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北方建築
相比南方,北方氣候比較寒冷,土地比較疏松,地勢比較平坦,建築材料比較簡單,多為土木材料,人文民風也比較淳樸、淳樸、粗獷。正是自然習俗、文化習俗和建築材料的綜合影響,使得中國北方的民居建築普遍強調陽光,呈現出淳樸的建築特色,而群體布局則表現出整體的整潔和完整。
北方地區可分為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其建築布局和風格各不相同。
1.1.1華北平原
華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豫西山區,東至黃海、渤海、山東丘陵,北起燕山,西南至桐柏山、大別山,東南至蘇皖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七省市的邊界,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裏。
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有許多古城有規則的建築群和大庭院。壹般在中庭和角落預留小天井,通風采光。建築布局壹般是離散的,每個單體建築相對獨立。建築造型沒有起伏,屋頂是平的,屋頂曲線是平的。建築材料多為磚瓦,木結構較大,大多裝修簡單。
四合院是華北平原居住建築中最常見的組合建築形式。它是壹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其特點是外形規整,中線對稱,但用法極其靈活。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壹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有錢人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幾個四合院並排組成,中間有隔墻。
庭院的大門壹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子裏的北房是主房,建在磚石橋臺上,比其他房子都大,是主人的客廳。院子兩邊有東、西廂房,是其他家人的房子。主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供人行走和休息。院子的墻和臨街的房子壹般都是封閉的,很安靜。
1.1.2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覆蓋了太行山以西、秦嶺以北、青海日月山以東、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它橫跨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河南六省,面積約40萬平方公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黃土高原的建築院落非常封閉,屋頂低,坡度平緩,相當壹部分建築采用平屋頂。至於建築材料,很少用磚瓦,多采用土坯或夯土墻,裝修簡單。窯洞建築往往建在黃土高原上,整體風格古樸淳樸。但回族聚居區也有不少清真寺,高大、屋頂陡峭、裝飾華麗、色彩濃厚。
1.2南建築
與北方地區相比,南方氣候炎熱,土地狹窄,丘陵平原相間,建築材料豐富多樣,民居建築整體風格清新通透。
南方地區可分為長江中下遊平原和嶺南地區兩個區域,建築布局和風格各不相同。
1.2.1長江平原
長江中下遊平原位於湖北省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遊沿岸。由兩湖(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何麗霞平原(皖中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裏。因為這個地區地少人多的矛盾壹直很突出,建築群密集,院落狹窄。屋頂坡度較陡,翼角較高,所以有裝飾。
1.2.2嶺南地區
嶺南是指南武陵山脈以南的地區,相當於兩廣全境,以及湖南、江西兩省的部分地區。這壹帶的居民樓,平面上比較規整,院落小,房子高,門窗窄。屋頂坡度較陡,翼角大於長江中下遊的民居。城中村建築密集,封閉。房屋的裝飾、雕刻、繪畫同樣豐富復雜。
2南北建築的歷史演變
2.1中國建築發展概述
中國建築的歷史演變與中國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生活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的古人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材料和做法,創造出不同結構風格、不同藝術風格的古建築。
早在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知道利用天然洞穴作為住所,安徽、重慶、陜西、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都發現了原始人居住的洞穴。
新石器時代,黃河中遊的華夏部落以黃土層為墻體,用木架和草泥建造半窯洞,後發展為地上建築,並形成聚落。由於長江流域潮濕多雨,經常發生洪水猛獸,所以發展成了柱式建築。對此,古代文獻多有“築木巢以避群害”(《韓非子》五月五日)
從西周到魏晉南北朝,中國的民居建築發展完全。西周時有高大的宮殿和四合院,用的是磚瓦。春秋戰國時期,太虛宮室內外梁、拱上有裝飾,墻上有壁畫。秦漢時期,木結構建築氣勢恢宏,裝飾富麗,舒展美觀,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築群體。
隋唐時期見證了中國建築藝術的飛速發展,木結構建築技術取得巨大成就,橋臺、磚石結構、屋頂風格等建築元素日趨成熟。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大發展的最後壹個時期,南北現存的建築形式在類型和特點上基本都是發展和定制的。與此同時,隨著各地乃至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新式民居也應運而生。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建築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以木框架結構為主要方式,合理運用了建築比例、尺度、節奏、平衡、層次等藝術手段。其整體風格古樸、典雅、恬靜,展現了中國文化獨特的氣質和審美傾向。
2.2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築
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有宮殿、寺廟、廟宇、寶塔、民居和園林建築,其中以宮殿和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本文選取北京故宮和蘇州園林作為中國古代南北建築的代表,分析它們的特點。
