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遊劍江湖發布日期:2005-12-02瀏覽量:628來自:
呵呵,看到大家討論丹田這麽熱烈,我也提供壹個著名太極大師的說法。以下摘自張卓興《太極拳運動要領》:
練無極,和練打坐、健身氣功壹樣,也是主張在放松的狀態下,把意識放入小腹中央,叫做守腹。田單是什麽意思?丹田不是穴位。按照道教的說法,是修煉內丹的地方。.....我們可以把腹部解釋為身體中意識的集中點。意識被保存的地方,就被展示出來。.....小腹(小腹)是腎臟這壹重要臟器所在的地方。所以氣功界和武術界都很重視這裏的鍛煉。.....周嘯天和周嘯天都規定,意識沿著壹定的路線在身體周圍遊動,它應該與呼吸同步(不是以同樣的方式)運動。因為呼吸是有節奏的,意識必須隨著呼吸的節奏勻速運行。久而久之,意識和呼吸動作越來越協調,讓人感覺渾然壹體。因此,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在哪裏,並感知或糾正那裏的狀態時,有些人會錯誤地認為呼吸在起作用。比如壹個小星期天,隨著呼氣,意識從舌尖慢慢落入腹部。這是因為呼氣時肺部趨於下沈,使腹部感受到來自上方的壓力,然後腹部充實,呼氣剛結束。對此,他們說是“氣沈之腹”;隨著吸氣,意識沿著腰部和背部向上。此時肺部因吸氣而膨脹,從內部對背部施壓,所以他們稱之為“氣貼背”。當然,氣息只能在呼吸系統循環,不會去別的地方,但呼吸動作可以觸及相關部位。所以,如果說氣膏腹部和背部的“氣”指的是呼吸之氣,雖不確切,但也有道理。但更多的人說它是人體內固有的“內氣”,這裏又加入了這種無中生有的“內氣”,使得功法變得復雜而神秘。我們認為“內氣”理論只會讓人背上壹個包袱,對修行有害無益。.....近20年來,為了證明這種氣體是否存在,人們做了大量的科學討論,但至今沒有定論。因為沒有科學結論,所以很多人改說“氣感”而不是“內氣”。那麽,“氣”是什麽呢?毫無疑問,是意識對身體狀態的覺察。
在拳擊運動中,運動和用力的主要部位是四肢,但上肢和下肢並不是直接相連的,它們是通過軀幹串聯起來的。每當上肢向外發力時,攻擊力首先從腿部和踏板開始,通過骨盆、脊柱、背部、肋骨、肩部的傳導到達手臂,然後上肢用力伸展撞擊異物;上肢撞擊物體後,外物的反作用力也會通過同樣的路線傳回地面。所以全身都要感受到力,產生相應的張力。我們知道,四肢骨骼簡單、粗壯、規則,力傳導性能好,而脊柱、肋骨短小零碎,力傳導性能差,所以來自上下肢的力往往集中在這些力傳導不好的部位,需要釋放,從而造成軀幹內部緊張。為了寫作方便,我們會參考身體發力時感覺最強的部位,所以必然是最緊張的,稱為“內張力點”。這個拉力點相當於連接上下肢的關節,起著傳導力量和連接力量的作用。同時也是人體內部用力運動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遇的地方,也是人體內部受打擊最嚴重的部位。人只要用力,軀幹內部就壹定有這樣壹個拉力點。作為壹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人們在感知或預測到武力打擊的到來時,總是人為地增強內部緊張點的牢固性,即增強其抵抗力。這個時候,拉力點自然就變成了固體點。從人體生理結構的角度來看,“內固穴”出現的位置可以在胸腹部都有。至於具體位置,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習慣和愛好來操作。.....內固點建立在胸上,從武術和健康的角度來說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它是建立在胸內非常緊張的基礎上的。.....胸部是心臟和肺的所在地。都是比較脆弱的重要器官,容易導致損傷和疾病,尤其是如果氣被禁錮在肺裏,更容易導致肺損傷。就像氣球壹樣,充滿空氣的時候比空的時候更容易破。.....從武術的角度來說,內部固點建在胸部,導致人體重心上移,不利於身體的穩定。同時,由於胸肌和肋骨的緊張,肩部也受到牽連,從而影響上肢動作的靈活性。.....太極拳堅決反對把內固穴建在胸部,主張把它建到腹部。