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加強道德責任意識教育,不僅是大學生形成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條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以下是《學習邊肖》推薦的壹篇3000字的道德短文。希望妳喜歡!

壹篇3000字的大學道德論文。

論大學生生態道德的培養

為適應全球生態危機和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形勢,高校應按照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和諧理念,將生態道德教育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高校文化素質教育。以課堂為中心傳授生態道德知識,以校園為主體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以體驗為重點實施生態實踐過程,形成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生態道德養成體系。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道德;經驗

壹,生態道德的含義

所謂生態道德,是指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環境時,必須遵循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生態道德反映了人類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它屬於道德範疇,但突破了傳統道德只關註人際關系的局限。生態道德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納入道德調整的領域,即生態道德延伸到人、自然、社會的三維坐標,既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談道德,又將自然融入人與人的關系。生態道德不僅指人們在自然界中應當遵守的生態規律和規範,還指個體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和感受,要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問題。

二,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

當全社會對生態文明達成* * *認識時,勢必會對大學生提出生態道德要求,要求他們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養成生態文明習慣。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有科學的生態道德觀,還要了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知識,正確認識我國資源環境現狀,自覺履行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實現自身從生態覺醒到生態自覺的轉變。為了促進大學生生態道德的覺醒,需要在大學校園中開展有效的生態道德教育。高校生態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生態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原則,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影響,培養其生態文明素養,使其自覺遵守生態系統原則,並通過生態實踐活動積極服務社會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

第三,培養大學生生態道德的途徑

(壹)以課堂為主體的生態道德教育。

目前,我國高校生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式壹方面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生態倫理知識,但另壹方面卻忽視了通過師生交流討論進行生態倫理知識的學習,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壹步探索的欲望。因此,在采用這種教育方式時,壹定要註意克服課堂教學的各種弊端,深入挖掘學科教材,增加壹定比例的更貼近實際、更具時代性的生態德育內容,使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甚至可以嘗試開設大學生生態道德修養必修課,輔以生態哲學、生態法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選修課。

(二)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

除了課堂教學,校園生態文化的建設也是有形無形的,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學生的生態道德水平。校園生態文化的建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壹是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即校園生態環境,是指壹切符合生態和諧理念的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主要包括學校規劃、校舍布局、場地建設、道路布局、宿舍條件、花草樹木等。清新優美、內涵豐富的校園生態環境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審美意識,激發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有助於大學生自覺參與校園綠化、美化、凈化、維護和創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生態道德價值取向。因此,加強校園物質生態文化建設,就是要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精心設計、科學規劃校園,建設“綠色校園”,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校園綠化或園林設計,使校園處處散發生態和諧的魅力,使校園處處發揮育人作用,為大學生生態人格的培養創造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

二是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校園精神生態文化是指通過各種教育教學活動,反映人與校園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生態精神或生態氛圍。校園精神生態文化建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壹是邀請校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定期舉辦以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節約資源為主題的生態道德教育系列講座,讓大學生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態道德意識,激發他們的生態道德情感,增強他們的生態道德信念;

二是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無煙日、植樹節等各種節日和紀念日,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如環保知識競賽、環保標語征集、環保小報紙黑板報評選以及以環保為主題的演講、征文、歌唱比賽等,激發大學生參與生態道德實踐。

三是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電臺等輿論工具宣傳教育生態道德知識,引導大學生學習和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知識,激發他們學習和思考生態道德問題的興趣和熱情;

第四,積極引導大學生組建“綠色社團”、“環保社團”等生態環保社團,定期開展環保教育活動:開展節水節電、廢舊電池回收、杜絕口香糖汙染、倡導節儉、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等壹系列活動。通過壹系列這樣的活動,在高校學生中很好地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形成人人保護和愛護環境的良好氛圍;

五是要建立和完善校園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制定壹系列符合生態倫理原則的道德規範,通過制度規範的他律性和強制性,對大學生與生態環境相關的行為進行獎懲,從而堅定大學生的生態道德信仰,使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塑造健全的生態人格。

(3)註重體驗的生態實踐過程。

生態體驗是壹種全新的體驗形式。它是“人置身於壹定的生態關系和生態情境中,在生態相互作用的狀態下,全息感受、認識和理解三種生態關系(即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部生態)及其結構和功能,體驗內心感受,誘發和生成生態智慧、生態意識和生態能力的過程和境界”。大學生生態體驗活動形式多樣,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首先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是大學生最常見、最受歡迎的生態體驗活動之壹。有條件的學校可適時組織大學生或鼓勵其利用假期在生態旅遊區、自然保護區或森林公園等景區開展自費觀光活動。通過遊覽,讓大學生身臨其境,認識、欣賞、感受自然,使大學生在與自然的交融中真正體會到人與自然的密切關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認識,自覺養成尊重、熱愛、保護自然的生態道德情懷,從而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升人格的教育效果。

