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艦和其他三艘船在大鹿島附近沈沒,但要找出確切位置是壹項非常困難的工作。大鹿島附近的水又深又急。沈船海面在漲潮時距離海底16.7米,退潮時距離海底12.3米。夏季常吹東南風,對海上作業極為不利,最佳海上作業時間只有4個月。這是其中之壹。其次,根據我國、日本、大鹿島漁民提供的四艘沈船資料,* * *有13沈沒點。確定這13沈沒點中四艘沈船的位置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從1938年到1939年,日軍組織人力打撈拆除了四艘沈船,這些船損壞嚴重,沈船甲板以上所剩無幾。而且,甲板下面的大部分淤泥。
針對以上困難,“打撈辦”派出冶金部、地礦部、石油部、海洋水下工程研究院的專業人員,攜帶最先進的側測掃描聲納、海空核旋進磁力儀、高分辨率淺層剖面儀、高精度導航定位器等設備,陸續抵達大鹿島。然而,經過壹個多月的勘探,四艘沈船的位置仍未確定。作為現場指揮和專家組副組長,張誌奎憂心忡忡。壹度中耳炎爆發,不時有膿液流出。“搶救辦”主任柴勇軍因為勞累過度導致毛細血管血栓形成住進了醫院。
從5月1到6月底,近兩個月的海上搜尋探索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這怎麽能不讓人焦慮呢?茫茫大海中的“致遠”艦,妳究竟在哪裏?戰地指揮部不得不決定暫停海上作業。
致遠艦能找到嗎?撤還是繼續搜?很多同誌又有疑慮了。在全體隊員的分析總結會上,張誌奎莊嚴宣誓:“不找到致遠艦,我們絕不後退!”並對今後的工作做了安排。首先要深入社會調查,然後從有關部門尋找壹種可靠的、高精度的、高分辨率的、具有穿透地層功能的儀器。1年7月,張誌奎率隊離開大鹿島,開始了大規模的社會調查,去了大連、北京、天津、杭州、丹東等地。
在莊河市黑島鎮調查時,當地漁民壹聽說要去抓甲午戰爭的沈船,立刻把我圍了起來。有的說“靖遠”號船在老人石附近沈沒,有的說我小時候經常潛到船裏抓螃蟹,有壹次抓到了壹個彈殼。許多資料記載,“靖遠”艦在距離老人石數十海裏處沈沒。怎麽會到莊河來?但人們不能相信漁民的生動描述,於是在周邊村莊召開了四次漁民座談會。
張誌奎問:“為什麽肯定是‘靖遠’艦?”
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是當年被救的水手傳下來的。”從情況來看,張誌奎決定暫時放棄致遠艦,專心探索靖遠艦。
柴勇軍在病愈前再次入島。同年,年老體弱的張誌奎壹起研究,決定用地球法確定沈船位置。
8月1日清晨6時,先遣隊在張誌奎的帶領下,乘船到老人石西南側進行搜索。兩船只來回拖了四次,突然纜繩就卡住了。潛水員帶著工具跳入水中。由於水下視距差,潛水員不得不用手摸。
“我摸到了!”水下傳來了聲音。
“摸什麽?”張誌奎急切地問道。
“像鐵板壹樣,還凹凸不平,離海底半米左右。”
隊員們高興地大叫:“是船!”
