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梁啟超學校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啟示

梁啟超學校教育思想對當今教育的啟示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有影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學術大師,但很少有人把他作為教育家來研究。從戊戌變法到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先後發表了《改革概論》、《創辦女子學校》、《教育方針私論》、《論教育目的》、《教育與政治》等十幾篇教育論文,從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形成了壹套完整的教育思想。晚年在南開大學、清華研究院等高校任教、講學,並參與教育實踐。因此,他對現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發展與實踐做出了巨大貢獻,說他是壹位傑出的教育家並不為過。本文從兩個方面對梁啟超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以期對歷史學家有所裨益。

第壹,教育的目的

梁啟超壹直強調教育要有正確的目的。可以說他是第壹個寫教育目的重要性文章的教育家。他在《論教育的目的》壹文中,首次提出教育必須有目的。他認為,人與動物、文明人與野蠻人的最大區別在於,活動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教育是人類非常重要而復雜的活動,不能沒有目的,目的必須正確。他認為沒有目的,壹切都可以容納,沒有目的的教育永遠不可能成功。

首先,梁啟超抨擊了封建教育的錯誤目的。中國的傳統教育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壹直把儒學和經學作為學校裏唯壹的教學內容。經過唐朝的發展,隋朝實行的科舉制度壹直沿用到明清,歷時1300年。這壹制度直接將學校教育與選官掛鉤,使得學校教育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壹切皆下品,唯有學問高”“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的唯壹目標,是全社會的普遍價值觀念。在封建社會,讀書只是手段,做官是目的,學習只是進入官場的敲門磚。”曾幾何時,我們學習八股,有句俗話叫八股是敲門磚。門壹敲,磚頭自然就扔了,但是沒有人會再愛上那塊磚頭”[1](P150)。因此,他認為,在傳統教育下,讀書人整天沈浸在訓詁和朱成的理學中,癡迷於科舉考試,憧憬名利,不鉆研實用知識,不了解古今政治,浪費自己的才能,浪費自己的時間,根本培養不出真正的人才。所以他提出,為了培養人才,必須改變八股科舉制度。”所以,要發展學校,培養人才,就要強國,但改科舉為第壹義”[2](P139)。同時,他還提出了改變科舉的三種策略:上、中、下。

其次,梁啟超也指出了洋務教育的弊端。他認為洋務派對西方了解不夠,只涉獵其皮毛:“今天的博物館、廣方言博物館、海軍學堂、軍事裝備學堂、自強學堂、實學學堂等。,不能不壹樣嗎?文字和藝術的東西多,政治和教學的東西少。它所謂的藝術家只是語言文字上的膚淺。軍事學到最後,不盡全力,就是盡了力,也收效甚微。”[3](P132)他總結出洋務教育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壹,如果不改變科舉制度,學校就會出現人才匱乏的情況。第二,師範學校不成立,教學不人道。第三,沒有專業的區分,導致沒有自我[3](P132)。這種弊端造成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可是,老師不講學問,缺人教,能培養出人才嗎?”如果科舉不改,聰明人要學會包郵,才能發財,另辟蹊徑。他們能低頭嗎?“[4](P21)因此,洋務教育很難培養出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最多只能培養出翻譯、買辦等人才。”推動他所取得的成就,並能夠做任何事情,如翻譯,這是壹個天才。“其次,適合洋行的買辦Kambida(指買辦)。它有壹兩項傑出的成就,達到了中外。能為國家做準備的人,壹定是聰明有才華的人,他們可以利用其他人來提升自己,而不是這些學校的功績。”[3](P132)

梁啟超在批判傳統教育和洋務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目的,其教育目的隨著時事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和完善。

