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開鑿於北魏中期。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和“復辟法”。雲岡石窟在文成帝和平時期(460-465)開始大規模修建,至孝明鄭光五年(524)完工,計60余年。起初,它是由著名僧人曇曜主持的。"在都城賽武郡,修建了五個洞穴,鑿山石壁."。現在洞穴16到20是“譚瑤五大洞穴”。現存洞窟多為泰和十八年(494)遷羅前所鑿。據《水經註》記載,當時“石鑿成山,因巖構,真巨而有力,為世人所望。山堂與水殿相對,林元錦鏡飾新顏。”
在中國三大石窟中,雲岡石窟以其宏偉的雕塑和豐富多彩的內容而聞名。最小的佛像2厘米。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表情各異的宗教人物。石窟有各種仿木建築,有主題突出的佛教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圖案,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栩栩如生,令人眼花繚亂。其雕刻藝術繼承和發展了秦漢時期的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見證了中國與亞洲各國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雲岡第五窟和第六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是孝文帝遷都洛玻前約465-494年開鑿的壹組雙窟。寺前有五座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的四層木亭,朱砂柱,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個洞穴是橢圓形的茅草屋,分為前室和後室。後室北墻上,原尊為釋迦牟尼,高17米,為雲岡最大佛像,外部為唐代泥塑重修。石窟裏到處都是佛教龕像。洞西側菩提樹下坐著兩尊佛對,頂部浮雕,線條優美飛翔。第六窟平面近方形,中央為兩層方形塔,連接洞頂,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面佛,每個角有九個帶檐的小塔,馱在大象背上。洞壁上布滿了佛、菩薩、羅漢和天妃的雕像。洞頂三十三天,各種遊樂設施,令人目不暇接。在塔的四周和東南、西墻的中下部,有33幅描繪釋迦牟尼從出生到開悟的佛教故事的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美。這個洞穴規模宏偉,雕刻豐富,內容豐富,技術精湛。是雲岡石窟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是中期雕塑藝術收藏的壹次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為壹組雙窟,為雲岡石窟二期發掘較早。七洞前現存木構建築,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第7、8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分左右兩段。七洞後室北壁上層華蓋龕正中,雕有彌勒佛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為臥佛,側有兩脅侍佛。內容依然是第三尊佛,還有神像組合。下壹個龕是釋迦牟尼和多寶佛並排而坐。在墻壁和洞頂的交界處,雕刻著壹排藝妓樂師的畫像,每件樂器都在演奏。東西壁對稱開鑿,壁與頂交界處雕有壹排千佛。有八個不同的壁龕,分四層雕刻。南墻有門有窗,左右各刻有四個龕。在門窗之間,有六幅提供者和女演員的畫像。明窗雕菩薩禪僧。在內拱上雕刻著保護天王和飛天的力量。頂部雕刻壹個扁棋,中間是壹個蓮花球,周雕刻在空中飛行,用鮮花裝飾整個洞頂。第七、八窟與前幾窟相比,在形制、內容、雕塑構圖、題材等方面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反映了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第16-20號譚瑤石窟是曇曜和尚發掘的第壹個石窟,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註目的部分之壹。據《舒威史勞誌》記載,“和平之初,...首都賽武郡曇曜白蒂,鑿山石壁,開五洞,雕造佛各壹尊,最高七十尺,次高六十尺,雕工奇妙,冠於天下。”以道孚、明遠、吳泰、牧婧和文成為模型,雕刻了五尊雕像。這五個洞穴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在形式上,同樣的特點是外墻滿布千佛,壹般模仿橢圓形的草堂形式,沒有後室。雕像以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為主,主佛高大,在洞內占據主要位置。
第16窟釋迦牟尼佛像高13.5米,清秀俊朗。17窟中間有壹坐彌勒佛像,為菩薩所裝,高15.6米。這個洞穴很大,很有侵略性。
第18窟為釋迦牟尼穿千佛袍像,高15.5米,氣勢磅礴;東墻上層的弟子雕像造型獨特,技法嫻熟。第19窟為釋迦牟尼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中間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代表作,半圓臉,深目,高鼻,大眼,薄唇。大耳垂肩,肩部挺直,造型雄壯,氣勢渾厚。
雲岡五華洞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第9-13窟。這五個洞窟是代別人用泥巴畫出來的,所以得名。9號洞和10號洞是壹組雙洞,有前室和後室。它們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完成於太和十三年。遼代時這裏建有崇福寺。這兩個洞穴的平面幾乎是正方形的。丁謙的南墻鑿成八角柱,東、西墻的上部各刻有三個參觀木質建築的龕,其余的墻上都是雕刻的佛像和飛翔的天空。後室洞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為釋迦牟尼佛。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佛。後門拱門內外均有雕花圖案,結構嚴謹,變化豐富。洞穴11-13為壹組,以前後洞為中心的洞穴12。第11窟的立方體塔柱,四面都有佛龕,除了南面的彌勒佛,都是釋迦牟尼的塑像。東墻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雕像銘文,是研究雲岡發掘歷史的重要材料。石窟東北側有太和二十年(496年)碑刻龕,七佛造像。在12窟的正殿前和東西壁上部,有三個仿木雕的建築形神龕,前排兩列,三個開口。洞頂雕有藝妓樂天,吹奏笛子、琵琶、簫、腰鼓,是研究音樂歷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的神像是嬌嬌彌勒佛,高約13米。右臂雕刻了壹個火紅色的支架,既有機械效果,又有裝飾效果。南壁上部的七佛像和東壁下部的天人供品都是洞內精品。東墻的佛龕造型各異。五華洞雕刻精美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建築的珍貴資料,也是雲岡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岡東部的窯洞群是指雲岡石窟東端的1-4,都是塔形窯洞。洞窟1和2是同期開的壹組。它們是在孝文帝遷都洛之前鑿成的,中間雕有方塔,四面有龕。第壹窟主像為彌勒佛,南塔下層雕有釋迦牟尼像,上層雕有釋迦牟尼像。五層小塔浮雕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影像資料。第二窟是釋迦牟尼像,塔南下層刻釋迦牟尼像,上層刻佛三世像。兩窟南壁兩側雕有維摩、文殊。第三個洞穴是雲岡石窟中最大的洞穴,正面垂直壁高約25米,據說是曇曜的翻譯樓。這個洞穴分為兩個房間。前室上部左右兩側各雕有壹座塔,中間雕有壹個方形的窯洞。主像是彌勒佛,墻上掛滿了千佛圖。後室南側,雕有圓臉、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壹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兩菩薩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來看,很可能是初唐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在南壁洞門正上方光年處有北魏碑刻,為雲岡石窟現存最新碑刻。
雲岡西部的洞穴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的21至45號洞穴,以及壹些沒有編號的小洞穴和佛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後的作品。它的特點是成群的石窟很多,中小石窟很多,還有很多小龕作為補充雕刻。雕塑大多細而分明,衣紋下部有重疊的褶襇,飄逸優美,在藻井中自由飛翔,具有濃郁的中國風,與“龍門時期”雕塑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浮雕是研究北魏混合詞的影像資料。
第39窟中央有五座塔,兩側各有五塔六柱。柱頂的拱門支撐著屋檐和天秤,每層的寬度和高度都小於下層,是研究早期塔式建築的重要數據。第40窟的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了裝飾藝術,使窟型和構圖規則多變,提高了窟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