建立腹部堅實度,就是在腹滿胸虛的狀態基礎上,加強腹部的堅實度。太極拳要求平時和練拳都要腹實胸虛。但在平時和無限時,腹部雖然因用力不足而處於飽滿狀態,但基本上是松弛的,在用力運動時,尤其是使用強力時,必須在充實的基礎上鞏固。那麽如何從濃縮變成固體呢?它的做法是:用力時要配合呼氣,將氣息呼出體外,與外拳法的肺部憋氣做法有很大不同。呼氣的結果是,肺由於呼氣的反作用而下沈,呼氣從上方對腹部施加壓力。同時,下肢蹬地的力量和收臀提肛的動作也從下方對腹部施加壓力。在上下壓力的作用下,腹部的腸道必然會向各個方向擴張,腹圍受到內擴壓力,自然會反抗,於是就緊張的往裏面包(但是腹壁沒有壓進腹部)。以上壹系列的變化和作用,造就了飽滿結實的腹部——結實的腹部。
發力時,腹部建立穩固,腹部的器官沒有被向上擠壓,所以胸部不會感到緊張,仍然保持虛而松的狀態。那麽,力傳到胸部會怎麽樣呢?太極傳的方法是把任務放在後面,做法是拔後面。用胸向後拉,可以使背肌和脊柱牢牢地粘在壹起,它們的合力遠大於仍處於放松狀態的胸肌的胸肋,其傳導性能也要好得多。所以下肢傳來的力和上肢傳來的反作用力,在軀幹上是沿著腹部、脊柱、背部的高傳導路線傳遞的。拳譜有“力來自脊柱”的說法,指的是下肢和腰部的力量通過脊柱和背部傳到手上的做法。發力時在腹部建立實點比在胸部建立實點要好得多。壹是可以完全避免胸部緊張帶來的壹切傷害;第二,腹部是腸道臟的地方,腸道組織堅韌,抗壓抗沖擊,不易受傷;第三,保持腹滿胸虛的姿勢,使人的重心下移,樁步穩定,動作有力。.....腹部結實,胸部無力時自然形成的腹部結實,沒有強迫做作。有些人也想建立堅實的腹部,但是因為沒有腹滿胸虛的狀態作為基礎,腹部不松不實,就強行把內臟往下壓,像排便壹樣鼓勵自己。這種做法用他們的話說叫“力量之腹”或“運氣之腹”,這是壹個極大的錯誤;還有壹些人過分用力沈肩、挺胸、提肛,企圖對腹部施加上下壓力,造成駝背狀態,損害了“空領頂勁”的趨勢。所有這些不情願、硬幹預的結果是,他們無法正確地建立堅實的腹部,更不用說發揮堅實的作用,而是造成許多有害的緊張。
眾所周知,力量來源於肌肉,肌肉肌腱通過彈性伸縮作用於骨骼,從而產生運動和力量。跟氣有什麽關系?.....太極傳用力時往往極快,所以經常發出“哼”“哈”的聲音。所以《拳譜》上有壹句話:“托腹練內功,哼哈妙。”丹田練的“內功”是什麽?從用力的角度來說,無非是練習在田單建立壹個穩固的點;“呵呵”二七的美在哪裏?無非是利用呼氣產生的反作用力來強化腹部。氣功入門:
第壹步,呼氣,註意心窩。
1.方法。準備練習,放松,集中註意力,保持妳的思想在裏面。當呼氣時,妳的意識隨著妳的呼氣傾向於心窩。
2.時間。要想如期完成第壹步的練習,就必須及時做好壹定的安排。如果條件允許,每天固定時間練習,形成習慣,更有幫助。沒有固定時間也沒關系,只要妳抓緊時間練。要求每天早晚三次,每次20分鐘。如果仔細操作,壹周左右就可以完成第壹步。
3.效果。剛開始的幾天,因為不習慣,姿勢不夠準確,有的同誌會頭暈,腰酸,呼吸不自然,舌尖碰不到上顎。這是壹種自然現象。不要著急,只要按要求堅持鍛煉,慢慢就會好的。
第二步是跟隨田單的趨勢。
1.方法。當第壹步是隨著每次呼氣感覺到心窩發熱的時候,可以效仿,隨著自己從心窩的呼氣註意腹部,不要急。用力過猛產生高燒是不舒服的。
2.時間。按照規律,每天三次,每次25分鐘或半小時,十天左右就可以沈入腹部。
3.效果。因為真氣經過了胃區,脾胃功能得到了改善。真氣沈入腹部後,周圍的臟器如大腸、膀胱、腎臟等逐漸發生生理變化,壹般會感到食欲增加;排便異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第三步,專心調息,保持腹部。
1.方法。當第二步讓腹部感覺明顯時,可以有意無意地停止腹部的呼氣。不要太註重向下吐氣,以免太熱,消耗陰道液,犯“大火吃氣”的錯誤。自然呼吸,只把意念留在腹部,用文火保溫。“少火生氣”正是這個意思。
2.時間。壹天三次或更多。壹次半個多小時。這個時期是培養田單力量的階段,需要很長時間,壹個月左右就能感受到小腹的飽滿和力量。
