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對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的質疑

對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的質疑

能力、個性和心理健康的測量

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陳

壹.能力衡量

能力測量是指根據壹定的能力結構理論編制的能力測驗量表,測量壹個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可能的潛在能力,並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能力測量壹般包括智力測驗、能力傾向測驗、特殊能力測驗和創造力測驗。智力測驗的目的是測量智力水平,區分智力的發展水平;能力傾向測驗的目的是發現壹個人的潛在才能,預測個人在未來的學習或工作中可能取得的成功程度。專項能力測試的目的是了解個人在某壹專業領域的現有水平,預測其未來在該專業領域成功的可能性。創造力測驗的目的是評價個體創造力的水平和發展水平。

(1)智力測驗

智力測驗是測量人的智力水平的壹種方法。衡量智力的工具叫智力量表。因為壹個人的智力通常用智商來表示,所以智力測驗也叫智商測驗。智力的理論研究為各種類型的智力測驗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智力因素理論為各種智力測驗的概念效度提供了依據,智力穩定性理論為智力測驗的預測效度提供了依據。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智力測驗主要有兩個作用:壹是識別學生的智力差異,以供教育教學參考,從而因材施教;二是預測學生未來的發展,為學校教育提供依據。

普通智力量表簡介

世界上第壹個智力量表是比奈編制的。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和他的同事T .西蒙在1905。它叫比奈。阿爾弗雷德-西蒙量表(Alfred-Simon Scale),是應法國教育部的要求,為區分正常兒童和智障兒童而編制的。此後出現了200多種智力量表和類似的智力量表,其中斯坦福-比奈。阿爾弗雷德量表和韋克斯勒智力量表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中國也相繼修訂了比奈量表和韋克斯勒量表,以便將其應用範圍擴大到全國。本文介紹幾種常用的智力量表。

(1)斯坦福比奈。阿爾弗雷德規模

比奈。阿爾弗雷德-西蒙量表傳入美國後,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L.M.Terman於1916年首次修訂,稱為斯坦福-比奈量表。阿爾弗雷德·斯凱爾德。經過1937和1960的兩次修訂,1972公布了新的常模,1985進壹步修訂,增加了更具代表性的科目和試題,使其成為當今頗具影響力的智力測驗,是許多智力測驗的測試標準。量表的突出貢獻在於用比值智商和偏差智商來衡量個體的智力水平。

1916量表共有90個條目,其中54個條目為原版,36個條目為新編,可測試12年齡組(3歲至14歲)、普通成人組和優秀成人組。其中12年齡段測試項目8個,其他年齡段測試項目6個。這種量表最大的壹個優點就是用智商(IQ)來代表智力水平,而不是智力年齡。修訂版1937由難度、信度和效度相同的兩個等價量表L和M組成,每個量表有129個測試項目可以交替使用。該量表適用於2歲-成人的被試,是當時最好的智力量表。在1960中,推蒙將1937的L和M量表合並為壹個單壹量表(LM),可適用於2歲至成年人20個年齡段的單項測試。測試內容包括定義、中文類比、改編題、算術題、記憶、常識、找謬誤、不完整圖片、空間問題和理解。這個測試的壹個好處是用偏差智商代替比值智商來衡量智商。1972公布的常模是基於20萬名不同地理環境、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民族兒童的測試結果,因此具有很高的科學性。

量表的材料包括壹盒標準玩具(用於測量幼兒)、兩張圖片卡、壹本測試說明手冊和壹本反應書。受試者為2歲至成年人。實施量表時,每個被試只接受適合該年齡段的項目,並不是所有項目都嘗試。幼兒的測試耐受時間不應超過40分鐘,年齡較大的兒童不應超過1個半小時。

(2)韋克斯勒智力量表

D.韋克斯勒,醫學心理學家,美國貝爾維尤精神病醫院院長,長期從事心理測驗的編制和研究,在智力測驗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編制了韋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他還編制了適用於6-16歲兒童的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和適用於4-6.5歲兒童的韋克斯勒嬰兒智力量表(WPPSI)。韋氏三個量表既獨立又相互聯系,適用於4至74歲的被試,是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權威智力測驗量表。這三個量表由中國心理學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並修訂,並出版了中文版,建立了中國常模。

