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金壇茅山風景區道教文化史

金壇茅山風景區道教文化史

茅山,中國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也是道教上清派、正壹派、全真派存在的地方。

茅山道教的起源:相傳上古時期,帝嚳高辛的展演在曲曲山伏龍地(今茅山鎮陳余)修行,距今近五千年;郭嗣超,周燕人,也曾在陳余寺修煉,後被封為太尉寶光真人。先秦時期,李明居住在古代煉丹院(今甘源寺),丹井至今仍存。漢朝時,陜西鹹陽的毛氏三兄弟(茅穎、毛古、毛中)在曲曲山下(今夏波宮)修道行善。東晉時,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樸峰修煉,寫成《抱樸子》,是道教宗教哲學和原始化學煉丹術的重要著作。葛洪是漢魏以來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後人稱但丁學派。他的《抱樸子內篇》為神仙道教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理論框架,為南北朝道教的成熟準備了條件。

上清派的誕生與興盛:東晉興寧二年(364),楊、、等人在道道士魏等神仙的教導下,撰寫了《上清大洞真經》(後由王靈祁修訂,流傳於世),在茅山建立了壹個新的道教派別——上清派。南朝齊梁陶弘景隱居茅山四十余年。他收集了楊、的手跡和其他門派的重要法門,編纂了《真誥》,編纂了《升真秘笈》,編纂了《真靈位圖》,使上清派的教義、教法和神仙譜系更加完備。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傳承人。因為茅山是山,所以又叫茅山派或茅山派。茅山道教以三兄弟為開山祖師,尊魏為第壹代道士,尊楊為第壹代道士。唐宋時期是茅山道教的鼎盛時期,深受朝廷推崇。李朝自稱是道教創始人老子李二的後人。宋真宗還創造了“天書”,還原了道教“聖父降臨”的神話,以神權鞏固皇權。宋徽宗自稱是“道君皇帝,這壹派的領袖”。在宋哲宗,道教很有名,道士們直接給皇帝寫信,由皇帝授予他。朝廷給茅山道士壹個稱號,天都,壹個碑文,壹個寶藏,建了壹座宮廟,發展到250多處。茅山道教遍布全國,並傳播到海外。淳祐九年(1249),宋理宗禦書《上清宗壇》置於傅園萬寧宮“宗壇殿”。

《三山》左夫歸右壹: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張克達,第三十五代石天,掌管三山(龍虎山、茅山、格竈山)左夫。到了元代,原本與江南並行的石天、上清、靈寶等道教流派逐漸融合,匯成以福永為主的正統學派。此後,茅山成為正壹派主導的道場,但其教義譜系仍按上青派流傳。

全真派的傳入與發展:北方全真派傳入茅山,其史籍記載於明朝嘉靖、萬歷年間(1522~1619)。嚴希言活在甘源的視野中,傳播了“邱祖甫詞岔派”。明末,沈昌靖(號太和),龍門派第七代傳人,晚年也住在茅山。清康熙二年(1663),全真龍門派第七代律師王常月率詹壽春、邵壽山在茅山講經。全真龍門派第八任創始人、清代順治進士笪重光,因仕途艱難而隱退於甘源視野,自稱余剛掃葉道士。

由於他們的推動,全鎮的龍門教派迅速在陳余寺、德佑寺、仁佑寺、白雲寺傳播開來。於是,茅山形成了“五觀”傳道理,“三宮”傳道理的局面,壹直持續到1949。茅山五觀都是真的,但門派也略有不同。甘源和仁佑的觀點傳播了龍門和燕祖教的全部真理,白雲、陳余和德佑的觀點傳播了龍門的全部真理。

近代的曲折發展;

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神社存廢標準》,對道教采取限制政策,規定道教“不是好宗教”,“應予廢除”。

1937年冬,侵華日軍入侵句容,橫行茅山,殺人放火燒道觀,褻瀆神靈。22名道士被殺,血跡斑斑。有著千年道統的茅山道教瀕臨滅亡。

1938年6月,新四軍進入茅山,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茅山道教人士積極參與抗日救亡的洪流。抗戰勝利後,小九萬福宮易雲道院住持滕銳誌、學監白玉泉和道士孫在江蘇大茅山發起組織了壹次道教改組會議,以復興茅山道教。

1949年4月23日,金壇解放。蘇南行政公署派張儀到茅山組織道士研究時事政治,闡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茅山三宮五觀並入茅山道院。

1954年,公道士當選為句容縣人民代表,同年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委員。從1961調入北京市中國道教協會,歷任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會長,政協委員、常委。文革期間,茅山道觀又經歷了壹次浩劫,神像被砸,道士被下放,經書被燒,大量文物字畫流失。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開放了九宮和傅園宮。

1993年8月,甘源概念正式對外開放。此後,茅山道院傳播了正教,甘源觀為昆道培育了道場,並傳播到全真龍派。

茅山道教幾經劫難,大量具有珍貴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被毀。鼎盛時期,257座寺廟和寺院中的大部分已經沒有了蹤跡,只能在歷史記載中找到。例如,歷史悠久的崇西萬壽宮於1966年被建成靳東水庫,宮殿遺址被完全淹沒。其他大大小小的道觀,在抗日戰爭中被燒毀,只剩下壹片廢墟,或者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拆掉改作他用。希望人們能意識到保護道教文物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