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管的稅制。在管子看來,國家稅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強制性的,壹種是自願性的。強制的,除了土地稅,還有房屋稅,牲畜稅,人頭稅,水果稅等等。對於這種強制稅,管認為應該盡量少征或少免。因為這些強制稅有壹定的負面作用。那麽,國家應該征收哪些稅來充實國庫的財力,以滿足國家機器的開支呢?管子認為,最好的稅收形式是間接稅,它讓人們只能“看到他們得到了什麽,而看不到他們拿走了什麽”。也就是說,通過特殊的征收方式,人們只能看到國家給予的利益,而看不到拿走的行為。這種稅,人民不僅自願繳納,而且要求繳納。當時齊國的這種稅包括鹽鐵稅、漁業稅和山澤特產稅。
對於貨幣這個杠桿,管子主要是利用它和商品之間的對應關系來把握“貨幣重,萬物輕,貨幣輕,萬物重”的相互作用,所以在輕與重之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調控。具體操作方法是,淡(便宜)時買入,重(貴)時賣出。壹旦國家介入其中,通過收(買)糧和賣(賣)糧,價格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本來是很便宜的糧食,只要國家大量收儲,價格就會上漲,也就是“藏之則重”;另壹方面,國家在糧食貴的時候大量出售,價格又會下跌,也就是“毛淡”(見《益都》)。這樣,國家可以控制相機,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區域“輕拍”;或者反過來說,“以賤排平”的操作,可以達到平抑物價、調節余缺、增加國民收入的目的,即所謂“民控糧幣、黃金平衡,天下可定”(見《山至數》)。
以《輕重丁》中的例子為例。那壹年,齊國西部因水患而鬧饑荒,東部因豐收而壹貧如洗。這個時候國家可以大量收集和儲存祁東的山谷,賣給祁西人民。啟東的糧食價格會因為國家儲存量大而上漲,這樣可以解決糧食便宜對農民的傷害。而七夕則因為國家廉價售糧,“西饑者得糧,寒者得衣。”但是在糧食便宜傷農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國家收儲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命令士大夫和富商按規定的數量購買和儲存,做到“清王公藏鐘數千,大夫藏鐘五百,大夫藏鐘數百,富商藏鐘五十”。只有這麽大的收儲量,糧價才能上漲。由於如此大量的收購和儲存活動,市場上必然會出現貨幣短缺,然後國家可以通過發行新幣來解決。發行渠道不僅通過國家收購,還通過向士大夫發放貨幣工資等形式使錢幣流通。這樣壹來,商品和貨幣的供給就會上下調整,“那麽壹個國家的糧食資本在上面,貨幣資本在下面”,糧價上漲已成定局。此時“國谷偶倍,數也。”管子在《國儲》壹文中把這種用貨幣杠桿進行的宏觀調控總結得非常清楚:“所以國家的財富是按其羨(盈)缺來控制的,而糧食是用錢餵的,布帛是用錢披的,視物的輕重而定,所以貴族是可調的,君主是受益的。”
除了貨幣與商品價格的相對權利數量,國家還可以利用信用作為經濟杠桿穩定物價,調節余缺,遏制奸商、高利貸者的暴利,從而幫助人民生產經營,流通中產生的利潤壹部分可以收歸國有,壹部分可以分給人民。具體措施包括:在春耕、農忙時給予農民生產資金貸款和預付購買定金,即所謂“無糧者給舊錢,無種者借新錢”,或出租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給農民使用,農民支付壹定利息,秋後恢復。
管子還擅長管理國際貿易。重要的方法是密切註意各國的市場情況,充分利用各種有關物資比價變化趨勢中的價格政策,根據國家的需要,鼓勵某壹種物資的進口或出口,使世界上所有的資源和物資都為我所用,即所謂“因天下而制天下”(見《輕重丁》)。如果國家需要使用某種物資鼓勵進口,就會在“世界高,世界低”的價格變動中采取相反的措施,實行“世界高”的價格。這樣,這種材料就會像流水壹樣輸入中國。反之,對於需要鼓勵出口的物資,如魚、鹽、設備等。,在適當時機采取“天下高我獨”的價格政策,使齊國的鹽出口到“梁、趙、宋、魏濮陽之地”。