韋克斯勒根據人類智力是由幾種不同能力組成的觀點編制了該量表。因此,韋克斯勒智力量表不僅可以了解個體智力發展的水平,還可以了解構成個體智力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特點。韋氏量表包括兩個分量表,言語分量表和操作分量表。言語分量表包括六個測試項目:常識、理解、算術、相似性、詞匯和背數(也叫數寬)。操作子表包括映射、圖片排列、積木圖案、拼圖、解碼、迷宮六個子測試。韋氏量表能同時提供總智商得分、言語智商得分、操作智商得分和十個分測驗得分,能更好地反映智力的整體和各方面。

這張分數表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這個孩子智力的豐富信息。我們不僅知道這個孩子的智商總分是116,而且他是中等偏上的智力,可以用聰明來形容。總的來說,他的智力高於84%的同齡孩子。而且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孩子的操作智能比他的言語智能好很多,兩者很不平衡。他的言語智力處於同齡孩子的平均水平,而操作智力非常優秀,優於97%的同齡孩子。而且我們可以進壹步分析發現,在操作中測試的5個分測驗中,有4個比同齡兒童的平均值(量表得分為10,是同齡兒童的平均值)高4-7個量表,非常突出。但圖片“排列”項基本處於平均水平(11)。原因可能是1的圖片“排列”需要孩子把幾個無序的圖片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成壹個似是而非的故事,這主要涉及的不是操作能力,而是對生活常識、社會知識、故事情節的理解能力。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不強,這和他在“常識”和“理解”兩個分測驗中的平均成績是壹致的,等等。通過對孩子智力不同方面的全面了解,我們可以建議孩子的家長或老師在以後的教育和訓練中,關註孩子在操作能力方面的特長,彌補其在語言方面,特別是在社會生活常識和對社會問題的理解方面的相對不足,從而有助於孩子智力的全面發展和發展。

韋氏量表的智商值都是以100為平均值,以15為標準差的偏差智商。韋氏測試需要單獨測試,測試時限為1-2小時。由於測試內容豐富,結果精細,測試的實施特別復雜,所以主試必須經過專業培訓。

(3)中國比奈。阿爾弗雷德測試。

比意西測驗於1922引入中國,中國心理學家路誌偉出版了他的修訂版中國比奈。阿爾弗雷德·西蒙智力測驗南京1924。1936何與吳聯合出版第二修訂版。吳在1978主持了第三次修訂,並完成了《中國比奈》。阿爾弗雷德測試在1982。測試* * *有51個題目,由易到難排列,每個題目代表四個月的智力年齡,每年有三個題目,可以測試2-18歲的被試。用偏差智商評價智商。中國比奈。阿爾弗雷德測試必須單獨測試,主測必須經過專門訓練,熟悉量表並有壹定經驗,能嚴格按照測試手冊中的說明進行測試。為了節省考試時間,吳編寫了《中國比奈簡編》。阿爾弗雷德測驗以中國比奈為基礎。阿爾弗雷德測試,包含8個項目,可在20分鐘內測完。

(4)瑞文測驗

瑞文測驗是由英國心理學家J.C .瑞文在1938編制的非語言智力測驗。該測試的原名是“漸進矩陣圖”。整個測試1 * *由60個圖案組成,按照難度遞增的順序分為A、B、C、D、E五組。要求被試對量表中的圖形關系進行推理,可以測量其圖形比較、組合、數列關系、交換等抽象推理能力。瑞文測驗適用於5歲半以上智力發育正常的人。此後,心理學家編制了《瑞文顏色推理能力測驗》,適用於5-11歲的兒童和有精神障礙的成人。還有瑞文高級推理能力測驗,適合智力中等以上的人。這樣,最初的瑞文測驗現在已經被稱為瑞文標準推理能力測驗,以示區別。

自1985以來,我國心理學家對瑞文測驗的修訂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張厚基對瑞文標準推理測驗的修訂,李丹對《瑞文測驗-組合型(CRT)》的修訂和出版。

瑞文測驗的優點是測驗對象不受文化、種族、語言的限制,適用範圍廣。測試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分組進行,使用方便,省時省力。適用於正常人、聾啞人、智障人的跨文化研究和比較研究,也可作為大規模篩查或初步智力分級的理想工具。

