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據說祖因為懷疑皇帝沒有死而逃往海外,於是派鄭和下西洋尋找他的蹤跡。然而,成祖決心與周邊國家和海外國家溝通,並在國力逐漸增強的基礎上,尋求加強對外經濟和文化聯系,確立明朝的宗主國地位,吸引各國朝貢,同時還尋求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實現穩定國家邊境地區和平的目標。成祖時,鄭和任大使,王景弘任副大使,出使西域各國。
鄭和,本名馬,,小字三保,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回族。洪武世以太監身份入宮。後來,因為他與作戰,他被封姓鄭,並被提升為掌管內部官員的太監。當時,他被稱為三寶太監。鄭和受命後,做了周密的準備。他研究了船隊將要經過的島嶼情況和水文氣象;以南京龍江造船廠為基地,將建造巨大的帆船,其中最大的可達44英尺長,18英尺寬。中型的應該是37英尺長,15英尺寬。按照現在的計量單位,這艘巨大的寶船長130米,寬50多米,排水量上千噸。當時最大的壹艘船,每艘可容納1000多人,船上有海圖和指南針,還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此外,鄭和還組織了龐大的使團,以及航海、軍事、技術等各方面的專家和管理團隊,準備出航。
永樂三年(1405)六月,下西洋。鄭和率鄭和塑像,率領27800多名士兵,分乘62艘寶船和140多艘其他船只從蘇州劉家合(今江蘇太倉六合鎮)出發,滿載錦緞、綢緞、陶瓷器皿、金銀銅器、錢幣和禮品。船隊先到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然後穿越爪哇、蘇門答臘(今印度尼西亞)、暹羅(今泰國)、久岡(今大港)等國家和地方,到達拉曼(今馬六甲),再航行到錫蘭山(今斯裏蘭卡),沿印度西海岸到達古裏(今印度卡利卡特),五年九月回國。回來的路上,在舊港,鄭和指揮船隊消滅了海賊陳祖義的勢力,明政府後來在這裏設立了舊港宣威司進行管理。
鄭和下西洋經歷了成祖、仁宗、玄宗三個朝代。下西洋後,他率領船隊6次下西洋執行任務。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1405 ~ 1433),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辟了壹條新航線。艦隊穿越了印度洋,甚至到達了東非海岸。它的航行規模和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鄭和船隊所到之處,都與各國國王互贈禮物,以示友好,並邀請各國使節“進貢”。在此期間,許多國家的國王、王子和使節來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僅永樂二十壹年(1423),在南京的外國使節和商人就有1200多人。塔尼王國(今文萊)國王馬納·賈根乃,永樂六年來南京,十月病死。成祖葬在南京安德門外的獅子崗。永樂十五年,蘇祿(今菲律賓)國王巴圖·格巴達拉率領340多名家眷及隨行人員漂洋過海進貢,抵達北京,卻在返回途中死於德州(今山東德州)。成祖下令就地埋葬,並建造壹座墳墓來永遠紀念他。鄭和到達各國後,還有壹個重要的活動,就是在當地積極進行貿易。他要麽通過當地國民政府談妥價格,要麽直接到鎮上與當地人平等交易,交換需要的商品。他用中國產品換來許多珍貴的象牙、香料、寶石和珍禽異獸,帶回中國。
鄭和還為自己的航行留下了壹份珍貴的目錄——自龍江關駛往外國的紫寶船廠地圖,簡稱鄭和航海圖,其中詳細標明了他所經過的地方的名稱和方向,以及航線上礁石、淺灘的分布情況。鄭和還總結了航海的實踐經驗,撰寫了《針位匯編》壹書,這是遠洋航海的寶貴資料。他的隨行人員馬歡撰寫了《英雅勝覽》,費信撰寫了《興茶聖覽》,龔珍編纂了《西域史》。在這些書中,介紹了他們所到國家的風土人情、物產和地貌,豐富了明朝人對海外國家的了解。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1431)前,在福建長樂天妃宮立了壹塊石碑,記載了他前六次下西洋的經過。這是鄭和下西洋的又壹珍貴歷史遺跡記錄。在這最後壹次航行中,鄭和沿原線到達胡魯毛斯(今伊朗霍爾木茲島),北上阿拉伯半島(今沙特麥加),參加伊斯蘭朝覲,但在返回古裏時去世。鄭和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傑出的航海家,被譽為大航海時代的開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