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作為合肥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50強企業名單。
目前合肥最被稱道的是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並逐漸形成核心(長信等。)、屏幕(BOE、維信諾)、器件(聯寶電子、各大家電品牌企業);
新能源汽車和光伏;
裝備制造(合力、鍛造等。);
宏基因和生物醫學;
以及正在爆發的量子產業、類腦智能(HKUST)以及可控核聚變、超導、光源、信息工程等壹系列前沿科研課題,這些都可以成為未來國家的棟梁。
至於壹些網友列舉的樓盤,合肥今年上半年賣了600多億,但離杭州6543.8多億+0000多億的收入還差得很遠!
合肥,還是需要努力!
總體而言,合肥的支柱產業如下:
合肥的電子信息產業包括以BOE為代表的液晶面板產業、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產業、集成電路產業。聯想的聯寶科技(合肥)是聯想全球最大的PC R&D和制造基地。2018年,其產品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套,成為合肥首家營收突破600億元的獨立法人企業。
兩年前,BOE投資400多億元建設了10.5代線。據說投產後年產值可達200多億元。
2016年合肥“四大家電”產量再創新高,達到6500萬臺,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制造基地。海爾、美的、榮事達、格力都在合肥有生產基地。
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合資項目在合肥破土動工,將形成年產65438+萬輛純電動乘用車的生產能力。中德總理共同推動的“工業4.0”重點合作項目,成為安徽省先進制造業“壹號工程”。合肥以此為契機,打造中德產業園,推動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變。
總的來說,合肥的生物技術不強,但也在發展。近年來引進了清華、北航等壹些高校和研究機構,準備在公安領域發力,前景看好。
這壹定是目前當地的pat。從今年年初開始,幾場地方拍賣會收的錢就知道了。哪個行業能與之相比?
。
合肥現在大建設,各方面都需要錢。沒有本地拍賣收入,分分鐘就停了。
。
當地每次拍賣收入以億元計算,撐起了合肥的臉。
請問合肥哪個新興產業和面子工程沒有本地拍賣的支持?
目前合肥市區越來越大,土地資源越來越多,但這是壹個惡性循環,土地是有限的。
希望合肥在本地拍賣的基礎上盡快有自己真正的支柱產業。妳怎麽想呢?
糧食工業和畜牧業。
2018年度,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7.84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2%。其中,糧食作物52.56萬公頃,下降0.7%;棉花1.1.2萬公頃,增長3.2%;蔬菜81.2萬公頃,增長3.3%;瓜果8800公頃,增長4.3%;油料4.96萬公頃,下降2.2%。
全年糧食總產量301.35萬噸,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大米238.04萬噸,增長0.9%;小麥54.99萬噸,增長21%。石油產量為14.88萬噸,下降1.5%。
棉花產量8300噸,增長10.6%。蔬菜產量20841萬噸,增長4.5%。瓜果產量22.75萬噸,增長14.6%。
年末全市生豬存欄1185500頭,比上年增長0.3%;出欄量268.4萬頭,下降4.7%。肉類總產量43.6萬噸,下降2.6%,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3.59萬噸,下降4.5%。禽蛋產量192000噸,增長1.2%。牛奶產量7.46萬噸,增長0.6%。
目前的支柱產業是房地產,這是近兩年合肥人引以為豪的支柱產業。另外就是餐飲。合肥的吃喝拉撒也挺牛逼的。其次,娛樂圈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打牌,甚至在晚飯前的10分鐘還能玩幾把,可見合肥人還是挺敬業的!未來幾年,預測養生會很受歡迎,主料是“西北風”。
土地拍賣,房地產,各種類型的傳銷。
除了房地產還有什麽?妳知道今年的獎金是怎麽發的嗎?
合肥除了房地產什麽都沒有!
提問者有壹個誤區,可能認為所有發達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支柱產業,從而形成自己的優勢和特色。這種想法在40年前可能有道理,但今天中國有多少城市有支柱產業?
現在大部分城市都在壹體化發展。與前幾年房地產繁榮時期相比,房地產是大多數城市的主要財政收入。
要說合肥,和大多數城市壹樣,沒有支柱產業,但有優勢產業。比如科教、電子制造、科技創新、新能源汽車等等都有壹定的優勢。
合力真的不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