經過7天的連續勘探,潛水員發現沈船在海底的側板長度為65米,船頭船尾無法觸碰。用鋼釬焊插入,還有20米埋在泥裏,符合“靖遠”艦82米的長度,油箱上層寬度8.3米。再加上日軍的破壞性拆解,也符合12米的遠艦經過根據資料,這片海域還有另外兩艘沈船,壹艘是解放戰爭時沈沒的“梅嶺”號,另壹艘是解放前當地富豪張本正的。這些都被排除在充分的證據之外。更令人欣喜的是,潛水員還撈出了3個鋼鉚構件,壹個直徑390毫米的水手人孔,以及燃油殘渣。張誌奎邀請北京考古專家對打撈上來的文物進行鑒定。專家們壹致認為,這艘沈船不是壹艘商船,而是壹艘軍艦。再加上當地漁民的可信傳說和縣誌,現場指揮人員確定該船為“靖遠”艦。
“靖遠”艦已經找到,這對於經受了數月大風大浪和高溫酷暑考驗的先遣隊員來說,是非常振奮人心的。然而,在興奮之余,隊員們感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在不斷加大,因為全世界都在聚焦“致遠”艦。
現場指揮部在7月的調查走訪中,收集了致遠艦的十個新疑點。在沒有更先進的探測儀器的情況下,張誌奎決定采用傳統的拖繩搜索方式。靖遠艦的確認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就是船沈的真的很嚴重,所以在新壹輪的搜尋中,他們不僅加長了鋼繩,還在鋼繩上掛了兩個鐵錨來
被日本皇家空軍拆解的大鹿島81歲漁民李貴斌聽說致遠艦還沒找到,執意要出海帶路,說“我爬我就爬”!風平浪靜,李貴斌指揮小船駛向黃石礁。由於年齡和時間太長,李貴斌只能說出大概的範圍,但他不確定在哪裏。夠了。兩艦在指定範圍內密集拖拽搜索,終於找到兩個點。因為鋼纜是拖到泥下0.5米的目標,潛水員摸不到,用鋼插起來感覺像鐵,正好是磁力儀只有壹點磁響應的地方,但當時沒有引起人們的註意。會不會是“致遠”艦?有人提出疑問。
“山河無道疑,又有壹村。”傍晚時分,壹個海軍航空保衛處的電話突然打到了現場指揮部,航空保衛處的同誌提供了海軍初步測量的致遠艦在1960和1964的位置。張誌奎急忙找海圖對比,發現白天發現的疑點與海軍提供的兩個點非常吻合,而且兩個點相距也有2海裏。綜合分析得出,這兩點壹個是“致遠”艦,壹個是“朝永”艦。由於深埋地下,無法取證,很難確定哪艘船是致遠艦。
張誌奎說:“如果明年來打撈,可以挖泥取證確認。”
先遣隊不顧疲勞連續作戰,5天後找到了“洋衛”艦的沈沒位置。
4月30日至8月29日的第壹次海上搜尋行動歷時122天。除調查外,在遼寧省東港市大鹿島海域,儀器探測33.36平方公裏,彩色聲納掃描22平方公裏,潛水勘探31次。從26種可能中,最終確定了沈睡海底100多年的致遠艦等4艘中日沈船的確切位置在大鹿島西南海域,其中還考證了靖遠號。
探險期間,張誌奎和同事們乘船,冒險,在海上漂流了幾個月。工作生活環境異常艱苦,他們常常壹整天都喝不到壹口水。更讓人感動的是,大路島村黨支部的領導和村民們自始至終都給予了大力支持。除了提供後勤和指導,他們還為近海勘探作業提供了兩艘船,出動了幾十名漁民兄弟,與勘探隊員共患難,這些都是免費的。
四艘百年沈船位置確定後,沈船何時浮出水面壹度成為關註焦點。
張誌奎說:“下壹步打撈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前期勘探花費的壹百多萬元由城西公司支付。打撈需要巨額資金,公司已經無力支付;其次是技術問題。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目前,初步打撈方案已經設計完成。但由於致遠艦受損嚴重,疏浚後必須充分論證具體打撈方案,難度比中山艦大得多。”
8月14日,全國救撈致遠辦公室“救撈致遠,愛中國”流動宣傳車離開北京,前往包括大連在內的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進行宣傳和募捐。籌款所得全部用於“致遠”號等4艘船的打撈和維修。
然而,籌集幾千萬或幾億元又有多容易呢?據估算,打撈致遠艦和建造“黃海中日甲午戰爭紀念館”需要3億元左右。這個數字壹出,壹度引起“該不該撈?”該不該建?“討論。募捐的進展並不令人鼓舞,但潑在臉上的冷水卻是壹盆接壹盆,有些話甚至很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