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居是壹個青瓦灰墻的小四合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魯迅曾在此居住,這是魯迅在北京的第四個也是最後壹個住所。據故居管理員劉桂華女士介紹,這座故居是魯迅花800元買下的,並由他親自重修。
1925有兩棵魯迅先生種的丁香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看著這兩株紫丁香,我突然想起了魯迅雜文《秋夜》的獨特開頭:“在我家後院,我能看見墻外有兩棵樹。壹棵是棗樹,壹棵也是棗樹……”我在故居西側前院後院的通道裏看到了兩棵棗樹,但據說不是那些年的那兩棵。原來的早就死了,這兩棵樹是後來補的。但魯迅先生的這兩句話,後來被很多人引為經典,至今仍經久不衰。
棗樹旁的北屋有三間正房,北屋中間是魯迅家的客廳和起居室。東側是魯迅母親魯瑞的客廳,西側是魯迅名義上的妻子朱安的臥室。房間裏的陳設非常簡單。關於朱安,魯迅先生曾說:“這是母親給我的禮物,我只能好好地祭獻她。愛情是我不知道的東西。”1926年魯迅離開北京南下後,朱安壹直留在魯迅母親身邊。1943年魯穆去世後,這個善良而悲壯的女人獨自守護著故居,直到1947年6月去世。朱安死後,小院無人問津。為了防止魯迅的手稿和書籍被破壞,魯迅故居以“接管”的名義通過法院“查封”,使其得以完好保存。
北屋後面還有壹個小院,正屋北面的壹個小房間是魯迅的臥室和畫室。北京民間把這種從屋後凸出的建築稱為“虎尾”。虎尾北面是兩扇大玻璃窗,窗下是壹張簡易的小木床,東墻下是壹張老式的三屜桌。坐在桌旁,妳可以從窗口俯瞰妳身後花園的景色。桌上高高的煤油燈、毛筆、硯臺、文具等都是老樣子,不僅讓觀者想起了它們的主人在燈下寫字的場景。
誰能想到,就是在這個不足10平方米的狹小簡陋的房間裏,魯迅在短短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裏,創作並發表了230多篇散文詩、小說和散文。著名的《華蓋集》、《華蓋集續集》、《野草》、《流浪》、《晨花》、《墳墓》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裏完成的。可以說,魯迅在這裏的兩年多,是他在北京的14年中,創作最激烈的階段。
在魯迅故居,我遇到了三位來自法國的遊客。我試著用英語問他們對魯迅的看法。他們說魯迅是壹位非常著名的作家。在法國,魯迅的許多作品被翻譯成法文出版。其中壹位看了魯迅的《虎尾》,感慨道:“很簡單,真的很棒。”
在北屋前的東西兩側,有兩間小房子,東邊是女工的臥室,西邊是廚房,現在分別用作陳列室和管理室。南室是魯迅的會客室和圖書室,東墻壹幅魯迅炭筆畫像引人註目。這是魯迅的同道畫家陶的作品,深受魯迅的喜愛。
南房的裏間是個小房間,主要是接待來訪的朋友。在這裏,魯迅接待了很多慕名而來的年輕人。說到深夜,魯迅常常拿著煤油燈,送到門外,看他們走遠了才回來。許廣平被學校迫害時曾住在這裏。
展廳-魯迅生平展
魯迅故居東側展廳擴建1994。是壹座灰色的四合院式仿古建築,與故居的風格很協調。其中基礎展為“魯迅生平展”,獲國家“1997十大展覽精品”獎。
展覽將魯迅的壹生按照居住地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壹個相對獨立的展區。每個展區的開頭,巨幅照片配以魯迅的壹段話,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變化歷程。
家鄉紹興展區紹興城的立體微縮,恒基典當行的照片,魯迅父親的借款合同,不禁讓人想起魯迅文章中的場景:少年時,在比自己高的櫃臺上典當衣服。這個展區展示了魯迅的家庭“從小康家庭陷入困境的不幸”。
日本展區主要展示魯迅在這壹時期對人生和國民性的思考。正是在日本,魯迅棄醫從文,立下了“我以血薦軒轅”的文藝救國之誌,在日本,他為壹個在幻燈片中麻木的中國人成為“戲劇的看客”而痛心疾首。他在後來的《吶喊》序言中寫道:“壹個愚昧弱小的公民,無論多麽健康強壯,也只能做無意義的宣傳品和看客,沒有必要認為自己不幸病死。”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
從展廳陳列的文物中,我們可以發現壹個鮮為人知的魯迅。他是中國翻譯法國凡爾納科幻小說的第壹人。在日本留學時,魯迅試圖結合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最新成果。他認為當時最好的結合方式是科幻,他認為中國的文學復興應該從科幻開始。
在這裏,我更驚訝地發現,魯迅還是有相當高的藝術天賦的。櫥窗裏陳列著魯迅在教育部時設計的國徽、國歌,以及他創作的壹些畫作。魯迅對版畫情有獨鐘。在展廳的櫃子裏,可以看到魯迅雕刻版畫用的工具。魯迅也非常重視藝術教育。他在1913教育部的時候,寫了壹篇《對藝術待播的看法》,認為藝術教育極其重要,應該大力普及。他還提倡和呼籲建立美術館、博物館和音樂廳。
我在櫥窗裏展示的壹個巨大的竹籃前停了下來,這在中國農村很常見。魯迅要這麽壹個巨大的竹籃幹什麽?原來這個竹籃來歷不壹般。它不是用來在家裏裝東西的,而是魯迅在困境中的“夥伴”。通常放在魯迅的床下。魯迅在被反動政府通緝、迫害的時候,出門避難用的就是這個大竹籃,裏面裝著筆、墨、紙和壹些必需品。
展覽還展出了很多魯迅收藏的文物,如漢代的青銅弩、隋唐的女俑、古錢幣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之前隱藏的壹些史實,如胡適與魯迅的早期交往、周作人、朱安在魯迅壹生中的地位等,也在展覽中如實展示。溫馨的家庭生活照片和老花鏡、挖耳勺等生活用品的展示,讓人感受到魯迅作為壹個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為觀眾還原壹個真實的魯迅。
“魯迅生平展”與國內壹般的名人紀念館展覽有很大不同:展覽中的解說詞采用了魯迅的自述和壹些重要歷史人物的評論,讓參觀者自己思考和評價,而不是直接用教科書式的結論告知觀眾。展覽運用了聲、光、電等壹些現代展示手段,風格清新流暢,平實質樸,更好地展現了魯迅的特色和風采。
魯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今天,魯迅的作品已被翻譯成70多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流傳。北京魯迅博物館日益成為許多國際友人參觀的“聖地”。在記者逗留的幾個小時裏,他遇到了三批外國遊客。據劉桂華女士說,壹些外國人幾乎每天都來這裏參觀。
近年來,博物館在學術交流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幾乎所有與魯迅有關的話題都有涉及。博物館不是把魯迅供奉在象牙塔裏,而是把魯迅與當下生活聯系起來,讓魯迅的思想與現實碰撞,發揮其當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