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文集1閱讀心得最近壹直在讀陶行知教育文集,對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有了深刻的理解。體會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他主張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的內容,“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命教育是生命本來的、自主的、生活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改變生活。生活總是如此,那就是生活總是包含著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妳生活的內容。過得好是好教育,過得不好是壞教育。生命教育與生俱來,與生俱來。壹出生就身敗名裂,進棺材就畢業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面。
從內容上看,是動態的,隨著環境的變化,受教育人群的不同而變化。在生活中尋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概念相當清晰。陶先生強調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正是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提高人的素質和做事的能力,教會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學以致用。這不就是我們今天提倡的素質教育嗎?讓學生走進自然和社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中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現和諧發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閱讀體驗2。在假期裏,我讀了陶行知的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壹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華。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與學”、“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型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多個方面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知行合壹”的獨特教育思想。通過壹次次的經歷,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開始意識到自己確實需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
首先,用愛心對待學生,傳遞壹份愛心給他們。
“帶著壹顆心來,不帶著壹根草去”體現了對老師真摯的愛。作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和寬廣的胸懷倡導並實踐著愛的教育。他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熱愛學生,把學生和學校稱為“愛人”,令人耳目壹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們也要像陶老師壹樣,用大愛滋潤無數的童心,培育無數的心靈。作為老師,愛學生首先應該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壹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壹方面又優於別人。老師不能以個人好惡來評判壹個學生,把“差生”當成“朽木”,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作為老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理念和生活的全面關懷和愛護。也就是老師想到的,老師想到的,家長沒想到的,老師也想到的。教師應該是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壹個部分。當然,戀愛中有嚴格,戀愛中有教育。陶老師在盡力改善學生生活條件的時候,壹定不能浪費。當他看到學生不良的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會及時送去關心和引導。作為壹名現代教師,我們應該教給孩子更多的謙遜、寬容和善良。灌輸更多的理想、道德和情操;多壹些理智和引導,讓學生在接受老師的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都受益!
“教的方法必須以學的方法為基礎”,學生要邊學邊教。實際上包括兩層含義:壹是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程度;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不同年級學生的個人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藝、心理水平不同,教師必須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壹個孩子受益。正如陶先生所說,“松樹和牡丹花需要不同的肥料。如果用松肥栽培牡丹,牡丹會瘦死的;”相反,如果妳用牡丹肥培育松樹,松樹會被燒死。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就像園丁壹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給他們提供合適的肥料、水分和陽光,還要消滅害蟲。這樣,它們才能蓬勃發展,否則就無法避免枯萎。彌補劣勢,善於挽回損失,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學了就教,學了就教,學了就少教,學了就少教,學了就快教,學了就慢教。”由此可知,陶行知顛倒了教與學的關系,不是傳統教師學會如何教學生,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壓力,而取決於學生的速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論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生可接受的水平和近期發展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能壹哄而上。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我們教師要學的東西也是豐富多彩的。向陶行知學習,向前輩學習,多積累知識,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當作我們教育現代化的指路明燈。
陶行知教育文集3閱讀心得“愛全世界”是陶行知生前信奉並壹直踐行的人生信條。大概只有這句話能充分表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本質。陶行知先生是壹位舉世公認的偉大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曾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局長,後任中國教育改良學會總幹事。並先後成立了曉莊學校、生命教育社、山海工程集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壹體化”三個命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
壹直以來,陶行知先生都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積極倡導和踐行愛的教育。對待學校,對待教育,對待學生,對待自己的事業,壹直都在向我們展示他的熱情和激情。這樣的付出,真的讓人驚喜和感動。教師和醫生壹樣,是壹種良心的職業,它的衡量標準在於教育者的頭腦。作為壹名教師,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愛,對教育的愛,我們很容易想象他是無法給學生好的教育的。可以說,熱愛學生也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作為壹名教師,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熱愛學生,才能用溫暖親切的態度對待學生,才能表現出100%的耐心,才能用柔和親切的話語與學生交流。只有這樣,師生的心才能越來越近,最終融為壹體。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更了解學生,從而對癥下藥,積極幫助學生。同時要嚴格要求自己,積極使用正面形象。