(5)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查測驗。

《中小學生團體智力篩查測驗》由華東師範大學於今、李丹修訂,適用於9 ~ 17歲學齡兒童。該測試由60個項目組成,全部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壹般為五題之壹。題型大致是求異、類比判斷、推理計算三種形式。測驗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根據各年齡組的標準差計算偏差智商。該測試具有激發受試者興趣、省時、快捷的特點。可以大致了解兒童的智力水平,為教師開展教育實驗提供壹些信息。

2.智力測驗結果的解釋

1908畢-伊-Xi量表首次使用智力年齡(IA)的概念,將測驗項目按難易程度劃分到相應的年齡段,編制壹個年齡量表,用智力年齡來表示智力水平。所謂智齡,是指在智齡的尺度上達到的年齡,也稱心智年齡(MA)。比如壹個實際年齡為7歲的孩子,如果能通過7歲的尺度,那麽他的智力年齡也是7歲,也就是說他達到了7歲的智力水平;如果他能通過8歲的尺度,那麽他的智力年齡就是8歲,也就是說他已經達到了8歲的智力水平。然而,在實際測試中,受試者經常在壹個較低年齡水平的題目中失敗,而在壹個較高年齡水平的題目中通過。所以,要找到智力年齡,首先要確定基本年齡。壹般將答對所有問題的最高年齡視為基礎年齡,基礎年齡與高年級組完成問題所代表的年齡之和為被試的智力年齡。例如,在吳的《修正的比奈》中。阿爾弗雷德量表,每個年齡段有六道測試題,每道題答對兩個月。壹個被試的智力年齡= 5歲+4×2個月+3×2個月+2×2個月= 5歲+18個月= 6歲零6個月。這樣得出的智力年齡只是表明當時個人智力發展的水平,並不能作為直接表明個人智力發展質量的標準。

W.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首先提出了壹種表示智力水平的比率或商的方法。他認為畢-伊-Xi量表中使用的智力年齡只能表示絕對智力水平,而不能表示比較或相對智力水平。比如6歲的孩子8歲,10歲的孩子12歲。兩個人都早兩年,好像智力水平相當,但是因為年齡不同,所以意義也不壹樣。這種差異不能用智力年齡來表示。因此,斯特恩提出了衡量智力水平的意向智商,其公式為:心商=智力年齡/實際年齡。根據這個公式,6歲兒童的智力商數是8/6 = 1.33,而10歲兒童的智力商數是12/10 = 1.2。這可以看出兩個孩子的智力差異。

1916年,推蒙在其修訂的Si-Bi量表中首次使用智商來表示智力水平。他認為,心商往往是壹個小數,很復雜,很難理解,所以他主張把心商乘以100,稱為智商,簡稱IQ。公式是:智商=

智慧年齡/成熟年齡× 100。按照這個公式,這兩個孩子的智商分別是133和120。在Si-Bi量表中計算智商時,對實際年齡有壹些特殊的規定。1916的標度規定:凡年齡在16以下的,按其年齡劃分;凡是超過16歲的,都要除以16。按照修訂後的Scobie量表1937,13以下按實際年齡劃分,16以上按15劃分,13至16之間按13劃分。例如,壹個15歲的孩子除以13歲和16個月(13+24×2/3)。這個推萌法則是基於智力發展隨年齡增長而減緩的理論。

雖然比智商可以描述壹個人的智力水平,也可以根據智商值區分兩個人的智力水平,但傳統的比智商在理論和應用上主要有兩個障礙:壹是智力發展的速度先快後慢,與年齡的增長不是線性關系,智力發展何時達到頂峰還存在爭議,因此計算成人智商的除數年齡沒有統壹的標準,用不同的除數得出的智商也不壹樣。第二,智商分布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標準差,所以同樣的智商對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意義。也就是說,智商的智商值並不能說明壹個人在群體中的智力水平是高還是低。比如壹個人的智商是100,群體的智商分布是70-100,那麽這個人在群體中的智力水平最高;如果群體的智商分布是100-140,那麽這個人在群體中智力水平最低。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分布的標準差會變大。即使他們的智商值相同,只要年齡不同,他們在群體中的地位或者相對的智力水平就會不同。因此,有人建議用標準分數和IQD來表示智力的相對水平。