為了獲得齊國緊缺的各種稀缺物資,有時可以積累黃金作為購買手段。這樣無論多遠的地方都能買到商品。桓公問管子:“聽說陽山的馬有千騎。”怎麽才能拿到?管子知道需要四萬黃金才能得到,而齊國又不是產金國,所以管子建議把中國收藏的錢幣都換成黃金,黃金的價格可以是四換壹。此外,急需用鹽的梁、趙、宋、魏等國,都要求用黃金買鹽,因為“無鹽之國腫”,特別是正在打仗的國家,“鹽很絕”,所以很快就積了四萬金,所以得到了很多馬(見《八變》)。管子說:“積金,不僅可以買馬,還可以吸引七八千裏之外的玉山白玉、朝鮮虎豹皮、吳越珍珠、昆侖玉石。最後,管子壹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妳是壹個國家,妳就不能來天下之富,如果妳是天下之民,那麽國家就不能成功。”
綜上所述,管子壹系列強國富民政策的出發點,或者說理論基礎,就是“利益趨向”二字。他在《禁藏》壹文中說得很清楚:“夫凡人之情,見利不避,見害不避。其商皆知賈,而行其同,夜復壹夜,千裏之外者,先得其利;當壹個漁夫進入大海,萬仞的海很深時,他會逆流而遊,進行壹次百裏的危險旅程,那些過夜的人會從水中受益。故利在何處,山雖千裏,無所不在,萬丈深淵之下,無所不在。”既然人們的壹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趨利避害,那麽治國、強國、富民的根本任務或者說最有效的途徑就在於因勢利導,以利益為杠桿,調動壹切積極因素。
《管子》或經濟指導思想的另壹個理論基礎是充分認識市場的作用。他認為,通過市場,不僅可以看到壹個國家的生產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物價變動、物資過剩和短缺,還可以看到社會混亂和人民對立的情況。他在《騎馬》中明確指出:“做市商能知治亂,知多少”,“萬人和而益之。”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亞於農民和工人的物質生產。“道若秘,則物生而不聚。”所以他把市場看得很重要:“沒有市場,就會缺人”(見騎馬);有了市場,萬物相連;萬物相聯,則萬物相運;壹切都是幸運的,那麽壹切都是廉價的;如果什麽都便宜,什麽都可以造成。若萬事皆可成,天下可治。
《管子》的經濟思想是非常先進的,就當時的條件來說是精妙而有見地的。
先說管的稅制。在管子看來,國家稅收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強制性的,壹種是自願性的。強制的,除了土地稅,還有房屋稅,牲畜稅,人頭稅,水果稅等等。對於這種強制稅,管認為應該盡量少征或少免。因為這些強制稅有壹定的負面作用。那麽,國家應該征收哪些稅來充實國庫的財力,以滿足國家機器的開支呢?管子認為,最好的稅收形式是間接稅,它讓人們只能“看到他們得到了什麽,而看不到他們拿走了什麽”。也就是說,通過特殊的征收方式,人們只能看到國家給予的利益,而看不到拿走的行為。這種稅,人民不僅自願繳納,而且要求繳納。當時齊國的這種稅包括鹽鐵稅、漁業稅和山澤特產稅。
對於貨幣這個杠桿,管子主要是利用它和商品之間的對應關系來把握“貨幣重,萬物輕,貨幣輕,萬物重”的相互作用,所以在輕與重之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調控。具體操作方法是,淡(便宜)時買入,重(貴)時賣出。壹旦國家介入其中,通過收(買)糧和賣(賣)糧,價格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本來是很便宜的糧食,只要國家大量收儲,價格就會上漲,也就是“藏之則重”;另壹方面,國家在糧食貴的時候大量出售,價格又會下跌,也就是“毛淡”(見《益都》)。這樣,國家可以控制相機,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區域“輕拍”;或者反過來說,“以賤排平”的操作,可以達到平抑物價、調節余缺、增加國民收入的目的,即所謂“民控糧幣、黃金平衡,天下可定”(見《山至數》)。
以《輕重丁》中的例子為例。那壹年,齊國西部因水患而鬧饑荒,東部因豐收而壹貧如洗。這個時候國家可以大量收集和儲存祁東的山谷,賣給祁西人民。啟東的糧食價格會因為國家儲存量大而上漲,這樣可以解決糧食便宜對農民的傷害。而七夕則因為國家廉價售糧,“西饑者得糧,寒者得衣。”但是在糧食便宜傷農的情況下,僅僅依靠國家收儲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命令士大夫和富商按規定的數量購買和儲存,做到“清王公藏鐘數千,大夫藏鐘五百,大夫藏鐘數百,富商藏鐘五十”。只有這麽大的收儲量,糧價才能上漲。由於如此大量的收購和儲存活動,市場上必然會出現貨幣短缺,然後國家可以通過發行新幣來解決。發行渠道不僅通過國家收購,還通過向士大夫發放貨幣工資等形式使錢幣流通。這樣壹來,商品和貨幣的供給就會上下調整,“那麽壹個國家的糧食資本在上面,貨幣資本在下面”,糧價上漲已成定局。此時“國谷偶倍,數也。”管子在《國儲》壹文中把這種用貨幣杠桿進行的宏觀調控總結得非常清楚:“所以國家的財富是按其羨(盈)缺來控制的,而糧食是用錢餵的,布帛是用錢披的,視物的輕重而定,所以貴族是可調的,君主是受益的。”