引導學生。或催化,或推動,或誘導,各種方案,因材施教,勤勤懇懇幫助學生讀好書,做好人。
只有閱讀陶行知文集,才能真正了解陶行知,然後用他的精神激勵自己,用他的教育思想武裝頭腦,用科學的態度看待學生、教育、生活、世界!也正是憑借著不懈的堅持和對教育的滿腔熱愛,陶行知先生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通過不斷的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形成了壹系列生動實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這麽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的觀點可以說是陶行知先生最關鍵的教育思想。可以說,生命教育壹直存在於人類社會,或者說,生命,在某種形式上,就是教育。生命教育強調教育要以生命為中心,反對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不給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可以說,生命教育實際上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也就是說,生命教育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面。
陶行知先生曾說:“在我的教育中,兒童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任何偉人都大。”在他的觀念裏,作為老師,要學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和想法。當然,尊重不是放縱,更不是讓他去死。在老師對學生的愛中,也應該有“嚴”的成分。只有學會尊重學生,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教育方式,用最好的方式支持學生。當發現學生有不良的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不應過分責備,而應及時送去關心和引導,爭取學生接受我們的愛,順利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
事實證明,如果壹個老師對自己的學生缺乏愛,課堂上就很難振奮起來,缺乏激情,更不用說課堂上師生的同心交流了。這樣壹來,學生就不會被課堂內容所吸引,從而產生厭學情緒。但是,如果壹個老師只愛壹部分學生,也意味著他對其他學生漠不關心。這種愛是壹種非理性的情感,絕不是教育者應有的真愛。所以,老師給學生的愛,應該是理性的、公正的、正義的愛。只有用心付出愛,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愛,主動回饋。
教育者要時刻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敏銳嗅覺,深入實際地生活,勇於主動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同時,教師還肩負著另壹個使命:“把美引入課堂,引入學生心中。"
坦白說,壹個能充分享受快樂的人,壹定對美好的事物有著高度的敏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愛那些孩子,才能因為那份愛而幸福。這種愛,是條條框框永遠帶不來的。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不能強求。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用尋找美的眼睛看待生活和社會時,這種樂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更好地傳遞美和愛。縱觀人的壹生,學生時代是壹段不可磨滅的時光,純凈,幹凈,夢幻,真實的存在。
所以,每個老師都應該“愛全世界”,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回憶,讓他們在學校健康快樂的成長。
“千百種宗教教導人們尋求真理;學萬千事,學做人。”這是陶行知先生為1943廣東某中學校歌寫的壹句話,也是壹句家喻戶曉的教育名言。壹直以來,陶行知老師都在孜孜不倦地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多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激活學生的大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沒有什麽是不能挑戰的,無論是權威還是老師。在老師和真理之間,應該首先尊重後者。真理是唯壹的衡量標準,老師有時也會犯錯。所以要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盡量不要讓他們過分依賴老師。隨著時代的進步,學生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更加博學,更加前衛。如果我們只對他們嚴加管教,即使他們壹時知道了自己的錯誤,但很快就會再犯。
所以要想盡辦法說服他們,主動放下戒心,接受老師給予的教育和理念。有人用“貓抓老鼠”來形容師生關系。顯然,這種觀念已經過時了。面對主見強烈的學生,向老師和朋友學習是老師最明智的選擇。這樣才能更有利於他們的引導。當今社會,以德服人最重要。學生要想心甘情願地接受領導,就必須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知識和人格魅力。通過贏得學生的欽佩,引導學生走上作為領導者的正確方向,以人性化的方式走進學生的內心,從而了解他們的思想,積極引導他們的精神和心靈的提升。不生氣是最有效的法寶。好老師是溫柔的,能給人安慰的,就像陽光壹樣溫暖明亮。這樣的老師顯然更容易征服學生。
陶行知教育文集閱讀體會4。陶行知先生是壹位平民教育家,他使中國的教育事業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尤其是他的農村貧困教育實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看了陶行知文集,覺得自己的教育教學還有很多誤區,需要調整和提高,覺得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以下是我的閱讀經驗:
第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素質教育新的啟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讓我覺得,教育教學要讓學生讀活書,讀活書,讀活書。在傳統教育中,我們讓學生花更多的時間為考試而閱讀和背誦,特別關註他們的考試成績,把學生分成好的和壞的等級。陶行知形象地把傳統教育比作吃人教育。比如有壹部漫畫描述了它。壹張圖:開學了,學生們帶著長方形、正方形、六邊形等各種形狀的頭進入學校。另壹張圖:畢業後,他們從學校出來,圓頭。這個漫畫形象說明,傳統教育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以傳授知識為己任,學生以接受知識、應付考試為目標。生命教育觀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命的起點。他註重健康第壹,他反對各種害死人的考試。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課標的重點是讓學生活起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自主創新。他提倡“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現代學習方式,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現代教育必須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中實現和諧發展。
第二,要理解教學的真諦。
所謂“教”,就是教會學生學習;所謂“學生”,就是學會生存。所以,說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生存”。至於怎麽教才是最有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教學內容已經體現了這方面的要求,仍然采用“學生聽老師講”的教學方式,就不需要培養能力。因此,我們提倡由“餵食”轉變為“覓食”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