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正在進入信息社會,如何讓學生掌握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人們普遍關註的問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就開始進入中學課堂。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幾乎每個中學都配備了計算機和微機室,並開設了計算機必修或選修課。計算機科學是壹門迅速發展的學科。在中小學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學習的動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教學生學,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學生很容易感到厭煩,失去學習興趣,失去學習動力。怎樣才能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生學習和操作電腦之前,首先要打破學生在學習中的心理阻力——神秘感。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鄉鎮中學90%以上的學生從未接觸過電腦。劉對計算機感到非常神秘,這使得學生對計算機感到好奇,但對學好計算機缺乏信心。要擺脫學生對計算機的神秘感,學生首先要了解計算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計算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只要學生對計算機有壹定的了解,就會有信心學好計算機。對此,我們做了壹個實驗:將新初壹年級八個班分成兩組。四個班壹組,在對電腦壹無所知的情況下,直接讓學生在機房操作。雖然老師在要求學生操作前做了詳細的講解,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少有學生能完成操作任務,有的學生甚至臨陣退縮,什麽都不敢操作,班級的教學目標基本無法實現;在另壹組四節課中,在學生實際操作計算機之前,我們用壹到兩節課的時間向學生簡要介紹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計算機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以及計算機的組成部分及其功能。後來在電腦上操作,學生心裏有底,操作積極,敢於實踐。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完成操作任務,老師的課堂教學目標也更容易完成。其次,讓學生順利完成三四個操作任務,給學生壹種能夠駕馭計算機的感覺,增強學生學好計算機的信心。這些操作任務需要簡單易用,比如改變桌面背景,設置屏保,學生只要點壹下鼠標就能完成。當學生看到自己可以輕松改造果汁電腦,或者看到屏保的形象、直觀、和諧的聲音和圖像時,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增強了他們學習電腦的信心,從而有了學習電腦的動力。第二,註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為了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需要從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入手。人的思維發展是壹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中小學思維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從形象的具體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思維。但是這種抽象的邏輯思維還是直接和經驗聯系在壹起的,還是需要大量具體的形象。因此,教學內容要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註重形象化和趣味性。如果學生對“繪畫”感興趣,這部分教學內容操作性強,學生興趣低而強。首先,讓學生掌握啟動和退出“繪圖”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繪圖”窗口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菜單欄、工具箱和盒子等。).然後,運用邊講邊練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畫圖”的基本操作方法。最後,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畫自己喜歡的畫,多畫多練,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樣提高了學生學習計算機和用計算機繪圖的積極性。他們不僅可以用電腦畫插圖,還能迅速熟悉Windows 95/98操作系統的壹些基本操作方法,鍛煉動手能力。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應用軟件壹般具有相同的窗口外觀和相同的操作方法。只要學會壹個應用的操作方法,掌握其他應用的操作方法並不難。通過對“繪圖”的具體學習,我們可以學習它的基本知識和用法,用它畫出各種各樣的圖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激發他們進壹步學習的欲望,並很容易把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轉移到新知識和新軟件的學習上,學會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這樣,學生就有了發展的後勁,可以終身受益,學習的動力也會持續下去。第三,在中小學計算機教學過程中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方法壹般為“吸引教學”、“實例操作”、“任務驅動”,堅持“重在使用,重在培養能力”的原則,使學生在使用計算機完成操作任務的過程中,既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能親身體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探索、發現、創造、成功的喜悅,學生能獨立完成任務。這對培養新時期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新人類具有重要意義。其中,任務驅動教學法尤其值得壹提。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就是教師把壹個學期要完成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壹個或多個具體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每個具體任務來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標。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著如何完成壹項具體的任務。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學生更容易掌握學習內容。比如在計算機教學中,有壹節講的是Word中的圖片框、文本框、圖片、迫擊炮選圖形的使用。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中,不是孤立地介紹各個部分的概念、功能和操作方法,而是把所有的內容都設計成制作壹張賀卡的具體任務,教師通過講解這張賀卡的制作方法,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教學中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順序為賀卡制作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這樣整個教學過程清晰、分明、有邏輯、輕松。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還有優勢: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在教學中,如果老師總是叫學生聽,學生很容易疲倦,很容易養成上課等老師來教的依賴心理。如果每節課都給學生壹個具體的任務,學生就會有完成任務的緊迫感。學生在自己操作、嘗試、創造的過程中,會感受到自己探索的成功,從而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參與。需要註意的是,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會導致兩極分化,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另外,在設計教學中;在做業務的時候,也要註意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壹些有趣、實用、可行的任務,讓學生願意學習、熱愛學習、享受學習。第四,要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和意識,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和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應註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即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識的培養。獲取、分析、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會成員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質的標誌。在傳統的教學體系中,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讓學生記住各種知識(信息)。這種低效的教育已經難以適應信息社會知識的爆炸式增長,人才培養需求快速更新。可以說,在信息時代,信息本身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新的基本功體系。除了吸收傳統技能的精華外,還要強調學生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等信息能力的培養,培養創新能力高的創造型人才。以計算機為工具,利用教學軟件或教學遊戲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開發學生的智力,計算機壹定會向內容更廣泛的信息技術教育方向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提供壹個“數據庫”,讓學生從“數據庫”中獲取有用的材料。例如,學生利用“數據庫”中的各種圖片和表格,為老師完成壹張圖文並茂、精致華麗的電子賀卡,或者制作課程表、值日表和簡訊來管理班級,甚至在網上瀏覽和查閱信息,討論熱點問題。也許有些學生在用紙筆學習方面並不比其他學生強,但他們對信息的分析、處理和應用能力卻遠高於其他學生,這正是信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樣在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教育。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識,學習計算機的動力也會提高。我相信,只要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就壹定能學好信息技術這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