺季。
據上海機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統計,去年10月20日至30日“黑色星期五”期間,上海機場口岸直郵進口貨物達20.24萬件,占2016年直郵進口貨物總量的近10%,數量比同期的2015年增長9.5倍。從今年前10月的情況來看,上海機場口岸* * *受理直郵進口貨物398.7萬批,同比增長1.86倍。
“毫無疑問,今年的‘黑色星期五’將是中國消費者‘買全球’的重要時刻。據估計,僅洋碼頭、小紅書、亞馬遜三家跨境電商每天的進口商品就超過4萬件。”上海機場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從“雙11”到“黑色星期五”的跨境購買來看,中國消費者青睞的洋貨主要是日用品、母嬰用品、服裝和化妝品。這反映了中國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以及中國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巨大拓展空間。
為營造優質的跨境電商環境,上海口岸建立了直郵備案商品的退出機制,所有跨境商品壹經備案不再永久有效。截至6月165438+10月21日,上海口岸今年已取消跨境電商渠道進境不合格貨物備案3460批次。
跨境網購最大的痛點還是“假貨”
跨境電商給大眾帶來了便利,但也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及投訴監測報告》顯示,在所有投訴領域中,網絡購物占投訴總量的61.82%,跨境網購占13.34%。
其中,“假貨”問題仍然是跨境網購的最大痛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分析師姚建芳表示:“隨著海淘的興起,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投訴仍在增加。平臺每天都會接到很多消費者的投訴,主要是跨境電商平臺涉嫌售假、售後維權困難、進貨渠道等。”
事實上,隨著跨境電商的迅速崛起,近年來假貨層出不窮,不少跨境電商平臺也屢屢卷入假貨事件。
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張看來,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跨境電商“主要分為四種模式,即經銷商、代理商供貨模式、廠家直供模式、海外供應商供過於求模式和買家采購模式。”
為什麽跨境電商會給消費者買壹些三無產品?張認為,這是因為跨境電商很難獲得所有國外品牌的直接授權,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國內供應商,拉長了供應鏈,容易在各個環節失控。
另外,在產品周轉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摻假的情況。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海外直采模式保證了產品的來源,但產品只能通過國際物流、國內物流等壹系列程序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在這些過程中,可能會有無良商家在正品中摻雜假貨。
對此,JD.COM全球購負責人霍建明表示,無論假貨來自哪個渠道,最終都歸結於對貨源的把關不嚴。跨境電商平臺要想長遠發展,構建可追溯、安全可靠的供應鏈體系才是王道。
今年7月,JD.com物流聯合所有參與商品進口鏈的合作夥伴發起成立了“跨境溯源聯盟”。聯盟成員包括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等行業主管部門,沃爾瑪、好奇、達能、ebay等20家全球知名品牌,以及德迅、亞林等國際貨運服務商,覆蓋美國、德國、日本、法國等全球熱門跨境電商商品出口國。
曹磊認為,雖然大部分跨境電商都出現過假貨,但相對而言,JD.COM等國內大型電商平臺會更有競爭力。“首先,大平臺有更多的資源和資本與海外知名品牌合作;其次,大平臺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了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而選擇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海外品牌進行合作。”
還需要建立壹個信用體系的“大壩”
“相比實體經營,網購尤其是跨境網購更需要信用支持。”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金表示,要堅定地把信用懲戒作為打擊售假的抓手。
今年6月31日,信用中國網站公布了首批“電子商務嚴重失信企業黑名單”,* * *涉及500家企業。據了解,這些企業主要選自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和工商吊銷企業名單,經營範圍集中在電子商務領域。
統計顯示,2012年至2016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從1.31萬億元增長到51.6萬億元,年均增長40%,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值的貢獻率從17%提高到30%。其中,2016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達到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進口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也達到了1.2萬億元。
顯然,電子商務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但也導致誠信缺失等問題。
築牢安全大壩,離不開電商企業的努力。去年6月5438+10月,阿裏巴巴、JD.COM等8家互聯網公司成立“反炒信”聯盟,共享征信,共同打擊刷信行為。截至目前,五批“炒信”黑名單已在信用中國網站公示。最近,7家互聯網公司加入了該聯盟。
現任“反投機”聯盟輪值主席的JD.COM集團副總裁曲躍川表示,“通過信用約束共同懲戒違法企業,警示投機黑色產業鏈從業者,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有益嘗試。”。
國家發改委財務司副司長陳洪萬表示,將積極推進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包括電子商務領域嚴重失信專項治理;組織第三方機構對各大電商平臺相關承諾履行情況進行數據跟蹤、檢測和分析,並向社會發布;委托信用服務機構開展產品質量、銷售服務、價格、物流等方面的信用監測,完善電子商務領域信用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