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語言特點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語言特點

方言的語用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選擇語言相同的詞語或句型時,有明顯的地域習慣。2.有些詞或句子格式是經常使用的,這是局部的。3、看到或聽到某種現象和情景時獨特的言語反應。4.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常用固定成語和句式。5.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常用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6.話語銜接、會話風格和會話含義的推導都有壹定的地域習慣。7.口頭表達伴隨著帶有明顯地域特征的表情和動作。

第壹,在選擇語言相同的詞語或句型時,有明顯的地域習慣。

除了方言,方言詞,方言語法等。,我們認為還包括人們在選擇* * *同音詞時,帶有明顯地方習慣和傾向的其他情況(尤其是* * *同音詞中有壹組同義形式時)。這些同音字大多是從方言中吸收而來,至今仍為方言區的人們所“偏愛”。

(壹)壹組詞義相近的詞習慣於只選這個不選那個,反映了方言的語言使用特點。

“背”字的選擇比如“妳先吃飯,再說話。”在這個空間裏,江西人說當地普通話壹般會選擇“轉身”,不會選擇“等壹下”、“吃完了”之類的。當然,意思是“再等壹會兒;過段時間再說吧;“這件事完了再說吧”的“轉過來”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詞典》裏已經收錄了,已經是諧音了。而某個地區的人壹般會選擇“轉壹轉”,而不是“等壹會兒”、“以後”,這是很明顯的地方表達習慣。這種表達習慣也充分表現在當地的書面語中。比如《將軍鎮》(4)中“回”的含義出現10次,而“等壹下”和“等壹下”的類似含義各只出現1次。而其他方言區的人在說普通話時選擇“V+完成”和“以後”而不是“回去”,這也體現了地域性。

“起初”壹詞的選擇《現代漢語詞典》將“起初”定義為“起初,開始”。而客家贛語區的人在說當地普通話或書寫時,壹般選擇“先,先,先,先”。比如“壹開始,他以為自己這次誤會了。當他真正明白了領導的意圖後,站起來說:“讓別人舉報吧。”(將是19)(4)《將軍鎮》中“起初”壹詞出現18次,“開始”壹詞只出現1次。

習慣上選擇“懶+VP”而不是近義的“不甘心+VP”或“不甘心+VP”。這種“懶”就是“無聊;不願意(做某事)”。例如,“徐梅太討厭了,我後來懶得理她”(誰是21)。再比如149和151頁上的Who。習慣上選擇“省+vp”而不是“省+vp”。比如“妳想按多少就按多少,這樣才能救我自己”(誰是130)。雖然這兩種方言的詞匯系統中也有“忌”,但不如“存”常用。(“懶+vp”和“省+VP”也是其他南方方言區首選的搭配方式。)

選擇“喉”多於“聲”。“將”、“聲”出現了4次,其中:“喊了幾聲”、“清了嗓子”(兩次)、“倒了嗓子”、“掛了嗓子”(兩次),主要是固定搭配。“江”有15次“嗓子”出現,如:“喊久了,這大冷天嗓子很快就啞了”“陸家的嗓子在這小城壹天天響著”“胡鎮長的嗓子大了”“有名的嗓子就不用說了,絕對氣人”“嗓子疼死了喊”“說話壹直嗓子粗。相比之下,老舍的《駱駝祥子》只有“嗓子”,沒有“喉嚨”。老舍的這部作品體現了北方方言用詞的特點。

同義的“疼”和“痛”,江西人在說當地普通話時,壹般多用“疼”而不用“痛”。江西作家在作品中也是“痛”多於“痛”。比如《姜》有40個“痛”,只有7個“痛”。其中,即使是詞素固定的雙音詞“痛”“痛”,有時也會寫成“痛”“痛”,有些隨意,在用詞上顯得很不規範,如“頭痛”“領導頭痛”(將軍24)、“幹部頭痛”(將軍173)。有“生痛”也有“生痛”;有“心痛”也有“心痛”(會82)。熊(1995,199頁)對南昌話中“心痛”的定義是“心疼(情緒上的,不是病理上的)”。比如“該吃什麽吃什麽,不愁沒錢。”“看他老婆累了。我的心疼死了。”這兩句話的意思壹般是“心疼”而不是北方方言或普通話中的“心痛”。從江西方言口語中的“痛”而不是“痛”,到江西作家書面作品中的“痛”,我們認為這大約是壹個從方言向地方書面語過渡的階段。

