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來訪者的表達比較分散,咨詢師如何抓住核心問題?

來訪者的表達比較分散,咨詢師如何抓住核心問題?

來訪者走進咨詢室,各種人物、事件、情緒、情感充斥在他的生活和腦海中,傾倒在咨詢師身上,期待咨詢師對這些問題有所幫助。沒有經驗的咨詢師難免會擔心這些內容。他們應該從哪裏開始?從哪裏開始?哪個問題是核心問題?

我們已經包括在這裏。

從業人員在實踐中的理解和處理

列出書籍和文章的摘錄。

以及中氣趙老師的心理分析。

希望能給妳啟發。

“顧問說”

資深心理咨詢師:剛開始做咨詢的時候,這個問題困擾著我。來訪者經常從壹個話題換到另壹個話題。感覺自己跟不上遊客變化的速度,好像在某個地方待不下去了。感覺自己拿著鏟子,盯著容易挖的地方,然後挖了很多,很迷茫。我總是很認真地聽來訪者的每壹句話,生怕漏掉什麽重要信息。我的腦子也在忙著處理,尋找策略。我覺得很辛苦:我很努力,但是方法不對。

經過壹些互動體驗,我的緊張感降低了,對“必須做什麽”的自我期待也降低了。我可以慢下來,慢慢聽,慢慢等。此外,隨著自身閱歷的增加和感性的增強,在咨詢互動中更多地運用自己的感受,從整體上感知和體驗來訪者所描述的事件、思想、疑惑、情緒和情感狀態,比如把來訪者所說的話放到壹個感受和體驗的背景中去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世界。這種咨詢的節奏緩慢、自由、自然,並不覺得吃力,反而更能享受這種互動的過程。

心理咨詢師接地:我會擔心來訪者的“現實問題”:“為什麽咨詢了這麽久,問題還在,生活還是沒有起色,心情還是不好……”此時的我,仿佛陷入了同壹個泥潭,和來訪者壹樣卡在了同壹個狹窄的通道裏,動彈不得,進退兩難。

回顧我的督導和個人治療經歷,督導和治療師壹次又壹次地“把我撈出來”。我覺得他們做了兩件事:跳(* * *),跳出來(繼續思考,分析共情/反共情,平行關系等。),然後三言兩語為我原本狹隘的困境留出喘息的空間。

這些話在書中是這樣描述的:“重建共情解釋為我們提供了壹個與來訪者的自我(ego)結盟的機會。它邀請參觀者從與我們相同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使他們擺脫了緊張的情緒。

舉個例子,如果來訪者正在遭受“壹個無法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來滿足苛刻要求的母親/超我”的折磨,來訪者出於同理心把我們推到了另壹個“高壓養育者”的位置,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反同理心”,為這些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永遠不夠好的孩子擔憂。如果跳出來了,表現出“像另壹個母親”的共情過程,那麽“也許妳現在不用把過去的問題都解決了,生活還可以繼續”的空間自然會在來訪的心裏顯現出來。

咨詢師苗小可:妳也許可以從任何方面入手。作為壹個新手,妳可以試著找壹些自己熟悉的、擅長的、更有經驗和理解的東西,這樣會更容易讓妳愛上來訪者。尋找自己個人成長中更好的壹面,會讓來訪者走得更遠。無論妳解開哪個包袱,妳都會看到來訪者的特點。無論從哪裏開始,最終都會引出來訪者獨特的心智腳本,在這裏也同樣適用。無論從哪裏入手,來訪者和心理咨詢師都是兩個復雜而全面的系統,相互體驗,相互作用。當來訪者的內在體驗發生變化時,原來的問題可能就不再是問題了。

咨詢師辛慶浩:剛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總是盡量及時回應來訪者拋出的問題,盡量去理解和討論TA提到的每壹個話題。如果有遺漏,我會作出解釋。

後來我發現,當我不斷向主管傾訴我的問題時,他並不是這樣處理的。我覺得他可以壹直圍著我,讓我解決他們。之後,他會問我,“妳希望我幫妳解決這些問題中的哪壹個?”這時我突然明白,剛才那些有的確實是問題,有的已經不是問題了。

對於新手咨詢師,或者剛剛進入咨詢-拜訪關系階段,需要時刻圍繞來訪者保持壹定的互動節奏。如果來訪者通過互動發展出壹定的自組織或處理能力,那麽咨詢師就可以時不時地跳出陪伴的姿態,成為壹個領導者,帶著來訪者積極思考和處理這些實際問題,從自己解決問題轉變為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顧問小黑:分享壹下我自己作為來訪者的經歷。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把很多線索、事件、人物拋給了我的顧問。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要解決什麽,要成長什麽,只是想表達出來。輔導員靜靜地聽著我,用非語言信號給了我壹些回應。我講了40多分鐘才停下來。然後他對我說,在妳剛才的發言中,我認為可能有壹些問題...他說了四期,我當時覺得特別震撼。他說,我從未想過這些問題,但它們確實是我的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困擾著我,並包含在我的演講中。壹方面,這些問題立刻引發了大量的思考和記憶,壹些感覺停滯不前的齒輪慢慢開始運轉。後來我選擇了壹個自己當下最感興趣的話題作為這個階段討論的重點。

作為咨詢師,我其實覺得很多問題是相通的,或者是壹回事,但這是咨詢師的後臺工作和思維。在前臺,來訪者找到適合自己成長階段的話題是非常重要的。咨詢師應始終本著以來訪者為中心的原則,尊重來訪者的興趣、理解和急迫感,選擇當前的核心話題。

“書上說的?”?