3.效果。因為脈象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心神平和,睡眠寧靜。凡患有心火、失眠、多夢、心臟不健康者,均有改善。通過不斷給腸胃補充熱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體重,精神飽滿,元氣充足,增強腎功能。患陽痿有了很大的改善,女性月經不調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腎滿水,肝傲。因此,在這個階段,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患者有明顯改善。堅持鍛煉,自然恢復。
第四步,別忘了回復省長。
1.方法。原則上,我們應該遵循第三步。當真氣沿督脈上行時,意識要跟隨向上的力量。這是別忘了。如果妳停在某個地方,不要用妳的頭腦來引導妳。這不是肋骨。
2.時間。每天的運動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運動的時間應延長至40分鐘或壹小時左右。每個人的情況不壹樣,執政的時間和力度不可能壹樣。有的人瞬間就過去了,用力很猛,震動很大。有的人在監管上花的時間稍微長壹點,力度也不大。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十天左右通過州長。
3.效果。通督後,妳把真氣吸進丹田,吸進腦海,但不要刻意追求,壹時形成任督循環,養生界稱之為“周曉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感受到“呼吸精華,獨立守靈”的實際情況。真氣不斷滋養腦髓,大腦皮層本能力量增強。腎精虧虛、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煩躁不安、心慌氣短、性欲減退等神經官能癥狀均可得到改善。長期堅持可以康復。因為經絡通暢,壹些多年治不好的頑疾,也能很快治好,效果明顯。總的來說是精力充沛,身體輕盈。
第五步,元神養精蓄銳。
所謂元神,就是大腦調節控制的本能力量。反對認識上帝。認識上帝是壹種有意識的精神狀態。元神和知神是體與用的關系,元神是體,知神是用。第四步,經絡已經打通,腎氣不斷灌溉腦髓,不斷補充申遠的力量。心主神明,心照腦,才能發揮其全面的調節作用。
1.方法。原則上還是保留腹部比較好。丹田是長期意向的壹部分。疏通了督脈之後,所有經脈都陸續打通了。如果頭頂百會穴(上丹田)有活動力,也可以守護頭頂。可以靈活掌握,這就是所謂的“有看奇景的欲望,但又不想看奇景”。
2.時間。壹天三次,或者更多,每次壹個小時或者更多。壹般來說,時間越長越好。大概壹個月左右,體內的各種摸的現象就可以逐漸消失,只剩下小腹和上腹部的力量更加集中和有力的現象。
3.效果。根據身體的表現,特別是頭頂丹田與百會穴之間相互吸引的磁力,增強了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內分泌協調而旺盛。這種力量是有形的,是豐富多彩的。功夫越深,越明顯,越活潑,越能調節全身的生理機能,真氣越充沛。它能不斷地補償和增強機體的代謝功能,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力量。由於生命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強,壹般致病因素可減少甚至避免,原有慢性病可得到改善或治愈。堅持鍛煉,可以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
以上五個步驟是行氣法靜態練習過程的基本概述。在實踐中,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具體情況不同,效果和表現因人而異。有鑒於此,練武時要順應自然,靈活運用,不能刻意拘執;同時要有耐心,有恒心,不能放任自流,這才是成功的關鍵。
練習姿勢
新手在氣的操作上要有壹個正確的姿勢,這是新手的常態。練氣運動有走、站、坐、臥四種形式,其中以坐為主,其他姿勢為輔。為了有效地促進氣的運動不斷進步,除了坐姿之外,還可以隨時隨地采用多種方法。?
