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綜述

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綜述

20XX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直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縣全面貫徹落實2006年12月11日印發的2007年12號文件精神。1的中央委員會和第省委1,堅持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把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緊緊圍繞農業辦工業、促農業。以扶持和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重點,通過抓龍頭企業、建基地、帶農戶、抓流通、拓市場、促銷售,大力加強龍頭企業、農產品基地、管理體系、經合組織服務組織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多種形式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走出了壹條“以工促農、工農互動”的良性循環新路子,形成了貿工農壹體化、產加銷壹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壹是農業產業化發展

1,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全縣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發展到654.38+059個,從業人員7000人,總資產6.9億元,其中固定資產4.5億元,銷售收入(含交易額)95967.9萬元,利稅9550.5萬元,創匯675萬美元,從事農業產業化的農戶105萬人。

2.壹批農業產業化基地得到鞏固和擴大。按照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優化結構的發展格局,不斷擴大農產品基地建設規模、區域布局和專業化生產,目前,全縣已建成優質小麥、辣椒、食用菌、速生豐產林、無公害蔬菜、肉雞、瘦肉型豬等七大農業生產基地,其中優質小麥生產基地達到50萬畝,20萬畝被列為國家優質小麥示範基地。辣椒生產基地達到30萬畝,其中新種植“壹都紅”辣椒5萬畝,蔬菜生產基地近65438+萬畝;食用菌大棚達到654.38+0.5萬個,其中新增5000多個。速生豐產林基地占地20萬畝;標準化養殖小區達到10個,初步實現了家禽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

3.培育了壹批各具特色的重點龍頭企業。通過新建、技改擴建、資金整合,全縣建成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9家,安置職工4828人,帶動生產基地80畝、8萬余戶,實現銷售收入73763萬畝,利稅5090萬元,創匯675萬美元,固定資產總值達到28282萬元,其中固定資產654.38+0.000。申菌業有限公司、慶陽針織制品有限公司、鴻海面粉有限公司、* *縣種子公司、極品酒業有限公司、元豐實業有限公司、青南養殖有限公司、濮陽市天口釀酒有限公司為市級重點龍頭企業。為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縣鄉政府拓寬渠道,多元化投資主體,廣泛籌集龍頭企業發展資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利用民間資本,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全縣已投資18679萬元新建、擴建、新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7家,包括新建的濮陽先鋒實業有限公司、科迪飼料有限公司、利民面條公司等。投資4079萬元擴建沈氏菌業有限公司、綠源面粉廠、貝斯特啤酒廠等13家企業;投資6200萬元建設凱利萬噸食用乙醇、普豐油脂飼料廠、中瑞恒利農業、寶城仙人掌加工廠等4家企業,投資8400萬元。

4.建設了壹批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增強了農業產業化的市場競爭力。近年來,我縣各級政府堅持把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先後建成了馬莊橋蔬菜批發市場、城關蔬菜批發市場、仰韶蘋果批發市場、大屯禽蛋交易中心、* *糧油交易市場等29個專業批發銷售市場,總投資33565438萬元,占地面積723.5畝,年營業額36835萬元。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參加全國各地的博覽會、展銷會和農業展覽會,組織龍頭企業、重點鄉鎮企業和經貿部門拓展國內外市場。據不完全統計,辣椒、食用菌、蒜粉、茶巾、草畫等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已銷往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效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5.形成了壹批以協會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惠民的原則,全縣* * *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服務組織51個,總資產2848萬元,會員65438+5000人,帶動了2萬多戶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有效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加了農民收入。

6.農業產業化促進了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區域布局調整,發展區域特色農產品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已成為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按照突出特色、區域優勢、規模效益調整的原則,以仙莊、馬村、瓦屋等鄉(鎮)為主的縣東部發展辣椒種植30萬畝,以城關、劉戈、谷城等鄉(鎮)為主的縣中部發展食用菌大棚1.5萬多間,以仰韶、谷城、韓村為主的縣西部還形成了優質糧食小麥、玉米、無公害蔬菜、畜禽、農產品加工四大主導農業產業。農業結構呈現出大規模調整、高效率調整和特色產業調整的發展趨勢。