除了貨幣與商品價格之間的相對權力,國家還可以用信用作為經濟杠桿來穩定物價,調節余缺,遏制奸商和高利貸者的暴利,從而幫助人民生產經營,流通中產生的利潤可以壹部分收歸國有,壹部分給人民。具體措施包括:在春耕、農忙時給予農民生產資金貸款和預付購買定金,即所謂“無糧者給舊錢,無種者借新錢”,或出租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給農民使用,農民支付壹定利息,秋後恢復。
管子還擅長管理國際貿易。重要的方法是密切註意各國的市場情況,充分利用各種有關物資比價變化趨勢中的價格政策,根據國家的需要,鼓勵某壹種物資的進口或出口,使世界上所有的資源和物資都為我所用,即所謂“因天下而制天下”(見《輕重丁》)。如果國家需要使用某種物資鼓勵進口,就會在“世界高,世界低”的價格變動中采取相反的措施,實行“世界高”的價格。這樣,這種材料就會像流水壹樣輸入中國。反之,對於需要鼓勵出口的物資,如魚、鹽、設備等。,在適當時機采取“天下高我獨”的價格政策,使齊國的鹽出口到“梁、趙、宋、魏濮陽之地”。
為了獲得齊國緊缺的各種稀缺物資,有時可以積累黃金作為購買手段。這樣無論多遠的地方都能買到商品。桓公問管子:“聽說陽山的馬有千騎。”怎麽才能拿到?管子知道需要四萬黃金才能得到,而齊國又不是產金國,所以管子建議把中國收藏的錢幣都換成黃金,黃金的價格可以是四換壹。此外,急需用鹽的梁、趙、宋、魏等國,都要求用黃金買鹽,因為“無鹽之國腫”,特別是正在打仗的國家,“鹽很絕”,所以很快就積了四萬金,所以得到了很多馬(見《八變》)。管子說:“積金,不僅可以買馬,還可以吸引七八千裏之外的玉山白玉、朝鮮虎豹皮、吳越珍珠、昆侖玉。最後,管子壹針見血地指出:如果妳是壹個國家,妳就不能來天下之富,如果妳是天下之民,那麽國家就不能成功。”
綜上所述,管子壹系列強國富民政策的出發點,或者說理論基礎,就是“利益趨向”二字。他在《禁藏》壹文中說得很清楚:“夫凡人之情,見利不避,見害不避。其商皆知賈,而行其同,夜復壹夜,千裏之外者,先得其利;當壹個漁夫進入大海,萬仞的海很深時,他會逆流而遊,進行壹次百裏的危險旅程,那些過夜的人會從水中受益。故利在何處,山雖千裏,無所不在,萬丈深淵之下,無所不在。”既然人們的壹切經濟活動都是為了趨利避害,那麽治國、強國、富民的根本任務或者說最有效的途徑就在於因勢利導,以利益為杠桿,調動壹切積極因素。
《管子》或經濟指導思想的另壹個理論基礎是充分認識市場的作用。他認為,通過市場,不僅可以看到壹個國家的生產發展水平、經濟實力、物價變動、物資過剩和短缺,還可以看到社會混亂和人民對立的情況。他在《騎馬》中明確指出:“做市商能知治亂,知多少”,“萬人和而益之。”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亞於農民和工人的物質生產。“道若秘,則物生而不聚。”所以他把市場看得很重要:“沒有市場,就會缺人”(見騎馬);有了市場,萬物相連;萬物相聯,則萬物相運;壹切都是幸運的,那麽壹切都是廉價的;如果什麽都便宜,什麽都可以造成。若萬事皆可成,天下可治。
墨子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A)社會平等中的“無差別”概念
在墨子看來,國家沒有大小,人民沒有貴賤。“今無大小國,諸天城也;人皆天師。”(2)人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是平等的、公平的。“強者不捧弱者,群眾不劫富,富者不欺貧,貴者不驕,詐者不欺愚”;“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同時,墨子在“無差別”的基礎上引申出追求平等的社會理想。墨子明確要求打破貴族統治階級壟斷政治經濟的局面,讓老百姓也有平等參與的權利。他說:“古聖君治國,而商賢為賢。他雖然從事農業和工業,但能放棄就放棄,賞以很高的榮譽,賞以很高的薪水,任其所為,時有所令。?所以到時候就要以德強,為官壹任,以勞酬廟,以勞分酬。”墨子還批判了儒家的“親親有術,尊聖賢之類”的思想,反對奴隸主貴族利用宗法等級制度壟斷財富和貴族的舊制度。?