戊戌變法期間,梁啟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通曉中西文化的政治人才。他呼籲向西方學習要以政治學為基礎。他認為,過去“中國向西學學習,只抓皮毛,驚現其技之長,忽略其政治基礎之法,故方言、數學、制造、武備之殿堂頗為建立,而政治書院則壹度默默無聞。”[5](P153)於是他得出了“今天的學校應該以政治為教義,以藝術為附庸”的結論。因為“政治學的成功更容易,但藝術學的成功更難;政治學的用途更廣,藝術學的用途更窄。使之成為沒有藝術才能的國有政治才能,那麽行政人就振興藝術,也就順耳了!.....使之成為沒有政治才能的國有人才,那麽雖然有很多絕技,統治者也不知道為什麽要用,最終也會被別人利用。”因此,他認為:“當今中國,在專門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很多,只對古今中外的治國之道感興趣的人很少。雖然他們有壹兩個天賦,但是死了也沒用。”[6](P157)

梁啟超之所以得出教育的目的是“以政治學為基礎”的結論,主要是因為他認為這是西方國家和日本繁榮的起源。他說:“泰國的西方國家首先重視政治學院,他們也在學習。以公理公法為經,以希臘羅馬古代史為緯,以近政近事為用,學過的人就給政,這是立國的第壹義。”[2](P158)以及“日本變法以學校為先,日本學校以政治為重;采用太西的原則和法律並與日本的情況相結合,強調熟悉,並賦予其政權,也是不到十年的事。”[1](P154)

至於如何學習政治學,梁啟超在《張尚書·論上南皮書院課程改革》壹書中特別建議:“以六經、諸子為經,輔之以西方公理、公法之書,以求治天下之道;以歷朝軼事為緯度,輔以古希臘羅馬歷史,以尋求古人統治世界的規律;以據時勢用之,輔之以各國近況,以謀治當今之世。”這樣,“數事同時,士知今制,孰古孰今;什麽應該復古,什麽應該古風。在古代體制中,誰把今天看得好,誰把今天看得壞。今天什麽行得通,什麽行不通。西方的制度,哪些在中國可行,哪些在中國不可行,哪些應該緩壹緩,哪些應該急壹急,組織得很好。燭光計,心中有計,遇事不撓。如果妳成功地完成了這項研究,妳將成為今天的人才”[3](P154)。

可見,梁啟超在戊戌變法時就把教育的目的定為培養了解時事、以統治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創新人才。這主要是由當時政治改革的現實需要決定的。戊戌變法是壹場以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為目的的政治改革運動,因此急需能“通中西”的政治人才。為此,維新派先後建立了萬畝草堂、長沙吳石等壹批旨在培養維新派的學校。梁啟超被任命為長沙吳石學校的語文總教師。他在講壇上和在審閱學生筆記時闡述自己的主張,主張民權,培養急需改革的人才。效果顯著:“開學幾個月,學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似乎有了新的信仰,不僅使自己受益,還試圖向外界宣傳。.....學生們放年假回家,宣傳我們的‘怪論’,引起很大反響,成為1898年政變最有力的借口。"[1](P28)

戊戌變法的失敗給了梁啟超壹個很大的教訓。他覺得只培養幾個政治人才是不夠的,於是把目光放在了普通的“人”身上。他把教育的目的從“政治即主義”改為“新民”為第壹要務。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逃往日本。他在日本期間,壹方面接受並宣傳了歐美和日本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鳩、盧梭、穆勒、斯潘塞、福澤諭吉、加藤弘之等的政治教育思想。另壹方面,他通過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撰寫《新民說》、《中國追根溯源論》。所謂“新民”,就是用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現代西方價值觀來重建中國的國民性。