所謂雜散智商,是指壹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與同年齡組的平均成績相比較而得到的標準分,是標準差中個體成績偏離群體平均的相對數量。這個智商是按照偏差來計算的,所以叫偏差智商。其計算公式為:偏差IQ (IQD) = k× (x-x)/s+100。公式中,X為某人的實際智力測驗成績,王為某人所在年齡段的平均分,S為該年齡段成績的標準差,100為規定的歸壹化標準分的平均值,K為其標準差(韋氏量表K = 15,斯比量表K = 16)。

能力傾向測驗

能力傾向是指天生的或遺傳的、不直接依賴於特殊教學或訓練的潛在能力傾向。它反映了個人從未來培訓中受益的能力。能力傾向測驗主要用於測量被試的潛在成就或預測未來的表現水平,即預測個人在未來的學習或工作中可能取得的成功程度。比如某人的測試結果顯示他在邏輯推理能力上有明顯的優勢,那麽我們可以預測這個人將來在理科課程的學習上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成績,這可以幫助他在未來的專業或者職業選擇上做出正確的決定。能力傾向測驗可用於學術和職業咨詢、職業安置等。這項測試的分數可以幫助決策者和受試者自己選擇合適的培訓項目或職業。

傳統的智力測驗無法更準確地解釋個體的能力差異。因為在傳統智力測驗的實施和解釋中,人們發現,即使有些人獲得了相同的智商分數,他們在不同題目類型上的表現也是不壹致的。可能A更擅長中文推理,B更擅長空間運算,C更擅長圖形認知,等等。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步細化,學校專業和職業輔導的發展,人事工作科學管理的逐步普及,對能力測試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要想做到人事與學校專業或工作的最佳匹配,就必須明確每個專業或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能力因素,以及每個人在這些能力因素中的優勢和劣勢。正因為如此,能力傾向測驗應運而生。1941年,瑟斯通編制了第壹份能力傾向測驗。此後,能力傾向測驗發展迅速,成為學校教育和人事工作的有效輔助工具。能力傾向測驗包括壹般能力傾向測驗和特殊能力傾向測驗。

1.普通能力傾向測驗簡介

通用性向測驗是測量壹個人多方面的潛力。它強調對不同方面能力的測量,測量的結果不是單壹的智商得分,而是壹組不同的能力傾向得分,從而提供代表個體獨特優勢和劣勢的能力大綱。壹般能力傾向測驗的結果通常是職業咨詢、分類和安置決定中最有效的信息。以下是壹些常用的綜合能力傾向測試。

(1)壹般能力傾向測驗(GATB)

通用能力傾向測驗由美國勞工部就業保險局於20世紀50年代發布,並於20世紀70年代修訂。這是職業咨詢和安置中最有效的測試。GATB是由多個專業團體進行了數十次測試後,以因子分析為基礎編制而成,被美國各州的就業辦公室采用,並被其他國家在制訂能力傾向測驗時參考。這套測試包括12子測試,如名稱比較、算術、三維空間、詞匯、工具匹配、算術推理、形狀匹配、標記、放置、旋轉、組裝和拆卸。前八個子測試為筆試,後三個子測試為儀器測試。* * *測量壹般智力、言語能力、數字能力、空間能力、形狀知覺、書寫知覺、動作協調性、手的靈巧性、手指的靈活性等9項能力。GATB適合初三或初三以上的中學生和成人。是團體考試,考試時間120—130分鐘。主要用於職業指導和就業咨詢。

(2)BEC職業能力傾向測驗

中國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和調查,建立了性向與各種職業之間的關系,從而可以根據他們在職業能力測驗的各種子測驗上的分數來評估他們在各種職業中的潛力。所以中國有很多種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其中壹種是通用職業能力傾向測驗,用於職業定位,通常包括壹組涉及各種職業活動的子測驗。BEC職業能力測驗(ⅰ型)是由北京市人才測評中心(BEC)於1988參考美國教育與工業測試服務中心編制的CAPS而開發的,是我國最早的成套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該測試包括八個子測試:機械推理、空間關系、語言推理、數學能力、語言應用、單詞知識、感知速度和準確性、手指速度和靈活性。

