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錯誤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包括三個層次:法律知識、法律態度和守法行為素養。它配合道德意識,規範人們的社會行為。違法犯罪的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少數人犯罪是因為對法律的無知,而大多數人犯罪是因為錯誤的法律觀念,或者是對法律的蔑視和缺乏守法的行為素養。此外,不守法的錯誤示範也是潛在的影響因素。目前,社會上的腐敗從賣淫、嫖娼、腐敗和謀殺案件到亂扔垃圾、闖紅燈和逃稅案件不等。這些錯誤的行為青少年久聞,往往是不尊重法律權威的根源。
4.3不成熟的認知結構
認知結構是指個體在感知和理解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形成的壹種心理結構。失足少年的認知結構不成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在時間因素上,事物或現象不能很好地與其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只孤立地看待認知對象,容易受現狀的影響;同時,認知對象不能很好地與空間領域的其他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容易產生認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二是缺乏批判性、省力性、自覺性、預見性和適應性,難以處理復雜事務;第三,認知無法控制情緒的影響,容易情緒化。壹旦有犯罪欲望傾向,就變得難以抑制。[15]
4.4情緒易激動和暴露
壹件小事很容易激起少年犯的激情。激情爆發的時候,往往是不計後果的。大家打架的時候,因為愛虛榮,逞強,想當英雄,更容易激動,動刀動槍,瘋狂至極。他們不會停止,直到他們打敗對方。激情過後冷靜下來,壹般都會後悔;如果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它也會感到恐懼。他們的情緒很容易暴露,壹高興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不開心的時候會惱羞成怒。同時,他們的情緒極不穩定,表現為情緒多變,喜怒無常,生氣時殘忍粗暴,高興時容易情緒化。如果教育者對他們缺乏感情,采取諷刺、粗暴的態度,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反對情緒,甚至會和教育者頂嘴、謾罵;如果教育者充滿情感,往往會產生好的結果,甚至會讓他們痛哭流涕,表達悔悟的決心。但這種情緒往往反復出現,時過境遷,犯罪青少年還會繼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給人以口是心非、言行不壹的感覺。
4.5明顯的雙重性
少年犯在實現社會化目標時表現出意誌的軟弱,但在實施反社會活動時表現出意誌的堅韌。【16】失足少年大多來自學習和品德表現不好的雙差生,以及愛享樂愛休閑討厭工作的倔強少年,可見與其意誌薄弱不無關系。未成年犯在矯正過程中,無論是學習文化技術,還是生活勞動,往往怕苦、怕累、怕困難,缺乏改正錯誤的勇氣,是意誌薄弱的表現。由於未成年犯意誌薄弱,在不良外部激勵的影響下,很容易使其意誌活動偏離社會要求。與意誌的軟弱相反,它能千方百計消除主客觀的艱難險阻,表現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頑強意誌。比如為了滿足私欲,冒著死亡的危險去犯罪,或者敢於以身試法;審訊中,有的犯罪少年堅守同盟,拒不招供,態度堅決,不吐真言;在矯正過程中,壹些少年犯敢於不顧個人安危,與管教人員對抗或逃跑。
4.6冒險
在不顧壹切的霸權英雄觀的支配下,犯罪青少年在犯罪時表現出狂妄自大、盲目冒險的不良意誌行為。例如,壹些犯罪青少年說:“我知道騙錢是犯罪,但如果妳想享受快樂,就不能害怕冒險。”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吃。支持勇敢的人,餓死膽小的人。為了得到更多的錢,冒壹些風險是值得的。我嘗到了冒險的刺激。“大多數實施盜竊的青少年認為,幹這壹行要靠‘三技七勇’;我也覺得要做好“做賊,壹定不要怕挨打”的心理準備。有少年犯說:“為了搶錢,我寧願死,也絕不平庸地活著。“少年犯在談到自己作案前後的心理狀態時,幾乎都會提到自己的冒險心理。他們說,在犯罪之前,他們都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懼,但為了吃喝玩樂,他們會安下心來,鋌而走險,以為只要有思想,就沒有什麽了不起的;違法犯罪的時候,只想著快點得手,豁出去了,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發現之後,能擺脫就擺脫,擺脫不了就聽天由命。庭審中,要麽先編造謊言,實在不行就實話實說,表現出良好的態度,要麽什麽都回答不回答,什麽都處理不承認。剛進少管所時,他們打算“彌補獄中損失,出去後再回去工作”;犯罪青少年的冒險心理,雖然有的能壹時成功,但只能讓他們在犯罪的泥坑裏越陷越深,終究逃不出法律的制裁。
4.7易感性
因為失足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差,很容易接受別人的暗示而盲從。在球迷鬧事、街頭暴力等集群犯罪活動中,容易隨波逐流,糊裏糊塗地幹壞事;在未成年人犯罪團夥中,容易在國家或頭目及其他成員的語言、表情、動作的暗示下,進行群體性犯罪活動;壹些少年犯很容易被激怒和慫恿去犯罪。這些都表明,少年犯缺乏意誌意識,具有很強的暗示性。
5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預防策略
5.1社會方面的預防
進壹步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懲治司法腐敗,嚴明法紀,樹立法律在社會上的權威,增強對犯罪分子的威懾力。同時,大力整治社會醜惡現象,凈化社會風氣,特別是對嚴重毒害青少年的黃、賭、毒進行長期的專項鬥爭,逐步消除其惡劣的社會影響。進壹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通過輿論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公德教育,樹立社會新風尚,形成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強大社會心理力量。