墨子的“無差別”思想反映了當時老百姓實現社會平等的強烈願望,表達了勞動人民改變社會地位和生活狀況的期望,表達了他理想的社會關系,可以作為他其他經濟思想的前提。?
(二)對生產和財富的理解
1,社會生產以農業為基礎。?
墨子認識到勞動是人的本質,人類社會只有從事物質生產才能有物質生活。不從事生產,就不能生活。在社會勞動中,墨子特別重視農業生產在國計民生中的作用。他說:“民敬五谷,君之所以養也。所以,民無所養,則君無所養;如果人民沒有食物,他們什麽也做不了。”(4)谷物和亞麻“是人民溫飽的財富,自古至今,沒有這種東西”(5)。因此,統治者應該重視農耕,把農業生產放在首位。同時,墨子也認識到,農業豐收,人民豐衣足食,社會就穩定,統治就穩固,“慢耕則窮,窮則亂”。6.農業是社會生產的基礎。?
墨子提出了壹些發展農業的建議。首先,荒地應該開墾。“別挖田了,少吃點。”⑦“國家安全之路始於道路。土地在其位,則成功;土地不準,就白忙活了。”農業生產發展的關鍵是土地能否得到合理利用,能否充分發揮其效用。其次,要保證農業生產的時間。如果“農民入不敷出,婦女入不敷出,那將是國家的損失,民不聊生”。在所有政府行為中,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最大。“春天會棄人種樹,秋天會收人。”這也反映了小生產階層對安穩生活的渴望。第三,增加農業勞動力。當時社會上存在勞動力不足,人口稀少的現象。墨子分析,原因是統治者“使百姓勞苦,而其社員厚,百姓缺錢,餓死者不計其數”。而且,“攻城野戰,死人無數”{11}。所以墨子提出男二十,女十五,同時反對諸侯大夫養妾的做法。?
2.努力賺錢的理念。?
墨子作為壹個從事自己生產的小生產者,深知勞動的艱辛和勤勞致富的道理。他認為,生產勞動是創造財富的基本手段,是人類存在的基礎,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今天的人與此不同,靠實力的是天生的,實力不差的不是天生的。君子聽治不強,即刑政亂;賤人不強,就是錢不夠。”{12}?
墨子還批評儒家輕視物質生產的態度,說儒家的提倡者懶惰,懶惰,“有時棄物,傲慢自大,貪食,做事懶惰”,必然“陷於饑寒,有凍死之虞”{13}針對儒家“生死即命,富貴在天”的觀點,墨子反駁說:“在於固執。如果是唐舞,那麽世界就被統治了,可以說有命了!”{14}這從側面反映了小生產者努力通過勤勞致富的思想。?