精神層次理論摘錄

精神層次論闡述了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在不同的意識層次上發生和進行的。不同層次的意識,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似乎存在於不同的地殼層次,所以稱之為精神層次。

意識:意識,即人所能感知的任何心理活動都是意識,它屬於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感知外界的現實環境和刺激,用語言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

前意識:又稱潛意識,是調節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機制。前意識是壹種潛意識,可以回憶和召喚到有意識的意識中。所以它把意識和潛意識聯系起來,使潛意識轉化為意識成為可能。但它的作用更多的體現在阻止潛意識進入意識,而充滿本能沖動的潛意識大部分是被它控制的,所以不能成為前意識,進入意識。

潛意識:又稱無意識,是人類壹切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包括人類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與本能相關的各種欲望。因為潛意識是原始的、動物的、野蠻的,不能容忍社會理性,所以被壓制在意識的門檻之下,但並沒有被消滅。它總是被蒙在鼓裏,要求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東西從深層次上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所有人的動機和意圖的源泉。

摘自心理防禦系統

心理防禦機制普遍存在於人的心理活動中,其作用類似於生理免疫系統。當人因為某種原因即將或已經陷入緊張焦慮的狀態時,可以利用自我防禦機制來緩解或避免內心的焦慮和痛苦,以便更好地適應生活。

自我防禦機制是自我用來保護自己免受日常生活中所經歷的各種沖突的心理策略。然而,自衛並不總是萬能的。“壓抑”可以使人對某些觀念無意識,但人仍能體驗到與之相伴的情緒。當被壓抑的沖動越來越尋求、表達和滿足,以至於壓抑機制難以發揮作用時,被壓抑的沖動就有突破限制進入意識領域的危險。當人們意識到這種危險時,就會產生焦慮。焦慮可能會讓人使用更大強度的壓抑,但壓抑的強度是有限的。

摘自傅《咨詢師要想抓到來訪者,需“聽”到五樓》

1.當遊客來的時候,他們會對我們說很多。我們要如何傾聽?最簡單的就是——在意識層面聽。

2.接下來,我們要聽聽對方怎麽說他的話。有的來訪者談私事,會用脫光衣服的方式,很直接;有些來訪者會猶豫,他們會試探妳的反應,比如收回壹點點。

3.我們應該傾聽動機。他的人生動力是什麽?

4.妳想聽的是他的狀態。他是平靜的,焦慮的,不安的,或者有很多擔憂或疑問的。內心的情緒狀態,這是我們要聽的全部。

5.最後需要聽聽我自己的反應,也就是咨詢師的內心反應,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

診室是壹個領域,來訪者將意識或潛意識的信息放入這個治療空間。這個領域是壹個整體。當妳和他在壹起的時候,妳需要有容納其他場,吸收其他場,又不打斷他輸出的功能。盡量讓他按自己的節奏和速度發。

我們越能放松,就越能吸收和容納;我們越緊張,就越處於抵禦壓力的狀態。治療師越放松,也許是來訪者感覺和妳壹起工作的最好時機。在遷就的過程中,也要註意自己的反應。妳要時刻了解此時的想法和感受,這往往與來訪者有關。來訪者激起妳的反應,這是他背後的東西。

摘自李亞《如何理解來訪者話語背後的含義?》

診室裏沒有什麽廢話。有時候來訪者準備了這些話題,但坐下後說的話,是事先沒有準備的。其實這些都很有意義。?

在咨詢室裏,咨詢師在不斷地做著這些“翻譯”的工作,通過來訪者意識的言行來看無意識到底想說什麽。很多時候,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愛,恨,內心的沖突,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容易。

當壹個人的悲傷、恐懼、憤怒和欲望等。,被真實地看到,被真實地回應,人們會覺得作為壹個獨立的人生活在另壹個人的腦海裏,那種真實地聯系在壹起的體驗。

通過來訪者的言語和非言語信息,咨詢師的專業知識和自己激發的感受,我們可以了解眼前的這個人:此刻ta的地方湧動著什麽,此刻ta和咨詢師之間上演著什麽過往的經歷;ta對妳面前的咨詢師有什麽感覺,如何使用ta的咨詢師?這些都是心理咨詢師深入了解來訪者的渠道。

“趙老師說的?”?

有的來訪者話題明確,有的來訪者可能雜亂無章,毫無邏輯。即使有明確的話題,也會有其他話題跳出來,這在咨詢中很常見。

當來訪者的陳述和表達在現實問題、情緒、矛盾沖突、腦海中的聯想之間來回跳躍時,來訪者用自己內心的沖突和壓力體驗來表達自己,通過各種話題、煩惱和困惑向咨詢師呈現難以言說的痛苦和困境、無法回避的需求和壓力、難以界定的問題和挑戰。這是來訪者在左右沖突中尋找答案和庇護的過程。既有照顧別人的動力,也有自己內心聲音的吶喊。

這時,作為坐在來訪者對面的咨詢師,我們能否通過這些介紹來了解來訪者?我們能了解來訪者多深?

假設我們的生活是壹條河。這條河有幾十年了,每年有365天。每壹天,我們都在劃著生命之舟。我們生命的航船可能不僅載著我們自己,也載著許多與我們相關的人。我們生活的這艘船載著多少人,它要去哪裏?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走向人生的彼岸?

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遊客的船朝著他想去的方向前進,變成他想要的樣子。遊客想做什麽?妳要承受什麽?變成什麽?如果心理咨詢師能在這些復雜的挑戰中,深刻理解和體會來訪者難以言說的煩惱和期待,那麽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的相遇就真正開始了。來訪者的各種話題或問題,毫無邏輯和跳躍地告訴心理咨詢師,也是在期待這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