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語言分為兩個方面:
第壹,語言是人們平時學習的語言系統或總結性語言的運用,如語法、句法、詞法等。
另壹個方面是言語,即社會語言學,語言的當代使用偏好,與當代社會相關的研究方向。
但當時並沒有得到學者的重視。W. Bright,1966)認為社會語言學是對語言變異的研究。
研究內容涉及七個方面:
1.說話者的社會身份;
2.收聽者的身份;
3.對話場景;
4.社會方言的歷時性和歷時性研究;
5.平民語言學;
6.語言變異程度;
7.社會語言學的應用。
他的視角涉及語境、歷時語言和歷時語言。他的重點是“語言變異”,社會語言學本身就是以變異為基礎的。海姆斯(D.Hymes,1974)提出社會語言學有三個重要的研究目標:
(1)既有社交目標,也有語言目標;
(2)社會現實語言學指的是Labauve及其同事的工作;
(3)社會構成語言學旨在探索廣泛的語言使用理論。
海姆斯特別強調,社會語言學的目標應該是普遍的、“跨學科的”和“多學科的”。她將研究內容分為五個方面:
(1)壹個國家或地區的語言情況,以及根據各種屬性使用同壹種語言的情況和特點;
(2)各種語言變體的結構特征和社會功能;
(3)會話情景與語碼選擇的關系,以及語碼選擇與人際關系的交互作用;
(4)社會和不同群體對各種語言變體的評價和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果;
(5)由於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原因,以及語言接觸引起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律。
她的定義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言語同體、語言變體、語碼轉換、社會與變體的關系。楊永林的社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與社會關系的語言學分支。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涉及兩個方面:壹是語言結構,二是社會語境。通過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社會語言學試圖通過分析社會和文化現象來討論言語行為。並通過語言使用現象來解釋社會結構及其內在機制。語言結構是傳統語言學的壹部分,但社會語言學的特點是以語言和說話者的背景和語境為研究部分。註意社會與語言的互動。遊汝傑和鄒指出,社會語言學的學科名稱是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結合,它包括兩個方面:
壹、社會語言學,基本含義是:從語言的社會屬性出發,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語言,從社會的角度解釋語言變異和語言演變;
二是語言社會學,其基本含義是從語言變體和語言演變的事實出發,解釋相關的社會現象及其演變發展的過程。
從研究方向定義社會語言學,簡而言之,前者從社會研究語言,後者從語言研究社會。陳遠(1918—2004),廣東新會人,出生於2008年5月23日。1938畢業於中山大學技術學院。1938至1948,先後在廣州、桂林、重慶、上海、香港的新知書店、生活書店、三聯書店任編輯,參與編輯《世界知識》、《讀書出版》、《國際英語精選》等雜誌和書籍。解放後,先後在人民出版社、三聯書店、世界知識出版社、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人物改造出版社任領導。曾在文化部出版局、國家出版局擔任黨內外領導職務。現為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副主席、中國出版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翻譯家協會理事、上海詞典學會顧問、友誼出版公司名譽董事長、世界世界語協會會員、國際控制論學會會員、世界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學會國際理事會理事。
著有《語言與社會生活》、《社會語言學》、《詞典與信息》、《在詞語密林》等。《人與書》是他在《讀書》的專欄集。
20世紀30年代以來,陳垣從事出版、拉丁化和世界語運動,同時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地理和語言,並有壹些翻譯和著作。五六十年代,我主要是做出版方面的領導。他曾謙虛地說:“我對語言沒有研究,只是門外情人。”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反派人物姚用字典給了嚴厲的打擊。黑線重新浮現恢復,大帽子到處來。他頭暈目眩,不服氣。於是他壹頭紮進了語言現象和語言學的海洋。從此,我走上了學習社會語言學的道路。他的第壹本語文書《語言與社會生活》是根據文革時期寫的讀書筆記編寫的。這本書有6萬多字,涵蓋了比較詞匯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壹些問題。
作者首先用壹些語言事實論證了社會與語言的密切關系,說明語言是壹種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的快速變化對語言詞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後論述了社會生活對語言的幾種特殊影響。
壹是不同時代都存在把語言當作精神之物崇拜的迷信現象,特別是在“文革”中引用了很多例子;