規範文化圖像市場管理,加強對非法出版物的取締和打擊。同時,要加大優秀文藝作品的創作力度,引導青少年文化生活寓教於樂,陶冶情操。加大素質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教育方式,註重知行合壹,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同時,落實義務教育法,依法控制學生流失現象。
完善我國青少年立法工作,應以詳細的法律形式確立青少年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權益,並在司法實踐中給予切實保護。
5.2網絡預防
5.2.1加強青少年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自律。
預防青少年網絡犯罪,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根本問題是加強自身道德修養。事實上,現有的道德觀念和計算機道德觀念在本質上並不矛盾。如果能用現有的道德來約束計算機和網絡,就不可能實施網絡犯罪。現在的問題是道德觀念淡薄,法律意識淡薄,很難約束電腦和網絡中的壹些行為。因此,需要加強道德修養,通過實踐了解基本的是非、是非、善惡、美醜,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規範,從而自覺遵守和維護網絡道德。
案例:壹條圍巾撕裂了六個家庭。杭州壹女高中生被同學殺害。杭州蕭山區發生壹起令人震驚的女高中生被殺分屍案。這壹消息隨後得到警方證實。截至昨天上午,5名肇事者均被杭州警方抓獲。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們是死者的同學。昨天下午,記者獲悉了案件的大致經過:受害人阿紅,年齡17,在蕭山某高中就讀。因為壹點小矛盾,阿紅和同學阿傑吵了起來。2月17日,懷恨在心的阿傑糾集其他四人,將阿紅騙至阿花家中,用圍巾勒死阿紅,然後將阿紅的屍體拋屍野外。這起命案不僅斷送了6個孩子的未來,撕裂了6個家庭,也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青少年犯罪的關註。其實早在半年前,杭州蕭山區的壹個高二男生,也因為壹個不起眼的小腫塊,殺死了壹個他不認識的女學生。這名家境貧寒的女學生受害時,剛剛高考完,即將成為大學生。在這兩起謀殺案中,死者和行兇者都是風華正茂的少男少女。為什麽青少年會持刀殺人,殺同學?青少年心中有多少仇恨,必須把所有的解決方法歸結於暴力?缺乏對生命教育的尊重昨晚,記者采訪了杭青熱線心理咨詢師楊迪先生。當她聽到另壹起學生謀殺案時,她感到非常難過。“這起殺人案再次反映了我們孩子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壹個缺陷——缺乏‘尊重生命’的教育。”“這導致我們的青少年對他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漠不關心。除了傷人殺人,還包括自殺。“她說,正是因為學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蒼白,更強大更聰明的年輕壹代失去了善良和同情。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社會,更關心的是孩子或學生如何競爭,如何去愛、同情、幫助他人淡出。”這種冷漠是最可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青少年犯罪是教育無效或失敗的直接結果。懲罰永遠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讓生命光明,讓生命的終極可能性光明。毫無疑問,青少年犯罪是社會環境的產物,盡管問題是復雜的、多方面的,但也有必要提出這樣的問題:青少年犯罪和道德救贖的可能性在哪裏?可能嗎?這怎麽可能呢?【律師點評】1。追溯少年犯罪(1)《欲望的囚徒》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整個社會的利益重新調整和重新分配,加劇了不同收入群體的分化。”恐貧”已經成為大眾的壹種社會心理疾病,人成了欲望的囚徒。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豐富,人的潛在欲望獲得了“合法化”的地位。原因可能在於肯定了個人欲望的自由權利,而同時又誇大了個人欲望的自由。所以社會結構和心理的失衡成為犯罪的誘因。(2)終極關懷的缺失,主流意識形態的解凍,西方文化的吸收,帶來了價值判斷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個性化,終極關懷不得不讓位於“吃喝玩樂”的歌詞。各種價值觀並存帶來的困惑,讓正處於人生脆弱敏感期的青少年無所適從。(三)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可以減少因社會分配不公而引發的激化矛盾的犯罪行為。因為社會保障是對社會成員基本生活權利的保障,它至少可以消除和減少那些為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發生的犯罪行為。“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理論是否適用於社會進化?我們如何保護弱勢群體?這些問題亟待討論和回答。(4)城市化進程中的機遇隨著人口流動和信息流動的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同時也為犯罪活動提供了機會。因此,有些人把犯罪視為現代化的副產品。”有錢就有壹切”已經成為行動綱領。妳什麽都不信,什麽都敢做。結果妳陷入了急功近利、不擇手段、道德淪喪、理性毀滅的境地。(五)同伴交往中的負面影響同伴交往原本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群體之間的人際交往,但由於社會對年輕人的獨特關註,現在通常指年輕人之間的交往。同伴交往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態地表現為信息交流和物質交換;靜態反映的是人際關系,即通過動態互動形成的情感聯系。由於青少年的敏銳和不成熟,往往情緒強烈,容易走極端,導致壹些人爭搶“自尊”,迷戀“俠義”,為“仗義”鋌而走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