2.常用專項能力傾向測驗遊戲攻略

所謂特殊能力,是指從事某種職業活動的能力,如運動能力、機械能力、音樂藝術能力、飛行能力等。專項能力測驗就是對這些能力的測量,也可以說是確定智力特殊因素的測驗。它具有診斷和預測的功能,即可以判斷壹個人具有什麽樣的能力,以及他在活動中適應和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常用的專項能力測試壹般測量某項專項能力所包含的各種因素,其內容與相應專業或職業培訓的重點相壹致。測量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了解壹個人在這個專業領域的現有水平,也是為了預測他未來在這個專業領域成功的可能性。在教育領域,專項能力測試可以作為制定和實施相關教育計劃的依據,P可以測量學生的發展潛力,從而了解學生的情況,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為中學畢業生的繼續教育和就業咨詢以及專業學校的招生提供服務。下面是壹些常用的特殊能力測試。

(1)音樂能力測試

壹般來說,音樂能力包括四個方面:對音樂的基本感覺、理解音樂關系的能力、欣賞音樂的能力和演奏或鍛煉音樂的能力。大部分音樂水平測試都是基於此。常用的量表有Sishore音樂天賦測試。西岸音樂天賦測驗從5個方面25項特殊能力來衡量和區分有音樂天賦的孩子。這五個方面分別是音樂的感受與感知,音樂的運動,音樂的記憶與想象,音樂的智能,音樂的情感。測試的項目都記錄在記錄上,每壹項能力都由淺入深地用壹組難度較大的問題來衡量,以便更準確地區分被試的音樂能力。

(2)寫作能力傾向測驗。

這種特殊能力測試側重於感知速度。例如,明尼蘇達文檔測試包括兩個部分:數字比較和名稱比較。數字比較是向被試呈現200對數字,每個數字包括3-12個不同的數字,要求被試盡快找到兩個數字相同的數字並標記出來;名字比較就是把數字換成名字。壹般來說,寫作能力傾向測試要求註意力高度集中,觀察力敏銳,同時要求復習速度較快。

(3)創造力測試

創造力是智力的綜合體現,受創造性思維和想象力的引導,受智力水平的制約,所以我們把創造力測驗作為壹種能力測量來討論。創造力測驗的目的是評價個體創造力的水平,對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和潛能的開發與預測具有積極的意義。由於創造力的定義,尤其是它的操作性定義,壹直是心理學研究領域頗有爭議的話題,許多心理學家根據自己的定義和理論思路設計了相應的創造力測驗。總的來說,大家基本都認可發散思維的質量特征,如新穎性、獨特性、流暢性、靈活性,是創造性活動的基礎。因此,大多數創造力測試側重於測量發散思維能力。比如目前常用的南加州大學測驗、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芝加哥大學創造力測驗,都是圍繞測量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來設計的,雖然題型數量和具體內容有所不同。本文介紹了常用的托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

托蘭斯的創造性思維測驗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育心理學家托蘭斯編制。是目前影響最大、應用最廣的創造性測試,適用於幼兒園到研究生階段。托蘭斯的創造性思維測驗由三套組成:圖形創造性思維測驗、中文創造性思維測驗和音詞創造性思維測驗。每套有兩份,滿足創意初試和復試的需要。整個測試由12個子測試組成。圖形創造性思維測驗(A型)包括構造圖形和完成圖形和線條三個子測驗。測試按照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精致性進行評分。《中國人創造性思維測驗(B型)》包括提問、猜原因、猜結果、產品改進、非常用、非常問題、假設等七個子測驗。該測試從流利性、靈活性和獨特性三個方面進行評分。聲音和文字的創造性思維測試包括聲學想象和擬聲詞想象兩個子測試,測試中只記錄唯壹性得分。托蘭斯的創造性思維測試以學校為基礎。為了消除受試者的緊張情緒,他把測試稱為“活動”,以遊戲的形式組織,使測試過程輕松愉快。