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要做法

(壹)加強農業產業化的協調和指導。為促進農業產業化健康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將其作為強農富民的重點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狠抓落實。壹是縣鄉黨政壹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按照壹業壹隊壹策四位壹體的管理方式,認真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指導、協調、監督和改進工作。切實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順利運行。第二,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積極創造外部環境和條件,推進農業產業化。從市場機制和建設、行政管理體制、資金籌集、法律法規保障等方面創造條件,引導和支持農業產業化健康快速發展。三是註重加強農業產業化信息服務,幫助農民和企業掌握和了解市場,提高帶動市場的能力,努力實現網絡引領市場、網絡引領基地、網絡引領基地到農民。同時,組織和動員全社會熱愛、幫助和支持農業,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創造良好的政治氛圍。

(2)加快結構調整,培育優勢產業。從有利於規模經營和增加農民收入出發,積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例如,在糧食生產中,擴大了優質專用小麥和玉米的面積。20XX年,全縣新增優質小麥種植面積654.38+萬畝,以科技入戶工程形式推廣優質玉米40萬畝。糧食種植總面積達到654.38+0.05萬畝,形成了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食產業大優勢,蔬菜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反季節保護性栽培,打造綠色產品新優勢。辣椒生產逐步區域化、規模化種植,形成了縣東千畝方、萬畝連片的規模化種植優勢和經濟支柱產業,成為豫北最大的辣椒生產基地。

(3)培育和扶持、壯大龍頭企業,選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突破口。

堅持把培育龍頭企業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突破口,努力拉長產業鏈,以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業產業化。

壹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打造新的產業優勢。依托優質小麥、玉米、辣椒、食用菌等農產品資源優勢,發展精深加工利用。投資21萬元,新建成乙醇、科迪飼料、先鋒工業、中原糠醛廠、利民面業等項目654380+0萬噸。年加工轉化玉米31萬噸,小麥30萬噸,辣椒5萬噸,大豆6萬噸,玉米芯2萬噸,棉籽4萬噸。主要農產品資源得到充分轉化。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在財政政策、財政資金、生產用地等方面。,縣財政每年撥款400萬元,銀行、信貸部門先後發放9036萬元,有效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稅務、土地等部門嚴格兌現優惠政策,各智能部門盡力為發展創造條件。全縣已建成以“農”為名的龍頭企業69家,其中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

三是農業招商引資全面展開,* *引進了壹大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項目,如上海趙廣、北京林忠、鄭州楊森公司、青島先鋒工業、河南恒立農業、普豐油脂等,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強有力的外部支撐。

(4)抓好基地建設,搭建龍頭企業發展平臺。

壹是圍繞領導建基地,充分發揮領導的引領作用,以領導帶動基地發展,以基地服務領導。依托先鋒實業、申氏菌業、吳玉全面業等龍頭企業,建立了優質小麥、辣椒、食用菌、速生豐產林等生產基地。

二是突出特色優勢,打造基地。根據不同的傳統養殖優勢和規模發展,建立特色基地。

三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優勢產業和產品,形成區域主導產業,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商品生產基地,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商品批、加工批、銷售批,優化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搭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平臺。如仙莊鄉在發展辣椒生產專業鄉的同時,帶動全縣18個鄉(鎮)大力發展辣椒種植,形成了全縣辣椒生產的大集團規模。為解決辣椒農產品銷售問題,縣鄉兩級政府協調資金投資300多萬元,在仙莊鄉河臺公路上建設了47畝、200家門店的辣椒批發市場,並與川渝湘客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供貨合同關系。去年9月,投資5000萬元成立了濮陽先鋒實業有限公司,這是壹家集花椒儲藏、加工、銷售於壹體的龍頭企業,延伸了產業鏈,實現了市場、龍頭企業、基地的有效對接。

(五)樹立創新意識,探索和完善經營形式。

第壹,依法簽訂壹些訂單農業的組織模式,遵守合同,讓生產經營者真正形成同壹個利益主體,確保各方特別是農民的利益得到可靠保障。

二是探索和組織更多的農民以勞務和土地租賃的形式參與農業產業化,通過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轉,使農民承包的土地成為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獲得勞務和租賃的雙重收益。例如,包成興幫助食用仙人掌公司租賃了竇固、大村、東王石、墳頭頭4個村300多戶農民承包的800畝土地,投資6800萬元,發展仙人掌種植和深加工,安置當地勞動力600多人。以公司+農戶的形式,農戶將土地出租給公司,公司將失去土地的農戶雇傭到公司從事仙人掌種植管理和產品加工,不僅使公司有了可靠的生產基地,而且,

