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的金子山,兩峰聳立,形狀奇特。雖然離靈江很近,但在山腳下有自己的城墻遮擋,既不需要擋水,也不用靠它來禦敵。天造地設的金字山,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吸引了無數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到毛巾山或吟詩作賦或修房修行,成為古代沿海文明的聚集地。
整體來看,金子山就像壹頭強壯的牛臥在城市的東南角,兩座高約100米的山峰在西南面遙遙相對。兩峰相隔四五十米,中間有壹山谷,形似帽子(古巾帽),故名巾山(又稱“蚌峰”);兩座山峰通向東北方向的同壹座山,名為小孤山,高度為毛巾峰的壹半,形似弓背,俗稱“水牛背”,是毛巾山臥牛之相的自然演繹。金子山正在被神奇的大自然侵蝕和雕琢。
在毛巾峰現存的歷史遺跡中,最早的是華胥洞。華胥洞位於金山山頂下的西側。很精致,只能容納人。相傳古代道士華胥在海邊煉丹居住。華胥的兒子才是真正的黃華。據記載,黃華真人的原型是葛玄,東漢江蘇安陽人。罷官後,他和舜帝壹起去鶴鳴山學醫治病。他寫了24本書。(赤城誌)記載他遊歷赤城山、括蒼山、蓋珠山,在蓋珠建茶園,在括蒼閣西煉丹。“有石如藥。”傳說真正的皇帝華在山上煉丹,最後成仙。他趕鶴仙的時候,把毛巾落下了,所以這座山就取名為毛巾山。現在,在金山兩座山峰之間的空谷石壁上,刻著“放毛巾的地方”四個字。旁邊有壹塊平整的巨石,叫做“神仙床”。
首先使金山顯示其人文意義的是雙峰頂端雙塔的建造,這是祖先在臨海的創舉。沒有辦法確定金豐雙子塔的建造日期。早在宋代,《嘉定翼城誌》中就有“兩峰如蛤,頂雙塔比肩而立”的記載,可見不會晚於宋代。東塔叫大塔,西塔叫小塔,合稱“文峰塔”。這兩座塔最初是用磚和木頭建造的。在明鄭德年間,塔外的木結構被燒毀。清朝鹹豐年間,有兩座寶塔。現在人們可以看到塔身,這座大塔建於清代。
同治四年(1865),小塔重建於同治五年(1866),大塔為螺旋鏤空,有不同層次的窗戶,俯瞰全城。西塔在1990因為傾斜多年,從框架上掉了下來。從大修中發現,寶塔外觀雖為清代風格,但塔身內外為宋代磚木混合結構。同時,塔內發現明清時期的陶瓷佛像、塔模、銅錢、佛經等,具有壹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如果說碉樓和雙塔給臺州的文藝運動帶來了繁榮,那麽西峰西麓的千佛塔則代表了古代沿海建築的巔峰。千佛塔是臨海現存最大的古塔,也是臺州現存唯壹的元塔。千佛塔建於唐天寶三年(744)。原名龍興寺寶塔,後名多寶塔。現存塔為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因塔外壁每層每邊嵌有模壓佛磚,每塊佛磚共1036體,故又稱千佛塔。塔磚佛像比例準確,造型精美,在我國古代佛塔中並不多見,在現存佛塔中更是罕見。中國壹些著名的古代建築師曾多次來此參觀。日本正盤大定載撰寫的第六卷《支那佛教研究》和《支那文化古跡》中有1922左右拍攝的千佛塔照片和介紹文章。
與千佛塔南北呼應的是西南的南山寺塔。南山堂是為了紀念唐朝著名的士兵張勛而建造的。張勛曾經在臨海做官。有壹年,縣城被淹,百姓水深火熱。張勛親自到江西、安徽等地籌糧救民。後來,張勛被派駐河南綏陽。安史之亂時,奉命抗安史之亂,守綏陽城,保護江淮不被洗白。海邊的人們沒有忘記張元帥的恩情,在廟裏建了壹座廟和壹尊雕像。塔的形式和結構與毛巾峰雙塔相同,只是形制較小,也是同治五年所建。
在金子山上,宋、元、明、清四代古塔上下相對,壹山四塔相呼應,世所罕見。作為古代臨海文明的重要標誌,“金山寶塔群”早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塔,幾千年來的臨海先民,憑著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和無比熱愛,發揮了無限的想象力,潛心於毛巾山的繪畫,創造了無數美化自然、輔助自然的傑作。自晉唐以來,金山頂峰前後建有近40座宮觀,為名山增色,被冠之以“壹縣遊之勝”。許多文人雅士精心構思、唱和,為各種恰到好處的建築增添了無盡的文化魅力,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東峰大塔下曾有金鳳寺,相傳建於唐代,宋代名為“景光塔”、“明清塔”。巍峨的峰寺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南江以北雲霧繚繞。“郊區、城市、山川,滿眼都是”,是遊客遊覽的絕佳去處。流傳最廣的是任凡金子山的詩。晚唐詩人任凡與張繼、朱清玉、張小寶、司空圖齊名。他出身貧寒,很少學機械,沒完沒了地背誦詩歌,有詩歌和