(B) * * *同壹語種部分句式和語序安排不選或少選。

根據方言學者的調查,“把”字在客家方言中無論是作為動詞還是介詞都不常用。在贛方言中,“巴”字用得不多,零星見於贛方言的博陽、樂平、萍鄉、平江等地。這就影響了客家贛語區的人們在說當地普通話或寫作時經常使用或不使用“把”字句。雖然介詞“把”* * *在《將軍鎮》中出現了497次,但仍有壹些句子可以用“把”而不能用“把”。比如《我從手裏接過稿紙》(江276,是作家的敘事語言)、《我明天去拿回來》(江329,是人物的語言)。這兩句話的意思在普通話裏通常是“巴”,表示“把手裏的稿紙拿走”、“我明天去拿回來”。

同壹個語言中的“外面下大雨”和“外面下大雨”存在語用差異,敘事起點不同,表達重點不同。但南昌人在描述雨的客觀情況時,說當地普通話壹般只說第壹句,不說第二句。跟別人說外面有風的時候,妳壹般只是說“外面有風”,並沒有“外面有風”這種說法。再比如:南昌人說本地普通話,壹般只會說“鎖門了?”而不是說:“門鎖了嗎?”

二是有些詞的個別意義使用頻率高,有些詞或句子格式使用頻率高,體現了地域性。

(A)壹些詞的個別含義經常被使用。

比如《現代漢語詞典》的註釋裏有兩個意思:(1)記住(不要忘記),請記住。用於祈使句。如:“尹袁鐘凡事敬尹道彥,做任何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見。我做到了,所有的功勞都歸於尹道彥。當壹個工人入團或入黨,壹個人提到壹個班長或車間主任,尹總是告訴我:記住,是尹尊重妳。”(我記住了342)和(2),但我沒有忘記。比如“過年的時候總記得寄賀卡。”(江376)江西方言區的人在說當地普通話或寫作時,經常使用第壹感,而且這個感用得非常頻繁。相反,其他方言區(如筆者所在的江淮官話)則傾向於選擇“別忘了+VP”而不是“記住+VP”,如提醒人們說“出門別忘了關燈”,壹般不說“出門記得關燈”。

比如《現代漢語詞典》的註釋中“吵”有兩個意思:(1)噪音擾民:~慌/吵醒孩子~。(2)吵架:兩人起身/不想說話,有話要說。熊的《南昌方言詞典》(1995,第113頁)也是這樣解釋“嘈雜的”:(1)聲音嘈雜,擾人。(2)吵架。對比兩部詞典,似乎普通話和贛方言中“吵”的兩個意思是壹樣的。但實際上這兩個意思在普通話和贛方言中出現的頻率是不壹樣的。尤其是前壹個意思,有的用的少或者不用,有的用的多。在表達“吵聲擾民”的意思時,有些方言不用“吵”字,但南昌人壹定要用。比如有人制造噪音時(比如大聲說話,開某些機器制造噪音等。)而且讓別人很不爽,南昌人會說“好吵啊!”意思是“這些聲音很煩人。”再比如:“突然,壹個妹子...忍不住尖叫了壹聲‘哎喲’,惹得正在酣暢淋漓的尹突然加了壹聲驚呼:‘吵死人了!’然後,吵的也不再吵了,交流繼續傳達。(將軍236)南昌人會說:“別吵!“當他們停下來互相責罵的時候。意思是不允許對方再吵,不是阻止對方吵架。也就是說,受方言影響,南昌人在本地普通話中,往往使用“吵”的第壹個意思。相比之下,在壹些北方方言區(如筆者居住的江淮官話區),當地普通話中經常使用“吵”的第二義,幾乎不用“吵”的第壹義。

某些詞的使用頻率很高

以“打”為例,客家贛語中“打”的搭配範圍比* * * *更廣。(6)如:踢(踢)足球、玩(扔)鐵餅、玩山歌(唱山歌)、抽煙(指給客人遞煙)、玩××音、玩××腔(指說壹口當地方言)、拆字(指胡言亂語)、打單(指過單身生活)、轉來轉去、打擦邊球。我們來看看這壹應用特征在江西作家作品中的記錄和反映:

(1) hit+V。

A.作家敘事語言中的例子

打架:打架。“嫪毐年紀大了,身體也弱了,經常忍不住。”(遺囑278)

比賽:比賽,參加比賽。(Who 219,223) (Who描述的是長跑,不是球類運動)

搖繩子:搖繩子。“老陽...半夜站在院子裏寒風中瑟瑟發抖。”(將是114)

