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劉淇談奧運場館的回收利用。

劉淇談奧運場館的回收利用。

走近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北京遊泳中心“水立方”,人們無不被其獨特的美所震撼。但很多人不知道,支撐“鳥巢”的鋼鐵,覆蓋“水立方”的薄膜,都凝聚著中國人對自主創新的心血。

“鳥巢”使用的鋼材重達4萬多噸。壹種叫做Q460的高強度鋼被用在24根鋼柱的最受力部位。這款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研發的產品,平均面積1平方毫米,可承重46公斤,填補了國內該技術領域的空白。

覆蓋“水立方”的是壹種被稱為ETFE的先進建築材料“膜”,占地654.38+萬平方米。這種透明膜在利用自然光的同時,也帶來了困難:隨著光線的入射,館內溫度有時會超標。我國自主研發的壹種可以反射光線的“鍍斑”技術成功解決了這壹難題。研究人員在“水立方”的屋頂和墻壁上按照不同的密度分布了超過65438+億個圓形“鍍斑”,讓陽光根據不同的需求進入,成功實現了光熱平衡。

要合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把2008年奧運會辦成壹屆科技奧運。充分利用籌辦奧運會的平臺,增強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實力,也是北京在籌辦奧運會過程中的堅定信念。

北京創新人才占全國1/10以上,兩院院士占全國壹半以上。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有關方面成立了奧林匹克科學技術委員會,這是壹個咨詢專家數據庫,組織了400多名各相關領域的專家,為奧運會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持和咨詢服務。科技部還專門設立了“奧運科技(2008)行動計劃”。近年來,已投入上億元資金支持60多個重點科技項目。

創造條件“激活”創新能力。在奧運歷史上,北京奧運會將首次完全通過高清設備進行電視轉播。包括智能光網絡和新壹代無線局域網在內的壹系列新技術將在北京打造壹個名副其實的“寬帶奧運”。在奧運場館建設中,有20多項新的標準和規範。“這些不僅會成為同類建築的典範,也是奧運會留下的寶貴遺產。”

報道北京奧運會時,“自主創新”是壹個高頻詞。但在奧運建設者的理解中,創新還有另壹個更深層次的核心:政府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

在北京奧運場館建設中,建立社會化投融資機制,通過公開招標確定項目法人,由項目法人負責融資、建設和運營。社會投資占奧運場館建設總投資的壹半以上。

BOCOG首次在奧運會中實行“壹站式”服務機制,實現了媒體特別是境外媒體各類行政審批申請和服務需求的受理、審核、審批、回復、落實、服務“壹站式”完成。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僅關系到奧運會的籌辦,也關系到科學發展;不僅關系到北京的發展後勁,也關系到北京的歷史責任:讓創新資源和成果惠及全國,示範全國,帶動全國,最終提升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力。”北京是這樣看待創新的,也是這樣推動創新的。這是“新奧運”的靈魂之壹,也是北京未來科學發展的活力所在。

2007年8月8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國家博物館前。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倒計時牌上,“距離2008年8月8日開幕還有366天”的字樣格外醒目。黃色皮膚,白色皮膚,黑色皮膚...織遊客爭相拍照,在這壹天留下燦爛而期待的笑容。

壹年後的今天,舉世矚目的第29屆奧運會將首次在中國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拉開盛大的帷幕。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終將實現。

2001 7月13,北京申奧成功,奧運會緊鑼密鼓地籌辦至今已有6年。六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實現民族夢想,兌現世界承諾。胡錦濤總書記等中央領導人多次來京視察奧運會籌備工作,參與重大活動的籌備工作。今年3月23日,中國和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籌備情況匯報,強調“舉辦奧運會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希望”;要求:“我們要盡最大努力使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成功。”

這是奧運建設者抓住機遇推動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六年。北京市肩負黨中央的囑托和全國人民的期望,與有關方面團結協作,勇於創新,艱苦奮鬥,精益求精,推動籌辦工作紮實推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劉淇說,實踐表明,實施“新北京、新奧運”戰略,落實“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舉辦壹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奧運會,就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

從場館節能環保到健康宜居城市

——“綠色奧運”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漫步順義奧林匹克水上公園,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水面波光粼粼,清澈如泉。水域四周是郁郁蔥蔥的柳樹、洋槐和油松,兩岸的沙灘上長滿了草坪、五顏六色的植物和鮮花。這個承擔奧運賽艇和皮劃艇項目的場館水面面積約64萬平方米,綠化面積約58萬平方米,綠化率超過82%。原本光禿禿的沙灘變成了“天然綠色氧吧”。

