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籍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符號。在古代,有些文字(如甲骨文)有時會用線條或隔離來表示停頓,這並不常見。所以壹直認為學會給句子加標點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漢代用來表示斷句的符號有“,”和“?”。“,”用來表示小停頓,“?”表示壹個大的停頓。20世紀初發現的漢簡《流沙落簡》中有壹些簡單的片段使用了這壹符號。"?"而“,”韓稱之為句讀。這兩個符號在宋代逐漸推廣使用,只是形式有所變化。壹是用“.”,用“,”讀號碼;另壹種是用同壹個點讀句號,句號的點用在單詞旁邊,數字的點用在兩個單詞之間。宋元時期出版的書籍,尤其是儒家經典,壹般都是不帶句子讀的。讀句符號多用於教學或校勘。宋刻本也有仿校書印點的,但少見。
元明刻本小說大多在句末圈圈,有的都用“,”或“。是的。壹些戲曲和啟蒙讀物也采用這種方法。此外,明朝還增加了人名和地名。前者是在名稱右邊加壹條直線,後者是在地名右邊加兩條直線。
標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宋史·何基傳》:“所讀皆有標點,意明,有不必說之人也。”這裏的標點符號是指閱讀古籍時加的句讀符號,即所謂的老式標點符號。
中國標點符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作為分詞手段使用的線和空格。林認為,狹義的標點符號是指書面語標點符號,廣義的標點符號還應包括非書面語標點符號,如空格、大寫、分段等。,並以非書面標點符號為研究對象。至少從先秦到漢代,刻度線就已經被用來斷句。《說文解字》已正式將“”和“”列為詞條,它們是成對的,是早期漢語的讀句符號。然後介紹了唐代和《金剛經》中的標點符號,宋代到清代中葉的標點符號,清末到民國的標點符號,甚至新中國的標點符號用法,堪稱壹部簡明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史。句讀是我國傳統的標點符號,所以在第壹篇文章中設置了“句讀與標點符號”進行專門討論。
西方標點符號起源於古希臘。朱林說,在公元前5世紀,希臘碑文是用文字連寫的,只有偶爾文字被兩個連續點和三個連續點分開。偉大的學者亞裏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修辭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70年)的作品,因為連續書寫,所以很難斷句。朱林指出,西方新標點系統的創始人是意大利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 ~ 1515)。他用語法原則代替閱讀原則,制作了五種印刷標點符號:逗號(,)和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他的家族在百年間出版了近千種書籍,銷往歐洲各地。這些基本的標點符號在各種語言中廣泛使用。歐洲語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標點系統,英語標點直到18世紀後期才完成。
幾千年來,漢語和壹些西方語言標點符號的發展變化有很大不同,從宏觀上看,也有相似的軌跡。即通過詞、詞、句的連接,逐步使用標點或非標點斷詞斷句;不同地區、不同觀點、不同流派采用不同的標點符號,通過擱置分歧逐步求同存異,在壹種語言內部采用統壹或基本統壹的標點系統。
耐人尋味的是,人類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卻很難創造出幾個標點符號。中國在殷商時期就創造了甲骨文,出土的甲骨約有4 500字(其中約三分之壹是可辨認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收錄了9 353個篆字。從那以後壹直到清末,只有壹句話(。),讀(,),表示強調(。),表示專有名詞(-),等等。,而這些標點符號往往與其他符號(如註釋符號)混在壹起。直到1920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頒布新標點建議》,才成為12標點符號系列。
古希臘文明光彩奪目。公元前5世紀左右,哲學家大量湧現,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哲學、歷史、文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文獻。但直到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阿裏斯托芬(公元前257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80年)才創造出三級點號:中點(?)、上點(?)、下點(?),從無到有,成為壹個序列,彌足珍貴。幾個主要歐洲語言的標點符號直到18年底和20世紀初才定型。
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數量也遠比文字少。為什麽很久以前就能造出文字,但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東西方也是如此?這是壹個值得文明史研究者思考的問題。
感嘆號是14世紀下半葉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的創造。現存文獻中最早的感嘆號可以在佛羅倫薩城邦執政官、作家Colutjo Salutatti的拉丁文著作《論法律與醫學的高貴》(1399)中找到(見第二篇2.2)。德國出版的書籍在16世紀開始使用感嘆號。英語和俄語中的感嘆詞出現在17世紀初。莎士比亞在1610 ~ 16111寫下了《冬天的故事》,並把它稱為“感嘆號”的贊美之詞。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本·瓊生說,當句子表達欽佩之情時,就用感嘆號。1657英文感嘆號開始使用現代名稱感嘆號。
在1897中,王用拼音字譜寫了10種標點符號,其中有“悼亡之兆”(!)和“驚人的數字”()。1909魯迅在《外國小說集》中提出了四種新標點符號,包括(!),意思是“大聲”。1919《關於頒布新標點符號的議案》命名為“感嘆號”;1951中,標點符號用法更名為“感嘆號”;1990後,官方名稱簡化為“感嘆號”。
16世紀,西方標點出現了兩大流派,即背誦派和句法派,主要是古典時期由希臘語和拉丁語演變而來,17世紀後進入穩定階段。俄語標點來自希臘語,18世紀采用西歐標點法。
古代漢字作品沒有標點符號,19世紀開始使用。“作為壹個句子。8世紀時,日本用回扣和訓練點作為標點系統。
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第壹人是清末文同博物館學生張得壹。文同館是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得壹是英語班第壹批學生之壹。
同治七年(1868)二月,原駐華大使蒲率“中國使團”出訪歐美,成為代表團成員之壹。張得壹有壹個習慣。無論去哪個國家,他都喜歡把當地的風光、民情、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講奇聞”的名義編成壹本小冊子。在1868到1869期間,他完成了《再告奇人》。現在這本書叫《歐美遊記》,有個介紹西方的標點符號。上面寫著,“泰國的西方國家的書,讀起來很枯燥,解釋起來也很枯燥。如果這個句子足夠有意義,記住“.”;如果不滿意,記住',';雖然意義不夠,但是意義是和前面的句子粘合在壹起的,記住';';如果意思不夠,在外面加壹句,然後記“:”;如果妳感到驚訝和欽佩,請記住“!”;如果妳問壹個問題,記得嗎?;引經據典,在句首寫下' ';加個註,句子前後寫'()';在這兩段的交界處,加壹條水平線,比如'-'。“雖然張得壹不自覺地把標點符號引入國內知識界,甚至帶著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符號累贅,但在不經意間栽柳的過程中,卻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壹股新風。
1919年4月,胡適、錢、、、周作人、馬語藻六位教授極不願意看“現在的報紙和書籍,無論什麽樣的文章都是密密麻麻的壹圈,不但不談語法上的不同,甚至連欣賞的意思都沒有”。在全國統壹語言文字籌備會議第壹次會議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總則。;:?!-()”“等標點符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指令——《通令使用新標點符號》,中國第壹套法定新標點符號誕生。
集美大學2022年招生章程已經公布,主要包括學校概況、招生計劃、申請條件、錄取規則、收費標準、獎學金等信息。以下是詳細內容,供大家參考。
集美大學2022年普通高考招生章程第壹章普通?規則
規則壹。為規範集美大學招生工作,維護考生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關規定,結合集美大學實際,制定本章程。