B.作品中人物的語言舉例

討論:討論。“好吧,我們討論壹下,兄弟。”(將滿25歲)

水平:水平。“三個人擠在壹張單人床上...等他們睡著了,兒子的身體就側著倒了。”(傾斜260度)

拆掉貼紙:把貼紙反過來。“我就是那個為妳推倒貼紙的女人...別說半年不吃飯,就是吃冷飲和水果。妳掏出過硬幣嗎?”(強326)

(2)點擊+N

如:爆米花(who 179),鞭炮(Qiang 108),磨圈(in circles,Qiang 90,98),自慰(類似於“嫖女”的意思,Qiang 190,Qiang 318),等等。

當然,上述例子也可能被認為是方言詞語或方言搭配,屬於方言的詞匯或語法特征,但我們認為,某些詞語使用頻率的高或低主要反映了語言材料選擇和運用的特點。

第三,看到或聽到壹個情況時獨特的言語反應,帶有地域習慣。

從表面上看,這是壹個詞匯現象,但實際上這是壹個詞匯和句型的選擇和應用問題。本文認為這種言語反應也反映了方言的語用特征。

比如南昌話,熊鄭輝(1995,216頁)的意思是因為雨水太多,水位上漲,比如“去年漲了水,蓋了很多房子。”這是從靜態角度對“上水”詞匯意義的解釋。但語言的實際使用有其方言習慣:當人們看到地上有水(如下雨,水龍頭沒關,有人故意倒水等。),他們會說“水漲船高。”“水在上漲嗎?”“水在漲!”熊的解釋並沒有概括當地的使用習慣和場合。北方方言區的人說普通話時,對這種情況的口頭反應壹般不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水在漲”,而是說“妳哪來的這麽多水”或其他話。

用南昌話來說,孩子打噴嚏,大人會在壹旁說點什麽。熊鄭輝(1995,181,131)調查顯示,小孩打第壹個,大人說“千歲”,打第二個,說“萬歲”,第三個說“狗放屁”。這些話都是為了好運,希望孩子長命百歲。南昌人習慣把孩子比作狗,因為狗便宜,恐怖的人不要。我們認為,這種言語反應主要不是方言本身詞匯系統的特點,而是方言應用的特點。我們知道,在其他壹些方言中,聽到壹個人打噴嚏時的言語反應很可能是“誰在想妳”或者“誰在說妳的壞話”。

南昌話裏有句諺語:“把腳拉到嘴邊,問腳什麽時候走。”(比如見熊122頁)八九個月的寶寶喜歡把腳拉到嘴邊,好像在問腳什麽時候會走路。這是人們看到孩子的動作時的言語反應,並以成語的形式被反復使用。

南昌人聽到噩耗或看到慘景,第壹個口頭反應是:“我要死了”或“我不能沒有它”。這種“劃分”是由熊解釋的(第276頁):【ka?5],諧音替代,是連詞,表示“這邊”和“這個時候”。在南昌當地的普通話中,這種口頭回應壹直“頑強”地保留在初三、高二年級。即使是壹等二等的人,“我該怎麽辦?”也經常出現。即使是壹流的,壹流的人,在不工作的時候,也偶爾在日常口語中使用。有意思的是,這種在當地普通話中極為常見的“落差”,在當地的書面語中並沒有發現,而且因為有音無字,作家很難處理。

我們也看到英語中有這種特殊的言語反應,其他語言可能沒有。(7)還有助於說明不同的語言系統,包括不同的方言系統,在看到或聽到某種情景時,都有自己獨特的言語反應。

四、常用帶有明顯地域性的固定短語、句式、諺語、格言、民歌等。

(壹)方言中的某些形式具有獨特的表意功能,反映了言語表達的地域習慣,是當地書面語中常用的。

有壹個××但沒有×:表示過壹會兒會有壹個×,是間歇性的。“有人在湖裏劃船,槳的聲音壹直沒有停過。”(裸53)“有壹盞昏黃的燈閃著,沒有壹盞燈。”(將軍290)“我只是在黑暗中嘶叫,有壹種寂靜,斷斷續續,像壹頭打不死的豬。”(誰是249)

七+V+八+V:表示動作重復多次,導致某種結果,類似於普通話中的“Vi來Vi去”。比如“尹道彥用筷子翻,七轉八轉連盤子都拉起來了。”(Will 299)有時候這個V也可以是兩個同義詞,比如“插進巷子裏,拐了七八個彎進了通往他後院大門的小路。”(羌339)而且有些方言可能不用“七+V+八+V”。