2.2.1山西省祁縣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占地87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多平方米。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喬家大院不僅是山西民居的典型形式,也是我國古代北方建築的典型形式。
這是壹個結構精巧、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整個庭院坐落在壹個方墻上,四周是封閉的圍墻。墻體為磚砌,高度超過10米。上層是女兒墻的形式。從外面還可以看到塔和亭,就像城墻上的瞭望塔壹樣,很有氣勢。總的來說,喬家大院在壹堵堅固的墻的掩護下,就像壹座穩定的城堡。喬家大院的布局是壹個雙喜字。* * *六院十院,相互穿插交錯。* * *有313套房子。如此復雜的布局構成了多變的建築空間。
雖然看起來喬家大院的建築是壹個整體,但實際上這六個大院是先有後有,不是同時修建的。喬家大院最大的院落是壹號院和二號院,它們的布局是祁縣地區典型的“內五間,外三間”的建築。具體來說,內院的正房和東、西廂房都是五開間,外院的東、西廂房都是三開間。倒掛樓,大堂,主樓都是兩層樓。總的來說,喬家大院的屋頂很有節奏感。屋頂由高到低,起伏有致,抑揚頓挫,在重復、連接、交錯、間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2.2蘇州拙政園
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最大的古典園林,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為唐代詩人陸桂蒙的住所,元代為大紅寺。明四年(公元1509年),明代弘治、嘉靖的科舉狀元王在仕途失意,退居蘇州後買下,並聘請吳派代表人物參與設計藍圖。
整個花園包括三個部分:中部、西部和東部。中間部分是整個園林的精華,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亭臺樓閣圍繞水池而建,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空間處處互通互滲,形成豐富的層次結構。
由於南方人口密集,園林面積較小,河流湖泊、園石、常青樹較多。所以園林景色細膩、精致、曲折、深邃,與北方的大皇宮建築風格完全不同。
3南北建築差異的原因分析
建築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地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中國幅員遼闊,受多種因素影響,南北方傳統建築的形式和姿態千奇百怪,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3.1氣候因素
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於中溫帶,氣候比較寒冷,所以房屋需要充足的日照。所以正房都力求朝南,住宅內部構成多為離散式。緯度越高,溫度越低,土地利用越寬松,這種分散的程度越明顯。寒冷的氣候還要求建築有厚重的墻壁和厚重的屋頂,這使得建築實體非常笨重,不容易凹陷和凸出,而且建築空間被實體嚴格束縛,所以是不允許的。
相反,南方氣候炎熱,住宅的墻體和屋頂可以做得薄而輕,建築空間處於比較主動的位置,可以自由延伸,凹凸有致,容易延伸,通透。
3.2地形地貌因素
我國北方平原、高原分布廣泛,人口密度稀疏。因此,聚落和建築往往位於平坦地段,大部分屬於平原型。地段的寬松和地勢的平坦,為北方村莊和房屋的規則布局提供了強大的條件和基礎。所以同壹地區的地方建築形式都很統壹。
3.3人為因素
南北方建築風格的差異,也是因為南北方居民文化習俗、喜好、審美觀念的差異。南方由於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復雜自由,北方則是規律、簡單、壹致。由於人文傳統的不同,兩者在建築裝飾上有很多不同。南方的裝修比較寫實,北方大部分傳統民居的裝修比較抽象。這就是所謂的“南方的簡約”和“北方的奢華”
4現代南北建築的面貌
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地域空間的擴大和生產方式的革命,人們也從依賴世代的封閉環境中解放出來,傳統的地域時空觀念不斷被打破。現代南北建築的差異沒有以前那麽大,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氣候、地形、地貌、風俗的影響。因此,現代南北建築在布局、建築風格、建築材料、建築裝飾等方面還是有壹些差異的。
4.1建築空間和門窗設計
北方的冬天寒冷而漫長。冬季采暖期,應盡量使建築門廳空間的采暖熱量均勻地到達門廳的各個角落。如果熱量不夠,不僅消耗能源,還會凍死居民。因此,北方民居的門廳空間設計壹般較小,多為方形,建築的半室外空間也較少。南方氣候溫暖濕潤,可以做各種不同空間體驗的大廳和半戶外空間。
北方的建築通常有雙層窗戶。冬天來的時候,窗戶應該是密封的。在春天,打開窗戶是必要的。所以門窗的設計只需要滿足壹般自然采光的要求,註重實用性即可。大規模的帶狀窗口很少見。南方建築的單層窗除了實用還要註重美觀和典雅,大多是大面積的飄帶窗。
4.2建築造型和立面設計
受傳統人文因素的影響,北方的建築造型和立面設計更強調厚重和簡約,盡量選用以磚石為主的材料,南方則強調清新通透,立面多以淺色為主。在建築材料的選擇上,多采用油漆、木結構、仿木結構、鋼結構。
4.3閣樓和地下室
因為氣候比較幹燥,土壤比較硬,日照時間比南方短,北方的現代建築都有地下室和閣樓,可以利用更多的空間,有冬暖夏涼的優點。但南方氣候濕熱,日照強烈。所以閣樓的作用主要是為閣樓下面的空間提供隔熱作用,實際中很少用到。同時,南方現代建築的地下室因為防潮成本高,也很少見。
5中國建築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中國南北建築的分析,我們對它們的存在、發展和延續有了進壹步的理性認識。我們應該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傳統建築設計元素。我們不能完全肯定它們,直接使用它們,只會建造壹些仿古建築,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取向。如果壹味地回到古代,就不會有創新。同時,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們,因為中國的傳統建築是我們設計現代建築的根源。
因此,中國建築的發展趨勢應該是結合自然和人文環境,尊重歷史和民族傳統,實現地域性和時代性的結合。特別是要借鑒傳統建築文化的空間布局、造型語匯、色彩、細部裝飾,追求建築與自然、人文環境的和諧,靈活、恰當地運用現代材料、技術和構造方法,建造出既符合現代人審美特征,又具有中國文化韻味的優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