梁啟超的新民說主要有兩個內涵:壹是新民之理。在為什麽要教育人民的問題上,梁啟超首先總結了過去的經驗,得出了結論。他想:“我們國家講新法,幾十年了誰沒看到?”"余新民的方式,誰沒有註意它."“今天改變壹個方法,明天就很容易從壹個人身上學到東西。”。所以,“今天,我們要想抵抗列強的民族帝國主義,從而避免浩劫,挽救生命,只能做我們自己的民族主義的策略之壹,我們要在中國實行民族主義,但我們沒有理由拋棄新民”[7](P4)。其次,梁啟超認為過去“中國有民而無民”。那是因為過去“吾國之風巍然於大東,眾圈子小而野蠻。”與其他大國沒有交通往來,所以我們的人民往往視自己的國家為世界。”因此,“有壹種資格可以是世界上的人,而不是國家的資格。“然而,今天不同了。”在當今這個國與國並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時代,如果缺乏這個資格,就永遠無法自立”;所以“今天,若不想強國,就要向各民族學習,所以自立之道,就是選其長者,取其長,以補我之不足。“這裏的‘長者’是指‘民德、民智、民力’。這是“政治學術技巧的偉大源泉”[5](P6)。說到底,就是要吸收各國的道德和思想,建設中國的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二是新民的內容。梁啟超心目中的現代國民是指具有新道德的新民。這樣的國民必須有民族思想,有進取和冒險精神,有權利和義務,有思想自由和自主,有獨立、自尊、合群、尚武的意識。因此,我國建立和普及國民教育的目的,必然是培養具有這些“公德”的現代公民。總之,通過教育,我們可以培養出“有人格的人,享有人權的人,自動而非傀儡的人,自主而非蠻族的人,自強而非附庸的人,做本國人而非他國人的人,做今人而非昔人的人,做天下人而非谷人的人”[8](P61)。只有這樣,公民才能“自立門戶,在優勢和劣勢的領域中競爭”[2](P53)。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教育的目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梁啟超的教育宗旨從戊戌變法時期的培養政治人才轉變為20世紀初的培養現代公民,說明他的教育重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關註少數“政治人才”轉變為現代國民教育。教育的對象是更廣泛、更普通的人群。那麽教育應該培養什麽樣的人才呢?這也是當今教育工作者壹直思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梁啟超早在壹個世紀前就給出了答案。答案是培養“現代公民”,而不僅僅是少數“精英人才”。這壹觀點對今天的教育仍有現實意義。如今,素質教育已被教育工作者提上日程,我們不得不重提梁啟超的國民教育理論。因為今天很多家長和老師仍然把教育當成培養“精英人才”的手段,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精英人才,所以我們的教育重點應該是每壹個公民,應該是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在關註每壹個公民的素質教育的前提下,重點培養“特殊人才”和“精英人才”。只有這樣,教育才能達到目的。

第二,教育方式

梁啟超主張建立新的教育制度作為教育的根本途徑。在梁啟超著名的政論文章《變法通論》中,有《學校通論》、《論科舉》、《論師範》、《論幼稚園學》、《論婦女學》、《論學校遺風》等幾篇關於教育的文章,系統論述了他對學校教育、師範教育、女子教育、兒童教育的看法。這些文章,加上他後來的文章,如張尚書《關於改革上南皮書院課程用書的討論》、《與林關於在浙江中學課程中推廣實學用書的談話》、《關於教育方針的私人討論》等,構成了他關於建立新式教育制度的系統主張。

梁啟超提倡創辦新式學校,重視學校教育。他甚至把學校教育和國家的興衰聯系起來。他在大討論改革嗎?在對該學派的總體介紹中,分析了西方繁榮的源泉,認為“在過去的百年中,歐洲的人民,高加索人民,用工具毀滅國家,用貿易開拓土地,所以世界19世紀在他們的管轄之下,他們的智慧是強大的。”天下之運,由亂而平,勝敗之源,以強而趨智,所以說自強不息是今天,第壹義是啟迪民智”[3](P126-127)。而“啟迪民智”的途徑是建立新的學派,這些學派“死而有之,廢而有之,愚而有智,弱而有強,有條不紊”[3](P131)。在這裏梁啟超把學校視為立國之本,強國之路。