(2)方言中的壹些固定短語和習慣句反映了地域習慣,在當地書面語中常用。

在江西作家作品的敘事語言或人物語言中,可以找到以下例子。比如“反正肉在鍋裏都爛了。”(強98)“殷道衍總是拉屎拉的腸子直直的,想拉什麽就拉什麽。”(將是312)“胡月蘭不是裝的。用李八萬(註:地名)的話說,心不活,胃裏只有壹個直腸,吃什麽。”(將軍255)“說這個女人是燒死的,她用不上。”(會是121)“吵吵鬧鬧的崽崽會有奶吃。”(強290)

(3)反映當地言語表達習慣的地方諺語也出現在作家作品的語言中。

以下例子選自江西作家作品,經常出現在江西地方普通話中。“秋鯛和冬鯛。”秋天鱖魚好,冬天鱖魚好;或者:秋天吃鱖魚好玩,冬天吃鱖魚好玩。)(Qiang 387) (291)“靠墻倒下,靠在墻上。”(《滄浪》)“妳父親很有靠錢的味道,但這次恐怕很難靠了。這是壹句老話——晚上走多了總會遇到鬼。”(Who 297)南昌話中,如:“六月六,雞蛋曬熟。”農歷六月初六,可以煮雞蛋。說這是今年最熱的壹天。

(D)民歌和順口溜,反映了口頭表達的區域習慣。

比如“他好像只看到了表哥性格的另壹面:活在‘靠、等、要’裏!”靠‘輸血’活著!土豆絲飯,炭火,神仙不如我。”(強)“鄱陽湖有‘鄱陽、銀魚、藜蒿、春不老三寶’之說。“(舉報2001.2.27.B1)”勞德蹲在廚房的地上,喝了壹碗稀湯:是壹碗煮紅薯,混著幾粒蛆壹樣的米粒。當地有個宋公式:早上蘿蔔土豆(紅薯),中午蘿蔔土豆,晚上案板響,或者鍋裏土豆。能謀生的人看重山谷,不然明年春旱口袋空空...“(放61)

五、具有地域特色的常用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

(壹)方言中用來表示某種聲調的常用語,帶有地域風情。

1和誇張的幾種固定表達及其高頻。

“不知道幾個”+形容詞:形容到極致就是壹種誇張,誇張,感嘆,強調。副詞“幾”相當於北京話中的“多,多”。說當地普通話是很常見的。普通話水平在三級B到二級B之間的,在口語中使用頻率較高,部分普通話水平為二級A的南昌人仍在使用。文字作品舉例如下:“我就是這樣,當初不知道害了多少女生相思病。”(Will 280)“我從白天到晚上不知道刷了多少次牙。”(強155)

《像豬壹樣尖叫》(強66):誇張描寫尖叫的聲音很大,很淒慘。這是客家贛語地區的人們在說當地普通話時常用的壹種誇張的表達方式,也是他們常用的壹種比喻。

生氣時用的“得”字的誇張表達:“氣得鼻子都黑了”(江39)、“氣得跳起來”(江38-39、江265)、“氣得跺腳”(江215。我很生氣,但我不會真的跺腳。英語口語中也有常用詞,如“氣得腸子打結”、“氣得吐血”等。另外,誇張壹點說,著急的時候,經常用“的”字表示“妳著急”,比如“著急也沒用。”(放265)

2.有些習慣用語被強調,出現頻率高,具有地域特色。

比如“ghost”的用法就比較多,在口語中常用來表示各種重音。以下兩個例子是文字作品中對人物口語的記錄:“胡月蘭在眾人面前大聲吼叫,走起路來像個夯錘。我到了他那裏,就像壹大筐棉花,無聲無息。”(創253)“我氣得撕了,連他自己也咒罵。我應該復制什麽?我做錯了什麽?我只是復制了這些鬼魂。我不是遇到鬼了嗎?!"(Who 72)“當初鎮上的鬼都沒想到寡婦包的六個孩子會考上大學。”(放353)

3.有些反問句是地域性的。

比如用“鬼”來表達反問句,意思是“沒有人……”。所有這些費用都是貸款支付的。李八萬不出名,鬼給妳貸款。“(會是315)”她想,身邊有這樣的男人真好。如果她嫁給了壹個城市居民,壹個生病的鬼魂會問妳。(江254)(《鬼會問妳》):沒有人會來問候妳,關心妳。在這些例子中,普通話通常說“誰”來提問。另壹個例子是:“劉壹說,...我不想看,是嗎?如果是這樣,那妳就把我剁了。.....我把刀扔了。.....我說,魔鬼會剁了妳。”(誰是40)”李欣在後面壹遍又壹遍地叫她,但她就是不理她。妳急什麽?我沒來嗎?李欣笑得很幹澀。‘誰著急,魔鬼就著急。’“(威爾)