"我們努力使北京2008年奧運會成為真正的綠色奧運會."北京“二00八”工程建設指揮部顧問萬思全充滿信心地說,“綠色奧運”貫穿於北京奧運場館規劃、設計、建設、驗收、運營的每壹個環節。

水的循環利用是奧運場館建設中值得驕傲的壹筆。在國家體育場“鳥巢”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雨水利用。收集處理後的雨水用於比賽場館的草坪灌溉、空調水冷、廁所沖洗、綠化和消防,每年節約用水近6萬噸。

新能源的廣泛使用是綠色奧運的壹大亮點。奧運村建有6000平方米的太陽能光熱系統。利用太陽能,奧運會期間將為16000多名運動員提供洗浴熱水,奧運會後將為該地區2000多戶居民提供生活熱水需求。

在“綠色”場館的背後,北京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有著更深刻的思考:把籌辦奧運會與整個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結合起來,以綠色奧運為契機和示範,大幅提升首都環境質量,建設宜居城市。

在北京,有壹東壹西兩家著名企業引人註目。在東部,運行了47年、供氣比例壹度占北京總供氣80%以上的北京焦化化工廠進入停工程序。企業全面停產後,每年可為北京減少耗煤量296萬噸;在西部,被稱為世界鋼鐵史上最大搬遷項目的首鋼已經開始向河北曹妃甸搬遷。到今年年底,北京將生產400萬噸。首鋼搬遷後,每年可減少用水量5000多萬立方米,相當於25個昆明湖。

關、停、移、調,都是著眼於“綠色奧運”,超越“綠色奧運”。基於此,北京決心不僅要控制汙染,還要創造綠色。

空氣變得新鮮。自1998以來,北京市已連續10年實施13階段200余項大氣環境治理措施,大氣環境質量連續8年得到改善。2006年,城市空氣質量二級或優於二級的天數從1998年的1,000天增加到241天。

綠色的水開始流動。北京壹方面加快汙水處理廠建設,另壹方面加快實施城區雨汙分流。到2007年底,六環路以內河道基本可以整治,實現水清、岸綠、流暢,實現環首都綠水目標;

更加茂盛。山區、平原和孤立的城市綠化區基本形成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1%,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更重要的是,“綠色奧運”向人們傳遞了壹種理念,即倡導和培養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市長王岐山表示,“綠色奧運”不僅是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人與自然、城市與環境和諧的探索,是北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追求。

從完善制度建設到註重賽後利用

——“節儉和誠實”展示國家的良好形象

北京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200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7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8%;財政收入達到111.72億元,同比增長21.5%,比2002年翻了壹番。

北京的財力大大增加,但籌備工作的賬越來越緊。在籌備之初,節儉和廉潔舉辦奧運會成為籌備工作中最響亮的口號。劉啟指出:“越是文明進步,越是節儉幹凈。我們應該把‘節儉和誠實’貫穿於奧運會籌備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

幾乎在BOCOG成立的同時,由國家有關部門組成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宣布成立,獨立監督奧運會的籌備工作。BOCOG設立了壹個特別監督和審計部門。北京市政府和國家體育總局也相應成立了專門的監督機構。政府各部門、各區縣和施工企業也創造性地做好奧運監管工作,積極推進“陽光工程”的實施。

作為施工企業,北辰集團工程監理做到了“三不漏”:監理不漏專業和項目、不漏關鍵崗位、不漏關鍵人;建工集團實行“四不放過”的關鍵問題:材料供應商未經資格審查確認不得進入招標範圍;各種材料未經嚴格的質量檢驗不得進場...

豐臺區作為區縣政府,成立了奧運工程建設跟蹤審計辦公室;石景山區實行關鍵環節“三檢”制度,延伸重要區域檢查,加強跟蹤檢查;朝陽區實行行業監督、業主內控、社會監督相結合,確保監督落實。

國家體育場項目作為簽約項目,已完成40多個標段,平均投標價低於市場價15%-18%,未發現違規行為。國家遊泳中心項目已完成鋼結構、裝飾工程、室外工程、電梯、空調等16標段,其中合同金額上億元,未發現違法違規行為。

更大的節約在場館。北京既保證了奧運會的功能要求,又加強了成本控制。現有場館能改擴建的,不再新建,能建臨時場館的,不再建永久性場館。北京31比賽場館中,12為新建場館,其余為改建和臨時場館。