第二,人格測量

人格測量是壹種用於確定人的人格特征或人格類型的心理測量。第壹個提倡用科學方法測量人格的人是英國的高爾頓。人格測量具有描述和識別功能,便於因材施教和職業指導。

(壹)人格測量的方法

不同的人格理論導致不同的人格測量方法,包括自評量表、投射測驗、評定量表和情境測驗。

1.自報量表法

自評量表,也稱自陳問卷,是測量人格最常用的方法。自評量表的方法是針對所要測量的人格特征編制許多測試題,讓被試回答,並從回答中判斷這壹特征。它不僅可以測量外顯行為,還可以測量自我對環境的感受。基本假設是只有被試最了解自己。

由於自評難以控制相關變量,不容易客觀評分,自評量表法多采用客觀測試的形式。此外,被試的偏倚或習慣會影響結果的真實性,因此應在量表中加入效度量表,以檢查被試答案的效度。

2.投影測試方法

投影測試是壹種無組織、隨機的測試方法。它是給被試提供壹些模棱兩可的刺激情境,讓被試不受限制、不受控制地自由應對各種模棱兩可的刺激,從而不自覺地揭示自己的人格特質。基本假設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可以預測的,有其自身的原因,而不是偶然的。根據被試的反應風格,投射測驗可分為以下五類:聯想法、建構法、完成法、選擇法和揭示法。

3.評價量表法

所謂評價,就是評價者通過觀察,對被評價者的某種行為或特質確定壹個分數。表達評價結果的程序稱為評價量表。評定量表壹般包括壹組用於描述個體特征的詞語或句子,要求評定者在多類別連續體上對被評定者的行為和特征進行評價和判斷。評價量表法是觀察法和測試法的結合。由於評價方法不同,通常有不同類型的評價量表,如數字評價量表、圖表評價量表、標準評價量表、強制性評價量表和檢查表。常見的人格評定量表主要有肖小蝶的品質評定量表、範蘭恩的社會成熟度量表、卡諾夫斯基的兒童社會行為量表、高夫的形容詞檢查表等。

(2)氣質類型的確定

氣質類型的測定方法主要有觀察法、條件反射法、心理實驗法和心理量表法。其中,自評量表法是壹種比較簡單的確定氣質類型的方法,主要由波蘭心理學家簡?Streyrau的氣質問卷(STI),英國心理學家編制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美國心理學家thurston編制的thurston氣質量表,我國陜西教育學院的張拓基和陳會昌編制的氣質類型問卷等

氣質類型問卷***60個條目,每個基本氣質類型15個問題,隨機排列。采用自述法,要求被試按照指導的要求回答問題。

氣質類型問卷

這個測試有60個問題。只要妳能根據自己的實際行為如實回答,就能幫妳確定自己的氣質類型,但壹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回答時,請不要猜測題目的內容要求,也就是說,不要考慮自己應該怎麽做,只回答自己平時怎麽做,因為題目本身沒有對錯之分。

回答要快,不要在壹個題目上花太多時間。

(3)每道題都必須回答,不能有空題。

回答以下問題時,認為非常適合自己情況的打2分,比較適合自己情況的打1分,介於符合和不符合之間的打0分。如果不適合自己的情況,得分-1;如果完全不適合自己的情況,打-2分。

1.盡量安全,不要做不確定的事情。

2.遇到氣人的事就暴跳如雷,什麽話都想說出來。

我寧願獨自工作,也不願和許多人在壹起。

妳可以很快適應新的環境。

5.不喜歡那些強烈的刺激,比如尖叫、噪音、危險的鏡頭等。

6.和別人爭論的時候,總是主動,喜歡挑釁。

7.喜歡安靜的環境。

8.善於與人交往。

9.羨慕那些善於克制感情的人。

10.生活規律,很少違反作息制度。

11.大多數情況下情緒是樂觀的。

12.遇到陌生人會覺得很拘束。

13.遇到氣人的事,我能自我克制。

14.做事總有巨大的能量。

15.遇到問題,往往優柔寡斷。

16.在人群中永遠不要覺得太拘束。

17.興高采烈的時候,覺得什麽都有意思;抑郁的時候覺得什麽都沒意思。

18.當我專註於壹件事的時候,其他的事情很難讓我分心。

19.理解問題總是比別人快。

20.遇到危險情況時,總有壹種極度恐怖的感覺。

21.對學習、工作、事業都有很高的熱情。

22.能夠長時間做枯燥單調的工作。

23.對某件事感興趣,就會精力充沛,否則就不想幹了。

24.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