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特色文化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特色文化

願景和使命

願景:為經濟和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IT應用型人才。

使命:打造高水平的特色創業應用技術大學。類型定位:IT應用技術大學

分層定位:本科為主,特色高職為輔,積極開展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

學科定位:以行業為導向,管理、藝術、文學等學科相互支撐,和諧發展。

服務定位:立足區域,面向全國,服務IT行業及相關行業。

培養目標定位:“實用型、國際化、個性化”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壹、托普凱思-CDIO壹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借鑒國際工程教育發展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充分考慮學生、教師、行業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結合中國高等教育實際和我校培養IT應用型人才的實踐,學校構建了具有東軟特色的托普卡斯-CDIO能力指標體系。包括技術知識與推理能力、開放式思維與創新、個人專業能力、溝通與團隊合作、態度與習慣、責任感、價值觀、應用創造社會價值等八個方面,將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融為壹體,在全校範圍內推行托普凱思-CDIO壹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教育創造學生價值”理念的發展和延伸。體現了東軟教育對學生的最高關懷,即通過進壹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創造學生的價值,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在未來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創造社會價值。

第二,註重實踐,培養優秀應用型人才

學校實行“行業和專業崗位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即根據社會對IT人才的需求,為學生確立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制定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化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將項目設計、培訓、實施貫穿大學全過程,通過循序漸進的項目實踐,逐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行“1321”的學期設置:即1學年分為三個學期,兩個學期為基於項目的理論教學,1學期為專項實訓的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強調“精講多練”,實踐教學強調“行業應用和高級實踐教學”。同時,學校部分專業實行“3+1”、“2+1”的教學模式,即在大學最後壹年,通過綜合項目實踐和企業實踐,全面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讓學生在校有壹年的“工作經歷”。

實施企業定制培訓(IBT):學校根據各專業的不同特點,面向就業市場需求,開設企業定制班,為企業量身定制人才。學校與企業* * *共同確定課程,* * *共同提供教師,* * *共同完成課程教學,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學生了解企業業務,認同企業文化,提高個人專業技能和。

三、校企互動學生所學為企業所用。

應用型教學內容:通過校企合作,開發課程體系、教材和課件,搭建實訓環境,開發實訓案例,引入企業真實項目,讓學生學習最新的IT技術,實踐最新的IT項目,熟悉最新的行業標準,以便畢業後盡快融入企業。

與英特爾、IBM、SAP、惠普、東芝等國際知名IT公司建立了緊密的教育合作關系。,並成為SAP全球大學“種子計劃”在中國的第九所院校;它已經成為世界上應用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的最大和領先的大學之壹。

四、因材施教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實行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計量制和學分績點制為核心,包括彈性學制、主輔修制、學分替代制和補考制的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在完成本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規定的課程和學分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學校的有關規定和興趣、特長、就業導向的需要,自主選擇課程、輔修課程和輔修專業。

第五,基於ABET的高校教學質量管理與保障體系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按照ABET的國際質量標準和國家標準建立了東軟教學質量保證體系。該體系由五部分組成:學校質量目標、質量規劃子系統、組織保障子系統、過程監控子系統和信息反饋與分析子系統。2006年,學校成立了教學質量管理與保障系。根據上述質量體系,系統地開展了壹系列內部教學質量評估和改進工作,包括專業評估、課程評估、教師評估、學生支持評估、實踐教學評估和教學管理評估,為培養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六,註重特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為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全面發展,學校精心策劃並推出了由校級、系級、專業團隊級三個層次主辦的49個優秀素質教育項目。各類項目由學校結合IT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需求而設置,力求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目前,學校的素質教育項目可分為五大類:思想道德素質、人文修養素質、專業能力素質、創新實踐素質和文體活動素質。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最大限度地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素質教育的各種組織活動貫穿於大壹到大四。同時,各類精品工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發展需要選擇不同的優質項目,按照我校素質教育學分制的規定和要求,在畢業前修完規定的學分。

七、註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的培養。

聘請40多名外籍專家和教師教授英語、日語和專業課;學生可以通過筆記本電腦,利用多媒體教學環境、英語強化訓練系統、日語強化訓練系統和校園網豐富的課件資源,隨時接受聽、說、讀、寫全方位的外語應用訓練。學校開展了“2+2”、“3+1”等多種校際交流項目,與澳大利亞史文朋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拉夫堡大學(LU)、佐治亞大學()、名古屋工業大學、韓國建國大學等多所國外知名大學互派學生,是有誌於出國留學的優秀學生。校徽

校徽主要設計人員:鄒、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數字藝術系、鄒廣印等。

鐘樓是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標誌性建築,見證了學校和東軟學子的成長與成熟。鐘樓的鐘聲召喚著東軟師生的進取精神,激勵著壹代又壹代東軟人學以致用,創新融合,奉獻社會。鐘樓的指針指向九點,象征著我們學校和學生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生機和活力。座位為A1的廊橋巧妙地融入了字母IT,代表信息技術,強調了IT應用型大學的定位和專業特色。下方的波紋象征著大海,不僅凸顯了學校在海濱之都大連的位置,也象征著大連東軟信息學院追求開放、包容、自由的大學品格的博大與智慧。

校訓

勤奮,博學,勤奮的應用,就是精進,專心,勤奮,勤奮。《後漢書·秦風傳》:“為議軍糧,勤於工作,見親戚。”唐涵予《學之體悟》中有壹句話:“業精於勤,玩之則瘠”。“精”字強調的是探究、精密、專註、深刻、嚴謹。“勤”字強調的是勤奮和勤奮。博學意味著廣泛地學習,具有寬廣的、包容的視野和胸懷。《禮記·中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忠信。”學以致用就是學以致用。《論語》中提到“時不時之學”和“傳誦”,這裏的“學”字就是修行的意思;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壹,既強調“知”,又強調“行”。明末清初,顧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強調君子學而濟世。這些想法都傳達了學以致用,學以致用的思想。

校風

創新、融合、進取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是產、學、教壹體化培養人才的典範,壹體化的思想貫穿於學校發展的全過程。融合的內涵,意在讓大學、社會、產業充分融合互動。融合也是學校取校內外不同思想、文化、性格之精華的過程。融合鼓勵求同存異,兼容並蓄,提倡“和而不同”的大學風格。融合的理念開闊了學院的視野,開闊了學院的胸懷,豐富了學院的精神,使學院的文化更具凝聚力。

學風

善於思考,善於學習,善於運用。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希望廣大學生將“善於思考、善於學習、善於使用”內化為壹種精神、壹種方法、壹種習慣,承擔起大學生的使命責任,實現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培養“實用型、國際化、個性化”it人才的目標,豐富和彰顯學校的大學精神和文化。

學院每年都會組織“東軟語音主持人大賽”、“格致杯”演講比賽、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暑期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學院有東軟通訊社、微光網絡工作室、大學生藝術團、青年誌願者協會、SOVO(學生處& amp;創業辦)、東軟之聲電臺、派物流、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百度百科俱樂部、大學生話劇團、東軟魔術協會、雲慈漢服協會、東軟天文協會、網絡安全工作室等現有90多個大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和鍛煉才華的多彩舞臺,成為發揮特長和優勢、提升各方面綜合素質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