在強調了學校的重要性之後,在1902的《教育方針的私人討論》中,梁啟超參照日本的教育制度,將學校教育分為四個時期:(1)5歲以下的兒童,給予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2)6至13歲的兒童接受初等教育;(3)14周歲至21周歲少年,接受中等教育或工業、陸海軍、政法、美術、普通師範學校等教育。;(4)22至25歲為成年期,接受大學教育,包括高等師範學校和師範大學。梁啟超認為,學校教育應遵循這壹程序,循序漸進,不應拖延。關於辦學經費,梁啟超批評了政府“吝錢辦海軍,而不肯吝錢辦學校,重什麽輕什麽”的做法[9](P133)。同時,參考英國、法國的教育經費來源,建議我國“學校經費由學校、鎮、區三級籌集”。“有公物的,就按公物處理。如果沒有公共財產或公共財產不足,則依法征收學校稅,如土地稅、房稅、營業稅、丁口稅等,以建立和維持學校為目的”[7](P165)。

梁啟超非常重視兒童教育。他認為“春秋萬物始於始,幾何萬物始於點,人生百年,立於嬰兒期”[10](P148)。首先,他強調義務教育應在初等教育階段實施。“今天,如果中國不想促進學習,就必須通過政府幹預來強制推行小學制度”[5](P161)。我要政府強制義務教育:“既然目的是培養公民,就要學會教,不提全國的孩子。所以各國都采用制度,年不學,怪父母。蓋子女者,公有壹國,父母不能獨善其身。但是國家的學制不確定,人民能怎麽辦?所以必須先用這種方法普及學校,然後才能普及教育”[8](P167)。其次,梁啟超還提出了參考西方教育兒童的主要內容和方法。主要教授天文、地理、古今雜事、幾種語言、數學、音樂、體操等。,並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如“以理導之,以術慰之”,讓學生容易接受,如表演、說鼓、歌謠等。同時,他還提出縮短孩子的教學時間。“壹天教三個小時不算太辛苦,讓他們怕困難”[8](P149)。值得註意的是,梁啟超還對當時兒童教育中盛行的體罰教育進行了批判:“今日之教師,或毀其牙,鞭笞之,或破其頭,或砸碎其骨肉,饑寒交迫,寒氣不寧”[11](P124)。他提出必須廢除這種教學方法,“不要白教,這樣才不會傷腦;而擡高自己的恥辱”[8](P149)。

普及初等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師,所以師範教育也很重要。梁啟超在《變法通議?在師範院校,教師教育被視為“集體學習的基礎”。又說“欲革除舊習,揚智,必以立師範為第壹義”[12](P144)。梁啟超還指出了當時學校大量“外教”的不利因素和弊端:(1)語言不通。用“翻譯聽寫,強半失真”;(2)中西教學方法不同。”漢語中經常有能聽懂壹兩種語言的人,而西方人已經流傳到幾十種語言,也有自以為認識的人,但漢語還是聽不懂。”(3)“西方人學中國,壹無所知”,所以教多重西學,必然導致學者“棄根”而被其同化的後果。(4)以軍校為例,他分析他雇傭的西方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平時訓練學生說不同的語言。壹旦發生戰爭,“命令雖響,但土兵不理”,戰爭必然失敗。梁啟超認為,聘請“外教”是不妥當的,是不利的,相反,他“所得俸祿是中國人的兩倍”。既然聘請“外教”這麽不合適,當然要辦師範教育,培養自己的老師。因此,梁啟超認為應在各省的首府和郡縣廣泛設置師範學校,使“三年後,每郡必有壹人可擇中文教學。”.....十年,奇才異能,各省”[10](P145)。

梁啟超也非常重視女子教育。自古以來,在中國,女性不允許接受與男性相同的教育。“女人無才便是德”。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開始倡導男女平等,重視女子教育。在此期間,梁啟超先後撰寫了《變法通議?關於婦女研究和女子學校的創辦,本文闡述了自己對女子教育的看法。梁啟超最早將“女學”與“強國”聯系起來。在他看來,“天下之弱,必始於女不學”[13](P87)。”是女校最盛,國最強。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是美好的。女學低人壹等者,強國也,英法德日亦然。女人學不會,母親教不會,女人失業,聰明人少。生活在國家的人是幸運的,印度、波斯、土耳其也是”[8](P97)。