請看下面對話中的反問句:

答:“妳不是早說了嗎?”(作者註:不要說“妳怎麽不早說?”不要出現“為什麽不……”)

乙:“我還沒來得及說什麽,妳就把人趕走了。”

甲:“那妳沒讓他們住進去?”(作者註:不要說“那妳為什麽不早點讓他們住進來?”不要出現“為什麽不……”)

乙:“這就是我想告訴妳的。”(放329)

(二)壹些修辭格常用成分的選擇是有地域性的,也是本地普通話常用的。

比如對交通工具的習慣性選擇,有著相同的地域特征。比如:

“殺豬”常被用來比喻大聲喊叫。像豬壹樣叫。"...他跪倒在地,像豬壹樣嚎叫。”(Qiang 327)上面已經有例子和討論了。

說尖叫如鬼,強調尖叫嚇人。“我的好妹妹,不要鬼了。”(羌238)

(三)禁忌語、吉祥語、委婉語等。,有地域習慣。

壹個簡單的例子。

第六,在語篇銜接方式、會話方式和會話含義的推導上有壹定的地域傾向。

(壹)語篇中習語的銜接,具有地域習慣

比如南昌人說本地普通話時頻繁使用“(妳)知道bam”“妳(妳)知道它”,也不要求聽者回答什麽。這是壹種類似於口頭禪的格式,壹種固定的成語:有時也能起到壹定的語篇銜接作用;它具有特定的語用意義,提醒聽者註意,或引出下文,或總結上文,或表示語篇中段落間的語音停頓。這不是個人語言習慣而是地域語言習慣。其使用頻率高於普通話中的“妳懂的”,固定程度也強於普通話中的“妳懂的”。陶認為,普通話中的這個“妳知道”,從整體上看,也可以看作是壹個不斷演變的語用標記(8)從這個角度來說,南昌話中的“妳知道bam嗎”可以算是壹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話語標記。

(二)話輪轉換習慣,具有地域特色

比如“妳們倆有點像捉迷藏。”“不能嗎?她跟我玩捉迷藏幹什麽?”(誰是77)“真的嗎?”在口語中,出現的頻率很高,對方驚訝時的反應往往脫口而出。用“真的嗎?”而不是“真的嗎?!"“是嗎?!"這種話輪轉換方法既有地域性,又有時代性,當代年輕人多采用。當然,這個例子並不典型。我們只是想說明,輪流的方式確實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三)壹些言語行為的執行,帶有地域特征

例如,問候的言語行為是這樣進行的:“終於有壹天,李欣毅然走進了用桑葉做裁縫的房子。妳好桑葉打招呼,很都市。她正在處理這個案子。“(江64)作品表明,這種招呼方式不是當地人用的,而是城市化了。”壹個人從門外走進來,看到了尹道彥。他立刻放下肩上的擔子,靠在上面,站定,恭恭敬敬地叫道:‘尹書記來了。’秘書尹說,妳下班了嗎?這是當地人打招呼的方式。

再比如,在提醒別人註意自己的方向或位置時,用“這裏”代替其他口頭手段。舉個例子,在小吃店或者商店裏有大量顧客的情況下,如果顧客要叫服務員,就會大聲喊:“來了!””“這裏!“在南昌的大排檔裏,顧客們經常哭成壹片,有的還用純正的方言形式比如“格力!”“格力——”念[KO 213李];有的是“來了!”“這裏——”或用當地普通話的語音形式zè li,或用普通話的語音形式zèLi。如此稱呼,可能是請人來這裏提供服務,也可能是同行邀請。而其他方言區的人在說普通話的時候可能會喊“服務員-”和“小姐-”,或者通過其他口頭方式希望別人過來為他們服務。

(D)會話含義的生成方式和會話含義的推導方式有壹定的地域習慣。行話是指壹些特定專業人士使用的術語。為了有助於討論主題,許多術語在開發過程中會逐漸簡化。例如,可以直接使用縮寫,而不需要額外的解釋。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行話。在壹個領域中,壹個詞可能有比標準解釋更精確的定義。

由於這些屬性,行話壹般具有簡潔性、排他性和獨占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