1,坐著。坐姿有盤腿式和吊腿式兩種,主要根據個人習慣和環境條件選擇。壹般認為盤腿坐太正式,容易麻木。所以用吊腿(椅子和凳子)坐更方便。
(1)盤腿而坐。“雙盤”就是把左腳放在右大腿上,然後把右腳移到左大腿上,雙手並攏放在小腹前。這種坐姿只是坐得穩穩的,不可動搖,但不下相當大的功夫,是不容易做到的。“單碟”就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手勢和以前壹樣。這比雙磁盤更容易做到。“自由盤腿”就是盤腿而坐,是大多數人都習慣的坐姿。?
(2)吊腿坐。坐在高度合適的椅子和凳子上,大腿面保持水平,小腿垂直,雙腳與地面平行。膝蓋之間的距離以兩拳能放下為準(拳眼相對)。手掌放下,自然放在大腿上。肩膀下垂,腰壹定要直,不要用力,不要挺胸仰頭。下頜微縮,頭頂懸空。姿勢建立在正確和自然的基礎上。這是壹種現代使用的姿勢(圖6-4)。?
2、橫向。右側植入,小腿伸直,大腿彎曲。右手屈臂,手放在頭前的枕頭上,左手放在左臀上。這個公式是用來幫助坐著的,或者是為那些太虛弱而不能坐著的人。?
3、站立。站姿有各種姿勢,這裏就不介紹了。本文介紹壹種方便的坐姿作為坐姿的輔助工作。雙腳並攏,雙手放在腹部(左手手掌放在腹部,右手心臟放在左手手背)。肩部和肘部放松,胸部和背部拉伸,謙虛和堅實的腹部,眼睛和半下垂,都需要相同的坐姿。?
4.線型。走著走著,看著前方三五步,鼻子尖尖的,走神。根據走路的速度,壹般是三步壹口氣,壹步壹口氣。如果妳能長期鍛煉這種方法,對走很長的路會很有幫助,妳可以堅持不懈地走很長時間。
五官要求
1,口腔。嘴唇自然閉合,上下牙相對,舌頭向上卷至90度左右,舌尖輕輕抵住上腭。唾液分泌多了。把舌頭放下,慢慢咽下去。
2.眼睛。閉上眼睛往裏面看,妳就往裏面看妳練的是哪個部位。如果第壹步是關註心窩,看看心窩裏面。
3、耳朵。用耳朵註意妳的呼吸,這樣妳的呼吸就不會發出粗糙的聲音。保持冷靜自然,不要屏住呼吸以致呼吸不暢。這是集中思想的好方法。?
4.深呼吸。在練氣運法的過程中,我們壹直註意呼氣吸氣,順其自然,不去註意,沒有濫用。丹田之氣充實後,自然貫穿督脈。當時感覺壹股真氣入腹,壹股真氣沿督脈入腦。這是真氣的自然活動狀態,無需追求。外呼吸是連續而密集的,如果存在的話會更自然。這個時候,妳就不需要關註外部呼吸了。?
5.接受工作。齊運行五步法收功時,慢慢睜開眼睛,搓搓手,再用手搓搓臉,最後用手指梳壹會兒頭發,再慢慢站起來動壹動。
練習筆記
練真氣運行法,壹定要樹立堅定的信心,持之以恒,不急功近利,不畏難而退。在鍛煉過程中,要順其自然,不要強求妄想,勉強追求。否則欲速則不達,越追求越急躁,越不進步;心境越自然,真氣越活潑,進步越明顯。因為持續的妄想成為擾亂氣運行的雜念。正是這個意思“平息虛無,真氣跟隨。”?
