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崗湖歡樂世界
黃石港區面積34.9平方公裏(湖北地名網)/25.92平方公裏(黃石政府網)/30平方公裏(刪節版)。2004年底總人口206849人(湖北地名網)/196569人(黃石政府網)。(湖北地名網和黃石政府網的面積和人口差異在於江北行政區)
區人民政府駐慈湖路。郵政編碼:435000。代碼:420202。區號:0714
黃石港區是湖北省黃石市的中心城區,位於湖北省東南部,是楚、魏、吳的重要交匯點。東臨長江,西臨慈湖,南北群山環繞,山川秀美,區劃面積42.4平方公裏,人口22萬。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和36個社區居委會。
被稱為“珠江明珠”的黃石港區有六個鮮明的特點:
歷史和文化
第壹,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黃石港區歷史悠久。屬荊州,周屬楚,秦楚分四郡,江南屬南郡,黃石港區屬南郡。明末清初,這裏還是九江與武漢之間的唯壹港口,因此逐漸形成了交通發達、商業繁榮的趨勢。因港內亂石“色黃”,故名黃石港。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比如蘇氏兄弟,都在這裏留下了詩詞,很多豪傑君子都在這裏留下了足跡。
旅遊資源
二是生態文化資源豐富,景觀園林特色自然。轄區內的慈湖、青山湖、大中山、鳳凰山相映成趣,風景秀麗,有“半城山色湖”的美譽,旅遊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堤防、道路、環保、綠化等壹批重點基礎設施和景區的相繼建成,初步形成了與山水園林城市相適應的山水園林城市面貌。
經濟發展
第三,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和區域經濟私有化已經形成。近年來,黃石港區的經濟發展是建區以來最好的時期。GDP、財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指標年均遞增12%以上,居全市首位。200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6億元,同比增長13.6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躍居全省所有城鎮首位。地區稅收收入5.5億元,區財政收入2.22億元。轄區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占全區經濟總量的97%,正在成為全區投資、稅收、就業的主體;區內紡織、醫藥、食品、化工等傳統產業自成體系,“堡壘”水泥、“黃石港”糕點、“松花”皮蛋等名優產品享譽海內外,特別是以蔡威藥業、普惠模具、利康藥業為代表的壹大批民營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服務行業
四是第三產業蓬勃發展,鄂東南現代商貿中心地位日益凸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區GDP的70%。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名店、品牌、商家雲集,賓館、飯店、商場齊全,商業、房地產、服務業發達。是黃石市乃至鄂東南地區理想的購物、消費、旅遊中心。
區位優勢
第五,區位獨特,作為黃石對外開放的窗口,發揮著持續的作用。黃石港區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公路網四通八達。轄區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小學雲集,為黃石市的改革開放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是黃石市的窗口和門戶。
社會事業
六是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各項工作在全省都有地位,在全國都有影響。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進入全國示範城市行列。社區黨建在全省取得了地位,在全國擴大了影響。中央電視臺和其他國家和省級媒體已經來到該地區采訪和報道。義務教育穩步發展。2003年被列為全省素質教育實驗市、省教材實驗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市。文體衛生事業蓬勃發展,被確定為全省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城市;計劃生育工作通過驗收,成為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城區;科技進步創建全國先進城區,科普工作進入全國示範城區行列;綜治、統戰等工作位居全市第壹。
