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水兵馬吉芬因北洋水師失敗而自殺。
去年是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除了不屈的北洋提督丁,這支隊伍中還有壹名海軍軍官。這位鮮為人知的外國軍官名叫馬吉芬,曾指揮清軍鐵甲船“貞元號”,在黃海戰爭中與日本聯合艦隊決壹死戰。& gt誰是馬吉芬?他是壹個為中國海軍而生,為中國海軍而死的年輕人。他37歲就去世了。馬吉芬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壹個顯赫的軍人家庭。17歲考上印第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但1884畢業時,未能在海軍服役,帶著1000美元的安置費回家當替補。這壹年,中法戰爭爆發。當馬吉芬在報紙上看到李鴻章在福州開業的消息時,他非常激動,決定去中國參軍。1885年4月,馬吉芬航行了四個月,到達了天津城外的港口,但他上岸後聽到的第壹個消息是戰爭結束了。馬吉芬很失望,但他仍然想在中國當壹名海軍軍官。於是他通過美國副領事把申請信交給了李鴻章。李鴻章接受了他的采訪。面試進行得很順利。然而,就在馬吉芬認為“馬到成功”的時候,李鴻章突然問起他的年齡,馬吉芬回答說他25歲。李鴻章板著臉說,“三十而立”,馬吉芬擔不起重任。經過馬吉芬的再三懇求,李鴻章同意讓馬吉芬在中國海軍服役,只要他能通過考核考試。兩天後,天津學校專門為馬吉芬進行了壹次“公務員考試”。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學習了七年的馬吉芬,在所有試卷中只答對了60%,這讓中國的考官很滿意。但李鴻章還是不敢放心魚雷艇由洋人指揮,只讓馬吉芬做了天津軍械局的教導員。在天津軍械局教書的日子裏,馬吉芬的年薪只有130兩白銀(按當時匯率1800美元)。盡管他的職位很高,但在購買軍火時,他從未貪圖回扣。就這樣,李鴻章開始給馬吉芬壹個重要的任務。& gt1894,甲午戰爭爆發。馬吉芬被任命為鎮遠號戰列艦的副艦長,參加黃海海戰。9月17日,馬吉芬從教官變成了戰士。馬吉芬經常建議“先發制人”,但他發現中國人的策略從來都是“避敵護艦”、“重在防禦”,這讓馬吉芬很困惑。鎮遠被三艘日本戰船包圍,中日戰船比例迅速由12比12變為8比12。與此同時,丁指揮的戰船在日本船只的攻擊下被打得千瘡百孔。於是馬吉芬命令鎮遠接近日本艦隊,以分散日本的火力。日軍旗艦“吉野”號被“鎮遠”艦吸引,馬吉芬下令四門克虜伯主炮全線開火,吉野因此失去戰鬥力,率領兩艘日軍艦艇撤退。身負重傷幾乎失明的馬吉芬目睹了令人震驚的壹幕:鄧世昌率領日艦“致遠”號和炸彈耗盡後正在逃竄的日艦“吉野”號...後來,昏迷中的馬吉芬被擡進了機艙,留下了壹張她的頭裹著棉紗、渾身是血的照片。& gt1895,17年2月,日軍入侵阿哈瓦,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馬吉芬聽到壹個消息,說中國朝廷把戰爭的失敗歸咎於他的外國顧問。馬吉芬知道這對他意味著什麽,所以他偷偷藏在壹艘美國貨船上,潛回中國。& gt中國海軍戰敗後,西方國家輿論認可日本海軍驍勇善戰,而中國海軍統帥不力,素質低下。為了“證明”與他並肩作戰的戰友的清白,馬吉芬開始到處發表演講。馬吉芬的《鴨綠江外海戰》壹書中有壹段話:“中國的海軍並不像妳說的那麽貪婪無能。我們的同胞總是侮辱中國的海軍。然而只有1輕巡洋艦和1炮艇逃脫。中國海軍的絕大多數,都在與日本艦隊搏鬥。雖然我們在技術上處於劣勢,但是不要再侮辱我們了。我們和那些在戰鬥中犧牲的人應該得到我們美國同胞的尊重。」& gt人們只看戰爭的結果。由於馬吉芬的大腦在戰爭中受了重傷,美國人認為他患有精神病,他的努力被視為瘋狂,他說的話被視為笑話。馬吉芬對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敘述起初是新聞,後來被視為狂言。馬吉芬本人在醫院裏表現出壹些瘋狂的跡象。他的病歷上寫著:“右眼視神經受損,耳膜受損,肋骨和臀部還有彈片殘留。」& gt2月1895,11,彈盡糧絕的丁拒絕日軍和裏納爾的強行投降,服毒自殺。怎麽也想不通,自己尊敬的提督丁為什麽會有這樣的遭遇:丁生前早已被革職;他死後,光緒皇帝還頒布了“壹家人無財產,不得下葬”的聖旨。回憶丁知府時寫道:“夜半孤燈下,我思之,飲之而死。老英雄當時是什麽感受?”1897二月11日,選擇了受人尊敬的提督丁在紐約壹家醫院殉難並被槍殺的日子。他在病床上留下壹張紙條:“我的心屬於中國,屬於北洋水師。根據馬吉芬的遺囑,下葬時,他的遺體穿著北洋水師的制服,靈柩上覆蓋著黃龍旗,這是他從中國帶回來的、曾掛在鎮遠艦上的中國海軍旗幟。& gt馬吉芬的墓碑背面鐫刻著中美兩國國旗,正面寫著:“這座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壹位深愛自己祖國卻將生命獻給另壹面國旗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