在練武的過程中,因為身體發生了很多生理變化,出現了各種感人的現象,所以要冷靜對待,不要慌張,不要強求。短時間內就會消失。?
1,我是剛接觸行氣法的,所以最好有個安靜的環境,因為我要集中思想。但是,不要過分強調這個問題。練習的時候要避免別人的幹擾。調息時,用鼻子呼吸,註意呼氣,自然吸氣,不要用嘴呼吸。?
2.註意不要在餓、飽、怒、驚等情緒沖動時勉強做事。刮風下雨打雷的時候不要臨時坐下,怕給精神壹個猛烈的刺激,引起不適。?
3.真氣運行法始終保持保腹是壹個規律。當丹田真氣充實到壹定程度,自然會順著經絡運行。這個操作的力度是基於腹部的力量。不要用意識引導,順其自然,想做什麽就做什麽,想停就停,主觀引導會出問題。?
4.使用這種方法的人,在通關前壹定要保存體力,控制性交,以免影響訓練進程。女性如果有例假,不要留在小腹,要留在中腹(心窩)。孕早期(1-3個月)不能練,中晚期可以練。
練習八觸
在練習五步法的過程中,體內有各種各樣的動態現象,古人總結了八種,稱為“八觸”。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大”,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小”,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輕”,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重”得像塊巨石,有時覺得自己的身體“冷”,而“熱”的感覺出現得最快、最多,也有“癢”和“麻”的感覺。除了以上的“八觸”,實際工作中還有比這些更多的動態,比如自發運動、光感、殘異現象等。
以上現象都是體內真氣不同活動形式的表現,都是積極有益的。有些人遇到這種現象,延誤就醫,醫生也不知道,亂扔藥石,危害很大。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成了精神負擔。有些人很好奇,追求這些現象,越關註越厲害,以至於控制不了。這些都和理智無關。了解氣的運動規律,可以避免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當妳遇到上述感人的現象時,不必好奇去追究,更不必驚慌失措。只要靜靜地坐著,待在腹部,過壹會兒就平靜了。?
動靜關系
運動和靜止是宇宙事物運動中對立統壹的兩個方面。行氣法有效地利用了靜與動的關系,促進行氣,使機體的元氣充分發揮,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有動必有靜,有靜必有動。靜極生動,動極靜。靜是動的基礎,動是靜力的表現。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我們不能脫離這個規律。身體屬陰主靜,真氣屬陽主動。如果空氣離開了這個形狀,它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依附,而如果這個形狀沒有空氣,它就變成了壹個死的東西。陰陽必互根,動靜相育,形氣共存,是壹種活潑潑的生命力。?
行氣五步法中所說的“靜”,就是使身體平靜下來,集中精力調整呼吸,促進氣的運動,深入任督和經絡。在這個過程中,身體內的觸摸現象是多種多樣的,身體各部分的功能處於主動和商務的狀態。這只不過是氣的壹種非常有力、自然和有規律的運動,這種運動叫做靜止和生動。所謂的靜,只能說是對外界反應或思維活動暫時的相對安靜。
生命體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練靜功夫的人,雖然沒有姿勢活動,但也是從有所為無所不為。在練習的過程中,前三場和後三關都有非常激烈的活動,培養真氣穿透經絡。尤其是攻擊後的三關,氣活動的力量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而是被壹股強大的沖擊力所控制。這種力量是由靜極的生動和靜極的還原形成的。人們熟悉並歡迎靜止的生動性,也知道必須依靠這種動力去攻關,但對動態靜止的現象卻無所適從,心存疑慮,不知所措。事實上,當事物運動到壹定程度時,必須靜下心來休息,才能再次運動。這是壹種日常的自然現象。經過壹段時間的真氣活動,必須要有壹個穩定靜止的休息,以培養更大的力量。所以在練習過程中突然發現腹部感覺消失或者氣停氣停都是正常的,不要有懷疑。只要我們安心的繼續修煉腹部的力量,就能讓真氣重新活躍起來。
總之,煉氣、煉氣、煉氣為空的境界,都是通過發揮靜中極形、動中復靜、動靜結合的自然規律而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