行政區劃
黃石港區轄沈家營街、黃石港街、紅旗橋街、沈陽港街、花湖街五個街道。* * *有43個居委會。
新街黃石港街道辦事處。人口70629人,面積13.86平方公裏。轄10居委會:大橋、新閘、紡織、公園、新街、黃寅村、姜妍、青山湖、延安路、延安嶺。
赤湖路沈家營街道辦事處。人口37583人,面積4.0平方公裏。轄9個居委會:赤湖、統壹街、沈家營、鳳凰山、桂花灣、楠竹林、蓋盆山、師範學院、光華。
紅旗橋街道辦事處中國新路。人口40726人,面積3.4平方公裏。轄8個居委會:紅旗橋、管亥山、石堅村、武漢路、地質巷、王嘉莉、亞光、南嶽。
沈陽港街道辦事處位於勞動路。人口47631,面積4.7平方公裏。轄9個居委會:沈陽港、勞動路、南京路、文化宮、益陽路、湖濱路、永安裏、鐘樓、立交橋。
花湖街道辦事處位於花湖西路。人口22558人,面積9.0平方公裏。轄五個居委會:花湖、所前、虎頭、大碼頭、彩虹之上。
其他(江北管理區)位於習水縣三花鎮江北農場,人口10280,面積0.6平方公裏。轄2個居委會:蘆葦、靈關。1
歷史的發展
黃石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的湖北省直轄市。它的名字在中見過,不過才50年,但它的名字由來已久。
北魏酈道元《水經註》記載:“河右岸有黃石山,水向北,即黃石姬野,阿市磁器口,西陵郡。”這段話在《大冶縣誌》中記載了黃石山、黃石集、石茨旗、西陵縣:“黃石集:黃石港口,亦稱石茨旗。”又載:“318年(東晉元大興元年)四月,武昌西陵(今黃石港)發生地震,造成湧水、山體開裂。”之所以叫黃石山、黃石基,在《湖北通誌》中有明確的記載:因“石色黃”而得名。
除了上面提到的黃石山和黃石巖冠,黃石歷史上還有黃石市這個名字。清朝《大統誌》載:“黃石市在縣城(大冶縣)東三十裏,某名人有根據地。《河表列傳》孫策從弟本、輔佐彭澤,擊敗,入楚。文策等人早已兵敗安徽,卻投西塞而去柳口,築堡自守。”《五常縣誌》(五常縣,今鄂州市)載:“然黃石港大冶華家湖,東流,冬夏不枯。遇有警察,東邊是壹潭,不可能在東邊作案。”《湖北黃石市地名誌》載:“胡三省中曰:”六七壘在壽昌郡(今孫藝程縣)東南三十裏,西塞附近。這座軍事要塞在歷史上曾被稱為黃石城。"
此外,黃石及黃石港的名稱也冠以黃石二字,至今未用。清朝《統誌》說:“黃石巖,在縣城(大冶縣)東北三十裏,是壹座黃石山,腳下有黃石港。”清代《大冶縣誌》說:“洛基在港北,花家湖(今花湖)之上鹹水出之,也是險要之地。老黃石港城堡建成了。”
上述黃石城、黃石港的名稱與城障有關,即古稱六七壘;其港口的名稱與港口有關,即古代以水的港口命名。為什麽叫黃石市?為什麽叫黃石港?地名學告訴我們,地名是人類識別壹個地理實體的語言代碼。既然有黃石山、黃石基,以“萬色皆黃”而得名,自然黃石山所建城即黃石基,黃石山的港口市場即黃石基也以黃石基而得名。換句話說,黃石市和黃石港是由黃石山和黃石集的派生而得名,這就是黃石市和黃石港名稱的由來。
除了黃石山、黃石巖、黃石市、黃石港等地名外,黃石還有壹個地名叫石灰窯,與黃石市名稱的由來有直接關系。據史料記載,石灰窯自古以堯山命名,壹直以石灰窯命名,因為居民以燒石灰為生。清朝《統壹實錄》說:“堯山,縣城東四十裏,俗稱石灰窯山”。清代,石灰窯和黃石港分別是大冶縣的兩個鎮(城和堡)。民國時期,由於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以石灰窯建造的鋼鐵企業——漢冶坪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大冶鋼鐵廠的建設和發展,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華鋼籌備處於1946向行政院提交了《黃石市政建設大綱》,提出將黃石港與石灰窯連接在壹起稱為黃石市。首次提出將黃石港和石灰窯連成壹個城市,城市名稱中仍使用黃石二字。
5月,1949,石灰窯和黃石港(有時稱為石)解放。不久,中國臨時人民政府決定從大冶縣劃出石和鐵爐、長樂、神武、下張四個鄉,設立石灰窯工業特區。1950年7月8日,中南軍政委員會經湖北省人民政府請示,決定將石灰窯工業特區改為湖北省轄市,命名為黃石市,並於6月12日書面通知湖北省,報中央備案。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事務局電告中南軍政委員會,批準湖北省設立黃石市。黃石這個名字從此名垂青史。
如前所述,黃石山,即黃石巖,不僅是黃石市和黃石港名稱的由來,也是黃石市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