三是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農戶”、“專業市場+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中介組織+農戶”、“專業協會+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戶、生產基地、營銷市場有機結合,形成整體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體系。例如,先鋒實業有限公司今年初與全縣1萬多農戶簽訂了5萬畝“壹都紅”辣椒種植合同,實行訂單生產,統壹為農戶提供種子和技術,保護價回收產品,成功與大市場對接生產,實現了互利共贏,走出了壹條“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之路。

(6)健全中介組織,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

中介組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按照農民自願、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類中介組織,並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相結合。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我縣重點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科技部門、專業協會、專業大戶、經紀人等多種形式的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發揮了企業與農民之間的橋梁作用。如縣婦聯與山東鳳陽集團聯姻,充分發揮錢商集團公司連接千家萬戶的中介作用,在全縣發展了500多名合同養雞戶,年均純收入8000多元,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架起了壹座金橋。

(七)加強科技引導,提高市場競爭力。

壹是建立和完善生產基地,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進行大量試驗和示範,積極推進良種化進程和優質高產高效特色品種。以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圈為載體,引進、示範和推廣國內外名優作物、食用菌新技術67項、品種16個,形成了壹大批特色明顯、效益可觀的示範基地,誕生了5500多戶科技示範戶。

二是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營造“藍天、碧水、凈土”的良好生態環境,規劃建設壹批更高標準的綠色食品園區。今年,仙莊鄉4萬畝辣椒被認定為全省首批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馬莊橋、紙坊、六塔、瓦屋頭等8個鄉(鎮)被認定為全省無公害標準化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

第三,重視發展名牌農產品,實施品牌戰略。依靠科技提高質量,依靠質量創造名牌,依靠名牌開拓市場,充分發揮品牌效應。近年來,我縣湧現出“杜畿”辣椒、“鴻海”面粉、天府醬菜、慶陽茶巾等國家級、省級農產品品牌,搶占了市場制高點,拓寬了農產品銷售空間。四是下大力氣開拓市場。樹立現代營銷觀念,強化營銷手段,使龍頭企業大大提高市場開拓能力。

三、主要問題

1,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品科技含量低,效益差,輻射帶動能力不強。

2.生產基地優質產業規模小,專業化生產水平低,產品檔次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優質、無公害、標準化、專業化的農產品生產。

3.資金困難已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尤其是龍頭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和“瓶頸”。融資渠道少,資金困難,資金周轉慢,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正常發展。

4.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利益掛鉤機制不健全,合同、契約履行率低,農戶組織化程度不高。

5.產業鏈短,重點是種植、養殖、儲藏、加工、運輸、營銷不能有機聯系在壹起,在農業生產中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系列和產業鏈,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市場開發滯後,農產品銷售不暢,農民增收困難。

四。未來工作計劃

1,加快龍頭企業發展。以優質專用小麥、玉米、果蔬、食用菌、辣椒、紙漿林等為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並啟動新壹批大型龍頭企業項目,力爭3-5年內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00家,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5-10家,省級龍頭企業和國家級龍頭企業2-3家。

2、實施龍頭企業帶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鏈接基地帶動農戶的作用,加快農產品的增值加工和流通,加快基地的形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

(1)發展優質小麥深加工轉化產業。扶持壯大吳玉全、利民面業、中糧面業等小麥產業龍頭,大力發展專用面粉及其深加工產品,努力培育優質無公害小麥生產基地。

(2)發展玉米深加工轉化產業。以凱利乙醇和玉米加工企業為龍頭企業,對玉米進行深加工轉化,大力發展優質玉米產業。

(3)發展蔬菜加工業。以先鋒產業,甜口醬菜,大力發展辣椒產業,培育和擴大辣椒生產深加工基地。

(4)開展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大力發展瘦肉型豬、肉雞等養殖業,加快畜禽養殖規模化、標準化。

(5)發展速生豐產林產業。依托上海光明、北京林忠、鄭州楊森公司,在縣西部沙區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開發利用林產品資源。

(6)發展食用菌產業。以沈氏、天麻、橫瀝等食用菌種植加工為主導,發展特色食用菌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