深秋的夜晚極其寒冷,
鶴翻了松露,滴了衣服。
千村月色照壹江,
翠微和尚開竹屋。
唱完之後,我很自得,於是又開始遊泳,直到晚上比較安靜的時候才回來。回到寺廟後,我在月下寫下這首詩為<題在墻上,然後人就睡著了。第二天,任凡離開臨海,繼續南行,行程數百裏。突然,他覺得“峰前壹江月”這個“壹”字實在不合適,用“半”字更好。於是他急忙趕回,不顧汗流浹背,擡頭看了看山民廟,才發現廟墻上的“壹”字早已變成了“半”字。在任凡的印象中,臺州文化落後,人才更少。看到字改了,連連稱贊:“臺州還有人!臺州有人!”從此,任凡對臺州和金子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甚至三次登臨。第三次來拜訪的時候,壹起生活了十年,寫下了那句“我在海的岸邊做客十年。”為了紀念這位詩人,宋代大道上的泰州翟軍(1165-1174)連續刻了壹個〈翻身小集)。
金子山南坡面對靈江,森林茂密,視野開闊。尤其是在半山腰的三元宮地區,壹條蜿蜒的小路連接著許多歷史遺跡,是金子山宮閣寺相對集中的地方,也是尋找壹個安靜的地方緬懷過去和表達感情的最佳場所。
三元宮位於半山腰,面臨靈江,與三臺山隔水相望,後方幽靜,前方寬敞。三元宮始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清道光年間和民國時期多次修繕。現為三大殿,四廂四柳絮,門口石鼓相對,院內石砌建築豎立,殿內供奉石雕佛像和“雙龍搶球”案。宮墻外左側矗立著壹棵周長8米、樹齡約600年的古樟樹,實屬罕見。
三元宮周圍,玉慧堂舊址、藏廟、楊潔成功寺、布朗洲、讀書閣、望江樓等古跡錯落有致,至今猶存。玉輝堂,又名“宗義樓”,由明朝郡守顧林創建。名臣秦文寫了壹首描寫風景的詩:“虛堂為小酬,可以見曉。”在山階的最前方,傳來河樹的聲音。清尊浮白玉,壹根棍立天。更是打算登頂,酒到半酣。“清代泰州知府吳端福曾寫道‘風雨適宜’。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朱崇齋在此建校,成為臺州較早的私立學校。著名的農民朱崇齋出生在臨海,就讀於私立學校。他不滿足於對章節和句子的學習。光緒二十三年,在北京考進貢。戊戌變法前夕,朱崇齋受到維新思想的影響。次年考光明堂,因斥內政而落選。崇齋回國不久,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他深受時尚潮流的影響,舊識不足。於是他致力於建立壹所新學校,在三元宮設立了壹所學院,讓縣內求知若渴的學生在此讀書。朱崇齋做過文史講師,並聘請有真才實學的人教授天文、算術等課程。人們都說他的學院是“臺灣第壹個真正打開風氣的”。
從三元宮往東,繞過山嘴,在金鳳和小孤山之間的山坡上,近年來修建了壹座單頂石亭“吉翁亭”,以紀念中唐著名詩人顧況。顧況,江蘇海鹽(今浙江)人,壹生勤勤懇懇,著述頗豐,擅長詩歌,擅長書畫。顧況幽默不拘小節。顧匡能去臨海,是因為他的摯友李泌。顧況是唐肅宗赴德期間的壹位學者。他是韓國節日的裁判,他和李碧、劉混是最好的朋友。蘇宗幹元年,劉、李得罪朝廷,李弼被貶江南,曾居臨海錦山。為了不使摯友寂寞,顧匡趕到臨海,與李泌同住在圍巾山,寫了四首詩,其中有三首詩是住在臨海。
至於匡是如何居住在臨海金山的,確切日期已無從考證。但從三首描寫臨海生活的詩和他日後在臨海金山生活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詩來看,他在臨海的時間肯定不短,印象很深。南宋遷都杭州後,臺州作為輔郡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金子山更受關註。前來參觀、誦經的遊客絡繹不絕。朱有詩曰:“蚌峰首日浸青,梧桐井上葉黃,詩脾涼如水,僧* * *住白雲寺。”戴復古的詩說:“古詩無數,江南好山無數”。明朝著名抗日軍人戚繼光登上此山感慨:“春城往東,海氣疏,城周圍生綠。山麓高樓開重鎮,轅門小角落燈火輝煌。九天,雲氣近,百裏壹鳥飛。
臉色極度蒼白,想起了上帝,吳鉤掛上了鬥牛的光榮牌。".古往今來,許多優秀的詩篇從各個角度描繪了金子山的勝景,為臨海悠久的歷史文化增添了燦爛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