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這壹定義的關鍵是納稅人在稅法允許的範圍內精心安排自己的經營活動和財務活動,盡量滿足稅法規定的條件,以達到減輕稅收負擔的目的。當然,避稅也不排除利用稅法中的壹些漏洞或模糊之處來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以減少自己承擔的稅額。
壹般來說,避稅可以認為是納稅人利用壹些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處,對自己的事情進行安排,以減少自己應承擔的稅額。雖然避稅可能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但避稅所使用的方法是合法的,不具有欺詐性。避稅是現行稅法不完善及其特有缺陷的壹種展示,表現出現行稅法不完善的特征。稅務機關往往會根據避稅所表現出來的稅法缺陷,采取相應的措施修改和修正現行稅法。因此,對避稅的研究可以進壹步完善國家稅收制度,為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
企業合理避稅的前提是依法納稅,依法履行義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具體稅種細則按時足額納稅。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合理避稅,合理避稅才能被視為企業的權利,才能得到法律和社會的認可和保護。
利用政策合理避稅
1.巧用稅率差實現定價轉移所謂定價轉移,是指企業通過尋找所在地區利率低於利潤的企業合作,經雙方協商,以低於市場的轉移價格,達到少繳稅或不繳稅的目的。
2.巧妙運用成本分配,實現合理的成本節約。在保證必要費用的前提下,企業應當攤銷其他費用,如機器折舊費、運行中的水消耗、電費、燃料費、運輸費等。,越早越好,因為提前攤銷的成本越大,稅基越小,從而達到最大限度避稅的目的。
3.巧妙利用時間差增加流動資金在資金緊缺時,中小企業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與供應商協商,通過提前開具下月采購發票,多抵扣銷項稅,為企業留出更多資金。
民營企業的合理避稅方法
合法避稅是指納稅人在尊重稅法、依法納稅的前提下,采取適當措施逃避納稅義務,減少稅收支出。合理避稅不是偷稅漏稅,是正常合法的活動;合理避稅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事,還需要市場、商務等多個部門的配合,從合同簽訂、支付等多個環節入手。
1,替換為“外資”企業。
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所以從內資企業過渡到中外合資、合作企業是享受更多減稅、免稅或延期納稅的好辦法。
2.註冊到“寶地”。
凡在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所在城市的老市區以及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產業區、保稅區設立的生產、經營、服務型企業和從事高新技術開發的企業,均可享受較大程度的稅收優惠。中小企業在選擇投資地點時,可以選擇上述特定區域從事投資、生產和經營,從而享受更多的稅收優惠。
3.進入特殊行業。
比如服務業免稅:托兒所、幼兒園、養老院、殘疾人福利機構提供的育兒服務,免征營業稅。婚姻介紹和殯葬服務免征營業稅。醫院、診所等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免征營業稅。四級殘疾職工占企業生產人員35%以上的民間福利企業,其在營業稅服務稅範圍內的業務(廣告除外),免征營業稅。殘疾人提供的個人服務免征營業稅。
4.在管理費用上做文章。
企業可以提高壞賬準備提取比例,壞賬準備計入管理費用,從而減少當年利潤,少交所得稅。企業可以盡量縮短折舊年限,這樣折舊額會增加,利潤會減少,所得稅會少交。另外,采用不同的折舊方法,計提的折舊金額差異很大,最終會影響所得稅。
5.用而不是“費”。
中小企業的私營業主要考慮經營中的水、電、燃料成本如何分攤,產品成本中是否包含家庭生活費、交通費和各種雜費。
6.合理提高員工福利。
中小企業私營業主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以考慮在計稅工資範圍內適當提高職工工資,為職工辦理醫療保險,建立職工養老基金、失業保險基金、職工教育基金等統籌基金,開展企業財產保險、運輸保險等。這些費用可以計入成本,同時可以幫助私營業主調動員工積極性,降低稅負,降低經營風險和福利負擔。
7.從銷售開始。
選擇不同的銷售結算方式,推遲確認收入的時間。企業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盡可能推遲收入確認的時間。例如,某汽車銷售公司當月銷售汽車100輛,收入約2000萬元。按照17%的銷項稅,要交300多萬,但是公司會馬上扣下個月的稅單。由於貨幣的時間價值,延遲納稅會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節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