“我們更長遠的考慮是,奧運場館和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只有與城市總體發展規劃相壹致,才能發揮長遠作用,服務於城市的未來。”北京市副市長、BOCOG常務副主席劉敬民說。為此,北京在運動場較少的地區規劃壹些綜合性的體育設施,部分場館安排在大學校園內,讓這些場館在賽後成為社區居民和學生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北京的六所大學參加了比賽。

在場館功能設計上,要在滿足比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賽後的開發利用。奧運會後,北京將依托眾多壹流奧運場館,深度開發奧運資源,大力發展體育、會展、旅遊、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使北京成為重要的國際體育賽事中心、會展中心和旅遊目的地,進壹步提升首都國際交往中心的功能。這壹長遠規劃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北京節儉辦奧運會的巨大努力。

從傳播中國文化到實現以人為本

——“人文奧運”彰顯和諧社會精神。

“寶貝!”包括鹽湖城冬奧會創意總監斯科特·吉文斯(Scott givens)在內的四位奧運會形象和景觀設計的外國著名專家評委,對北京奧運會會徽“中國印·舞動的北京”表達了由衷的喜愛,他們毫不猶豫地稱贊:“壹個富有東方智慧的獨特形象!”"壹顆飛翔的心,壹本關於中國歷史和文化的打開的書."

不僅是會徽,北京奧運會的形象標識,包括獎牌“金鑲玉”和吉祥物“中國福娃”,都體現了中國文化和奧運精神,簡潔而內涵豐富。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表示,開閉幕式還將突出“文明”和“和諧”兩大主題。

其實在北京,對“人文奧運”的理解早已超出了傳播文化的範疇。人們常說的“人文奧運”核心是以人為本,奧運是人民參與的,奧運成果是人民享受的。

北京奧運場館盡可能體現人性化設計,使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和觀眾感到方便舒適,並特別註意保護殘疾人的特殊需求。新建的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將舉辦奧運會羽毛球等比賽。羽毛球比賽要求場館內風速不超過0.2米/秒,設計師采用觀眾下方送風的空調設計,讓涼爽的空氣從座位下方吹出,既滿足了比賽需要,又保證了觀眾的舒適度。

目前,北京奧運會註冊誌願者總數已超過56萬人,遠超歷屆奧運會。“低價”政策將會實施,更多的人將有機會參觀奧運會。火炬接力手的選拔通過兩種方式進行:建制推薦和公開報名。普通人也可能升起燃燒的火焰...北京應該讓盡可能多的人感受到奧運會的榮耀和夢想。

更大的舞臺已經擴展到了奧運會之外,超越了奧運會。

北京公交集團716車長劉峰和他的同伴每天都會清理車輛,給乘客壹個舒適的乘車環境。“讓我們優質的服務為國內外賓客的北京之旅留下美好的回憶。"

朝陽區呼家樓97歲的老人李疏芬,6年來以福娃、中國印、孔子、李白為題材創作剪紙作品,制作了240多套剪紙畫冊。“我希望把它送給全世界的奧運代表團,讓中國的文化形象傳播到世界。”

“我參與,我貢獻,我快樂。”對於壹個城市來說,舉辦奧運會可以促進壹個地區的長遠發展。對於群眾來說,也要讓他們通過奧運會得到實惠和快樂。

“奧運會還沒開,我們已經率先嘗到了甜頭:上班。”44歲的那合裏原是朝陽區窪裏鄉瓦邊村14大隊隊長。北京申奧成功後不久,他們村就搬遷了,為奧林匹克公園騰出地方。根據安置協議,那合裏原十四大隊的800多人,除了退伍和自願外出擇業的,全部安置到奧體工程建設公司新奧集團下屬的各個部門,他還擔任貿易分公司經理。

北京人現在出門都可以健身。目前,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已覆蓋100%的街道、鄉鎮和有條件的社區。到2008年,全市農村行政村全民健身設施配置率也將達到100%。

居住環境更健康。“藍天”比例達到66%,森林覆蓋率達到51%,城市汙水處理率達到90%。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和隨地吐痰的現象明顯減少。

更重要的是,北京的城市建設、管理和服務水平日益提高,這將使人們享受到長期的好處。而且還會起到示範作用,影響全國,讓更多人分享。

綠色、科技、人文、誠信、節儉...人們在分享籌辦奧運會的成果,人們期待壹個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奧運”。

看看這個。能用就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