梁啟超把提倡女學的意義概括為:第壹,“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要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能夠養活自己,然後國家才會被治理”[8](P87-88)。因為在中國,“女子兩億,均屬分利,並無終身受益。只是它自己養活不了自己,需要別人來養活。所以男人用狗和馬做奴隸,所以女人極其苦。但是女人要養,男人也要養,所以他們壹年到頭辛辛苦苦所做的,還不足以養活妻子和老婆,所以男人也是苦極了[8](P88)。所以女性壹定要受教育,然後找工作“養活自己”。這樣既能減輕男性的負擔,又能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並能達到富民強國的目的。”所以,國家為什麽強大?人民富裕,國家強大。人為什麽有錢?這樣每個人都可以養活自己,不壹定要壹個人養活幾個人,斯裏蘭卡人民才會富裕”[8](P89)。其次,梁啟超認為女性接受教育後可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促進家庭和睦。梁啟超認為“今日夫妻之所以如此相護,乃聞天地之間之事,而窮盡畢生之精神,為強弱而籮筐間交涉...就是因為海的大小,人數幾千萬,戶數幾千萬,家庭內外絕對不可能和睦相處。而其緣起,經不起於伯母與伯母之間,怒者說女人可殺”[8](P91)。因為女人整天困在家庭裏,不讀書,見識少,所以常常關心家庭瑣事,導致夫妻不和,家庭不和。”如果婆家終日不安,壹個人的房間會很尷尬,會害人魂魄,短人誌氣...所以,雖然有英雄,有魅力的人,也會整天放在床上。“可見,家庭不和諧會帶來很多負面後果。女性如果受過教育,就會“讓人知道有年齡,有洲,所以可以和老公,和陌生人相處。“所有民族之所以有強有弱,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憂慮,他們會不遺余力地關心自己的家人和老師。”[8](P90)。可見,女性接受教育後,知識淵博,心胸開闊,自然不會整天關心和擔心家庭瑣事,家庭當然會和諧。第三,女性接受教育後可以更好地教育孩子。梁啟超認為“西人教子分百課,母教七十課”,因為“母教之善,易立其子;如果妳不好,很難建立妳的兒子”[8](P91)。因此,梁啟超把家庭教育,尤其是母親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故天下之治為第二,曰:正而廣才。而兩者的基礎必須培育;培養的基礎必須從母親的教導開始;母教的基礎必須從女學開始,所以女學是世界生存的力量基礎”[8](P93)。第四,女性接受教育後,可以養育優質後代,不斷“入其種”。即“以詐而忠,以私而公,以粗而群,以愚而智,以野而文”[8](P93)。梁啟超認為“西方講種族的學者,以胎教為第壹義,所以有許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思考”[8](P92-93)。如:“各國以強兵為意向之人,使初中女子皆練體操,以為必如此,則所生之子,皮包骨,力大無窮”[8](P93)。以此類推,有知識、有修養、有素質的女人,自然會生出有知識、有修養的兒子;壹個有素質的人。其實梁啟超提出了兩個概念:遺傳學和胎教。

簡而言之,女性接受教育後“可以做上層階級的丈夫,下層階級的老師,親近宜家,遠離善良”[14](P325)。為了實踐他們的女子教育思想,1897年冬,梁啟超和靖遠山在滬創辦了中國近代第壹所女子學校——鄭經女子學校(又稱中華女子學校)。學校還出版了《婦女雜誌》,倡導女子教育。壹度有不少城市聞風而動,開辦女子學校,開創了近代中國女子教育的先河。

從上述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梁啟超提出了壹套比較完整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遺傳和胎教兩個概念,認為這取決於母親的素質。因此,他特別強調婦女教育的重要性。他甚至把女子教育與國家富強聯系起來,這大概是史無前例的;同時,梁啟超模仿日本制定的學校教育四階段,也為近代學制的頒布提供了借鑒;他關於義務教育和教育經費的觀點,在中國教育史上也是開創性的。因此,梁啟超的教育思想豐富了近代教育思想史,為近代教育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