二是生態調查。生態考察是壹種具有明確教育目的和針對性的生態體驗活動。主要是通過組織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背景的大學生到當地或周邊地區,特別是環境汙染或生態破壞嚴重的地區進行實地調查或監測,讓大學生了解大氣、水、土壤、野生動植物等生態因子的分布和變化,激發他們探索人類面臨的壹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的興趣,使他們獲得探索生態環境的科學方法。提高分析生態環境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喚起他們熱愛和保護自然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是野外生存。野外生存是壹項精心設計的生態體驗活動,在山野與世隔絕的叢林中,面對生存與死亡的考驗,接受身心的磨煉,挑戰生理、智力和技能的極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野外開展徒步旅行、攀巖、涉叢林、繩索穿越、自救、水上搜尋覓食、野營野炊等豐富的活動,不攜帶任何食物和飲料。通過這種解決生存問題、應對各種挑戰的親身體驗,學生可以在克服平時難以遇到的各種困難中鍛煉、磨煉意誌、陶冶情操、提升自我,深刻體會到自己為了在大自然中生存而不得不克服的艱辛和樂趣,從而學會感恩、尊重、敬畏、愛護和維護自然,自覺養成符合生態道德原則和規範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

實踐證明,通過開展以課堂為中心的生態教育、以校園為中心的生態文化建設和以體驗為重點的生態實踐過程,可以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升華他們的生態道德情感,鍛煉他們的生態道德意誌,增強他們的生態道德信念,強化他們的生態道德行為,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習慣,從而促進他們人格的完善,塑造他們健全的生態道德品質。

參考資料:

姜保國。大學生生態人格培養路徑探析[J],教育學術月刊. 2010,(5): 43-44。

[2]鄭曉燕,王白,郝淑媛。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9,(9):7-9。

[3]劉驚鐸。體驗:道德教育的本體[J]。教育研究。2003,(2): 53-59。

[4]雷·。論大學生生態倫理教育的有效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4):8-9。

壹篇3000字的大學道德論文。

論當代大學生的網絡道德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擴大,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極大便利和自由的同時,也帶來了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淡漠等負面影響,引發了壹系列倫理道德問題。本文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表現和缺失的表現,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對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網絡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成為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標誌之壹,也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良好工具。網絡在給大學生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因其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的特點極大地助長了他們的僥幸和放縱,使部分大學生出現了道德意識弱化、價值觀模糊、道德人格扭曲、倫理情感淡漠等倫理道德問題。

壹,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表現及不良影響

網絡道德是指在當今網絡社會中作為“網民”的人類個體基於現實道德調整人際關系、規範上網行為的客觀需要,是維護網絡秩序、保障網絡社會有序運行的必要文化條件和行為規範。網絡社會交往的超時空性、虛擬性和數字化等特征,給了人類超越現實社會規範、放松禁忌壓力的機會,從而導致了網絡道德缺失的新問題。作為網民的主體,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道德薄弱,價值觀模糊

在互聯網中,人是作為電子“符號”存在的。沒有政府,沒有警察,沒有貴族,是壹個“民主自由”的地方,使得道德虛無主義在網絡社會泛濫。如今,受西方媒體宣傳的影響,大學生網民中出現了壹些盲目的“客家人”和“親日派”,固執地認為那才是美和時尚的主流。他們還盲目相信“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導致民族虛無主義。據調查,70%以上上網的大學生經常在網上聊天,但網上聊天充滿了虛假、欺騙和不道德的行為。主要有:壹是網名叫法低俗,如《孤獨的人》、《夢幻的人》、《帥氣的處女想試試》。其次,聊天內容充滿低級趣味,“性”的問題成為幾乎每個聊天室的主要內容,有些語言甚至不堪入目。可見,網絡的開放性和隱蔽性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模糊不清,誠實守信、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傳統價值觀受到嚴峻挑戰。

(二)人格扭曲,產生心理問題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類都有“社會需求”[②孫偉平對網絡社會的道德思考。哲學研究(北京),2007(8)】②。在網絡虛擬社會中,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社會交往逐漸被對網絡的依賴所取代。壹些大學生整天沈迷於網絡世界,逃避現實世界,久而久之會導致道德心理的弱化和道德人格的扭曲。據調查,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上網,熬夜。沈浸在網絡世界中的他們,往往樂此不疲,對與社會和其他同學的交流漠不關心。對於處於自我發展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說,壹旦這種虛幻的自戀在網遊獲得巨大的滿足感和優越感後,與社會現實環境形成強烈反差,就容易造成人格扭曲,引發壹系列心理問題。

(三)沈迷網絡,導致情感淡漠

網絡社會具有虛擬性的特點,人們不必以真實的面目出現,大學生網民可以戴上各種面具在網絡世界中交流。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大學生沒有必要說實話。大學生壹旦選擇了這個遊戲規則,就不能指責對方不道德。再加上徹底揭露真相的成本太高,大學生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智慧在信任和懷疑之間徘徊。他們的交流變成了虛擬社會中符號之間的交流。在交往過程中,感受不到對方的表情、反應和與自己相關的興趣,使得大學生之間的交往或多或少地失去了人性,隨之而來的是友情和責任弱化等問題,最終導致了大學生人際感情的淡漠。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的思考及對策