墨子在論述勞動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生產的措施:第壹,進行合理的社會分工,使勞動者各盡所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二,發揮技術促進物質生產的作用;第三,重視人才。墨子雖然沒有提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但在這方面確實有所觸及。他認為,從事管理、教育等活動的人和勞動者壹樣,促進了物質生產的發展,應該享有分配權。
(3)對分配和稅收的理解
基於勤勞致富的思想,墨子在分配上主張“以富分富”,反對“不與其勞動,或實際”。“雖然在農業和工業方面,如果可以的話,可以給它,給它高學歷,給它重賞?以勞力酬廟,以功德分賞。”{15}?“入民園,取民桃、李、姜,罰之,而氣味不在,是甚麽?俗話說,不努力,不是因為有所得。”{16},言下之意是,如果妳沒有獲得自己的勞動所得,就要受到懲罰。因此,墨子譴責了漠視百姓疾苦、只顧自己享樂的“他君”,譴責了“富民措施以籠絡眾人”、“剝奪百姓衣食財帛”{17},譴責了貪食懶於從事的“窮人”{18}。墨子主張“分富”,“有實力的人要幫助別人,有錢的人要幫助別人,有辦法的人要勸別人教別人”{19},反對“有余力,而不能與人合作;腐朽的剩余財富,不可分割;藏好不教對方”{20}。?
在稅收方面,墨子認為稅收是維持封建統治各級機構正常運轉的經濟來源。但收稅必須遵循以下原則:第壹,不能“收千人”。統治者的消費和人民的消費都在變化。政府收得多,人民留得少。“國家管刑法,政府其實有錢。外面還有人認為皮比和鄰近的王子有聯系;有饑者,有累者,必養眾民,惜天下先賢。”可見,墨子處理官民稅比的原則是“官政實”、“民富”,統治者應該收手,不能通過苛捐雜稅來滿足自己的奢侈消費。二是“增費”與“加利”同步,即統治者增稅,就要增加社會福利,比如新的水利工程。這類似於今天“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稅收原則。
(四)“互惠互利”交流思想
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取得了壹定程度的發展,出現了地上買賣、攤販倒賣等商業活動。“到處都是商人,市場價格高壹倍。雖然關系到梁之難、賊之危,但必須要做”{21},墨子把這種行為稱為“商人的考察”,這是商人智慧的壹種表現。?
墨子以為:“買不貴,說是違背自己的。”刀的價格就是價格。刀輕不貴,刀重不易。王導沒有變,只是變了。年紀換發型,年紀換刀。如果價格合適,就賣掉。盡力的人,盡力不賣。不賣就賣。價格應該不是妳想要的。”{22}這意味著很難說壹種商品是貴還是便宜。在交易過程中,刀幣和糧食是相互定價的,其價格是相對的。商品價格受貨幣價值和供求關系的影響:當貨幣升值或供大於求時,商品價格會下跌;當貨幣貶值或供不應求時,商品價格就會上漲。價格合適,商品就能賣出去,價格合適與否取決於雙方的買賣意向。這段話說明墨子已經從商品價格和貨幣價格的相對關系中認識到貨幣本身就是商品,這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價值規律的內容。?
(五)“節儉”消費思想
墨子壹方面積極倡導生產,另壹方面又提倡節儉,提倡“依胃而食”、“量體裁衣”的消費觀。為了防止統治階級的過度消費,墨子提出了三個原則:第壹,個人消費要與自己的財力相當。“窮人家學富人家,多吃多穿,很快就會死”{23}。第二,提倡“去掉無用的開支”。在他看來,“去無用之費,聖王之道,是天下之大利”{24}。治理國家要從最嚴重的弊端入手,所以財政支出要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國若窮,則語節而葬之”{25}。第三,“勞民傷財的人不好,不要做。”就是任何浪費人和錢,沒有給人產生更多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根據這壹原則,墨子設計了壹套維持低生活需求的消費標準:對於日常用品,“足以民用”;在飲食上,“益氣補虛,壯大腿胳膊,別自作聰明就夠了”;在服裝方面,“冬被寒圍,夏被熱圍”,可以冬暖夏涼;在房屋建築上,“冬被寒圍,夏被夏雨圍”,幹凈衛生,“足以攔男女”;軍事上,“以圍賊”;在交通方面,“汽車可以在陸地上行駛,船只可以在山谷上行駛,從而四通八達”{26}。關於節葬,墨子主張“棺材三寸,足以腐;三個領子的衣服就足以遮邪了。如同埋葬壹樣,它下到泉邊,上到泉邊;田埂犁了,就停了。"{27}.?
可見,墨子的消費理論是把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控制在壹個最簡單節儉的水平上。在墨子看來,“其民儉易治,其君易以財養。”寶物已滿,足以留否則”{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