二是語言汙染中外來詞的濫用。他認為“洋涇浜”是語言汙染的巔峰,應該徹底否定。
第三,社會的相互影響導致語言之間的借詞。本文論述了漢語借詞的歷史進程,特別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引入,術語的國際化、規範化和標準化。
這本書還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討論因各種交流需要而產生的委婉語。這本書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接觸了現實生活中大量的語言現象。文字流暢犀利,作者鮮明的愛恨情仇躍然紙上。作者在序言中說:“這六萬字的筆記,作為壹個語言學小學生與文化專制小人鬥爭的記錄,...可能是這個動蕩時代的壹個小小的反映。”雖然是謙虛的壹句話,但恰恰說明了它的時代特征。
1983年出版的《社會語言學》是對語言和社會生活的延續和發展,是對社會語言學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探索。雖然社會語言學在國外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並成為壹門學科,但在國內還是壹片空白。陳元的《社會語言學》填補了這壹空白,具有開拓意義。作者試圖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社會語言學。
該書前幾章集中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語言本質的理解——語言是壹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這三點是作者研究社會語言學的出發點。與上述觀點相關,作者從信息論的角度闡述了語言作為信息載體或信息系統在社會交際中的重要作用。第十章“從社會生活中觀察語言的變化”和第十壹章“從語言的變化中探索社會生活的圖景”是書中討論的主題。這兩章反映了作者對社會語言學的基本看法:“據我所知,這門學科壹方面要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中觀察語言的變異,另壹方面要從語言的變化或‘語言的遺跡’中探索社會生活的變化和前景。”
在第十章中,他通過許多各種語言的具體例子說明,社會生活的變化造成了語音、語法和詞匯的變異,科技的新發展帶來了相應的新詞匯。有壹節專門解釋,配偶稱呼的變化出現新事物或新關系時,必然會產生新詞。也就是說,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只有社會生活停止,語言才能不發生變化,但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最後,作者指出語言的變化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如時間、地域、社會、社會群體等。在第十壹章中,作者闡述了如何從語言的變化或語言的遺存中探索社會生活的變化,並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引用了摩爾根《古代社會》中的十二個論點,強調可以從語言的變化中探索社會現象的本質。在這壹章中,作者比較了壹些語言、親屬稱謂和稱謂的差異和變化,以考察所反映的社會生活的差異和變化。它還從甲骨文和其他古文字中記錄的語言探索了古代中國社會的圖景。
在社會語言學中,作者還考察了語言和思維的壹些問題,並觸及了模糊語言的問題,說明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在社會生活中是不能廢除的,但在某些交際場合不能完全排除準確的信息。這本書的最後幾章進壹步闡述了語言和社會生活中的壹些問題。如語言接觸和借詞,術語和縮略語的社會功能;委婉語和語言禁忌。最後,作者還討論了語言情感和國際輔助語的問題。他認為世界語近百年的實踐證明,這壹方案作為國際輔助交流工具大有可為。
從現代漢語的幾個用例分析語言交流的最大信息量和最佳效率——《壹個社會語言學家的筆記》(1983)是根據作者在中國語言學會第二屆年會上的論文改編的熱門文章。文章開頭介紹了與語言學相關的幾個信息論術語,如信息量、最大信息量以及由此衍生的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他指出,社會語言交際活動不僅要求在最經濟的條件下傳遞最大數量的信息,而且強調這種消息每周都能引起最佳的社會效率。
他列舉了十個用例,並說:
1.發壹條信息,努力做到這條信息的最大信息量。所以在時間比較緊張的溝通場合(比如比賽暫停時教練對球員的現場指導,電報),要求直截了當,言簡意賅。有時候不使用語言,只是使用某種符號(比如交通中使用的各種標誌)。
2.在社會傳播中,新聞的傳播也強調最佳效率,即能引起最佳效果。為了達到最佳效率,我們必須符合社會規範、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心理狀態等社會因素。,不僅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
3.為了使主要信息最大化,同時達到最佳的社會效率,有時需要消除冗余信息,減少次要信息,但有時需要根據具體的社會環境有意識地增加冗余信息,如重復主要信息、加大音量或加粗打印、重復壹次或多次容易引起歧義的部分、在主要信息中加入同義詞或補充冗余信息、適當輔助次要信息等。
有時候為了達到最佳的社交效率,需要加入情感因素,尤其是在處理潛在信息的時候。
此外,陳元還發表了壹些詞典學和世界語方面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