(壹)改善技術環境和網絡文化環境,發展相關網絡技術。

面對網絡文化中大學生道德失衡的嚴峻形勢,高校德育必須進壹步改革和加強,創新策略、內容和方法,借助網絡媒體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導,切實做到“以網治網”。

1.建設校園網,主動占領網絡陣地。

據調查,高校普遍有自己的校園網,但投入力度、速度、效率參差不齊。我們要不懈努力,把校園網建設成為服務於高校師生、深受師生喜愛的現代化工具。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精心設計網頁內容,開設學生喜愛的欄目,運用聲、光、色、畫等現代化手段,引導學生遠離性暴力等不健康信息,以高雅的文化和優秀的娛樂內容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同時,積極開發設計具有時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德育軟件,以生動、活潑、多樣的形式呈現網絡道德的原則和規範,通過校園網開展網上德育;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校園網的開發、建設、更新和維護,努力把校園網上的德育網站和就業網站建設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主陣地。

2.開設校園論壇,充分利用校園網。

網絡媒體是人際交往的虛擬環境,使教育擺脫了時間、地域、性別、年齡、身份等諸多客觀因素的限制。大學生和教育者可以在網絡上“無所顧忌”地交流,這為教育者摸清大學生的思想,用心良苦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提供了捷徑。目前,廣泛實施的大學生思想狀況網上調查和BBS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嘗試,充分表明網絡已經成為壹個全新的思想道德建設陣地。高校德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與學生建立平等信任的網絡關系。利用互聯網這種超越時空的特點,容易營造平等信任的氛圍,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

3.凈化網絡環境,控制不良信息傳播。

加強網絡技術的研究,防止網絡中不道德行為的發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凈化網絡環境。首先是身份認證技術,比如通過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技術加強對數據訪問的控制和管理。二是加密技術,如加密、防火墻等計算機安全技術加強對網絡信息資源的保護,防止其被非法復制下載。三是分級管理技術,通過對不同用戶設置權限,控制訪問者的訪問或發言,防止非法用戶入侵,及時制止網絡侵權。四是網絡監控技術,隨時記錄每次登錄使用的記錄和行為,方便對網絡侵權的監管。此外,各級網絡管理部門要積極采取技術防範措施,優化網絡環境,對傳入信息進行嚴格“過濾”,自動鎖定與色情、犯罪等不健康內容相關的網站或搜索關鍵詞,凈化網絡環境。

(二)建立健全網絡道德體系和法律法規。

1.加強網絡管理確保健康發展。

大學生思想日趨成熟,但對網絡文化的負面影響有時似乎難以抵擋,尤其是網絡中的政治誹謗、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很大。網絡中很多不道德的行為,如黃潮泛濫、黑客攻擊等,很難通過傳統的道德說教來解決。高校必須加強網絡管理,如加強計算機“防火墻”的開發,防止內外黑客的入侵;采取先進技術手段和有效措施,加強網絡監控,檢測互聯網接入;嚴格過濾所有進入我國的信息,抵禦信息汙染入侵網絡環境。要建立網絡行為的監控機制,就必須建立網絡行為的監控機制,以保證網絡倫理的切實貫徹。高校要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利用計算機監控、軟件隔離等技術手段,消除網上不良信息,限制訪問網上不健康內容。同時,要加強對大學生上網行為的監督檢查,定期和不定期檢查學生上網情況,對違規者進行批評教育。

2.加強立法,確保有法可依。

網絡道德自律存在天然的監管缺位,單純依靠道德自律無法有效解決網絡道德失範問題。只有法律前提下的他律導致網絡道德的自律,才能保證網絡健康文明的發展方向,引導人們形成良好自覺的網絡道德。網絡對我們來說是壹個新生事物,由此產生的網絡失範問題也需要我們去研究。應該說,研究網絡犯罪的規律,進而出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是壹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三)加強道德修養,強化道德自律意識

1.培養高素質的德育工作者,提升其教育能力和“影響力”

網絡媒體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信息時代的高校德育工作者,不僅要懂得自己的業務,而且要求他們深刻理解網絡的特點,熟練運用網絡,使學生在網上德育的生動形象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時代感進行創新。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中網絡專家不少,但部分德育教師需要豐富網絡知識,提高網絡操作技能。因此,當前德育工作者最重要、最現實的就是學習科學技術,包括網絡技術,掌握先進的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壹支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隊伍,掌握網絡媒體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和規律,熟悉現代教育技術,將是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力組織保證。同時,網絡便捷的互動能力也將促進學生德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進壹步提高他們的素質。

2.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抗幹擾能力和“免疫力”

因為網絡道德的遵守主要靠個人內心的信仰和自律。高校應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增強他們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他們受到西方腐朽生活方式信息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